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年轻的班主任,卢春意有着自己对班主任工作的认识。他说:“班主任是教育人的人,是一个班级的灵魂,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都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引导作用。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班主任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时时刻刻把学生放到心里,无私地关爱学生,向学生捧出自己的一颗心,视工作如生命。只有这样,才能当一名好班主任,而一个好班主任往往就意味着一个好班级。”
卢春意经历过不少打击,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受过很多磨难”。1998年,卢春意腰腿疼得厉害,走不成路,医生说是椎间盘突出。在县城里治疗了两个月,不但没有效果,病得反而越来越厉害:脖子僵直,腿不能下蹲也不能站立,躺在床上疼得不能翻身,病情最严重时竟然瘫痪在床。他到郑州大学一附院求治,被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在重病期间,他没有耽误过学生一节课。到郑州检查、治疗,总是利用周六、周日时间。祸不单行,2000年,他半岁的孩子感冒住院,一检查,孩子竟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孩子是父母的连心肉,这对卢春意来说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因为身体弱,孩子几乎每半个月都要去住几天院,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02年做手术。在这期间,卢春意从未因为给孩子看病而耽误过一节课。孩子做手术住了十几天院,卢春意只在医院里照顾了3天。没有人不疼自己的孩子,可是,班里还有七八十个学生在等着他!韩好典校长提出要安排一位临时班主任暂时管理班级,然而,卢春意认为,做老师的要对得起学生,要以高尚的师德去感染、影响学生,为学生树立榜样。要视学生如亲人,爱工作如生命,不能因为任何私事而影响工作。就这样,卢春意带着对孩子的牵挂回到了学校。人心都是肉长的,学生们被深深地感动了。王红东,一个家境富裕、不思进取的学生,当他看到卢春意为学生所做的这一切时,他受到了强烈的震动,开始痛改前非。他说:“卢老师为了我们,连做手术的孩子都顾不上照看,我们咋能不好好学习呢?”
崇高的师德是一位好班主任不可或缺的条件,然而,要成为一位优秀的班主任,仅有崇高的师德是不够的。卢春意说:“一个好班主任,首先要是一个好韵任课老师。学生是来学习的,如果班主任课讲不好,说出的话就会没有分量,学生听不进去。”较高的授课水平,较强的科研能力,这是让学生信服一个班主任的必要条件。卢春意在工作中始终不忘刻苦钻研,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他喜欢读书,热爱写作,每学期都订有读书和写作计划,每年要在年级或学校讲两节观摩课。2004年他参与编写了校本教材《毛泽东诗词赏读》2006年3月他承担了中央教科所“十一五”重点科研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研究与实验工作,并任学校课题组组长。他笑着对记者说:“年轻是一笔资本,是一笔财富。我要多投入精力搞教科研,教学水平提高了,就能很好地服务于班主任工作。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老师不仅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还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让学生从老师这里学会做人,学到知识。”
爱学生,是当好一个班主任的前提。卢春意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又是科学的。他说:“偏爱后进生,严爱优等生,博爱中等生。”后进生在卢春意的班里是幸福的,因为,卢春意把更多的爱倾注在他们身上。
卢春意是个细心的人,他把后进生分成两种,一种是愿意学而不出成绩。一种是根本不愿意学。对于前者,卢春意会抽时间和他们谈学习方法,找一些学习资料让他们看,并在班里开展“一帮一”活动,让成绩优秀的同学多帮助这些成绩差的同学。对于后者,卢春意密切观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教育。
小正,常常在夜晚等父母熟睡后偷偷溜出家到网吧上网,看一些低级庸俗的内容,夜不归宿。他上课不是打瞌睡就是看神怪小说,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成了一些老师眼里“不可救药的学生”。校领导知道卢春意在转化后进生上“有一手”,就把小正分到了他的班里。卢春意留心观察了小正几天,发现他上早自习时困得上下眼皮直打架,老师刚出教室门,他倒头就睡。很显然,小正又是在网吧熬了通宵。为了帮助小正改掉这个毛病,卢春意首先和家长沟通情况,请他们不要给孩子太多零花钱。卢春意并没有让家长做小正的思想工作,而是告诉他们不要说小正太多。为什么卢春意不要求家长多配合老师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呢?他告诉记者:“家长说孩子时容易情绪失控,常常连吵带骂,甚至动手打人。老师一般都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卢春意多次找到小正和他谈心,告诉他网吧里不安定因素多,容易出事。并请小正自己设想一下,如果按照现在的情况发展下去,他将来会怎样。同时,卢春意在学习上非常关心小正,经常给他补课,并请任课老师多指点他,请同学们多帮助他。在卢春意的种种努力下,小正终于翻然醒悟,说:“卢老师这么关心我,我再不努力学习就不是个人了!”后来,分科后小正分到了文科班,而卢春意要教理科班,小正就坚决地又转到了理科班,他说:“我一定要跟着卢老师,您在哪班当班主任我就跟到哪班!”现在,小正遵守纪律,不再迟到,上课也不乱说话了,学习干劲十足。一个“不可救药的学生”就这样让卢春意给“救活了”!
不仅在学习上,在生活上卢春意也是学生的贴心人。一天,学生杨丽娜的妈妈给卢春意打电话让杨丽娜回家,杨丽娜的妈妈并未多说什么,可是,细心的卢春意却听出她说话时带着哭腔。杨丽娜家出了什么事呢?卢春意放心不下,当晚往杨丽娜家打电话询问情况,得知杨丽娜的父亲因车祸死亡后,卢春意立即赶到杨丽娜家看望。杨丽娜痛哭流涕,说再也不上学了。一个负责任的班主任,绝不会让自己的学生因为生活的打击而失学。卢春意带着几位任课老师和一些学生代表再次赶到杨丽娜家,他好言安慰杨丽娜,劝她在接受父亲死亡这一残酷现实的同时,还要勇敢面对自己未来的生活,为自己的前途着想,在校园里好好学习。听着敬爱的老师的安慰和劝告,杨丽娜感动得泪流满面,不停地说:“谢谢,谢谢!”第三天,她就在妈妈的陪同下返回了校园。
学生对老师往往有一种天生的畏惧感,容易敬而远之,不敢主动向老师吐露心声。卢春意深知这一点,所以,他总是细心观察学生,及时发现问题,主动和学生接触,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爱和关心,从而走进学生的内心,得到学生的信任和尊敬,帮他们解决各种问题,让他们始终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
班级常规管理是一项育人工程,班主任要想方设法构建学生自我管理体制,为学生设置多种岗位,让每个学生都有上岗“施政”的机会,有服务同学、锻炼自己、表现自己、提高自己的机会。为了明确每位学生在班级中的位置和责任,让他们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和尊严,卢春意在班内建立了班干部管理制度、值日生管理制度和任务承包责任制度,使得班内“事事有人干,人人有事干”,每个学生都能在班级中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担负一项具体的工作。除此之外,他还试行了值日班长制度,让全班同学按学号轮流做值日班长,全权负责班级事务,常务班长只是协助工作。这样就使每个学生都有当家作主的机会,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使班级实现自我管理,班集体空前团结。
在卢春意的班里,每个学生都有一个水平相当的“对手”,比学习、比纪律、比健康、比能力,大家互相较劲、互相促进;每个小组都有一个追击目标,你追我赶,共同进步。班内还经常评选“最佳表现小组”“最富挑战小组”“最佳合作小组”,分别对成绩最好、竞争力最强、成员最团结的三个小组进行奖励,并帮助尚需努力的小组制订下一步的学习方案。这种人与人、组与组的竞争就像缕缕和煦的春风,把班级吹成了一池泛着涟漪、饱含生机的春水,形成了互相监督、互相帮助、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和谐、生动、活泼地发展。
凭着自己对班主任工作的独特认识和成功实践,卢春意带出了一个个朝气蓬勃、洋溢着青春活力的班级。他以自己对事业的执著和追求,对学生的尊重和热爱,对现代教育理论的不断学习和探索,创建出民主、平等、和谐的班级气氛,使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学生们打心眼儿里和他亲近,把他当做朋友和亲人,卢春意走到街上,常常会有学生笑着拍拍他的肩膀,像朋友一样亲切、自然地和他打招呼。这种和谐、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在日常的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生于1975年的卢春意是年轻而富有朝气的,未来的道路对于他来说还很长。我们期待着他在未来的班主任生涯中,对事业有更高的追求,对学生付出更多的爱,进一步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营造更加民主、更加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身心受到知识和美好品德的熏陶,成长为祖国的栋梁。
(责编 晓 月)
卢春意经历过不少打击,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受过很多磨难”。1998年,卢春意腰腿疼得厉害,走不成路,医生说是椎间盘突出。在县城里治疗了两个月,不但没有效果,病得反而越来越厉害:脖子僵直,腿不能下蹲也不能站立,躺在床上疼得不能翻身,病情最严重时竟然瘫痪在床。他到郑州大学一附院求治,被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在重病期间,他没有耽误过学生一节课。到郑州检查、治疗,总是利用周六、周日时间。祸不单行,2000年,他半岁的孩子感冒住院,一检查,孩子竟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孩子是父母的连心肉,这对卢春意来说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因为身体弱,孩子几乎每半个月都要去住几天院,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02年做手术。在这期间,卢春意从未因为给孩子看病而耽误过一节课。孩子做手术住了十几天院,卢春意只在医院里照顾了3天。没有人不疼自己的孩子,可是,班里还有七八十个学生在等着他!韩好典校长提出要安排一位临时班主任暂时管理班级,然而,卢春意认为,做老师的要对得起学生,要以高尚的师德去感染、影响学生,为学生树立榜样。要视学生如亲人,爱工作如生命,不能因为任何私事而影响工作。就这样,卢春意带着对孩子的牵挂回到了学校。人心都是肉长的,学生们被深深地感动了。王红东,一个家境富裕、不思进取的学生,当他看到卢春意为学生所做的这一切时,他受到了强烈的震动,开始痛改前非。他说:“卢老师为了我们,连做手术的孩子都顾不上照看,我们咋能不好好学习呢?”
崇高的师德是一位好班主任不可或缺的条件,然而,要成为一位优秀的班主任,仅有崇高的师德是不够的。卢春意说:“一个好班主任,首先要是一个好韵任课老师。学生是来学习的,如果班主任课讲不好,说出的话就会没有分量,学生听不进去。”较高的授课水平,较强的科研能力,这是让学生信服一个班主任的必要条件。卢春意在工作中始终不忘刻苦钻研,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他喜欢读书,热爱写作,每学期都订有读书和写作计划,每年要在年级或学校讲两节观摩课。2004年他参与编写了校本教材《毛泽东诗词赏读》2006年3月他承担了中央教科所“十一五”重点科研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研究与实验工作,并任学校课题组组长。他笑着对记者说:“年轻是一笔资本,是一笔财富。我要多投入精力搞教科研,教学水平提高了,就能很好地服务于班主任工作。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老师不仅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还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让学生从老师这里学会做人,学到知识。”
爱学生,是当好一个班主任的前提。卢春意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又是科学的。他说:“偏爱后进生,严爱优等生,博爱中等生。”后进生在卢春意的班里是幸福的,因为,卢春意把更多的爱倾注在他们身上。
卢春意是个细心的人,他把后进生分成两种,一种是愿意学而不出成绩。一种是根本不愿意学。对于前者,卢春意会抽时间和他们谈学习方法,找一些学习资料让他们看,并在班里开展“一帮一”活动,让成绩优秀的同学多帮助这些成绩差的同学。对于后者,卢春意密切观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教育。
小正,常常在夜晚等父母熟睡后偷偷溜出家到网吧上网,看一些低级庸俗的内容,夜不归宿。他上课不是打瞌睡就是看神怪小说,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成了一些老师眼里“不可救药的学生”。校领导知道卢春意在转化后进生上“有一手”,就把小正分到了他的班里。卢春意留心观察了小正几天,发现他上早自习时困得上下眼皮直打架,老师刚出教室门,他倒头就睡。很显然,小正又是在网吧熬了通宵。为了帮助小正改掉这个毛病,卢春意首先和家长沟通情况,请他们不要给孩子太多零花钱。卢春意并没有让家长做小正的思想工作,而是告诉他们不要说小正太多。为什么卢春意不要求家长多配合老师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呢?他告诉记者:“家长说孩子时容易情绪失控,常常连吵带骂,甚至动手打人。老师一般都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卢春意多次找到小正和他谈心,告诉他网吧里不安定因素多,容易出事。并请小正自己设想一下,如果按照现在的情况发展下去,他将来会怎样。同时,卢春意在学习上非常关心小正,经常给他补课,并请任课老师多指点他,请同学们多帮助他。在卢春意的种种努力下,小正终于翻然醒悟,说:“卢老师这么关心我,我再不努力学习就不是个人了!”后来,分科后小正分到了文科班,而卢春意要教理科班,小正就坚决地又转到了理科班,他说:“我一定要跟着卢老师,您在哪班当班主任我就跟到哪班!”现在,小正遵守纪律,不再迟到,上课也不乱说话了,学习干劲十足。一个“不可救药的学生”就这样让卢春意给“救活了”!
不仅在学习上,在生活上卢春意也是学生的贴心人。一天,学生杨丽娜的妈妈给卢春意打电话让杨丽娜回家,杨丽娜的妈妈并未多说什么,可是,细心的卢春意却听出她说话时带着哭腔。杨丽娜家出了什么事呢?卢春意放心不下,当晚往杨丽娜家打电话询问情况,得知杨丽娜的父亲因车祸死亡后,卢春意立即赶到杨丽娜家看望。杨丽娜痛哭流涕,说再也不上学了。一个负责任的班主任,绝不会让自己的学生因为生活的打击而失学。卢春意带着几位任课老师和一些学生代表再次赶到杨丽娜家,他好言安慰杨丽娜,劝她在接受父亲死亡这一残酷现实的同时,还要勇敢面对自己未来的生活,为自己的前途着想,在校园里好好学习。听着敬爱的老师的安慰和劝告,杨丽娜感动得泪流满面,不停地说:“谢谢,谢谢!”第三天,她就在妈妈的陪同下返回了校园。
学生对老师往往有一种天生的畏惧感,容易敬而远之,不敢主动向老师吐露心声。卢春意深知这一点,所以,他总是细心观察学生,及时发现问题,主动和学生接触,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爱和关心,从而走进学生的内心,得到学生的信任和尊敬,帮他们解决各种问题,让他们始终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
班级常规管理是一项育人工程,班主任要想方设法构建学生自我管理体制,为学生设置多种岗位,让每个学生都有上岗“施政”的机会,有服务同学、锻炼自己、表现自己、提高自己的机会。为了明确每位学生在班级中的位置和责任,让他们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和尊严,卢春意在班内建立了班干部管理制度、值日生管理制度和任务承包责任制度,使得班内“事事有人干,人人有事干”,每个学生都能在班级中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担负一项具体的工作。除此之外,他还试行了值日班长制度,让全班同学按学号轮流做值日班长,全权负责班级事务,常务班长只是协助工作。这样就使每个学生都有当家作主的机会,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使班级实现自我管理,班集体空前团结。
在卢春意的班里,每个学生都有一个水平相当的“对手”,比学习、比纪律、比健康、比能力,大家互相较劲、互相促进;每个小组都有一个追击目标,你追我赶,共同进步。班内还经常评选“最佳表现小组”“最富挑战小组”“最佳合作小组”,分别对成绩最好、竞争力最强、成员最团结的三个小组进行奖励,并帮助尚需努力的小组制订下一步的学习方案。这种人与人、组与组的竞争就像缕缕和煦的春风,把班级吹成了一池泛着涟漪、饱含生机的春水,形成了互相监督、互相帮助、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和谐、生动、活泼地发展。
凭着自己对班主任工作的独特认识和成功实践,卢春意带出了一个个朝气蓬勃、洋溢着青春活力的班级。他以自己对事业的执著和追求,对学生的尊重和热爱,对现代教育理论的不断学习和探索,创建出民主、平等、和谐的班级气氛,使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学生们打心眼儿里和他亲近,把他当做朋友和亲人,卢春意走到街上,常常会有学生笑着拍拍他的肩膀,像朋友一样亲切、自然地和他打招呼。这种和谐、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在日常的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生于1975年的卢春意是年轻而富有朝气的,未来的道路对于他来说还很长。我们期待着他在未来的班主任生涯中,对事业有更高的追求,对学生付出更多的爱,进一步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营造更加民主、更加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身心受到知识和美好品德的熏陶,成长为祖国的栋梁。
(责编 晓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