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奈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在诗歌翻译中的应用——以周建新译《艾米莉·狄金森诗选》1—300首为例

来源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iday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尤金·A·奈达(以下简称“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自问世以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翻译界的大讨论。然而该理论是否可以应用于文学翻乃至诗歌翻译,在翻译界的回声则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可以应用于诗歌翻译,并以周建新先生所译《艾米莉·狄金森诗选》1—300首为例,探讨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在诗歌翻译中的适用性。 Eugene A. 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ranslation theory has received widespread attention since its publication and has caused a great deal of debate in the world of translation. However, whether this theory can be applied to literary translation or even poetic translation is far from echoing in the translation community. The author thinks 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ranslation theory can be applied to the translation of poetry. Taking the 1-300 poems by Emily Dickinson translated by Mr. Zhou Jianxin as an example,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theory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ranslation in poetry translation applicability.
其他文献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深刻指出:“我们完全有理由为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而自豪,但我们没有丝毫理由因此而自满,我们决不能也决不会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建立人民当
数学探究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新课标也曾提出了小学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获取知识,提升自己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期刊
摘 要:从幼儿的特征来看,三分钟热情的情况比较严重,他们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因此,在幼儿园教学中采用课程游戏化,不但能实现劳逸结合的目标,还能够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对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实践进行探究。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实践  幼儿注意力不集中,好动,情绪化严重,自控能力弱。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不当且效果不佳。而课程游戏化就是将教育的内容、目标及要求融入游戏中,从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