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仕女的形象在昭陵唐墓壁画中出现得较多,从众多的仕女发型上来看,有椎髻、螺髻、双螺髻、双丫髻、双垂髻、双挂髻、双环髻、双环望仙髻、盘桓髻、百合髻、扇形髻等,形态多样。本文重点对昭陵唐墓壁画中仕女发型的类型及特点做分期研究。
以下为昭陵墓葬简表
一、发髻的发展脉络
杨温墓(图1)位于陕西礼泉县烟霞乡山底村东侧,西北距昭陵约5公里。其墓内壁画中有这样一幅仕女图:左四人头梳高髻,发饰簪细。右边三人头梳惊郜髻,发饰珠花。左四人与右三人的发型虽然有所不同,但发髻整体都垂直于头顶,即耸立于头顶,且发髻束起于头顶中央处。
而长乐公主墓(图2)壁画中的仕女发型与杨温墓仕女发型基本一致,仕女仍束高髻,发髻的束起位置仍位于头顶中央部位,但高髻顶端的头发开始微微向前倾斜,似乎有发顶重于发根之感,且看起来显得比较疏松。
段简墓壁画中的仕女的发型同前两个墓葬的仕女发型基本一致,只是发髻与前两者相比开始变短。发髻束起的位置仍位于头顶中央部位,发髻的左右宽度基本等于头的颅长,如图3所示。
以上三个墓葬壁画中仕女的发型较为相似,从568—651年,时间跨度83年。仕女发型以高髻为主,束发位置基本位于头顶中央部位,到后期,发髻顶部开始向前有所倾斜。
新城公主的墓葬,其内壁画中仕女的发型则一改前一阶段仕女发型的特点。该时期的发型集前一阶段发型的特点于一体,并有了新的发展。如图4所示,这时的仕女多梳扇形高髻,发髻的左右宽度基本等于颅长,而发髻的高度则明显大于前一阶段,发髻束起的位置仍位于头顶中央部位。而此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发髻种类,如百合髻、双环髻等。
李震墓中仕女发型则开始变得简单而朴素,束发的位置从头顶中央位置移至头顶后半部。另一变化是此时的发髻以椎髻为主,同时有一部分头发呈半披状,与耳朵的耳垂相互平行,类似于现在的剪发头,如图5所示。由于李震非宫廷成员,因此,可以说他的墓葬中的仕女发型从某种意义上讲,代表着地方妇女的发型特点。
韦贵妃墓室壁画中仕女的发型又有了新的发展,束发的位置仍位于头顶偏后处,但此时无论是高髻、百合髻,还是双环髻,其发梢部分出现了两个小分叉,另一个特点就是脑后发髻下面的部分头发被束成了小辫扎了起来,类似于今天的小辫子,如图6所示。韦贵妃作为皇室成员,其墓室仕女发型从某种意义上讲,代表着宫廷这一时期的发型特点。
李勣墓壁画中仕女的发型束得更高,多为椎髻,头后的小辫仍然存在,显得更为高贵典雅。但此时的椎髻被束成上下两段,上段具有百合髻的特点,而下段则具有小高髻的特点,可以说这一新的发型集百合髻与高髻的特点于一体。而后来的燕妃墓、阿史那忠墓的壁画仕女发型继承了这一特点,如图7所示。
从568-721年这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昭陵唐墓壁画仕女发型的发髻高度由小变大,发髻束起位置由头顶中央处移至头顶偏后处,扎小辫子的发型特点从无到有,发髻从一段变成两段。总之,这种发型特点的变化反映了当时宫廷与地方女子束发习俗的变化,同时这种发型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唐朝从建朝初期到721年之间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变化的一个反映。
参考文献:
[1] 周天游.唐墓壁画研究文集.三秦出版社,2001(10).
[2] 昭陵博物馆,昭陵唐墓壁画.文物出版社,2006(1).
[3]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郊区隋唐墓,科学出版社,1966.
[4] 陕西考古研究所,陕西新出土唐墓壁画,重庆出版社,1999.
[5] 李西兴.陕西唐代墓葬壁画,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二辑.
[6] 黄苗子.唐壁画琐谈.文物,1978(6).
[7] 戴俊英.唐墓壁画人物造型之社会风尚,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四辑.
[8] 陈志谦.昭陵唐墓壁画.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一辑.
[9] 昭陵博物馆,唐昭陵段简璧墓清理简报.文博,1989(6).
[10] 昭陵博物馆,唐昭陵长乐公主发掘简报.文博,1983(3).
[11]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礼泉县昭陵文管所,唐阿史那忠墓发掘简报.考古,1977(2).
[12] 昭陵博物馆,唐安元寿夫妇墓发掘简报.文物,1988(12).
以下为昭陵墓葬简表
一、发髻的发展脉络
杨温墓(图1)位于陕西礼泉县烟霞乡山底村东侧,西北距昭陵约5公里。其墓内壁画中有这样一幅仕女图:左四人头梳高髻,发饰簪细。右边三人头梳惊郜髻,发饰珠花。左四人与右三人的发型虽然有所不同,但发髻整体都垂直于头顶,即耸立于头顶,且发髻束起于头顶中央处。
而长乐公主墓(图2)壁画中的仕女发型与杨温墓仕女发型基本一致,仕女仍束高髻,发髻的束起位置仍位于头顶中央部位,但高髻顶端的头发开始微微向前倾斜,似乎有发顶重于发根之感,且看起来显得比较疏松。
段简墓壁画中的仕女的发型同前两个墓葬的仕女发型基本一致,只是发髻与前两者相比开始变短。发髻束起的位置仍位于头顶中央部位,发髻的左右宽度基本等于头的颅长,如图3所示。
以上三个墓葬壁画中仕女的发型较为相似,从568—651年,时间跨度83年。仕女发型以高髻为主,束发位置基本位于头顶中央部位,到后期,发髻顶部开始向前有所倾斜。
新城公主的墓葬,其内壁画中仕女的发型则一改前一阶段仕女发型的特点。该时期的发型集前一阶段发型的特点于一体,并有了新的发展。如图4所示,这时的仕女多梳扇形高髻,发髻的左右宽度基本等于颅长,而发髻的高度则明显大于前一阶段,发髻束起的位置仍位于头顶中央部位。而此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发髻种类,如百合髻、双环髻等。
李震墓中仕女发型则开始变得简单而朴素,束发的位置从头顶中央位置移至头顶后半部。另一变化是此时的发髻以椎髻为主,同时有一部分头发呈半披状,与耳朵的耳垂相互平行,类似于现在的剪发头,如图5所示。由于李震非宫廷成员,因此,可以说他的墓葬中的仕女发型从某种意义上讲,代表着地方妇女的发型特点。
韦贵妃墓室壁画中仕女的发型又有了新的发展,束发的位置仍位于头顶偏后处,但此时无论是高髻、百合髻,还是双环髻,其发梢部分出现了两个小分叉,另一个特点就是脑后发髻下面的部分头发被束成了小辫扎了起来,类似于今天的小辫子,如图6所示。韦贵妃作为皇室成员,其墓室仕女发型从某种意义上讲,代表着宫廷这一时期的发型特点。
李勣墓壁画中仕女的发型束得更高,多为椎髻,头后的小辫仍然存在,显得更为高贵典雅。但此时的椎髻被束成上下两段,上段具有百合髻的特点,而下段则具有小高髻的特点,可以说这一新的发型集百合髻与高髻的特点于一体。而后来的燕妃墓、阿史那忠墓的壁画仕女发型继承了这一特点,如图7所示。
从568-721年这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昭陵唐墓壁画仕女发型的发髻高度由小变大,发髻束起位置由头顶中央处移至头顶偏后处,扎小辫子的发型特点从无到有,发髻从一段变成两段。总之,这种发型特点的变化反映了当时宫廷与地方女子束发习俗的变化,同时这种发型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唐朝从建朝初期到721年之间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变化的一个反映。
参考文献:
[1] 周天游.唐墓壁画研究文集.三秦出版社,2001(10).
[2] 昭陵博物馆,昭陵唐墓壁画.文物出版社,2006(1).
[3]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郊区隋唐墓,科学出版社,1966.
[4] 陕西考古研究所,陕西新出土唐墓壁画,重庆出版社,1999.
[5] 李西兴.陕西唐代墓葬壁画,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二辑.
[6] 黄苗子.唐壁画琐谈.文物,1978(6).
[7] 戴俊英.唐墓壁画人物造型之社会风尚,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四辑.
[8] 陈志谦.昭陵唐墓壁画.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一辑.
[9] 昭陵博物馆,唐昭陵段简璧墓清理简报.文博,1989(6).
[10] 昭陵博物馆,唐昭陵长乐公主发掘简报.文博,1983(3).
[11]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礼泉县昭陵文管所,唐阿史那忠墓发掘简报.考古,1977(2).
[12] 昭陵博物馆,唐安元寿夫妇墓发掘简报.文物,198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