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课堂的情景探究式历史教学,就是要在课堂内求效益,保证情景体验和问题探究两大目标和任务在课内完成。下面就以人民版选修2《维新变法》一课为例说明“基于课堂的情景探究式历史教学”的操作和运用。
第一环节:利用典型材料,创设问题情景,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基于课堂的情景探究式历史教学要求教师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在课前借助典型的材料,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习。
《维新变法》问题情境:
用材料导入(投影展示以下内容):
1922年,一位老者在杭州忽见剧场上演《光绪皇帝痛史》,急购票入观。观后唏嘘良久,赋诗两首:
老夫入座倚阑观,化身冠带正登场。
喁喁万首咸倾动,共指鲰生叹息看。
电灯楼阁闹梨园,笳鼓喧天万众繁。
谁识当年场上客,今宵在座痛无言。
——《康有为墨迹》(一),转引自张鸣《梦醒与嬗变》
(这首诗背后讲述了一个非常生动的故事,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叙述故事之后)
提问:这位老者是谁?这位老者是对哪个历史事件“痛无言”?这一句“痛无言”,你能触摸到这位老者当时怎样的心情?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维新变法”这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受故事情景的感染,学生迫切希望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以便搞清问题的答案,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到教学的第二环节即“历史情景体验” 中去体验与感悟。
第二环节:利用“历史图片剧”,引导学生体验历史情景,感悟历史真谛。
借助“历史图片剧”来实现情景创设,一可以让学生在丰富的史料中感悟历史,二是情景创设可以在有限的课堂内实现,三是用丰富的史料创设出的情景接近历史。“历史图片剧”运用的具体操作方法是教师经过精心挑选和整理后,把丰富的能反映本课历史内容的图片、音像、文字等资料,按一定的思路进行设计,把它编辑成一个有情节又有丰富历史内容的历史短片,在短片的开始和结尾处配上精彩的“前言”和“结束语”,在短片播放过程中适时插入一些短句或是问句,使学生在观看中能持续思考。
《维新变法》“历史图片剧”(“ 第一幕:前言”“ 第三幕:结束语”略):
第二幕:列强铁蹄下的晚清
这一幕主要是借助于丰富的历史图文内容,让学生认识当时的历史发展状况。我主要选择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卖国求荣”“新思潮萌发”“洋务运动” 和“维新变法”等相关历史图片,并按“侵略的不断加深——晚清的腐朽——先进中国人的探索”思路进行编排。前面两个环节属于背景的叙述,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当时中国恶劣之环境,从而认识当时中国探索之必要和艰难。后面一个环节是本课的教学内容,须重点描述,因此,我将近代史上几次探索活动整合成一个个方案,把图文内容用比较的形式来呈现。具体设计如下:
面对晚清这所破房子……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觉醒、开始行动,他们设计了一套套维修这所破房屋的方案……
一号方案:“师夷长技以制夷”。播放完“新思潮萌发”相关活动图片后,呈现以下结局:
设计者:林则徐、魏源
设计思路:师夷长技以制夷
施工方:无
实施结果:施工未果、启迪思想
二号方案“洋务运动”。播放完“洋务运动”相关活动图片后,呈现以下结局:
设计者: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
设计思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施工方:洋务派
施工方案:①创办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②创建新式海军;③创办新式学堂、培养近代人才
实施结果: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
三号方案 “维新变法”。 播放完“维新变法”相关活动图片后,呈现以下结局:
初步方案设计者:王韬、郑观应
成熟方案设计者:康有为、梁启超等
设计思路:维新变法,变革封建制度
施工方:维新派
实施结果:义士喋血、唤醒国人
接着在屏幕中出现附有文字“换我了!”的孙中山活动图片,同时在幻灯片上打出两句结论:“温和渐进、由上而下的改革运动,竟然行不通。由下而上、破坏现状的反清革命,就要接着上阵!”
第三环节:增补相关史料,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拓宽思维空间。
通过前面的环节,学生已占有一定历史信息,学生的学习情绪也达到高峰。此时借助于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结合学生实际和本课的重难点,提出相应的探究问题,组织学生深入探究和讨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历史认识和感悟,由此进一步训练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开放性原则,即课堂教学的开放性,答案设计的开放性,探究过程的开放性。
例如,观看完《维新变法》的“历史图片剧”之后,我把学生分成三个大组,交给每组一项历史观察任务,要求他们结合教材内容和老师补充的相关史料,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观察任务,之后,安排小组代表在全班汇报交流,教师作相应的指导发言。以下是本课交给各组的课堂观察任务:
第一组历史观察主题:19世纪末的中国社会。观察点一:19世纪末的社会政治;观察点二:19世纪末的社会经济;观察点三:维新思想的发展和传播。要求学生依据材料和教材相关内容搞清楚三个相应的问题:19世纪末的中国社会政治特征是什么?19世纪末的中国社会经济特征是什么?维新思想宣传方式的特点是什么?课堂上,教师补充以下史料帮助学生完成任务。
补充材料一:甲午危机,豆剖瓜分;求变情绪,上下弥漫。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经政基础,先天不足。维新思想,形式多样;变法施政,立宪设局。定国是诏,变法高潮;出走溅血,昙花一现。众说纷纭,历史反思;进进退退,誉之毁之。事实论证,尊重历史;多元理解,宽容有度。
补充材料二:“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他们的名字、口号、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 ——马克思
第二组历史观察主题:变法期间的人和事。观察点一:慈禧和光绪的权力关系;观察点二:变法的内容及其影响。具体要求学生依据教材相关内容和材料,搞清楚材料后面提出的几个相应的问题。
第三组历史观察主题:变法后对失败原因的历史反思。要求学生依据教材相关内容和材料,搞清楚材料后面提出的问题。
完成以上各项观察任务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回到导入时的问题,要求学生结合本课所学畅所欲言。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回应课堂导入,使整堂课的结构更加完整;二是进一步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再次感悟维新变法的人与事。
责任编辑 黄日暖
第一环节:利用典型材料,创设问题情景,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基于课堂的情景探究式历史教学要求教师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在课前借助典型的材料,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习。
《维新变法》问题情境:
用材料导入(投影展示以下内容):
1922年,一位老者在杭州忽见剧场上演《光绪皇帝痛史》,急购票入观。观后唏嘘良久,赋诗两首:
老夫入座倚阑观,化身冠带正登场。
喁喁万首咸倾动,共指鲰生叹息看。
电灯楼阁闹梨园,笳鼓喧天万众繁。
谁识当年场上客,今宵在座痛无言。
——《康有为墨迹》(一),转引自张鸣《梦醒与嬗变》
(这首诗背后讲述了一个非常生动的故事,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叙述故事之后)
提问:这位老者是谁?这位老者是对哪个历史事件“痛无言”?这一句“痛无言”,你能触摸到这位老者当时怎样的心情?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维新变法”这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受故事情景的感染,学生迫切希望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以便搞清问题的答案,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到教学的第二环节即“历史情景体验” 中去体验与感悟。
第二环节:利用“历史图片剧”,引导学生体验历史情景,感悟历史真谛。
借助“历史图片剧”来实现情景创设,一可以让学生在丰富的史料中感悟历史,二是情景创设可以在有限的课堂内实现,三是用丰富的史料创设出的情景接近历史。“历史图片剧”运用的具体操作方法是教师经过精心挑选和整理后,把丰富的能反映本课历史内容的图片、音像、文字等资料,按一定的思路进行设计,把它编辑成一个有情节又有丰富历史内容的历史短片,在短片的开始和结尾处配上精彩的“前言”和“结束语”,在短片播放过程中适时插入一些短句或是问句,使学生在观看中能持续思考。
《维新变法》“历史图片剧”(“ 第一幕:前言”“ 第三幕:结束语”略):
第二幕:列强铁蹄下的晚清
这一幕主要是借助于丰富的历史图文内容,让学生认识当时的历史发展状况。我主要选择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卖国求荣”“新思潮萌发”“洋务运动” 和“维新变法”等相关历史图片,并按“侵略的不断加深——晚清的腐朽——先进中国人的探索”思路进行编排。前面两个环节属于背景的叙述,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当时中国恶劣之环境,从而认识当时中国探索之必要和艰难。后面一个环节是本课的教学内容,须重点描述,因此,我将近代史上几次探索活动整合成一个个方案,把图文内容用比较的形式来呈现。具体设计如下:
面对晚清这所破房子……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觉醒、开始行动,他们设计了一套套维修这所破房屋的方案……
一号方案:“师夷长技以制夷”。播放完“新思潮萌发”相关活动图片后,呈现以下结局:
设计者:林则徐、魏源
设计思路:师夷长技以制夷
施工方:无
实施结果:施工未果、启迪思想
二号方案“洋务运动”。播放完“洋务运动”相关活动图片后,呈现以下结局:
设计者: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
设计思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施工方:洋务派
施工方案:①创办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②创建新式海军;③创办新式学堂、培养近代人才
实施结果: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
三号方案 “维新变法”。 播放完“维新变法”相关活动图片后,呈现以下结局:
初步方案设计者:王韬、郑观应
成熟方案设计者:康有为、梁启超等
设计思路:维新变法,变革封建制度
施工方:维新派
实施结果:义士喋血、唤醒国人
接着在屏幕中出现附有文字“换我了!”的孙中山活动图片,同时在幻灯片上打出两句结论:“温和渐进、由上而下的改革运动,竟然行不通。由下而上、破坏现状的反清革命,就要接着上阵!”
第三环节:增补相关史料,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拓宽思维空间。
通过前面的环节,学生已占有一定历史信息,学生的学习情绪也达到高峰。此时借助于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结合学生实际和本课的重难点,提出相应的探究问题,组织学生深入探究和讨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历史认识和感悟,由此进一步训练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开放性原则,即课堂教学的开放性,答案设计的开放性,探究过程的开放性。
例如,观看完《维新变法》的“历史图片剧”之后,我把学生分成三个大组,交给每组一项历史观察任务,要求他们结合教材内容和老师补充的相关史料,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观察任务,之后,安排小组代表在全班汇报交流,教师作相应的指导发言。以下是本课交给各组的课堂观察任务:
第一组历史观察主题:19世纪末的中国社会。观察点一:19世纪末的社会政治;观察点二:19世纪末的社会经济;观察点三:维新思想的发展和传播。要求学生依据材料和教材相关内容搞清楚三个相应的问题:19世纪末的中国社会政治特征是什么?19世纪末的中国社会经济特征是什么?维新思想宣传方式的特点是什么?课堂上,教师补充以下史料帮助学生完成任务。
补充材料一:甲午危机,豆剖瓜分;求变情绪,上下弥漫。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经政基础,先天不足。维新思想,形式多样;变法施政,立宪设局。定国是诏,变法高潮;出走溅血,昙花一现。众说纷纭,历史反思;进进退退,誉之毁之。事实论证,尊重历史;多元理解,宽容有度。
补充材料二:“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他们的名字、口号、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 ——马克思
第二组历史观察主题:变法期间的人和事。观察点一:慈禧和光绪的权力关系;观察点二:变法的内容及其影响。具体要求学生依据教材相关内容和材料,搞清楚材料后面提出的几个相应的问题。
第三组历史观察主题:变法后对失败原因的历史反思。要求学生依据教材相关内容和材料,搞清楚材料后面提出的问题。
完成以上各项观察任务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回到导入时的问题,要求学生结合本课所学畅所欲言。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回应课堂导入,使整堂课的结构更加完整;二是进一步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再次感悟维新变法的人与事。
责任编辑 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