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七十年,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到如今已经达到领先世界水平。回望七十年,中国铁路运行时速从40公里提升到350公里,车型从慢悠悠的K字头到飞驰的复兴号,车厢内硬座、电扇成为可调节的座椅、空调,直排式厕所也变成了干净整洁的真空集便器……乘车环境颠覆性的变化,见证了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
在一代又一代的铁路人中,高铁司机应俊是其中一位亲历者、见证者。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和他的爷爷、父亲,祖孙三代亲历了中国火车的转型升级,也见证了中国铁路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变迁和飞速发展。在纵横交织的铁轨之上,无数像他这样的人,以自己的职业为荣,不断推进铁路发展,悄无声息地书写着属于中国铁路人的时代篇章。
铁路“三代”
我是应俊,现在是上海铁路局杭州机务段的动车司机。1989年,我从苏州铁路机械学校毕业后,进入上海铁路局工作,至今已整整三十个年头。
说起来,我还是个铁路三代,爷爷和父亲以前都是铁路司机,也是因为从小在这种家庭氛围里长大,才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我去从事这份职业。
还记得小时候,我家住望江门,那时候,就常常跟在父亲身边,他带我去单位的时候,就会有机会看到大火车头。小时候,好奇心比较重,喜欢摸一摸火车,看看驾驶室长什么样。对火车最初的印象,是觉得这个庞然大物特别“威武”。
爷爷则在上个世纪30年代就成为火车司机了,他那时候开的是从杭州到上虞的蒸汽机车。到了父亲那辈,他于1962年退伍,过了五年进单位,已经开始从内燃车转向电车。
在他们那样的年代,开火车是一件听上去特别威风的事情,但其实背后的辛苦,只有铁路人自己清楚。蒸汽机车驾驶员,往往身体是探在车窗外的,因为那时候的火车驾驶室前面是一个巨大的蒸汽机,火车行驶起来烟雾缭绕,坐在驾驶室里根本看不清前方的路,就必须不断把身体探出车窗外瞭望,有时一开就是十几个小时。夏天还好一点,风吹来凉快,冬天就比较痛苦了,穿得再多都没用。因为这个原因,一些火车司机落下了肩周炎的毛病。
那时开火车,还是个体力活,没有一副好身板也是坚持不下来的。那时的火车由蒸汽机车牵引,而蒸汽机车全靠烧煤将水转化成蒸汽来带动,因此,要想跑得快,就要有人不断地添煤。车上的正、副司机和司炉,一路上就要不停地铲煤、烧水,往往一趟车下来,要烧掉六七吨煤,三个人更是汗流浃背。说得夸张点,全身上下就只剩牙齿还是白的,非常辛苦。所以那个年代有一句话专门用来调侃火车司机:远看以为是个拾破烂的,近看以为是捡煤球的,到面前一看原来是个开火车的。
从蒸汽机车到高铁动车
上个世纪80年代,蒸汽火车停产,内燃火车开始普及。1996年,我继承父业,正式成为了一名火车司机。刚开始,我开的是内燃机车,时速90公里。不过,因为火车里有柴油机在运转,开动起来噪声很大,哐当哐当响,在几平方的驾驶室里,司机之间彼此讲话基本靠吼。
要说这些年,印象最深的一次经历,是刚当上司机那几年。有一回,我驾驶内燃机车从义乌站开出的时候,柴油机分压管爆断,油管有碗口那么粗,当时两个人拧着一股劲,轮流开车,20分钟内,5次用铁桶倒油,一边倒一边开,耗尽了气力,才把车开到了杭州。
不过相比父亲和爷爷辈,在内燃机车上工作,头不用再探出窗外,不会再被煤灰熏,驾驶室也干净得多,环境可以说有了很大的改善。近些年,我又开上了电力机车,相比之下,噪音减少了,柴油燃烧后产生的废气不见了,油也省下了不少,驾驶舱也更加干净整洁。
随着高科技设备的介入,高铁动车组也更加智能。每个司机每天跑的车,可能都是不一样型号。到现在为止,我接触过大概有15种不同型号的动车机型,每种动车组里面,配备不同的操纵台、不同的开关、不同的仪表、仪器、监控器等等,这也就对机车驾驶员有了更高的要求。
高铁动车组的司机也被称为铁路上的“飞行员”,要想拿到一本驾照,基本上都要经历先开货车、开客车,再来跑动车,动车跑好了再来跑高铁,一来一去可能就要用上七八年的时间,所以高铁司机没有特别年轻的。从蒸汽机车到动车组,“火车头”不断更新,列车时速不断提升,为了学好火车知识,我现在也会经常翻翻相关书籍,不断复习、不断参加测试,扎扎实实,始终没有停止学习。
其实在我们心里,成为高铁司机,并非多么了不起的事,你要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保证常年安全行驶,才算了不起。这也是爷爷和父亲多年来,对我的教育。每次上车前,我们都会仔细检查列车的车况,出车前提前了解线路状况,仔细核对需要减速的路段,制订运行预案等等。虽然这些看起来是重复的工作,但事关所有旅客的安全,丝毫不能马虎。如今,我每年的行驶里程有25万公里,可以绕地球5圈,在单位里,也算得上是个“老司机”了。
我和铁路共成长
这么多年,我在铁轨上“飞驰”,也在铁轨上看到了中国铁路事业发展的巨大变化。建国初期,我们的火车票是卡片式车票,到了1970年,升级成软纸式车票,再到现在,又变成磁质车票,以及动车、高铁可以直接刷身份证进站乘车,可以说,无纸化车票的时代即将开启。
铁路售票方式也在改变。过去,我们要在候车室排队买票,有时候可能要在车站等上一两天,后来慢慢改变为电话购票,直到2011年,12306网站正式运行,以及手机App的上线,人们通过互联网就能在线购票,方式越来越多样,不仅节约了旅客在购买火车票上花费的时间,很大程度上也方便了旅客的出行。
路网也是越织越密,到2018年末,我国的铁路营业里程已经达到13.1万公里以上,其中高铁有2.9万公里以上。今年,还有6800公里新线投产,高铁版图持续增加。
从蒸汽火车到内燃机、电力机,再到和谐号、复兴号,中国铁路实现了从技术引进到自行设计,建成了世界最现代化的铁路网和最发达的高铁网,创造了“高铁里程世界第一,工程建造技术、装备技术世界领先”的成就。这些,都是我作为当代铁路人倍感骄傲的地方。
现在平时在家,我也常常会和父亲聊聊工作。虽然时代不一样了,但是工作原理都是一样的。不过,父亲一直觉得“特羡慕我”的是,他没能在退休前赶上动车的到来。有时,我15岁的儿子也会参与到我们的聊天中来,他对我的职业认可度还挺高。我也希望他以后,能继承父辈的工作,成为铁路工作者,那样,我们家就算是有“四代铁路人”了。
铁路枢纽的变迁
长年累月在铁轨上跑,我也是见证了浙江铁路枢纽的变迁的。以前,金华是浙江的铁路门户,而现在杭州的重要作用更為凸显。
据我所知,杭州是1909年开始修建城内火车站的,1910年将清泰门站迁移至城内,改称“杭州站”,老百姓那时候也习惯称“杭州站”为“城站火车站”。作为中国最早一批建设的车站,杭州站历经内忧外患,先后三次重修。
80年代以后,随着杭州客运量的日益增加,城站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1997年杭州站旧站被拆除。新城站于1999年12月28日正式启用,为了让人们不要忘记杭州城站的来历,新客站正式启用时,建设者在新客站的正前方国旗旗杆下紫红色的花岗岩上书写了“杭州城站”四个大字。
2008年,正值全国初步开启“四横四纵”的高铁网络,又恰逢赶上杭州城市中心东移的发展大方向,因此,杭州要修建新东站的计划一锤定音。紧接着,相关部门开展工作,拆除老站,修建新东站,在原址上建了一座建筑面积达120万平方米,东西跨度1000余米,功能齐全的大型交通枢纽。
东站的建成,对于杭州来说意义重大。它不仅升级了杭州的交通线路,很大程度上也拉动了杭州的经济链。如今,十年过去,杭州东站已然跻身世界级交通枢纽行列。不过,杭州铁路交通枢纽的变化脚步依旧没有停歇。今年,杭州南站即将投运,杭州西站枢纽暨湖杭铁路枢纽西翼核心项目也将进入开工建设阶段。如果西站能够按照预期,在2022年亚运会前投入运营,我相信在亚运会举办的重要时刻,杭州铁路将为城市能级的提升带来更大的助益。
在一代又一代的铁路人中,高铁司机应俊是其中一位亲历者、见证者。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和他的爷爷、父亲,祖孙三代亲历了中国火车的转型升级,也见证了中国铁路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变迁和飞速发展。在纵横交织的铁轨之上,无数像他这样的人,以自己的职业为荣,不断推进铁路发展,悄无声息地书写着属于中国铁路人的时代篇章。
铁路“三代”
我是应俊,现在是上海铁路局杭州机务段的动车司机。1989年,我从苏州铁路机械学校毕业后,进入上海铁路局工作,至今已整整三十个年头。
说起来,我还是个铁路三代,爷爷和父亲以前都是铁路司机,也是因为从小在这种家庭氛围里长大,才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我去从事这份职业。
还记得小时候,我家住望江门,那时候,就常常跟在父亲身边,他带我去单位的时候,就会有机会看到大火车头。小时候,好奇心比较重,喜欢摸一摸火车,看看驾驶室长什么样。对火车最初的印象,是觉得这个庞然大物特别“威武”。
爷爷则在上个世纪30年代就成为火车司机了,他那时候开的是从杭州到上虞的蒸汽机车。到了父亲那辈,他于1962年退伍,过了五年进单位,已经开始从内燃车转向电车。
在他们那样的年代,开火车是一件听上去特别威风的事情,但其实背后的辛苦,只有铁路人自己清楚。蒸汽机车驾驶员,往往身体是探在车窗外的,因为那时候的火车驾驶室前面是一个巨大的蒸汽机,火车行驶起来烟雾缭绕,坐在驾驶室里根本看不清前方的路,就必须不断把身体探出车窗外瞭望,有时一开就是十几个小时。夏天还好一点,风吹来凉快,冬天就比较痛苦了,穿得再多都没用。因为这个原因,一些火车司机落下了肩周炎的毛病。
那时开火车,还是个体力活,没有一副好身板也是坚持不下来的。那时的火车由蒸汽机车牵引,而蒸汽机车全靠烧煤将水转化成蒸汽来带动,因此,要想跑得快,就要有人不断地添煤。车上的正、副司机和司炉,一路上就要不停地铲煤、烧水,往往一趟车下来,要烧掉六七吨煤,三个人更是汗流浃背。说得夸张点,全身上下就只剩牙齿还是白的,非常辛苦。所以那个年代有一句话专门用来调侃火车司机:远看以为是个拾破烂的,近看以为是捡煤球的,到面前一看原来是个开火车的。
从蒸汽机车到高铁动车
上个世纪80年代,蒸汽火车停产,内燃火车开始普及。1996年,我继承父业,正式成为了一名火车司机。刚开始,我开的是内燃机车,时速90公里。不过,因为火车里有柴油机在运转,开动起来噪声很大,哐当哐当响,在几平方的驾驶室里,司机之间彼此讲话基本靠吼。
要说这些年,印象最深的一次经历,是刚当上司机那几年。有一回,我驾驶内燃机车从义乌站开出的时候,柴油机分压管爆断,油管有碗口那么粗,当时两个人拧着一股劲,轮流开车,20分钟内,5次用铁桶倒油,一边倒一边开,耗尽了气力,才把车开到了杭州。
不过相比父亲和爷爷辈,在内燃机车上工作,头不用再探出窗外,不会再被煤灰熏,驾驶室也干净得多,环境可以说有了很大的改善。近些年,我又开上了电力机车,相比之下,噪音减少了,柴油燃烧后产生的废气不见了,油也省下了不少,驾驶舱也更加干净整洁。
随着高科技设备的介入,高铁动车组也更加智能。每个司机每天跑的车,可能都是不一样型号。到现在为止,我接触过大概有15种不同型号的动车机型,每种动车组里面,配备不同的操纵台、不同的开关、不同的仪表、仪器、监控器等等,这也就对机车驾驶员有了更高的要求。
高铁动车组的司机也被称为铁路上的“飞行员”,要想拿到一本驾照,基本上都要经历先开货车、开客车,再来跑动车,动车跑好了再来跑高铁,一来一去可能就要用上七八年的时间,所以高铁司机没有特别年轻的。从蒸汽机车到动车组,“火车头”不断更新,列车时速不断提升,为了学好火车知识,我现在也会经常翻翻相关书籍,不断复习、不断参加测试,扎扎实实,始终没有停止学习。
其实在我们心里,成为高铁司机,并非多么了不起的事,你要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保证常年安全行驶,才算了不起。这也是爷爷和父亲多年来,对我的教育。每次上车前,我们都会仔细检查列车的车况,出车前提前了解线路状况,仔细核对需要减速的路段,制订运行预案等等。虽然这些看起来是重复的工作,但事关所有旅客的安全,丝毫不能马虎。如今,我每年的行驶里程有25万公里,可以绕地球5圈,在单位里,也算得上是个“老司机”了。
我和铁路共成长
这么多年,我在铁轨上“飞驰”,也在铁轨上看到了中国铁路事业发展的巨大变化。建国初期,我们的火车票是卡片式车票,到了1970年,升级成软纸式车票,再到现在,又变成磁质车票,以及动车、高铁可以直接刷身份证进站乘车,可以说,无纸化车票的时代即将开启。
铁路售票方式也在改变。过去,我们要在候车室排队买票,有时候可能要在车站等上一两天,后来慢慢改变为电话购票,直到2011年,12306网站正式运行,以及手机App的上线,人们通过互联网就能在线购票,方式越来越多样,不仅节约了旅客在购买火车票上花费的时间,很大程度上也方便了旅客的出行。
路网也是越织越密,到2018年末,我国的铁路营业里程已经达到13.1万公里以上,其中高铁有2.9万公里以上。今年,还有6800公里新线投产,高铁版图持续增加。
从蒸汽火车到内燃机、电力机,再到和谐号、复兴号,中国铁路实现了从技术引进到自行设计,建成了世界最现代化的铁路网和最发达的高铁网,创造了“高铁里程世界第一,工程建造技术、装备技术世界领先”的成就。这些,都是我作为当代铁路人倍感骄傲的地方。
现在平时在家,我也常常会和父亲聊聊工作。虽然时代不一样了,但是工作原理都是一样的。不过,父亲一直觉得“特羡慕我”的是,他没能在退休前赶上动车的到来。有时,我15岁的儿子也会参与到我们的聊天中来,他对我的职业认可度还挺高。我也希望他以后,能继承父辈的工作,成为铁路工作者,那样,我们家就算是有“四代铁路人”了。
铁路枢纽的变迁
长年累月在铁轨上跑,我也是见证了浙江铁路枢纽的变迁的。以前,金华是浙江的铁路门户,而现在杭州的重要作用更為凸显。
据我所知,杭州是1909年开始修建城内火车站的,1910年将清泰门站迁移至城内,改称“杭州站”,老百姓那时候也习惯称“杭州站”为“城站火车站”。作为中国最早一批建设的车站,杭州站历经内忧外患,先后三次重修。
80年代以后,随着杭州客运量的日益增加,城站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1997年杭州站旧站被拆除。新城站于1999年12月28日正式启用,为了让人们不要忘记杭州城站的来历,新客站正式启用时,建设者在新客站的正前方国旗旗杆下紫红色的花岗岩上书写了“杭州城站”四个大字。
2008年,正值全国初步开启“四横四纵”的高铁网络,又恰逢赶上杭州城市中心东移的发展大方向,因此,杭州要修建新东站的计划一锤定音。紧接着,相关部门开展工作,拆除老站,修建新东站,在原址上建了一座建筑面积达120万平方米,东西跨度1000余米,功能齐全的大型交通枢纽。
东站的建成,对于杭州来说意义重大。它不仅升级了杭州的交通线路,很大程度上也拉动了杭州的经济链。如今,十年过去,杭州东站已然跻身世界级交通枢纽行列。不过,杭州铁路交通枢纽的变化脚步依旧没有停歇。今年,杭州南站即将投运,杭州西站枢纽暨湖杭铁路枢纽西翼核心项目也将进入开工建设阶段。如果西站能够按照预期,在2022年亚运会前投入运营,我相信在亚运会举办的重要时刻,杭州铁路将为城市能级的提升带来更大的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