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入选理由:泉州沉淀太多层岁月,而且它们都还活着,这座城市,因而就像个藏宝之城。你永远不知道,在泉州,下一刻,你将邂逅到的,是哪一个朝代,甚至哪一个国家的哪一块碎片
小时候生病了,外婆会在家里点上沉香,拿着家家户户都有的“圣杯”(占卜的工具),向八仙桌上的神灵问一通,蘸点香灰冲水喝。如果没能好,第二天,母亲会带着我,顺着那石头铺就的小巷一路走一路买贡品,走到巷尾这一片区的镇境神(主管这一片区的神灵)庙宇,朝神灵磕几个头,要几张符纸回家冲水喝。
或许是精神暗示的作用,一般小病都会在这两次祭拜中消失,真遇到大病了,才会去求更大的庙宇(通常每个镇有一个),或到祠堂求祖宗的帮忙。同时,医生也会叫过来——不过医生被认为是鬼神的助手。
我以前就一直怀疑,我的老家,是按照鬼神的逻辑滋长的。无论泉州城,还是每个小镇、每个村,基本都是这样的格局:一个祠堂,一座庙宇,中间一条街道,街道旁延展开万千灯火。事实上,泉州古城的格局就是“东西两座塔,南北一条街”,塔是开元寺的两座塔,街的两边,一边接衙门一边接祠堂——信仰的观照下,世俗的生活,两边接着的,是生的规矩和死的秩序,这就是我理解中的泉州。
一
太多人以为到过厦门就了解了闽南,并简单地认为,闽南就是难懂到有点“异国风情”的闽南语,以及鼓浪屿的华丽别墅。其实,我一直以为鼓浪屿只是闽南的一袭霓裳,泉州才藏着闽南真正的魂灵。
厦门的兴起源于近代华侨的聚居和外国通商拉动,闽南最早的聚居地还是泉州。泉州居民大都来自几次中原战乱,士大夫家族的衣冠南渡——就是带着最华丽的衣裳和最高雅的传统,躲到当时这片蛮荒之地。因着地理的偏远和武夷山脉的隔离,这里残留着古代中国太多的痕迹——尊神事鬼是来自晋朝的规矩,闽南语保留着唐宋的古音,甚至泉州的两条江一条叫晋江、一条叫洛江,是为了让后代人记住,闽南人是在晋朝时候从洛阳来到这里。在我看来,闽南恰恰阴错阳差地藏着最纯粹的传统中国。
我一直认为,生为泉州人是幸福的,因为泉州人享有中国最正统文化塑造的精神秩序。从出生开始,就有种种仪式,把你确定在某种规矩里。比如你的名字在出生不久就会被写入族谱,当那代表你的几个字,放进密密麻麻的众多名字中,你知道你从哪来——这是与鬼的沟通;出生后挂上各路神仙给的符纸,并认当地镇境神为契父契妈——这是与神确立关系。
这种确立的规矩,是束缚,也是依靠,正因为有从小就天然认定的这些规矩,泉州人守着顽固的信仰,内心坚定而安宁,这在如今这个时刻,对比信仰瓦解的整个国家,泉州人的这份坚定更显得可贵。
但泉州城因此一直长不开,因为泉州不像其他城市那么毫无抵抗地接受现代城市的居住秩序,泉州要守着祠堂,要宗族聚居,这与另一种生活秩序和城市的发展脉络相互抵抗,塑造了现在拥挤、嘈杂也格外独特的泉州城。
出于同样的原因,泉州总显得土气,充满阻挡不了的“封建陋习”,总是要宗族大佬话事,坚持把一切最传统的习俗延续下去。这让泉州,即便精致,也精致得很土气。
泉州开元寺的正门,仍挂着弘一法师的一副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这里住着最世俗的佛——几百米就一座庙,庙里总有各色信众在用“圣杯”与佛交谈;这里也住着最守古风的人:礼节繁缛、尊神事鬼、三纲五常、忠义孝悌。
用泉州人的眼睛来看,这是个多么拥挤但温暖的城市:床有床头神,灶有灶神,祠堂的祖宗不去祭拜,就会在阴间饿坏,初一十五不去和神佛商量,他可能就忘记帮你……到了泉州,只有拥有了这种眼睛,才算真正游历了泉州。
二
从小到大,我常听到,某个中东国家或教派的人,来寻找自己遗失的王族或先师。据说,一个学者一次偶然到泉州考察,走进一个石头砌成的公共厕所,刚脱下裤子,无聊地看着地上的石头——右脚踩着的是一块千年的石碑,左脚踩着的是写着梵文的某个遗址,一惊,连屎尿都拉不出,大叫着跑出来。他一路狂奔到了开元寺,一抬头,看到寺内高耸的仿木石塔上雕刻的竟然是印度教的某个神灵,又发现这庙宇是用皇帝才能用的99根盘龙柱建成的——这柱子,还有许多是印度正教雕刻装饰的。这引来了大批学者进驻,学者们进而发现,泉州的古文物数量,是中国城市中唯一可以与西安媲美的。泉州曾是宋元时期的东方第一大港, “市井十洲人”,地位相当于现在的“纽约”。
小时候的我并不知道“市井十洲人”的意义,但有趣的是,一条短短的涂门街,这边是关帝庙,隔一堵墙就是清真寺,而斜对面,就是印度正教的遗址——这是另一个泉州。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
小时候生病了,外婆会在家里点上沉香,拿着家家户户都有的“圣杯”(占卜的工具),向八仙桌上的神灵问一通,蘸点香灰冲水喝。如果没能好,第二天,母亲会带着我,顺着那石头铺就的小巷一路走一路买贡品,走到巷尾这一片区的镇境神(主管这一片区的神灵)庙宇,朝神灵磕几个头,要几张符纸回家冲水喝。
或许是精神暗示的作用,一般小病都会在这两次祭拜中消失,真遇到大病了,才会去求更大的庙宇(通常每个镇有一个),或到祠堂求祖宗的帮忙。同时,医生也会叫过来——不过医生被认为是鬼神的助手。
我以前就一直怀疑,我的老家,是按照鬼神的逻辑滋长的。无论泉州城,还是每个小镇、每个村,基本都是这样的格局:一个祠堂,一座庙宇,中间一条街道,街道旁延展开万千灯火。事实上,泉州古城的格局就是“东西两座塔,南北一条街”,塔是开元寺的两座塔,街的两边,一边接衙门一边接祠堂——信仰的观照下,世俗的生活,两边接着的,是生的规矩和死的秩序,这就是我理解中的泉州。
一
太多人以为到过厦门就了解了闽南,并简单地认为,闽南就是难懂到有点“异国风情”的闽南语,以及鼓浪屿的华丽别墅。其实,我一直以为鼓浪屿只是闽南的一袭霓裳,泉州才藏着闽南真正的魂灵。
厦门的兴起源于近代华侨的聚居和外国通商拉动,闽南最早的聚居地还是泉州。泉州居民大都来自几次中原战乱,士大夫家族的衣冠南渡——就是带着最华丽的衣裳和最高雅的传统,躲到当时这片蛮荒之地。因着地理的偏远和武夷山脉的隔离,这里残留着古代中国太多的痕迹——尊神事鬼是来自晋朝的规矩,闽南语保留着唐宋的古音,甚至泉州的两条江一条叫晋江、一条叫洛江,是为了让后代人记住,闽南人是在晋朝时候从洛阳来到这里。在我看来,闽南恰恰阴错阳差地藏着最纯粹的传统中国。
我一直认为,生为泉州人是幸福的,因为泉州人享有中国最正统文化塑造的精神秩序。从出生开始,就有种种仪式,把你确定在某种规矩里。比如你的名字在出生不久就会被写入族谱,当那代表你的几个字,放进密密麻麻的众多名字中,你知道你从哪来——这是与鬼的沟通;出生后挂上各路神仙给的符纸,并认当地镇境神为契父契妈——这是与神确立关系。
这种确立的规矩,是束缚,也是依靠,正因为有从小就天然认定的这些规矩,泉州人守着顽固的信仰,内心坚定而安宁,这在如今这个时刻,对比信仰瓦解的整个国家,泉州人的这份坚定更显得可贵。
但泉州城因此一直长不开,因为泉州不像其他城市那么毫无抵抗地接受现代城市的居住秩序,泉州要守着祠堂,要宗族聚居,这与另一种生活秩序和城市的发展脉络相互抵抗,塑造了现在拥挤、嘈杂也格外独特的泉州城。
出于同样的原因,泉州总显得土气,充满阻挡不了的“封建陋习”,总是要宗族大佬话事,坚持把一切最传统的习俗延续下去。这让泉州,即便精致,也精致得很土气。
泉州开元寺的正门,仍挂着弘一法师的一副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这里住着最世俗的佛——几百米就一座庙,庙里总有各色信众在用“圣杯”与佛交谈;这里也住着最守古风的人:礼节繁缛、尊神事鬼、三纲五常、忠义孝悌。
用泉州人的眼睛来看,这是个多么拥挤但温暖的城市:床有床头神,灶有灶神,祠堂的祖宗不去祭拜,就会在阴间饿坏,初一十五不去和神佛商量,他可能就忘记帮你……到了泉州,只有拥有了这种眼睛,才算真正游历了泉州。
二
从小到大,我常听到,某个中东国家或教派的人,来寻找自己遗失的王族或先师。据说,一个学者一次偶然到泉州考察,走进一个石头砌成的公共厕所,刚脱下裤子,无聊地看着地上的石头——右脚踩着的是一块千年的石碑,左脚踩着的是写着梵文的某个遗址,一惊,连屎尿都拉不出,大叫着跑出来。他一路狂奔到了开元寺,一抬头,看到寺内高耸的仿木石塔上雕刻的竟然是印度教的某个神灵,又发现这庙宇是用皇帝才能用的99根盘龙柱建成的——这柱子,还有许多是印度正教雕刻装饰的。这引来了大批学者进驻,学者们进而发现,泉州的古文物数量,是中国城市中唯一可以与西安媲美的。泉州曾是宋元时期的东方第一大港, “市井十洲人”,地位相当于现在的“纽约”。
小时候的我并不知道“市井十洲人”的意义,但有趣的是,一条短短的涂门街,这边是关帝庙,隔一堵墙就是清真寺,而斜对面,就是印度正教的遗址——这是另一个泉州。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