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南京的近代建筑是南京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章。而其近代住宅建筑更是特色鲜明。时至今日,对于近代住宅类建筑的遗产保护已经是城市发展中所面临的一项问题。本文在科学调研了南京百子亭近代住宅建筑历史风貌区之后,对保护利用进行了初步的滔滔
【关键词】:近代;住宅;遗产保护
一、背景与概况
(一)引言
南京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要城市,南京在近代的城市变迁是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缩影。在此期间,尤其是南京作为首都进行建设的黄金十年更是将新式住宅建筑的发展推向高潮。不同于规划严整的颐和路因公馆区,百子亭的住宅区属于业主自行购地经营,并未经过政府的统一规划,所以形成了比较自由的布局结构。
时至21世纪,改革开放后的中国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加速了城市化进程,迅猛的城市化和膨胀的城市人口将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另一方面高速增长的经济导致城市建设的高强度将维持相当的时期。我国大量的城市文化遗产正同城市发展以及社会结构发生着碰撞和冲突,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已十分突出。百子亭历史风貌区的现状正是如此:零散的历史建筑被新的高层建筑所包围,近代历史风貌被埋没,历史建筑的现状堪忧。在这样高速建设的城市环境中,如何对百子亭历史风貌区进行保护与利用,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项目概况
百子亭历史风貌区位于南京市中央路东侧,地铁1号线玄武门站的东南,距离地铁玄武门站的距离约300米;风貌区北距玄武湖主入口约500米,东距明城墙约350米;周边有鼓楼公园、北极阁、鸡鸣寺等著名景点。
本次实践项目的总规划用地面积2950.58㎡。本次保护与修缮的七幢房屋多建于1930年代初,其屋主多为教育界人士,是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大兴土木的产物。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一,南京百子亭历史风貌区作为南京近现代住宅建筑发展研究框架内的一个部分,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更全面的认识民国时期住宅建筑特征,室内外装饰及建筑设备,进而更系统的了解南京近代建筑史。
第二,对南京百子亭历史风貌区保护与利用的研究,可以为当下的近代历史地段保护性利用的设计方法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新的视角。
二、历史研究与现状调研
(一)南京百子亭历史风貌区的历史研究
百子亭历史风貌区所处地块分别由位于其西边的中央路、南边的傅厚岗和东边的百子亭街围合而成。这一区域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明代。
作为南京城内的交通干道,中央路最初叫做“子午路”(因為它与本初子午线平行),开辟于1930年代,是当时《首都计划》的一部分。傅厚岗在明代曾叫“府后岗”,因其地势高旷,且为明代府军后卫驻扎之地,故被称为“府后岗”;随着时间的流逝,“府后岗”之名最终被讹传为了 “傅厚岗”。在《首都计划》中,傅厚岗被定位为市级行政区。根据清同治时期县志记载,百子亭街的成形,起源于在它附近的两个亭子——“百子亭”和“息息亭”;相传“百子亭”内曾供奉送子观音,是古时人们的求子之处。
百子亭历史地段的近代城市住宅,大多建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
(二)南京百子亭历史风貌区的现状调研
笔者在读研期间,在导师周琦教授的带领下,同工作室的同门一道进行了该历史风貌区的现状调研与测绘。
陈沣藻旧居,中央路52-1号,主体建筑为两层四坡顶花园洋房,现状保留较好。整个建筑为砖木结构,立面为鸭蛋壳青色外粉刷。素混凝土线脚、窗台等细部特色分明。总建筑面积214㎡。
段锡朋旧居,傅厚岗16号,主体建筑为两层四坡顶,青色清水砖墙。其附属的一层平房由一连廊与主体建筑相连成一个整体。整个建筑为砖木结构,青砖红瓦。立面色调素雅,采用青砖与漆为古董白色的木门窗。以简化的线条和厚重的体积给人质朴的亲切感。 外立面一层部分有水泥抹面。整体风格简约朴素,二层南面的素混凝土阳台活跃了整个立面的构图。总建筑面积263㎡。
杨公达旧居,傅厚岗14号,主体建筑为砖木结构,红砖青瓦。平面布局自由活泼,内部空间流畅。外立面采用材料对比的方式,一层外立面为混凝土拉毛,二层为清水红砖墙,风格典雅质朴。总建筑面积250.4㎡。
原敏兴旧居,傅厚岗10号、12号,主体建筑为两幢风格相似的高级住宅。其中一幢为独栋住宅,另一幢为双联联排住宅,分为两户居住。两幢建筑均有烟囱,其屋顶坡度较陡,可使得阁楼空间有效利用。屋顶开设老虎窗,丰富了立面构图。建筑面积分别为442.15㎡和253.8㎡。
王仲廉旧居,百子亭7号,主体建筑为砖木混合结构。形制为西式别墅,体量活泼。立面设计采用大量的对比手法,红砖与混凝土材料的对比,方形体量与不规则多边形体量的对比,丰富了立面的艺术效果。外挑阳台和混凝土爱奥尼柱式增添了西式风情。
三、保护利用的思路与方法
(一)保护利用的目标制定与策划
百子亭项目的投资单位为玄武城投有限公司,他们希望在百子亭历史风貌区内设置一处文化休闲街区, 将百子亭历史地段打造成一处商业街区,打算对于原有的历史建筑进行功能置换,将居住类建筑改造成为展览或餐饮类商业建筑。这种做法对百子亭风貌区的定位于控规基本相符,也与百子亭的遗产价值相契合。
(二)单体建筑保护利用与改造
将居住类建筑改为公共建筑,主要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平面上。原有住宅的因功能要求而划分了多个房间,这样的空间格局不再适合公共建筑的功能需求。因为在改造设计中,我们拆除了部分内部隔墙,将空间扩大,以适应新的功能。
立面上。大致保留现有风貌。墙体进行清洗。对于原有的外廊式样进行恢复。封檐板改为木质封檐板。将建筑修旧如旧,保持其原有历史风格。
参考文献:
[1]〔民国〕国都设计技术专员办事处 编,首都计划〔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9
[2]蔡晴, 姚赯 ,南京近代城市住宅评述:1930-1949〔J〕,南方建筑,2004.10
[3]蔡晴, 姚赯 ,家族经历中的南京近代住宅建筑〔J〕,华中建筑,2005.12
[4]邢向前著,1927年-1937年南京住宅建设问题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2012.04
[5]陈岳麟.南京住宅问题之研究〔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7
[6]张宏.近代南京的规划和居住形态特征〔J〕. 华中建筑,2003(2)
[7]蔡睛,姚赯.南京近代住区的营建特征与保护观念初探〔J〕, 华中建筑,2006(11)
[8]蔡龙毅,近代历史地段保护性利用中个的城市设计方法初探〔D〕,〔硕士学位论文〕,2011.04、
[9]冯永耀,广州芳村信义教堂整体平移技术方案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2012-05-01
作者简介:陈易骞(1991—),男,汉族,江苏南京人,硕士研究生,建筑学硕士,单位: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研究方向:建筑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
【关键词】:近代;住宅;遗产保护
一、背景与概况
(一)引言
南京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要城市,南京在近代的城市变迁是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缩影。在此期间,尤其是南京作为首都进行建设的黄金十年更是将新式住宅建筑的发展推向高潮。不同于规划严整的颐和路因公馆区,百子亭的住宅区属于业主自行购地经营,并未经过政府的统一规划,所以形成了比较自由的布局结构。
时至21世纪,改革开放后的中国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加速了城市化进程,迅猛的城市化和膨胀的城市人口将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另一方面高速增长的经济导致城市建设的高强度将维持相当的时期。我国大量的城市文化遗产正同城市发展以及社会结构发生着碰撞和冲突,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已十分突出。百子亭历史风貌区的现状正是如此:零散的历史建筑被新的高层建筑所包围,近代历史风貌被埋没,历史建筑的现状堪忧。在这样高速建设的城市环境中,如何对百子亭历史风貌区进行保护与利用,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项目概况
百子亭历史风貌区位于南京市中央路东侧,地铁1号线玄武门站的东南,距离地铁玄武门站的距离约300米;风貌区北距玄武湖主入口约500米,东距明城墙约350米;周边有鼓楼公园、北极阁、鸡鸣寺等著名景点。
本次实践项目的总规划用地面积2950.58㎡。本次保护与修缮的七幢房屋多建于1930年代初,其屋主多为教育界人士,是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大兴土木的产物。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一,南京百子亭历史风貌区作为南京近现代住宅建筑发展研究框架内的一个部分,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更全面的认识民国时期住宅建筑特征,室内外装饰及建筑设备,进而更系统的了解南京近代建筑史。
第二,对南京百子亭历史风貌区保护与利用的研究,可以为当下的近代历史地段保护性利用的设计方法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新的视角。
二、历史研究与现状调研
(一)南京百子亭历史风貌区的历史研究
百子亭历史风貌区所处地块分别由位于其西边的中央路、南边的傅厚岗和东边的百子亭街围合而成。这一区域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明代。
作为南京城内的交通干道,中央路最初叫做“子午路”(因為它与本初子午线平行),开辟于1930年代,是当时《首都计划》的一部分。傅厚岗在明代曾叫“府后岗”,因其地势高旷,且为明代府军后卫驻扎之地,故被称为“府后岗”;随着时间的流逝,“府后岗”之名最终被讹传为了 “傅厚岗”。在《首都计划》中,傅厚岗被定位为市级行政区。根据清同治时期县志记载,百子亭街的成形,起源于在它附近的两个亭子——“百子亭”和“息息亭”;相传“百子亭”内曾供奉送子观音,是古时人们的求子之处。
百子亭历史地段的近代城市住宅,大多建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
(二)南京百子亭历史风貌区的现状调研
笔者在读研期间,在导师周琦教授的带领下,同工作室的同门一道进行了该历史风貌区的现状调研与测绘。
陈沣藻旧居,中央路52-1号,主体建筑为两层四坡顶花园洋房,现状保留较好。整个建筑为砖木结构,立面为鸭蛋壳青色外粉刷。素混凝土线脚、窗台等细部特色分明。总建筑面积214㎡。
段锡朋旧居,傅厚岗16号,主体建筑为两层四坡顶,青色清水砖墙。其附属的一层平房由一连廊与主体建筑相连成一个整体。整个建筑为砖木结构,青砖红瓦。立面色调素雅,采用青砖与漆为古董白色的木门窗。以简化的线条和厚重的体积给人质朴的亲切感。 外立面一层部分有水泥抹面。整体风格简约朴素,二层南面的素混凝土阳台活跃了整个立面的构图。总建筑面积263㎡。
杨公达旧居,傅厚岗14号,主体建筑为砖木结构,红砖青瓦。平面布局自由活泼,内部空间流畅。外立面采用材料对比的方式,一层外立面为混凝土拉毛,二层为清水红砖墙,风格典雅质朴。总建筑面积250.4㎡。
原敏兴旧居,傅厚岗10号、12号,主体建筑为两幢风格相似的高级住宅。其中一幢为独栋住宅,另一幢为双联联排住宅,分为两户居住。两幢建筑均有烟囱,其屋顶坡度较陡,可使得阁楼空间有效利用。屋顶开设老虎窗,丰富了立面构图。建筑面积分别为442.15㎡和253.8㎡。
王仲廉旧居,百子亭7号,主体建筑为砖木混合结构。形制为西式别墅,体量活泼。立面设计采用大量的对比手法,红砖与混凝土材料的对比,方形体量与不规则多边形体量的对比,丰富了立面的艺术效果。外挑阳台和混凝土爱奥尼柱式增添了西式风情。
三、保护利用的思路与方法
(一)保护利用的目标制定与策划
百子亭项目的投资单位为玄武城投有限公司,他们希望在百子亭历史风貌区内设置一处文化休闲街区, 将百子亭历史地段打造成一处商业街区,打算对于原有的历史建筑进行功能置换,将居住类建筑改造成为展览或餐饮类商业建筑。这种做法对百子亭风貌区的定位于控规基本相符,也与百子亭的遗产价值相契合。
(二)单体建筑保护利用与改造
将居住类建筑改为公共建筑,主要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平面上。原有住宅的因功能要求而划分了多个房间,这样的空间格局不再适合公共建筑的功能需求。因为在改造设计中,我们拆除了部分内部隔墙,将空间扩大,以适应新的功能。
立面上。大致保留现有风貌。墙体进行清洗。对于原有的外廊式样进行恢复。封檐板改为木质封檐板。将建筑修旧如旧,保持其原有历史风格。
参考文献:
[1]〔民国〕国都设计技术专员办事处 编,首都计划〔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9
[2]蔡晴, 姚赯 ,南京近代城市住宅评述:1930-1949〔J〕,南方建筑,2004.10
[3]蔡晴, 姚赯 ,家族经历中的南京近代住宅建筑〔J〕,华中建筑,2005.12
[4]邢向前著,1927年-1937年南京住宅建设问题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2012.04
[5]陈岳麟.南京住宅问题之研究〔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7
[6]张宏.近代南京的规划和居住形态特征〔J〕. 华中建筑,2003(2)
[7]蔡睛,姚赯.南京近代住区的营建特征与保护观念初探〔J〕, 华中建筑,2006(11)
[8]蔡龙毅,近代历史地段保护性利用中个的城市设计方法初探〔D〕,〔硕士学位论文〕,2011.04、
[9]冯永耀,广州芳村信义教堂整体平移技术方案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2012-05-01
作者简介:陈易骞(1991—),男,汉族,江苏南京人,硕士研究生,建筑学硕士,单位: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研究方向:建筑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