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彩绘女俑是墓葬中随葬俑类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唐代的贵族墓葬中比较常见。唐代是继两汉之后彩绘女俑发展的又一高峰时代。孟津县文物局收藏的几件唐代彩绘女俑,制作精美,生动传神,属国家二级、三级文物,是探究唐代彩绘女俑工艺制造水平、女性的审美艺术、社会风貌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唐代;彩绘女俑
1 彩绘女俑综述
女俑是墓葬中随葬俑类型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出土于商代的墓葬中,但不常见。到了汉代,墓葬中开始出土大量的陶俑,并且在一些贵族墓葬中发现有彩绘女俑随葬。汉代是彩绘女俑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代。魏晋时期出土的彩绘女俑等随葬品较少,陪葬陶俑开始衰退。隋唐时期是彩绘女俑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时期。唐代彩绘女俑形象逼真,生动传神,工艺制造水平高超,作为随葬明器,为研究唐代女子服饰、发式、妆容等提供了重要依据,是盛唐文化的重要体现,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2 彩绘陶俑制作工艺
彩绘陶俑的制作工艺不同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彩陶是先用陶泥制作出器物形象,然后在素胎上用天然矿物颜料描绘出各种图案花纹,最后入窑烧制而成。这种工艺颜料和胎体贴合较为紧密,通常情况下用水是洗不掉的。彩绘陶俑制作工艺较为复杂,首先将陶泥捏成器物形状,然后放入窑中烧造,烧制好以后从窑中取出,最后在胎体上用天然矿物颜料着色。由于颜料和胎体贴合不太紧密,比较容易脱落,可以用水洗掉。这种工艺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盛行于两汉,至唐则在人物、动物身上加彩绘,一般用于随葬明器,在生活用具上比较少见。
3 孟津县文物局馆藏唐代彩绘女俑介绍
3.1 唐彩绘单刀髻陶女俑
唐彩绘单刀髻陶女俑(图1),1991年9月孟津县送庄镇西山头村南310国道LMM69发掘出土,现收藏于孟津县文物局库房,为国家二级文物。女俑发式为单刀髻,妆容精致,脸颊施粉,额头上贴有紫彩色的花钿,眉毛较淡,嘴唇朱色。上身内穿窄袖衫,外搭一件半臂帔帛;下身穿一件紫红色长裙,脚上穿高翘头如意履。女俑高33.7厘米,质量830克,站于长方形底板上。底板长7.5厘米,宽9.5厘米,厚0.5厘米。整件陶俑保存较为完整。
3.2 唐彩绘双髻陶女俑
唐彩绘双髻陶女俑(图2),1991年9月孟津县送庄镇西山头村南310国道LMM69发掘出土,现收藏于孟津县文物局库房,为国家二级文物。女俑发式为双螺髻,妆容干净,眉毛细长,嘴唇朱色,脸部较为丰满。身上穿着一条黄色的裙子,披一件暗红色的半臂帔帛,两手交叉于胸前。女俑高27厘米,质量390克,通体多处划伤,左臂右侧缺片3厘米×1厘米。
3.3 唐彩绘倭陀髻女俑
唐彩绘倭陀髻女俑(图3),1991年9月孟津县送庄镇西山头村南310国道LMM69发掘出土,现收藏于孟津县文物局库房,为国家三级文物。女俑发式为倭陀髻,面部脱彩较多,脸颊隐约可见施粉,嘴唇朱色。上身穿一件紫色窄袖衫,外搭半臂帔帛;下身穿一条长裙,脚上穿高翘头如意履。女俑高31.8厘米,质量700克,站于长方形底板上。底板长6.8厘米,宽8.7厘米,厚0.4厘米。女俑颈断粘,底板残3厘米×3厘米一块。
3.4 唐彩绘单髻陶女俑
唐彩绘单髻陶女俑(图4),1991年9月孟津县送庄镇西山头村南310国道LMM64发掘出土,现收藏于孟津县文物局库房,为国家三级文物。女俑的头发梳盘成一团,造型较为简单,体态丰腴,面部脱彩较为严重。上身穿一件紫色窄袖衫,外搭半臂帔帛,左手位于右手上方,帔帛搭于左手上垂直于胸前;下身穿一條长裙。女俑高25厘米,质量350克。此女俑与上述三个彩绘女俑相比,形制相似,但高度相对较低,也比较轻,制作工艺也较为粗糙。
3.5 唐彩绘高髻陶女俑
唐彩绘高髻陶女俑(图5),1991年9月孟津县送庄镇西山头村南310国道LMM64发掘出土,现收藏于孟津县文物局库房,为国家三级文物。女俑头发简单盘成高髻,朱唇小嘴,头微微向下倾,双手相握交叉于胸前,体态丰腴,肚子稍微隆起,衣着素净,下身穿一条长裙。女俑高24.2厘米,质量360克,站于长方形底板上。底板长5.4厘米,宽7.8厘米,厚0.4厘米。女俑通体脱彩较为严重。
唐代女俑的发式在形式上丰富多样,除上述发式外,还有坠马髻、愁来髻、百合髻、蹄顺髻、盘桓髻、变环望仙髻等。通过发式变化,可以看出唐代女性对发式造型的喜爱程度,对美的追求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具有鲜明的审美特征,彰显了唐代美人特有的风韵,生动再现了唐代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
参考文献
[1]310国道孟津考古队.洛阳孟津西山头唐墓[J].文物,1992(3):1-8+98+100-102.
[2]李国强. 唐代女俑发髻折射一代王朝兴衰[J].艺术市场
,2009(3):82-83.
[3]饶舜.唐代陶塑女俑艺术风格研究[J].中国陶瓷,2013(8):74-76+81.
[4]马哲.隋唐两京地区侍女俑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5.
关键词:唐代;彩绘女俑
1 彩绘女俑综述
女俑是墓葬中随葬俑类型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出土于商代的墓葬中,但不常见。到了汉代,墓葬中开始出土大量的陶俑,并且在一些贵族墓葬中发现有彩绘女俑随葬。汉代是彩绘女俑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代。魏晋时期出土的彩绘女俑等随葬品较少,陪葬陶俑开始衰退。隋唐时期是彩绘女俑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时期。唐代彩绘女俑形象逼真,生动传神,工艺制造水平高超,作为随葬明器,为研究唐代女子服饰、发式、妆容等提供了重要依据,是盛唐文化的重要体现,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2 彩绘陶俑制作工艺
彩绘陶俑的制作工艺不同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彩陶是先用陶泥制作出器物形象,然后在素胎上用天然矿物颜料描绘出各种图案花纹,最后入窑烧制而成。这种工艺颜料和胎体贴合较为紧密,通常情况下用水是洗不掉的。彩绘陶俑制作工艺较为复杂,首先将陶泥捏成器物形状,然后放入窑中烧造,烧制好以后从窑中取出,最后在胎体上用天然矿物颜料着色。由于颜料和胎体贴合不太紧密,比较容易脱落,可以用水洗掉。这种工艺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盛行于两汉,至唐则在人物、动物身上加彩绘,一般用于随葬明器,在生活用具上比较少见。
3 孟津县文物局馆藏唐代彩绘女俑介绍
3.1 唐彩绘单刀髻陶女俑
唐彩绘单刀髻陶女俑(图1),1991年9月孟津县送庄镇西山头村南310国道LMM69发掘出土,现收藏于孟津县文物局库房,为国家二级文物。女俑发式为单刀髻,妆容精致,脸颊施粉,额头上贴有紫彩色的花钿,眉毛较淡,嘴唇朱色。上身内穿窄袖衫,外搭一件半臂帔帛;下身穿一件紫红色长裙,脚上穿高翘头如意履。女俑高33.7厘米,质量830克,站于长方形底板上。底板长7.5厘米,宽9.5厘米,厚0.5厘米。整件陶俑保存较为完整。
3.2 唐彩绘双髻陶女俑
唐彩绘双髻陶女俑(图2),1991年9月孟津县送庄镇西山头村南310国道LMM69发掘出土,现收藏于孟津县文物局库房,为国家二级文物。女俑发式为双螺髻,妆容干净,眉毛细长,嘴唇朱色,脸部较为丰满。身上穿着一条黄色的裙子,披一件暗红色的半臂帔帛,两手交叉于胸前。女俑高27厘米,质量390克,通体多处划伤,左臂右侧缺片3厘米×1厘米。
3.3 唐彩绘倭陀髻女俑
唐彩绘倭陀髻女俑(图3),1991年9月孟津县送庄镇西山头村南310国道LMM69发掘出土,现收藏于孟津县文物局库房,为国家三级文物。女俑发式为倭陀髻,面部脱彩较多,脸颊隐约可见施粉,嘴唇朱色。上身穿一件紫色窄袖衫,外搭半臂帔帛;下身穿一条长裙,脚上穿高翘头如意履。女俑高31.8厘米,质量700克,站于长方形底板上。底板长6.8厘米,宽8.7厘米,厚0.4厘米。女俑颈断粘,底板残3厘米×3厘米一块。
3.4 唐彩绘单髻陶女俑
唐彩绘单髻陶女俑(图4),1991年9月孟津县送庄镇西山头村南310国道LMM64发掘出土,现收藏于孟津县文物局库房,为国家三级文物。女俑的头发梳盘成一团,造型较为简单,体态丰腴,面部脱彩较为严重。上身穿一件紫色窄袖衫,外搭半臂帔帛,左手位于右手上方,帔帛搭于左手上垂直于胸前;下身穿一條长裙。女俑高25厘米,质量350克。此女俑与上述三个彩绘女俑相比,形制相似,但高度相对较低,也比较轻,制作工艺也较为粗糙。
3.5 唐彩绘高髻陶女俑
唐彩绘高髻陶女俑(图5),1991年9月孟津县送庄镇西山头村南310国道LMM64发掘出土,现收藏于孟津县文物局库房,为国家三级文物。女俑头发简单盘成高髻,朱唇小嘴,头微微向下倾,双手相握交叉于胸前,体态丰腴,肚子稍微隆起,衣着素净,下身穿一条长裙。女俑高24.2厘米,质量360克,站于长方形底板上。底板长5.4厘米,宽7.8厘米,厚0.4厘米。女俑通体脱彩较为严重。
唐代女俑的发式在形式上丰富多样,除上述发式外,还有坠马髻、愁来髻、百合髻、蹄顺髻、盘桓髻、变环望仙髻等。通过发式变化,可以看出唐代女性对发式造型的喜爱程度,对美的追求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具有鲜明的审美特征,彰显了唐代美人特有的风韵,生动再现了唐代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
参考文献
[1]310国道孟津考古队.洛阳孟津西山头唐墓[J].文物,1992(3):1-8+98+100-102.
[2]李国强. 唐代女俑发髻折射一代王朝兴衰[J].艺术市场
,2009(3):82-83.
[3]饶舜.唐代陶塑女俑艺术风格研究[J].中国陶瓷,2013(8):74-76+81.
[4]马哲.隋唐两京地区侍女俑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