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枣阳是东汉开国皇帝——汉光武帝刘秀的故乡,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深厚的人文内涵。近年来,枣阳抓住“千古帝乡、智慧襄阳”的建设时机,大力实施汉文化人才培养工程,为枣阳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成立汉文化研究会,大力挖掘本土汉文化人才。邀请汉文化名家、枣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正鹏担任名誉会长,吸收60名会员。枣阳市委人才办与市委宣传部、市文化体育旅游新闻出版局组成调查专班,充分发掘和保护具有乡土特色的汉文化传统资源,发现了一批汉文化民间艺术人才、乡土人才,如“刘秀传说”创作者赵传元、沈其珍,汉代人物剪纸人才李彬、汉代宫灯制作人才李天兵等。目前,全市汉文化人才数据库入库人员已有86人,其中,襄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4人。
加大汉文化人才培养力度,建设高素质汉文化人才队伍。市委党校将汉文化列入党校主体班的培训内容,聘请汉文化名家、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正鹏为兼职教师,每期举办汉文化专题讲座。自2014年以来,全市共有20多个培训班将汉文化列入培训内容,培训干部近2000人次,如今枣阳每个干部都至少能讲2-3个典故。着力建设一支既熟悉汉文化传统,又懂经营善管理的人才队伍,中国(枣阳)汉文化产业园区与高校和企业签订了人才培养和战略合作协议,通过选送员工进高校培训、到文化传媒集团学习等方式提升员工素质。
开展丰富多彩的汉文化主题活动,提升枣阳文化旅游产业的知名度。由汉文化产业园区创作策划的大型4D驻场演出剧目《汉颂》于2015年元旦正式公演,其精华《光武登基大典》,以及园区举办的汉代成人礼等已成为枣阳展示汉文化的保留节目。2015年春节至正月十五期间,在汉城举办了中国首届汉文化主题灯会,将汉文化精髓传播给广大游客。在农历三月三,举办了白水寺庙会和大型祭祀(刘秀)活动,表演汉代宫廷乐舞《相和歌》,展示汉代民俗、汉文化剪纸等,赢得了良好的社会美誉度。
优化发展环境,发挥汉文化人才在城市名片中的主力军作用。推荐汉文化人才参加全省大师级民间工艺传承人才大赛等高水平的比赛和各种学术会议。扶持民间优秀汉文化人才开办艺术工作室,以名师带教,带动青年人才的成长。市委市政府先后拿出200万元,用于汉文化人才培养、扶持和激励,帮助和引导申报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造就了一批以马正红、曾章甫、赵传元、沈齐珍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以赵正鹏为代表的汉文化名家大师。市政府还先后出台多项政策帮助汉文化人才解决医疗、住房、子女入学就业等困难。
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和扶持,极大地激发了全市汉文化人才的工作热情,一批优秀的汉文学、文艺工作者脱颖而出,精品创作不断推陈出新。创作了《刘秀传说》系列丛书,《帝乡根艺》《史家论刘秀》《中华光武名胜》《刘秀还乡》等一批反应帝乡文化的优秀文学作品和曲艺作品,涌现出了赵万爽、沈齐珍、赵传元、李明、黄攀等一批文艺、文学创作人才。曲剧《刘秀还乡》入选中共中央宣传部第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作品,获得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首届优秀作品特别奖。今年以来,与汉文化有关的景点游客同比增加了2倍。
成立汉文化研究会,大力挖掘本土汉文化人才。邀请汉文化名家、枣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正鹏担任名誉会长,吸收60名会员。枣阳市委人才办与市委宣传部、市文化体育旅游新闻出版局组成调查专班,充分发掘和保护具有乡土特色的汉文化传统资源,发现了一批汉文化民间艺术人才、乡土人才,如“刘秀传说”创作者赵传元、沈其珍,汉代人物剪纸人才李彬、汉代宫灯制作人才李天兵等。目前,全市汉文化人才数据库入库人员已有86人,其中,襄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4人。
加大汉文化人才培养力度,建设高素质汉文化人才队伍。市委党校将汉文化列入党校主体班的培训内容,聘请汉文化名家、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正鹏为兼职教师,每期举办汉文化专题讲座。自2014年以来,全市共有20多个培训班将汉文化列入培训内容,培训干部近2000人次,如今枣阳每个干部都至少能讲2-3个典故。着力建设一支既熟悉汉文化传统,又懂经营善管理的人才队伍,中国(枣阳)汉文化产业园区与高校和企业签订了人才培养和战略合作协议,通过选送员工进高校培训、到文化传媒集团学习等方式提升员工素质。
开展丰富多彩的汉文化主题活动,提升枣阳文化旅游产业的知名度。由汉文化产业园区创作策划的大型4D驻场演出剧目《汉颂》于2015年元旦正式公演,其精华《光武登基大典》,以及园区举办的汉代成人礼等已成为枣阳展示汉文化的保留节目。2015年春节至正月十五期间,在汉城举办了中国首届汉文化主题灯会,将汉文化精髓传播给广大游客。在农历三月三,举办了白水寺庙会和大型祭祀(刘秀)活动,表演汉代宫廷乐舞《相和歌》,展示汉代民俗、汉文化剪纸等,赢得了良好的社会美誉度。
优化发展环境,发挥汉文化人才在城市名片中的主力军作用。推荐汉文化人才参加全省大师级民间工艺传承人才大赛等高水平的比赛和各种学术会议。扶持民间优秀汉文化人才开办艺术工作室,以名师带教,带动青年人才的成长。市委市政府先后拿出200万元,用于汉文化人才培养、扶持和激励,帮助和引导申报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造就了一批以马正红、曾章甫、赵传元、沈齐珍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以赵正鹏为代表的汉文化名家大师。市政府还先后出台多项政策帮助汉文化人才解决医疗、住房、子女入学就业等困难。
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和扶持,极大地激发了全市汉文化人才的工作热情,一批优秀的汉文学、文艺工作者脱颖而出,精品创作不断推陈出新。创作了《刘秀传说》系列丛书,《帝乡根艺》《史家论刘秀》《中华光武名胜》《刘秀还乡》等一批反应帝乡文化的优秀文学作品和曲艺作品,涌现出了赵万爽、沈齐珍、赵传元、李明、黄攀等一批文艺、文学创作人才。曲剧《刘秀还乡》入选中共中央宣传部第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作品,获得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首届优秀作品特别奖。今年以来,与汉文化有关的景点游客同比增加了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