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医简《诸病(一)》的内容与价值初探

来源 :中华医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_dan11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都老官山汉墓医简《诸病》是讨论疾病症候特点的专书。根据书写风格、所涉病种、论述方式及行文体例等差别,可分列为《诸病(一)》和《诸病(二)》2部分。《诸病(一)》包括医简130余支,约2 000余字,共载有100余种病症名,涵盖了多个临床学科,病症分类细致,命名方法多样,四诊合参把握症候特点,重视类病比较,探讨病因病机,涉及病症的预后与调摄,体现了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和病症结合的辨证思想,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其他文献
老官山出土西汉针灸木人上漆绘的红线表现的是早期经脉学说的"十一脉"体表循行;锥刻的白线表现的是经脉学说的"十二脉"体表循行和三焦学说的三焦图像;针灸木人上的点有2类:一类呈规则圆形凹陷的点,是在髹制底漆层工序之前完成的;另一类是与白线同时锥刻的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的点。2类点共计百余个,表现的是"脉俞";针灸木人反映了扁鹊医学关于经脉循行、三焦学说、脉俞命名与定位的鲜明特征,为老官山出土文献与扁鹊
中国传统针灸传至日本、法国、英国之后,尤其是近代以来,不断被当地的针灸医师所"修饰",从而出现了标榜为中国传统针灸的新技术和新理论,形成了不同的海外针灸流派。各个流派作为在异域土壤中缔结出的味道各异的"果实",在理论与实践上都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其中部分针灸方法回传中国,对中国针灸产生了影响。
期刊
断血流药用历史比较久远,可以追溯至南宋《履巉岩本草》的"草血竭",其功效及用法记载明确。断血流的来源植物普遍认为是荫风轮Clinopodium polycephalum (Vaniot) C. Y. Wu et Hsuan与风轮菜C. chinensis (Benth.) O. Kuntze2个独立的种,也有学者认为荫风轮与风轮菜为同一种植物。荫风轮为断血流的主流来源,与风轮菜可能是原种与变种的关
期刊
期刊
公元前5000年,南美洲部落为寻求与神灵沟通的途径,在活人头上开凿去骨,有可能是最早的神经外科手术行为。公元前2600年,古埃及的伊姆霍特普为了更好的保存木乃伊,而采取经鼻取脑,成为现代经鼻蝶手术的雏形。古希腊时期的解剖学为神经外科奠定了基础。500—1500年,宗教的兴起以及战争的发生,促使大量的颅脑外伤出现,使神经外科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861年,布罗卡发现运动语言区,对大脑的认识开始从
第2次鸦片战争后,《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签定,使传教士活动合法化,并赋予了其进入中国内地传教的权力。19世纪70年代末的"丁戊奇荒"以及随之而来疫情,又为中华内地会提供了进入山西省传教的契机。斯科菲尔德医生受中华内地会派遣,于1880年抵达太原,设立诊所,开始在山西省传教行医。1883年夏,斯科菲尔德在诊治1名斑疹伤寒患者时感染斑疹伤寒而身亡。斯科菲尔德在太原传教行医共2年8个月。此后,中华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