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环境公共设施设计的艺术性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w84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城市公共设施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与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公共设施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应该以其艺术形象给人以精神上的感受,使人们在使用中下意识地感受到一种舒适自在并从体味生活的愉悦中转化为对美的永恒追求。本文分析了城市环境公共设施的艺术性特点,介绍了公共设施艺术化设计的法则。
  关键词:公共设施 艺术性 审美
  中图分类号:TU-80 文献标识码:A
  
  一 前言
  
  我国目前正处在现代化建设高速发展时期,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奥运会在北京胜利召开,世博会也将在中国城市召开,更多的城市将有更多的机会向世界展示其魅力。公共设施作为城市环境要素之一,是城市形象构筑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们要把城市建设成独具特色、拥有个性魅力的地方,要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一定要在公共设施设计上多一些考虑。
  
  二 城市环境公共设施艺术性的特点
  
  公共设施的艺术性是其在精神层面上的追求,是“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体现。在当今世界,艺术开始越来越注重大众参与,让艺术积极地与人群的活动结合,反映艺术与大众、艺术与社会的一种新的取向。
  城市公共设施整体艺术性的提高,有助于体现出城市特有的人文精神与艺术内涵。“其外在形态所具备的美学价值体现于人的美感,来自于人的心理因素,即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意志等”。提高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对于公共设施个体设计而言,其服务对象是社会大众。对城市而言,要强调各种设施的综合作用,将城市整体作为一个视觉体系来加以研究。公共设施虽然不如城市的标志性建筑那么引人注目,但对城市的居住者和使用者更具有直接意义,它们能随时给人以休息、活动、观赏之满足,并为人们提供便捷的交流与互动空间。公共设施设计己经不单纯地局限于满足功能的要求,而更注重艺术品位以及与整体环境的结合。
  公共设施作为信息的载体,在人与环境的交流中起着重要的媒介作用。“由于每个人的修养、经历以及社会地位不同,因此人们对美的概念和态度也千差万别。面对这些差别,更应该进行交流和磋商”。
  公共设施的使用性和目的性是它的本质属性,欣赏或鉴赏并非设计作品存在的首要价值,因此共公设施设计不可能如同纯艺术作品那样只考虑作品与欣赏者之间的情感关照,其存在的最终价值是它能实现某一既定的目标或目的。好的公共设施设计可以加强景观环境的情境,塑造视觉形象,成为人群活动聚集点。如香港会展中心感应式饮水机,它是为庆祝香港供水一百五十周年,由香港特区政府水务署、维也纳市、国际水务协会于2001年共同设置的,作者是雕塑家汉斯穆尔。在造型上、按钮设计上与众不同,它的出水方式是感应式的,在饮水机前方有两个很小的石墩,里面设有感应装置,人从这两个石墩中间走过,饮水机就开始喷水。饮水机造型非常别致,整个造型为一块自然的灰白色花岗石材,水盆为黄铜制成,造型朴拙厚重,雕塑感强,围绕饮水机还种有一圈鲜花,更加衬托出饮水机的艺术性。
  
  三 艺术性是公共设施设计未来发展趋向
  
  城市公共设施不仅是使用客体,而且还应具备美化环境、愉悦身心的功能。对美的追求是人们的一种共同愿望,因此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在注重使用功能的同时,造型上的艺术性也不能丢弃。公共设施的造型是其功能的载体,也是视觉传达的媒体。城市公共设施的造型设计应基于朴素简练的风格,使其易于辨识又避免具象化。公共设施的艺术化是现代设计的发展方向,它缩短了公共设施与使用者之间的距离,美化了环境。上海浦东新区陆家嘴公园的凉亭就强调了设计的艺术性,造型小巧精致像一棵棵白色的小蘑菇,在蓝天碧波、水中倒影与摩天高楼的映衬下既活泼现代又不失生活气息。我们在设计中应竭力将这些充满生命力的美好形态注入人们的生活,满足人们对美的向往。在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注重艺术性方面,我们与欧美国家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差距。台湾装置艺术家赖纯纯在欧洲旅行时,对欧洲地下水道的铁盖子产生了兴趣,她说:“欧洲的每一个水盖的图案都不同……实际上他们的图案也不是刻意求千奇百怪,但是在或横条纹、直条纹、圆点、格子状……等等的形象当中,我发现原来工程也应该是一种美学的延伸,它也应该是美感的自然流露”。欧洲城市街道上这些造型讲究、图案精致的下水道井盖既打破了井盖一向给人的冰冷印象,也丰富了地面表情,并为街道公共空间的美感增添了生活和思想气息。在物质社会高度发达的现在,人们更需要具有优秀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公共设施形象以达到精神上的放松和愉快。白德懋先生在《城市空间环境设计》一书中谈到,“街道小品(公共设施)的设计水平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文化艺术水平,理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希望不会再看到像熊猫、企鹅等作为成品垃圾箱在街头出现。把脏东西往这些可爱动物的嘴里塞的现象是不能容忍的”。
  
  四 城市公共设施艺术化设计法则
  
  公共设施设计主要是一种人工建造的空间或实体形态。这种形态必然要具备能够满足人们一定的使用功能和精神方面的需求。所以设施的形式和内容的确定,取决于诸多因素,包括不同功能的满足。设计者的主观因素:如艺术水平、文化修养、风格倾向等;许多客观因素:如设施所处的空间物理环境、地形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在不同空间中活动的人对设施小品的性质、内容的不同要求,供选用的材料和操作的技术条件,以及不同地区的文化氛围、人们的兴趣爱好等。因此,公共设施就必然具有了实用性和艺术性。人们在建造环境景观时,必然要涉及形式、规律问题,运用形式美的规律来进行构思、设计并把它实施、建造出来。形式美规律与审美观念是不同的。形式美应该更具有普遍性和共性特征。而审美观念具有更多地不确定性因素,因为它会因时间、地区和民族的不同产生比较大的差异。
  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应该从实际出发,解决好各因素之间的矛盾,寻求一个最佳的平衡点。因此,在表现出复杂而多元的特征情况下。考虑具体环境条件的情况就将艺术语言转化成设计语言,作为环境设计重要部分之一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总结出以下几点作为设计的基本法则。
  1 造型要素
  在公共设施设计中,公共设施的空间造型塑造是由材料本身的形态、色彩、质感、肌理等视觉元素构成,并通过光的运用来形成加强的。视觉效果和触觉效果。随着光线的变化,形态、色彩、质感等元素及其光影也随之变化,产生不同的空间感受。
  (1)形态
  形态是空间形状与造型艺术的结合,也是形状与姿态的总和。公共设施形态的特征是设施本身及所处空间环境主题营造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是通过公共设施的造型、尺度、比例及与空间环境的层次关系,对人心理体验产生的影响。例如,构成形态的最基本要素——线,以其不同性质形状,可产生各种形态。直线本身具有某种平衡性与纯粹性,它的空间设计技术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容易处理的,所以它在设计中能发挥巨大的作用;曲线就不像直线那样易于运用,它的方向性不强,当曲线达到一定限度时,其表现意图将分散。
  造型艺术形象能够表现一种引人投入的空间情态,公共设施形态的设计成败即在于能否引起人们的注意力,使人参与到空间环境中来。
  (2)色彩
  公共设施色彩设计主要包括色相的明度、纯度以及色彩对于人的生理、心理的影响。色彩给人的感受是极强的,各色彩有其不同的性格倾向,不同的色彩和色彩组合都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色彩设计要有依据,要对空间环境的性格、公共设施主题的定位、色调的倾向进行统筹考虑,才能把设计定位与情感抒发体现出来。而人们对色彩的感受,还要受到时代、社会、文化、地区与生活方式的影响,并反映出一种追求时代潮流的倾向,即色彩的社会心理和民族心理。
  (3)材质
  材质是材料的质感和肌理的传递表现,人对于材质的知觉心理过程是较为直接的。质感本身也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良好的材质与色彩可以使公共设施设计用最简约的方式达到更好的艺术表现力。
  质感、肌理是通过材料表面的特征给人以视觉感受,达到心理联想和象征意义。赖特认为:“每一种材料都有自己的语言,每一种材料都有自己的故事。”对于公共设施的主题营造,可体现在材料自身的特征上。砖、木、竹等材料可以表达自然、古朴、人情味的设计意向;玻璃、钢、铝板可以表达公共设施的高科技感;裸露的混凝土表面及未加修饰的钢结构都颇具感染力,给人以粗犷、质朴的感受。同样的材料由于不同的纹理、质感、色彩、施工工艺所产生的效果也不尽相同。
  (4)光线
  如果说形态、色彩、材质是公共设施的实体要素,那么光线作为影响这些实体要素的介质,同时也是其基本造型要素之一。
  光是影响人们心理变化最基本、最本质的因素。路易斯·康曾说过:“对我来说,光是有情感的,它产生了与人合一的领域,将人与永恒联系在一起。它可以创造一种形,这种形是一般造型手法无法获得的。”
  自然光随着时间有节奏的变化而产生丰富的光影,使公共设施富有节奏感和层次感。同时自然光还有照明、传热、保健等物理功能。绝大多数的公共设施是直接处于自然光的映照下,所以在进行公共设施设计时,应结合空间环境的特点,尽量让光的特征发挥到极致,使公共设施与光照达到完美结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技术越发先进,人工光的运用也更加广泛,其灵活性更大,可产生更为多变的效果和层次。无论是自然光还是人工光,它们对公共设施的作用都是不可限量的。整体的照明决定空间设施的整体气氛,局部的照明能够活跃公共设施,光在公共设施设计中有着重要意义和作用。
  2 设计原则
  公共设施作为空间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形式和内容的确定,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它涉及到人的主观因素,如设计者的艺术水平、文化修养、风格倾向等,又如业主对公共设施性质、内容、风格的要求等。它还涉及到其他客观因素,如公共设施所处空间环境的地域条件,不同地区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民俗习惯等,以及可供选用材料和可操作技术条件及经济因素等。
  (1)功能实用性原则
  公共设施的功能实用性原则直接体现在对人的关心程度上,只有充分考虑到人,才能设计出真正适合于人们使用的公共设施。而优秀的公共设施不仅提供给人们各种活动的基本需求,同时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还对空间环境的整体塑造起到一定的点缀作用。
  (2)满足人的心理需求
  在公共设施设计中,通过对形态、色彩、材质等不同赋予公共设施的属性,从而满足人们不同的心理需求,如私密性、归属性、安全性等。例如,在城市中心广场内设计休息座椅时,单纯考虑其基本功能,是不能完全满足使用者的,必须同时考虑所在环境对人在休息时的心理特征。同样,只有充分考虑到人的生理、心理特征,才能设计出与空间环境互相适应的高质量公共设施。
  (3)与环境结合原则
  公共设施是实际空间环境中的一个组成要素,它与所处的空间环境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依存关系。环境设施在造型、材质和色彩等因素的设计上都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尽量体现地方区域特色。在设计公共设施时,既要了解社会需要与社会条件的关系,认识社会成员对公共设施的合理需求,以及在当时社会经济、文化条件下满足这种需求的可能性,又要分析空间环境对公共设施的影响,考虑公共设施在空间环境中的效果,因地制宜,确立整体的环境观。
  
  五 结语
  
  艺术性往往带有很强烈的文化色彩。设计师把文化和艺术融合在一起,美的形式既可取之于自然,也可能诉之于现代的理性方式,但理性的方式必须具有一种视觉的冲击力,现代都市则更需要美的艺术,公共设施小品的审美角度不像建筑,更多的是人们在环境中感受的东西。
  
  参考文献:
  [1] 谢秉漫:《公共设施与环境艺术小品》,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年。
  [2] 王昀、王菁菁:《城市环境设施设计》,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
  [3] 刘森林:《公共艺术设计》,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年。
  
  作者简介:
  杨晓波,男,1986—,宁波鄞州人,浙江万里学院设计艺术与建筑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张晓燕,女,1986—,浙江绍兴人,浙江万里学院设计艺术与建筑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其他文献
随着大众化的成衣工业越来越发达,设计师也必须花费更多的精力去考虑销售的问题,但是汇聚了多个顶级时装品牌的巴黎高级定制时装周依旧是时尚界关注的热点。虽然有太多的声音
《礼记》记载:“师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师德是老师最重要的素质。但近些年发生的老师体罚侮辱甚至侵害学生的事件,令人震惊,引起社会一片哗然。  师德缺失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有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的原因,也有法律不健全所致,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法律角度上讲主要是法律操作性欠缺、执法不严、缺乏有效的监督三个方面。《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未成年保护法》都对相关师德进行了
女装面料:仿生态概念很重要张静认为,2011年春夏女装纺织品开发,仿生态概念的设计思路非常重要,像木质表面的纹样和肌理感、层叠的起皱效果、膜的半透明质感、海洋主题的色彩
4月11日,我省2017年立法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会议总结交流了我省上年度立法工作情况和经验,部署了今年立法工作任务。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玉妹主持会议并讲话,省委常委、省人
本文分析我国对外通道的布局以及运行的现状,并对各通道的性质进行判定。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layout of our country’s external corridors and the status quo of
近几年来,随着湖北武汉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和活力不断增强,湖北机场集团公司的主营业务量也呈现出快速上升趋势,年增长率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0年,湖北 In recent year
尽管目前中国的海运物流企业中不乏超大型企业,然而真正有企业实际进入滚装船领域的只是最近几年的事。汽车滚装船物流因为具有运输批量大、费用低廉、效率高、破损率低和无
香港陆地面积仅1100平方公里,而700多万人口又集中分布在香港岛、九龙以及新界的部分地区。在这个人口密集的弹丸之地,能做到城市交通高效、便捷、舒适,主要依靠科学规范的体
高职专业顶岗实习是在企业教学环境中利用企业教学资源开展的教学活动,其管理不仅涉及到学生、学校,还涉及到企业。应通过构建顶岗实习学生、学校、企业“三元”管理体系,实
China Textile and Apparel Trade Show,the Home Textiles Fabric Sourcing Expo and Texworld USA,were jointly unveiled at the Javits Convention Center in New York,t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