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制约马尔康县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农村金融发展滞后无疑是造成“三农”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三农”提供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已经成为金融发展刻不容缓的任务。
关键词:马尔康 新农村建设 金融服务
The chain national minority area new rural reconstruction to strengthen the financial service the ponder——Take the Barkam County rural economy development as example
Xiao Maonan
Abstract: Restricts the Barkam County rural economy development the reason to be very many,also is very complex,the rural finance development lag is without doubt creates “three agriculture” one of question important reasons.Provides the consummation for “three agriculture” the rural finance service system,already became the finance to develop the urgent duty.
Keywords:Ma Erkang New rural reconstructionFinance service
【中图分类号】F327.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2-0081-02
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仍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农民增收难的矛盾突出。为“三农”提供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形成有效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金融合力,已经成为金融发展刻不容缓的任务。
1.马尔康县农村经济发展的状况
纳足村距马尔康县城十五公里,常住居民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为藏民,主要从事畜牧业,也有一定耕地,生活自给自足,收入偏低,在马尔康县的农村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纳足村距卓克基镇15公里,紧邻省道,交通便捷。仅通固话,通讯条件尚待改善。全村65户居民,317人,分为三队。人均土地1亩,受气候条件所限,一年生产一季,主要种植青稞、小麦和胡豆,足以自给,节余较少。畜牧业主要是牦牛,奶、肉、骨均可卖钱,占总收入的70%以上,全村年户均畜牧业收入为6~7千元。另外,夏季出售虫草、菌类及药材亦能获得一定收入。全村贫富差距不大,户均收入1万元以上的占50%,有五保户5户。一般来说,家里有人在城里工作的条件要相对好一些。
纳足二队某农户调查情况(该户居民在该村具有一定代表性):①居住条件:家庭人口三人,住自建平房,电器仅有一台十八寸彩色电视机;②收入:主要收入来源:出售虫草及牦牛。因人口少,挖虫草等收入也较低,一般年卖药材收入为3千元左右;家有牦牛6多头,每年出售1到2头,每头约2~3千元,加上平时卖奶的部分,故此项收入每年约3~4千元,家庭年总收入为6千元左右;③贷款需求:打算贷款从事一些如收购牛奶、药材等小生意,但因信用社贷款门槛太高而搁浅。
纳足村发展计划:曾计划依托当地环境优势,搭建藏式帐篷,发展农家乐,因无力筹措资金而告吹;曾投资15万建设小型水电站,但直至目前尚无力还贷。国家农网改造政策在该村尚未落实。村长认为,金融机构在当地经济发展过程中,几乎没有起过作用,期待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金融机构能为当地经济发展提够资金支持。
信贷情况:主要金融需求:①小额存取款。存取款地:卓克基镇、马尔康县城。②小额农村信用贷款。年利率为5%,每户最高额度为4000元,手续简单,只需村长签字盖章,即可获得信用担保,到当地农村信用社办理贷款。据村长的介绍,由于手续简单,全村绝大多数农户都办理了小额贷款。可见,农民的信贷需求是相当旺盛的。但是,如果是其他类型的贷款,金融机构对担保和抵押品的要求却非常高,由于农民的财物几乎都达不到金融机构对抵押品的要求,因此,他们也几乎无法获得小额信贷之外的贷款。
子女教育——当地村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最关心的问题:孩子上学困难是目前村民最关心的问题。按照当地教育部门的安排,该村小学于去年被撤并到15里之外的镇小学,实行寄宿制。在村民看来,一方面,由于实行寄宿制,学生远离家长,无人照应,且周末无人接送,让家长对学生的安全和生活产生了很大的担忧;另一方面,实行寄宿制,也给学生家庭造成不小的经济负担。以至不少家长萌生了让孩子辍学进寺庙的想法。村民希望恢复村小,让孩子就近读书。但是,调查也发现,纳足村小在撤消以前,长期以来,全校只有6~7名学生,1名教师,教育设施也是极为简陋。可见,撤并该村小学,教育部门也是出于节约教育成本和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的考虑。
2.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经济发展滞后。阿坝州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可用农牧民纯收入看出全貌。2007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140元,而阿坝州农牧民的纯收入为2406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2%。与四川省其他市州比较,最高的成都市5642元,相差3236元,与凉山州的3186元比较也相差780元,只高于甘孜州位居全省20位。州内县、乡、村、户间的差别更为明显,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更为突出。
农村自然条件差。农村经济发展和农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受制于诸多的因素,而自然条件差为一个重要方面。农牧民居住分散,给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带来更多的困难,处于公路沿线或河坝地带(如纳足村)的基础设施条件相对优越,出行、用水用电等条件尚可,而有的村,农牧民仍处于缺水无电的境地,部分农民还居住在缺乏基本生活条件的大山深处或高山区,购买日用品都得走上半天的山路到集市,日常生活十分不便。
资金投入不足,支农资金供需矛盾日益加大。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田水利、公路和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工业化发展和小城镇建设,农村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面对多元化的资金需求,由于资金来源有限而显得有些捉襟见肘。由于资金的逐利性,金融资源不断从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农村流向城市,从农业流向非农产业,导致农村金融空洞化。支农资金供需之间的差导致了农村金融资源的日益匮乏,它必然影响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影响农业先进技术的引进以及农村发展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产增收的难度也将因此加大。财力困难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农牧民基本生产资金周转主要依赖于农村信用社十分有限的贷款支持和少量的民间借贷,且融资成本也比较高。
农村人口素质低。由于历史和宗教信仰等多种原因,农牧民接受现代教育相对较少,人口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实用农牧业的科技难以掌握和运用,这是阿坝州农村经济发展及新农村建设的长期制约因素。相当部分农村孩子在接受完法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后,甚至在尚未完成义务教育的中途(如纳足村的一些农户小孩),就不愿或无经济承受能力继续读书接受教育,而改为回家务农或进入寺庙当和尚,有的一个村连一个高中文化程度的也没有。
农村产业结构单一。牧区经济结构单一属共性特点,二、三产业落后是制约牧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从调查情况看,马尔康县周边农村除畜牧业、药材采集以及少数农民自己开设的“农家乐”能够给农民带来一定收入外,其余没有可以增收的项目。产业结构的单一也极大地限制了提高农民的途径。
3.对策建议
3.1 加大信贷投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坚持信贷倾斜政策,帮助农民增加收入。一是要积极加大对“三农”贷款的投入总量,多方筹集资金,切实保证对“三农”资金有效需求的充足供应,不断扩大贷款的覆盖面。二是支农资金要灵活运用,灵活确定贷款对象、额度和期限,尽量满足农村不同层次客户的贷款需求,灵活采取信贷经营方式,信用社人员要到辖内联络点现场办公,方便农民贷款。三是要加强贷款的风险控制,加强贷后管理,确保三农贷款放得出,收得回,有效益,促进“三农”贷款走上良性循环轨道。
3.2 灵活运用小额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农村信用社的一项风险小、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大的信贷品牌,不仅解决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也大大提升了农村信用社的形象,较好的解决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促进了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要继续加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投放,尤其是贫困地区、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信用社,要积极营销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做好这一适合当地农牧民群众需求的农村金融产品,促进农牧民收入快速增长。延伸小额农贷的对象、额度和期限,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户经营实力,适当提高授信额度,延伸贷款期限,改变过去传统放贷模式,根据农户贷款用途、生产周期、还款来源等因素合理确定期限,允许跨年度使用。
3.3 大力支持城乡一体化建设,积极介入中小城市和重点镇、中心村的道路、供水、供电、通讯、住房、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农村生态环境良好、居住环境优美,促进农村建设更加美好的家园。要支持集观光、旅游、休闲、渡假于一体的休闲农业的发展,搭建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深入交流的桥梁,缩减城市与农村发展的差距。为拓宽资金供应渠道,可以考虑通过社团贷款和试发行支农专项债券等方式,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化建设对资金的大量需求。
3.4 创新金融品种,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创新业务品种,多层次服务“三农”。一是要积极开发适合农村经济特点,多样化、有特色的金融产品。二是争取政府支持,让更多的农民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到各类金融服务。创新贷款担保方式,支持现代农业发展。一是创新抵押担保方式,支持现代农业发展。二是探索发放项目贷款,向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推荐优质项目,支持一批规模效益型的特色农业和支柱产业发展。创新金融服务手段,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实行“包村包户”信贷服务。要加强客户经理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培养一批懂政策、懂技术、善管理的客户经理,为农民提供政策、信息、资金等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使客户经理成为农村信用社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成为农村信用社帮助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金融助手。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创办个人理财、整合存贷款、代理、结算等业务品种。积极开办小额存单质押、保险质押以及其它有价证券质抵押贷款业务,使农村居民手中的“死钱”活化,刺激农村消费市场,使农村信用社富余资金得到最大限度的使用。
3.5 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创业类信贷,为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要积极培育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努力开发新的金融产品,为培养新农民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发展助学贷款,开办教育类贷款,提高农民技能和素质。做好国家助学贷款主办和代理工作,支持农村贫困学生上学;延伸助学贷款支持对象,与地方教育、财政等有关部门形成互动,支持家庭贫困的在校中小学生接受义务教育;支持贫困农民接受技能教育培训。拓展创业类贷款,增强农民自主创业能力。一是对进城创业、具有偿债能力的农民,搞好跟踪服务,按照小额农贷管理办法提供资金支持。二是对乡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提供担保贷款,支持农村失业人员创业。三是对符合贷款条件、立足农村创业的团员、青年试办创业贷款。
3.6 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创办农村信用共同体,为培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机制提供金融服务。以信贷政策引导各种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和农村,成立各种有偿的基金担保组织,为农村各类经济主体担保获得信用社贷款支持。培育和支持农村协会组织,在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基地、禽畜养殖基地等区域,引导业主组成各类专业协会,设立专业担保基金,向各类业主发放担保贷款。支持和创办信用共同体,一是加强与各级政府涉农部门及各类基金组织、专业协会合作,形成各类信用共同体,解决农村信用社放款难和农村分散经济贷款难的矛盾,对产品有市场、经营有效益、市场前景好的项目,给予资金倾斜,帮助解决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3.7 深入开展创评“文明信用农户”活动,为塑造农村新风尚提供金融支持。对“文明信用农户”实行贷款优先、利率优惠、服务优质的信贷扶持,形成动态调整长效机制。深入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和信用社区的评选活动,对守信户实行优惠信贷支持,培育诚实守信的文明乡风。对诚信度较高的农民,与销售商协作,发展大件耐用消费类贷款,引导农民树立健康消费观念。
关键词:马尔康 新农村建设 金融服务
The chain national minority area new rural reconstruction to strengthen the financial service the ponder——Take the Barkam County rural economy development as example
Xiao Maonan
Abstract: Restricts the Barkam County rural economy development the reason to be very many,also is very complex,the rural finance development lag is without doubt creates “three agriculture” one of question important reasons.Provides the consummation for “three agriculture” the rural finance service system,already became the finance to develop the urgent duty.
Keywords:Ma Erkang New rural reconstructionFinance service
【中图分类号】F327.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2-0081-02
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仍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农民增收难的矛盾突出。为“三农”提供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形成有效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金融合力,已经成为金融发展刻不容缓的任务。
1.马尔康县农村经济发展的状况
纳足村距马尔康县城十五公里,常住居民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为藏民,主要从事畜牧业,也有一定耕地,生活自给自足,收入偏低,在马尔康县的农村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纳足村距卓克基镇15公里,紧邻省道,交通便捷。仅通固话,通讯条件尚待改善。全村65户居民,317人,分为三队。人均土地1亩,受气候条件所限,一年生产一季,主要种植青稞、小麦和胡豆,足以自给,节余较少。畜牧业主要是牦牛,奶、肉、骨均可卖钱,占总收入的70%以上,全村年户均畜牧业收入为6~7千元。另外,夏季出售虫草、菌类及药材亦能获得一定收入。全村贫富差距不大,户均收入1万元以上的占50%,有五保户5户。一般来说,家里有人在城里工作的条件要相对好一些。
纳足二队某农户调查情况(该户居民在该村具有一定代表性):①居住条件:家庭人口三人,住自建平房,电器仅有一台十八寸彩色电视机;②收入:主要收入来源:出售虫草及牦牛。因人口少,挖虫草等收入也较低,一般年卖药材收入为3千元左右;家有牦牛6多头,每年出售1到2头,每头约2~3千元,加上平时卖奶的部分,故此项收入每年约3~4千元,家庭年总收入为6千元左右;③贷款需求:打算贷款从事一些如收购牛奶、药材等小生意,但因信用社贷款门槛太高而搁浅。
纳足村发展计划:曾计划依托当地环境优势,搭建藏式帐篷,发展农家乐,因无力筹措资金而告吹;曾投资15万建设小型水电站,但直至目前尚无力还贷。国家农网改造政策在该村尚未落实。村长认为,金融机构在当地经济发展过程中,几乎没有起过作用,期待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金融机构能为当地经济发展提够资金支持。
信贷情况:主要金融需求:①小额存取款。存取款地:卓克基镇、马尔康县城。②小额农村信用贷款。年利率为5%,每户最高额度为4000元,手续简单,只需村长签字盖章,即可获得信用担保,到当地农村信用社办理贷款。据村长的介绍,由于手续简单,全村绝大多数农户都办理了小额贷款。可见,农民的信贷需求是相当旺盛的。但是,如果是其他类型的贷款,金融机构对担保和抵押品的要求却非常高,由于农民的财物几乎都达不到金融机构对抵押品的要求,因此,他们也几乎无法获得小额信贷之外的贷款。
子女教育——当地村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最关心的问题:孩子上学困难是目前村民最关心的问题。按照当地教育部门的安排,该村小学于去年被撤并到15里之外的镇小学,实行寄宿制。在村民看来,一方面,由于实行寄宿制,学生远离家长,无人照应,且周末无人接送,让家长对学生的安全和生活产生了很大的担忧;另一方面,实行寄宿制,也给学生家庭造成不小的经济负担。以至不少家长萌生了让孩子辍学进寺庙的想法。村民希望恢复村小,让孩子就近读书。但是,调查也发现,纳足村小在撤消以前,长期以来,全校只有6~7名学生,1名教师,教育设施也是极为简陋。可见,撤并该村小学,教育部门也是出于节约教育成本和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的考虑。
2.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经济发展滞后。阿坝州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可用农牧民纯收入看出全貌。2007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140元,而阿坝州农牧民的纯收入为2406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2%。与四川省其他市州比较,最高的成都市5642元,相差3236元,与凉山州的3186元比较也相差780元,只高于甘孜州位居全省20位。州内县、乡、村、户间的差别更为明显,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更为突出。
农村自然条件差。农村经济发展和农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受制于诸多的因素,而自然条件差为一个重要方面。农牧民居住分散,给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带来更多的困难,处于公路沿线或河坝地带(如纳足村)的基础设施条件相对优越,出行、用水用电等条件尚可,而有的村,农牧民仍处于缺水无电的境地,部分农民还居住在缺乏基本生活条件的大山深处或高山区,购买日用品都得走上半天的山路到集市,日常生活十分不便。
资金投入不足,支农资金供需矛盾日益加大。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田水利、公路和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工业化发展和小城镇建设,农村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面对多元化的资金需求,由于资金来源有限而显得有些捉襟见肘。由于资金的逐利性,金融资源不断从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农村流向城市,从农业流向非农产业,导致农村金融空洞化。支农资金供需之间的差导致了农村金融资源的日益匮乏,它必然影响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影响农业先进技术的引进以及农村发展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产增收的难度也将因此加大。财力困难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农牧民基本生产资金周转主要依赖于农村信用社十分有限的贷款支持和少量的民间借贷,且融资成本也比较高。
农村人口素质低。由于历史和宗教信仰等多种原因,农牧民接受现代教育相对较少,人口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实用农牧业的科技难以掌握和运用,这是阿坝州农村经济发展及新农村建设的长期制约因素。相当部分农村孩子在接受完法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后,甚至在尚未完成义务教育的中途(如纳足村的一些农户小孩),就不愿或无经济承受能力继续读书接受教育,而改为回家务农或进入寺庙当和尚,有的一个村连一个高中文化程度的也没有。
农村产业结构单一。牧区经济结构单一属共性特点,二、三产业落后是制约牧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从调查情况看,马尔康县周边农村除畜牧业、药材采集以及少数农民自己开设的“农家乐”能够给农民带来一定收入外,其余没有可以增收的项目。产业结构的单一也极大地限制了提高农民的途径。
3.对策建议
3.1 加大信贷投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坚持信贷倾斜政策,帮助农民增加收入。一是要积极加大对“三农”贷款的投入总量,多方筹集资金,切实保证对“三农”资金有效需求的充足供应,不断扩大贷款的覆盖面。二是支农资金要灵活运用,灵活确定贷款对象、额度和期限,尽量满足农村不同层次客户的贷款需求,灵活采取信贷经营方式,信用社人员要到辖内联络点现场办公,方便农民贷款。三是要加强贷款的风险控制,加强贷后管理,确保三农贷款放得出,收得回,有效益,促进“三农”贷款走上良性循环轨道。
3.2 灵活运用小额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农村信用社的一项风险小、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大的信贷品牌,不仅解决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也大大提升了农村信用社的形象,较好的解决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促进了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要继续加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投放,尤其是贫困地区、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信用社,要积极营销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做好这一适合当地农牧民群众需求的农村金融产品,促进农牧民收入快速增长。延伸小额农贷的对象、额度和期限,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户经营实力,适当提高授信额度,延伸贷款期限,改变过去传统放贷模式,根据农户贷款用途、生产周期、还款来源等因素合理确定期限,允许跨年度使用。
3.3 大力支持城乡一体化建设,积极介入中小城市和重点镇、中心村的道路、供水、供电、通讯、住房、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农村生态环境良好、居住环境优美,促进农村建设更加美好的家园。要支持集观光、旅游、休闲、渡假于一体的休闲农业的发展,搭建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深入交流的桥梁,缩减城市与农村发展的差距。为拓宽资金供应渠道,可以考虑通过社团贷款和试发行支农专项债券等方式,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化建设对资金的大量需求。
3.4 创新金融品种,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创新业务品种,多层次服务“三农”。一是要积极开发适合农村经济特点,多样化、有特色的金融产品。二是争取政府支持,让更多的农民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到各类金融服务。创新贷款担保方式,支持现代农业发展。一是创新抵押担保方式,支持现代农业发展。二是探索发放项目贷款,向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推荐优质项目,支持一批规模效益型的特色农业和支柱产业发展。创新金融服务手段,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实行“包村包户”信贷服务。要加强客户经理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培养一批懂政策、懂技术、善管理的客户经理,为农民提供政策、信息、资金等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使客户经理成为农村信用社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成为农村信用社帮助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金融助手。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创办个人理财、整合存贷款、代理、结算等业务品种。积极开办小额存单质押、保险质押以及其它有价证券质抵押贷款业务,使农村居民手中的“死钱”活化,刺激农村消费市场,使农村信用社富余资金得到最大限度的使用。
3.5 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创业类信贷,为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要积极培育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努力开发新的金融产品,为培养新农民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发展助学贷款,开办教育类贷款,提高农民技能和素质。做好国家助学贷款主办和代理工作,支持农村贫困学生上学;延伸助学贷款支持对象,与地方教育、财政等有关部门形成互动,支持家庭贫困的在校中小学生接受义务教育;支持贫困农民接受技能教育培训。拓展创业类贷款,增强农民自主创业能力。一是对进城创业、具有偿债能力的农民,搞好跟踪服务,按照小额农贷管理办法提供资金支持。二是对乡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提供担保贷款,支持农村失业人员创业。三是对符合贷款条件、立足农村创业的团员、青年试办创业贷款。
3.6 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创办农村信用共同体,为培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机制提供金融服务。以信贷政策引导各种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和农村,成立各种有偿的基金担保组织,为农村各类经济主体担保获得信用社贷款支持。培育和支持农村协会组织,在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基地、禽畜养殖基地等区域,引导业主组成各类专业协会,设立专业担保基金,向各类业主发放担保贷款。支持和创办信用共同体,一是加强与各级政府涉农部门及各类基金组织、专业协会合作,形成各类信用共同体,解决农村信用社放款难和农村分散经济贷款难的矛盾,对产品有市场、经营有效益、市场前景好的项目,给予资金倾斜,帮助解决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3.7 深入开展创评“文明信用农户”活动,为塑造农村新风尚提供金融支持。对“文明信用农户”实行贷款优先、利率优惠、服务优质的信贷扶持,形成动态调整长效机制。深入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和信用社区的评选活动,对守信户实行优惠信贷支持,培育诚实守信的文明乡风。对诚信度较高的农民,与销售商协作,发展大件耐用消费类贷款,引导农民树立健康消费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