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探讨残胃癌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病例予手术治疗,无手术死亡病例,45例中5例术后失访,40例获得随访。姑息性手术平均生存13个月,仅行剖腹探查患者平均生存4个月。结论 胃十二指肠良性病变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手术方式以毕Ⅰ式吻合为宜,如必须行毕Ⅱ式吻合,可同时行Braun吻合,降低残胃癌的发生率。术后应加强随诊,时间越长随诊越密切;早期诊断是提高残胃癌预后的关键,术后15个月后要定期复查胃镜,尤其有症状者;一经诊断明确,首选手术治疗,且尽可能行根治术。总之,早发现、早诊断,确诊后尽早行根治性手术是改善残胃癌预后,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关键词】 残胃癌;诊断;治疗
残胃癌(gastric stump cancer,GSC)是指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或胃空肠吻合术等手术5年以上残胃发生的原发癌。随着胃大部切除手术病例增多,GSC的发病率也日渐增高,由于GSC早期诊断率低,其根治性手术率和生存率明显低于原发性胃癌。我院2005年4月至2010年3月共诊治GSC 45例,现将治疗体会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5例患者均经胃镜及胃黏膜活检确诊为残胃癌。其中男29例,女16例,年龄在40~75岁。既往胃切除的原发病:胃溃疡28例,十二指肠溃疡15例,胃癌2例。胃大部切除距发现残胃癌的时间为5~45个月,平均23个月。
1.2 第一次手术方式 胃大部切除手术重建方式:毕Ⅱ式34例,毕Ⅰ式11例。术中发现肿瘤部位:吻合口25例,胃体10例,贲门6例,胃底4例。45例均经胃镜检查确诊,其中6例首先行钡餐检查,4例行2次胃镜检查才确诊。
1.3 临床症状及病理分型 上腹疼痛隐胀不适24例,呕血黑便10例,吞咽梗阻7例,贫血4例。病理分型:45例患者均为腺癌,其中高分化腺癌2例,中低分化腺癌38例,黏液细胞癌3例,印戒细胞癌2例(3%)。
1.4 二次手术情况 45例患者中,9例贲门癌行胸腹联合切口,余均行经腹切口;32例行根治性切除,姑息性切除7例,仅行剖腹探查6例;根治性切除患者中20例淋巴结转移,7例无淋巴结转移,行残胃全切及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15例,合并脾、胰尾、部分横结肠1个或2个脏器10例。
2 结果
所有病例予手术治疗,无手术死亡,45例中5例术后失访,40例获得随访。姑息性手术平均生存13个月,仅行剖腹探查患者平均生存4个月。
3 讨论
3.1 病因及临床特点 残胃癌的病因是多因素参与的复杂的生物学过程,目前尚未明了。普遍认为与首次胃切除的吻合方式和残胃的生理改变密切相关,毕Ⅱ式术后残胃癌的发生率比毕Ⅰ式高;胃肠道解剖结构改变较大,幽门缺如,胆汁反流,胆汁、胰液经吻合口到远端肠道,对吻合口黏膜的刺激大,胆汁、胰液、肠液反流,反流液中二羟胆烷酸、脱脂酸卵磷脂及胰酶等溶解胃黏膜上皮脂蛋白层,造成胃黏膜屏障的破坏,发生慢性炎症及肠上皮化生,化生后的肠上皮可吸收脂溶性的致癌物质,但缺乏正常传输功能,导致致癌物质在黏膜内潴留;亚硝酸盐学说:胃大部切除术后,胃内长时间的低酸、高pH,使分解硝酸的细菌过度生长,加速胆汁酸的分解,使胃内硝酸盐减少,亚硝酸含量升高;其他因素:胃泌素分泌减少,幽门螺杆菌的参与,感染,遗传因素及免疫力下降等。残胃癌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常表现为上腹部疼痛饱胀不适、呕吐、呕血、解黑便、吞咽梗阻、消瘦、贫血、乏力、腹部包块等,其早期缺乏特异性,主要症状因癌肿部位而异,为溃疡复发症状、胃切除术后综合征和晚期癌症状等,临床上易与胃切除后综合征、消化不良等相混淆而延误治疗,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属晚期,从而使患者失去手术机会。
3.2 诊断 残胃癌很难与胃大部切除术后的残胃炎、溃疡复发、营养不良等并发症鉴别。且残胃癌发病从出现症状到内镜确诊时间长,多数已属中晚期,预后差。提高残胃癌的诊断率主要依靠胃镜,由于胃肠道解剖结构破坏,胃排空快,钡剂通过迅速,难以发现细微的病变,因此上消化道钡透的诊断率较前者明显下降,同时前者可提供病理。但也有需多次胃镜检查才能确诊的。提示胃大部切除术后应定期随访,特别是如出现上腹不适贫血消瘦等症状应及时胃镜检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早手术,提高生存率,尤其首次胃大部切除12年后残胃癌发生率明显提高。因此建议术后12年无症状者也应每年胃镜检查1次,以免延误病情。
3.4 外科治疗 手术治疗是残胃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不论分期早晚,均应行全胃切除,减少复发,提高生存率,如侵犯脾胰小肠结肠等,应一并切除,淋巴结的清扫要达到R2,争取R3,对毕Ⅱ式者应特别注意肠系膜淋巴结的清扫,力求骨骼化。如术中发现肿瘤无法根治,可予姑息切除,以解除梗阻和出血,延长生命。残胃癌早期无特异性症状,早期诊断率低,一经发现即为中晚期,因此预后大多较差,根治性手术和生存率明显低于原发性胃癌。
综上所述,胃十二指肠良性病变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手术方式以毕Ⅰ式吻合为宜,如必须行毕Ⅱ式吻合,可同时行Braun吻合,降低残胃癌的发生率。术后应加强随诊,时间越长随诊越密切;早期诊断是提高残胃癌预后的关键,术后15个月后要定期复查胃镜,尤其有症状者;一经诊断明确,首选手术治疗,且尽可能行根治术。总之,早发现、早诊断,确诊后尽早行根治性手术是改善残胃癌预后,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董文龙.残胃癌的外科治疗体会.中国医药指南,2009,1(7):81-83.
[2] 张松峰.残胃癌临床诊治分析.临床医学,2008,4(28):40-41.
[3] 刘群,王建刚.残胃癌23例临床分析.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20(2):169-170.
[4] 桑新亭,毛一雷,盧欣,等.残胃癌的诊治体会附38例报告.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18):2812-2818.
【关键词】 残胃癌;诊断;治疗
残胃癌(gastric stump cancer,GSC)是指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或胃空肠吻合术等手术5年以上残胃发生的原发癌。随着胃大部切除手术病例增多,GSC的发病率也日渐增高,由于GSC早期诊断率低,其根治性手术率和生存率明显低于原发性胃癌。我院2005年4月至2010年3月共诊治GSC 45例,现将治疗体会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5例患者均经胃镜及胃黏膜活检确诊为残胃癌。其中男29例,女16例,年龄在40~75岁。既往胃切除的原发病:胃溃疡28例,十二指肠溃疡15例,胃癌2例。胃大部切除距发现残胃癌的时间为5~45个月,平均23个月。
1.2 第一次手术方式 胃大部切除手术重建方式:毕Ⅱ式34例,毕Ⅰ式11例。术中发现肿瘤部位:吻合口25例,胃体10例,贲门6例,胃底4例。45例均经胃镜检查确诊,其中6例首先行钡餐检查,4例行2次胃镜检查才确诊。
1.3 临床症状及病理分型 上腹疼痛隐胀不适24例,呕血黑便10例,吞咽梗阻7例,贫血4例。病理分型:45例患者均为腺癌,其中高分化腺癌2例,中低分化腺癌38例,黏液细胞癌3例,印戒细胞癌2例(3%)。
1.4 二次手术情况 45例患者中,9例贲门癌行胸腹联合切口,余均行经腹切口;32例行根治性切除,姑息性切除7例,仅行剖腹探查6例;根治性切除患者中20例淋巴结转移,7例无淋巴结转移,行残胃全切及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15例,合并脾、胰尾、部分横结肠1个或2个脏器10例。
2 结果
所有病例予手术治疗,无手术死亡,45例中5例术后失访,40例获得随访。姑息性手术平均生存13个月,仅行剖腹探查患者平均生存4个月。
3 讨论
3.1 病因及临床特点 残胃癌的病因是多因素参与的复杂的生物学过程,目前尚未明了。普遍认为与首次胃切除的吻合方式和残胃的生理改变密切相关,毕Ⅱ式术后残胃癌的发生率比毕Ⅰ式高;胃肠道解剖结构改变较大,幽门缺如,胆汁反流,胆汁、胰液经吻合口到远端肠道,对吻合口黏膜的刺激大,胆汁、胰液、肠液反流,反流液中二羟胆烷酸、脱脂酸卵磷脂及胰酶等溶解胃黏膜上皮脂蛋白层,造成胃黏膜屏障的破坏,发生慢性炎症及肠上皮化生,化生后的肠上皮可吸收脂溶性的致癌物质,但缺乏正常传输功能,导致致癌物质在黏膜内潴留;亚硝酸盐学说:胃大部切除术后,胃内长时间的低酸、高pH,使分解硝酸的细菌过度生长,加速胆汁酸的分解,使胃内硝酸盐减少,亚硝酸含量升高;其他因素:胃泌素分泌减少,幽门螺杆菌的参与,感染,遗传因素及免疫力下降等。残胃癌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常表现为上腹部疼痛饱胀不适、呕吐、呕血、解黑便、吞咽梗阻、消瘦、贫血、乏力、腹部包块等,其早期缺乏特异性,主要症状因癌肿部位而异,为溃疡复发症状、胃切除术后综合征和晚期癌症状等,临床上易与胃切除后综合征、消化不良等相混淆而延误治疗,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属晚期,从而使患者失去手术机会。
3.2 诊断 残胃癌很难与胃大部切除术后的残胃炎、溃疡复发、营养不良等并发症鉴别。且残胃癌发病从出现症状到内镜确诊时间长,多数已属中晚期,预后差。提高残胃癌的诊断率主要依靠胃镜,由于胃肠道解剖结构破坏,胃排空快,钡剂通过迅速,难以发现细微的病变,因此上消化道钡透的诊断率较前者明显下降,同时前者可提供病理。但也有需多次胃镜检查才能确诊的。提示胃大部切除术后应定期随访,特别是如出现上腹不适贫血消瘦等症状应及时胃镜检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早手术,提高生存率,尤其首次胃大部切除12年后残胃癌发生率明显提高。因此建议术后12年无症状者也应每年胃镜检查1次,以免延误病情。
3.4 外科治疗 手术治疗是残胃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不论分期早晚,均应行全胃切除,减少复发,提高生存率,如侵犯脾胰小肠结肠等,应一并切除,淋巴结的清扫要达到R2,争取R3,对毕Ⅱ式者应特别注意肠系膜淋巴结的清扫,力求骨骼化。如术中发现肿瘤无法根治,可予姑息切除,以解除梗阻和出血,延长生命。残胃癌早期无特异性症状,早期诊断率低,一经发现即为中晚期,因此预后大多较差,根治性手术和生存率明显低于原发性胃癌。
综上所述,胃十二指肠良性病变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手术方式以毕Ⅰ式吻合为宜,如必须行毕Ⅱ式吻合,可同时行Braun吻合,降低残胃癌的发生率。术后应加强随诊,时间越长随诊越密切;早期诊断是提高残胃癌预后的关键,术后15个月后要定期复查胃镜,尤其有症状者;一经诊断明确,首选手术治疗,且尽可能行根治术。总之,早发现、早诊断,确诊后尽早行根治性手术是改善残胃癌预后,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董文龙.残胃癌的外科治疗体会.中国医药指南,2009,1(7):81-83.
[2] 张松峰.残胃癌临床诊治分析.临床医学,2008,4(28):40-41.
[3] 刘群,王建刚.残胃癌23例临床分析.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20(2):169-170.
[4] 桑新亭,毛一雷,盧欣,等.残胃癌的诊治体会附38例报告.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18):2812-2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