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思维就是以历史材料为依据,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认识和解决历史问题及现实问题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能力,方法有多种多样,我认为,课堂讨论在现代课堂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能力。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角度看,课堂讨论最主要的作用就在于此。
下面就我在高一年级《日本明治维新》的教学谈谈自己的做法。
19世纪50——70年代是资本主义在欧洲和美洲取得全面胜利,资本主义开始成为一个世界体系的时代,西方强国对亚洲地区的侵略加剧了。在这种情况下,门户尚未开放的日本也开始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然而,整个亚洲只有日本摆脱了危机,成为亚洲强国。所以,日本为什么能够摆脱危机,是同学们最关心、也是须理解的问题。由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明治维新的背景和内容。
首先联系19世纪中期世界形势,指出日本是唯一摆脱民族危机的国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在黑板上投影展示,日本封建时代统治阶级及人民群众的构成。请学生概括回答19世纪中期日本社会的政治状况。锻炼学生由现象到本质的分析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
在学生基本掌握19世纪中期日本的政治经济状况及社会矛盾后,我重点设计两个问题供学生讨论。
引入西方列强对日本的入侵。(投影展示)美国首先打开日本国门,签定条约。其他强国纷至沓来。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何去何从?分小组讨论,小组成员提出观点和论据,组长记录并整理出提纲。请两个小组的代表发言,分别提出各自小组的观点,并运用事实论据予以证明。教师在黑板上予以记录。
其他小组代表进行点评,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予以总结。
在学生理解了明治维新的意义后,强调指出日本从一个落后的封建国家发展成为亚洲强国,后来打败俄国,对德宣战,与美国争夺,二战时为称霸太平洋,偷袭珍珠港,加深学生的认识。然后指出,同一时期,中国也进行了洋务运动,但结局却失败了,后来中国的危机大大加深,直至彻底沦为半殖民地。请学生分析两次改革一成一败的原因。也是以研究小组的形式讨论。
历史思维能力主要指两个方面,即历史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历史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这就决定了历史学科的思维方式有自己的独特性。作为科学,它要在历史现实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揭示规律,探索真理;作为艺术,它要运用丰满的形象把已逝去的历史复现,并使学生从中产生丰富而正确的情感。
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历史教学中的形象思维能力包括感知能力、想像能力、联想能力,它们的共同点是通过典型形象,反映和把握事物的思维活动。历史学是一门描述性学科,人物的活动、事件的进程都可通过生动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关键是选择“形象”,“形象”的表现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接形象,如:插图、绘画、影像、事物,思维的培养是引导学生探索这些“形象”之间的联系。二是再造的形象,如:场景的再造、人物的再造等。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再造形象,而引导学生自己去再造形象更加重要,因为历史形象再造的本身就是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
要解决“日本何去何从”的问题,必须在头脑里先形成当时日本社会的主体形象,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对外关系及相互之间的联系等,进而结合自己对英美法等国如何走上强国之路的理解,通过分析、对比、归纳,设计出日本的救国之路。
在设计过程中,必然涉及到抽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就是逻辑思维。每一种历史现象背后,都隐含着发展的规律,每一个历史事件之间都存在着内在的关联。深入地研究探讨这些规律和关联,就可以从中明确概念,把握本质,构成体系,揭示规律,达到主观与客观的辩证统一。
在探讨两次改革一成一败的原因时,必然采用把历史事物分为较为简单的组成部分,从整体事物的个别方面研究事物本质的思维方法,即分析。在找出不同点后,就须把分析过的事物的各种属性联合成一个统一整体,从而反映历史发展的轮廓或全部,即综合。
要组织有效的课堂讨论,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精心设计讨论题目。讨论题不同于一般的问答题,需要教师研究学生思维的已有水平和可能发展水平,研究教学的需要和教材,精心设计,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设计讨论题要注意把握以下原则:(1)目的明确;(2)设题科学;(3)表达明确;(4)难度适当;(5)结合教材,又要给学生以思维余地。
2、灵活恰当地讨论引导。讨论引导的艺术往往是讨论目的能否达到的关键,引导应注意这几个方面:
第一,题目出示前的引导。就像一台好戏的开场锣鼓,一个好电影的序幕,它可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尽快进入讨论角色。
第二,在学生提出自己观点后,,教师要坚持鼓励性原则。当学生思维出现新意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去发现研究。除明显的观点错误需要及时纠正之外,凡参与讨论的学生都应给予各种方式的鼓励。教师对讨论的引导,反映了教师的能力、水平和作风,是搞好课堂讨论的中心环节。
3、扼要明确的归纳总结。如果说设置讨论题是搞好课堂讨论的“开场锣鼓”、“序幕”,那么归纳、总结就是“结局”和“尾声”。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课堂讨论的形式只是重要的形式,但决不能局限于此。教师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同样重要;教师的讲解思路、观点看法也对学生的思考方式产生影响。所以教师备课时,要精心、细心,课堂教学要尽可能多角度地去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能力。
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能力。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角度看,课堂讨论最主要的作用就在于此。
下面就我在高一年级《日本明治维新》的教学谈谈自己的做法。
19世纪50——70年代是资本主义在欧洲和美洲取得全面胜利,资本主义开始成为一个世界体系的时代,西方强国对亚洲地区的侵略加剧了。在这种情况下,门户尚未开放的日本也开始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然而,整个亚洲只有日本摆脱了危机,成为亚洲强国。所以,日本为什么能够摆脱危机,是同学们最关心、也是须理解的问题。由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明治维新的背景和内容。
首先联系19世纪中期世界形势,指出日本是唯一摆脱民族危机的国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在黑板上投影展示,日本封建时代统治阶级及人民群众的构成。请学生概括回答19世纪中期日本社会的政治状况。锻炼学生由现象到本质的分析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
在学生基本掌握19世纪中期日本的政治经济状况及社会矛盾后,我重点设计两个问题供学生讨论。
引入西方列强对日本的入侵。(投影展示)美国首先打开日本国门,签定条约。其他强国纷至沓来。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何去何从?分小组讨论,小组成员提出观点和论据,组长记录并整理出提纲。请两个小组的代表发言,分别提出各自小组的观点,并运用事实论据予以证明。教师在黑板上予以记录。
其他小组代表进行点评,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予以总结。
在学生理解了明治维新的意义后,强调指出日本从一个落后的封建国家发展成为亚洲强国,后来打败俄国,对德宣战,与美国争夺,二战时为称霸太平洋,偷袭珍珠港,加深学生的认识。然后指出,同一时期,中国也进行了洋务运动,但结局却失败了,后来中国的危机大大加深,直至彻底沦为半殖民地。请学生分析两次改革一成一败的原因。也是以研究小组的形式讨论。
历史思维能力主要指两个方面,即历史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历史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这就决定了历史学科的思维方式有自己的独特性。作为科学,它要在历史现实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揭示规律,探索真理;作为艺术,它要运用丰满的形象把已逝去的历史复现,并使学生从中产生丰富而正确的情感。
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历史教学中的形象思维能力包括感知能力、想像能力、联想能力,它们的共同点是通过典型形象,反映和把握事物的思维活动。历史学是一门描述性学科,人物的活动、事件的进程都可通过生动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关键是选择“形象”,“形象”的表现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接形象,如:插图、绘画、影像、事物,思维的培养是引导学生探索这些“形象”之间的联系。二是再造的形象,如:场景的再造、人物的再造等。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再造形象,而引导学生自己去再造形象更加重要,因为历史形象再造的本身就是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
要解决“日本何去何从”的问题,必须在头脑里先形成当时日本社会的主体形象,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对外关系及相互之间的联系等,进而结合自己对英美法等国如何走上强国之路的理解,通过分析、对比、归纳,设计出日本的救国之路。
在设计过程中,必然涉及到抽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就是逻辑思维。每一种历史现象背后,都隐含着发展的规律,每一个历史事件之间都存在着内在的关联。深入地研究探讨这些规律和关联,就可以从中明确概念,把握本质,构成体系,揭示规律,达到主观与客观的辩证统一。
在探讨两次改革一成一败的原因时,必然采用把历史事物分为较为简单的组成部分,从整体事物的个别方面研究事物本质的思维方法,即分析。在找出不同点后,就须把分析过的事物的各种属性联合成一个统一整体,从而反映历史发展的轮廓或全部,即综合。
要组织有效的课堂讨论,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精心设计讨论题目。讨论题不同于一般的问答题,需要教师研究学生思维的已有水平和可能发展水平,研究教学的需要和教材,精心设计,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设计讨论题要注意把握以下原则:(1)目的明确;(2)设题科学;(3)表达明确;(4)难度适当;(5)结合教材,又要给学生以思维余地。
2、灵活恰当地讨论引导。讨论引导的艺术往往是讨论目的能否达到的关键,引导应注意这几个方面:
第一,题目出示前的引导。就像一台好戏的开场锣鼓,一个好电影的序幕,它可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尽快进入讨论角色。
第二,在学生提出自己观点后,,教师要坚持鼓励性原则。当学生思维出现新意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去发现研究。除明显的观点错误需要及时纠正之外,凡参与讨论的学生都应给予各种方式的鼓励。教师对讨论的引导,反映了教师的能力、水平和作风,是搞好课堂讨论的中心环节。
3、扼要明确的归纳总结。如果说设置讨论题是搞好课堂讨论的“开场锣鼓”、“序幕”,那么归纳、总结就是“结局”和“尾声”。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课堂讨论的形式只是重要的形式,但决不能局限于此。教师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同样重要;教师的讲解思路、观点看法也对学生的思考方式产生影响。所以教师备课时,要精心、细心,课堂教学要尽可能多角度地去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