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谨之:黄河口的芳华岁月

来源 :齐鲁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h19780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谨之用一部报告文学,全方位展示山东生产建设兵团和黄河农场的历史。

  这是一段尘封已久却又正在延续的历史——与山东生产建设兵团有关的峥嵘岁月。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批批知识青年踏足黄河口,挥洒青春和热血,在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上,改造自然,成就自我。
  作家陈谨之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旷野与芳华》,全面挖掘山东生产建设兵团和黄河农场的历史,从“国家记忆”角度,为广大农垦战士树碑立传,呈现新中国发展的蓬勃力量。
  陈谨之,1964年1月出生,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协会副会长,东营市作协主席,出版长篇报告文学《胜利大突围》《我不是传奇》《震撼世界的“铜”话》等。

一座新闻和文学的富矿


  1990年,26岁的陈谨之转业到东营广北农场(过去的山东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三团)。有一段时间,他负责整理农场场志,到济南采访第一任场长夏林。
  此时,夏林已经80多岁了,由于中风,记忆力严重下降,口齿不清,但一聊起广北农场,眼睛发出熠熠光芒。作为一名老革命,夏林早在1950年便成为广北农场场长,开始与大自然鏖战。千百年来,只长荆条和野草的荒原慢慢变为良田,荒凉的三角洲逐渐苏醒。
  采访结束,返回东营的车上,陈谨之遇到一对夫妇,妻子脸色苍白、憔悴,身体很不好。他了解到,夫妇俩1969年1月下乡插队,去了黄河农场。后来兵团成立,知青成了兵团战士。1975年回城之后,他们再也没回去过。
  大姐说,这些天躺在医院里,整夜睡不着,兵团的事不停在眼前晃。住过的平房,大片的土地,奔跑的牛羊……一晃20多年了,再不回去,怕是看不到了。
  联想到以夏林为代表的第一代农场人披荆斩棘的壮阔历史,又想起不久前由他负责撰稿的三集电视专题片《四十年沧桑话农垦》,陈谨之一下子陷入其中,“这段火热、青涩的岁月,将是一座新闻和文学的富矿”。
  “在农场生活的两年中,我亲历了许多兵團老战士对农场刻骨铭心的爱恋,这种碰撞与当时大量知青作品中的时代反讽与苦难描写完全不同,我对此充满好奇,我要寻找答案。”陈谨之说,“于是就非常关注山东知青和兵团战士的动向,尤其是他们大量的个体记忆给我带来了强烈的文化震撼,我必须要重返历史现场,从海量的个体叙述中,最大限度地复原兵团时代的集体印记。”
  后来,他调入报社工作,兵团和农场的历史继续冲撞着他的工作、生活,创作一部反映黄河农场历史的报告文学的想法逐渐清晰。
  最初的那对夫妇已失去联系,但那次偶然的邂逅,在他心间储存发酵,他找到了更多的兵团人。“这无疑是一部历史大剧,每一个兵团战士都既是导演又是演员,故事跌宕,九转回肠。”
  一位叫陈莉莉的兵团老战士回忆见到陈谨之时的情景:“2017年冬天,一兵团战友告诉我,一位作家有写关于山东兵团事情的打算,来到济南采访,是不是能协助一下?我一听,专写山东兵团的事,目前没有,所看到的,仅仅是一些战友回忆的片段合编。这位作家能专门坐火车到济南来沉下心采访,不简单,很有诚意。”
  她请了几位战友,一起来到陈谨之住的宾馆。采访过程中,“这位作家左手拿着本,右手的笔一刻不停地记着。越问越深,越问越细,越问越多,本子的页数不断翻过,文字密密麻麻。他的认真,至今记忆犹新。”
  “从大约下午一点开始,一直在温和的氛围中交流着,天渐渐黑下来。临离开旅馆,看到别的营连的战友们又进了他屋里,肯定又是一轮接待采访。我想,他是分秒必争,一刻也不闲着。”
  2019年12月,22万字的《旷野与芳华》终于出版。

荒原上盛开的“英雄之花”


  黄河口,这片广袤荒凉的土地,承载了无数人的青春岁月。
  1950年,国营广北农场掀起了黄河三角洲大规模开发的序幕;1964年,胜利油田诞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批批知识青年踏足黄河口;1970年,济南军区山东生产建设兵团成立,黄河农场组建为一师一团。
  1969年1月10日,济南九中的孔慧云和同学们一起,踏上了前往黄河农场的路。寒风裹挟着小雨,几十辆客车载着这些满怀激动心情的年轻人,奔向广阔天地。
  小雨慢慢转变成雪,天地一片白茫茫,整整一天后,他们终于抵达目的地。这是第二批去往黄河农场的济南知青,在他们之前和之后,一批批知青踏足黄河口。迎接他们的,是一望无际的盐碱滩、肆虐的狂风,以及芦苇、红柳、野鸭,人类的活动痕迹需要由他们自己开创。
  孔慧云被分到了黄河农场一分场一队,后来兵团时期改为一师一团一营一连。肆虐的寒风中,知青们开始了与天地战斗——到渤海边安营扎寨,抢修防潮堤。工地上插满了“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语录牌,每一块都是孔慧云所写。在风里、雨里、泥里、飞舞的雪花里,在十几公里茫茫荒滩上,知青们抬着装满泥沙的大筐,机械地奔走。
  时隔50年,知青们聚在一起,还能想起当年的任务数是9.6立方。也就是说,一天要在近10平方米的地上深挖一米,并将这些泥土抬到70米外的大堤上。大堤的坡度不断上升,等到快封顶时已是二层楼的高度。
  “在湿漉漉的日子里,孔慧云和所有的知青一样,苦心志,劳筋骨,完成了一个城市青年到下乡知青的转变。”陈谨之写道,“在采访中,绝大多数兵团战士是‘无悔派’,他们对在兵团的五年心存怀念和敬畏。”   “4·23”大风暴潮,罗家屋子大战黄河凌汛,渤海湾地震,夏收双抢战天斗地,从知青到兵团战士,五年时间,他们的人生在时代中历练。
  三出四进渤海湾的王鲁岩,成为那一代兵团人的榜样和偶像,其人生跌宕起伏,有悲有喜。为了建设黄河口,他放弃了上大学、提干、到省委工作等一次次机会,扎根黄河口20多年,却在临近退休时因腐败被判刑。多次立功却无缘上大学的韩力范,以初中二年级的文化水平,最终在64岁时戴上了学士学位帽。作家池清,将知青经历写成长篇小说《兵团缘》。陈文英扎根农场50年,是至今唯一留在黄河农场的知青。
  “上至兵团司令下到普通战士,涉及面比较广阔。在我的书写中,我选择了王鲁岩和韩力范作为重要的对象:王鲁岩是兵团时期耀眼的标兵,韩力范是后兵团时期自强不息的代表。他们两个人迥异的人生过程,让我找到了兵团战士们关于青春和人生的答案。”陈谨之以大开大合又细致入微的笔触,写出了无数兵团人的命运变迁。他不仅回望历史,还观照现实,兵团战士离开农场后,其命运继续在广阔的国土上展开。
  兵团是试金石,无数人的命运在这里沉潜。他不仅用文字重塑了一个个光辉的形象,也将笔触深入人性在极端状况下的扭曲和变形。比如,副参谋长李某奸污女战士,被判处死刑;兵团令人心悸的“清查现行反革命运动”,很多无辜的人罹难;农场技术员被批斗后发疯,放电影时跳到主席台上讲话。这些故事令人慨叹,引人深思。
  读了《旷野与芳华》后,曾是兵团战士的孟建新评价道:“那么大的场面,那么多的线索,作者能够坚韧不拔地写出来,而且理得很清晰,观点很客观,事实很真实,是很不错的。填补了历史上没有人写这段历史、写这个人群的空白,具有历史性和开创性。”
兵团副司令员原星和战士们在麦场一起劳动
兵團战士坐着马车去赶集。

  评论家房伟说:“总要有人来铭记这段历史,给那些热血的青春一块可以告慰的纪念碑,给后人们留下一本可供文字瞻仰的忠实记录。陈谨之的《旷野与芳华》就是这样一部厚重的‘历史记录’之书。作家为我们重新绽放了荒原之上,那些曾经盛开的‘英雄之花’,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构建黄河口文学高地


  《齐鲁周刊》:青春与国家交融的芳华岁月,呈现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面貌。如何评价那一代年轻人?
  陈谨之:这是个无法复制的群体,这是个充盈激情的群体,这是个信仰坚定的群体,这是个令人叹息的群体,这是个值得历史尊重的群体。
  《齐鲁周刊》:您创作《旷野与芳华》,最初以及最终的目标是什么?
  陈谨之:这本书在一年的创作过程中,起了三个名字,最初是《致他们不悔的青春》,第二个名字是《生命的花火》,最后确定为《旷野与芳华》。书名的变化能看出,随着采访的深入,书写的精神和方向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个体记忆为主,到精神升华,随后个体与时代的完全融合,愈加凸显了时代记忆对个人的影响。
  《齐鲁周刊》:东营、黄河口,两个地理概念有太多的独特性。您这些年做了大量文学工作,文学如何影响一个地域的整体风貌?
  陈谨之:黄河口是唯一的,东营是年轻的。我担任东营作协主席之后,一直在做一件事:拉伸东营文化深度,构建黄河口文学高地。中国黄河口诗会、中国黄河口报告文学高端论坛和中国黄河口散文大会已经成为国内知名的文学品牌活动,影响力越来越大。今年,还会做中国黄河口乡村写作沙龙。这样,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论坛四大文学品牌就形成了。
  在我本人的文学创作规划中,东营和黄河口元素是根基。继《旷野与芳华》之后,反映吕剧百年历史的长篇报告文学《鲁声玉振》今年要出版,还有反映渤海区支前的《兵家大事》,反映黄河治理的《黄河万岁》也在创作中。
  《齐鲁周刊》:报告文学如何进入历史?
  陈谨之:历史是一面镜子。报告文学作家要透过历史之镜照亮时代的主旋律,这不是唱高调,《旷野与芳华》中,我用了很大篇幅书写兵团战士的后现代生活,也就是他们退休后的生活,他们现在所呈现的精神,也是这个社会所需要的。我不是在咀嚼苦难,是在挖掘生命倔强的盎然。
  《齐鲁周刊》:当下,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报告文学具备了文学最直接的穿透力。您这么多年一直创作报告文学,心路历程如何?对这种文体有何独特的认识?
  陈谨之:只有走进社会,走进生活,才会有惊艳的发现。报告文学是与时代和社会关联度最强的文体。一个真正的报告文学作家要有家国情怀,要有政治敏感度,要善于发现那些藏在历史缝隙和社会褶皱里的文学富矿,要有历史的担当和时代的责任。
其他文献
本刊讯 4月30日,记者从山东省发展改革委了解到,为规范山东省幼儿园保育教育定价行为,省发展改革委联合省教育厅出臺了《山东省幼儿园保育教育定价成本监审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从省级层面制定幼儿园保育教育定价成本监审规则,提高政府定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据了解,《办法》自2020年5月1日起执行。  明确适用范围。《办法》适用于本省市、县(市、区)价格主管部门对公办幼儿园、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和其他非
期刊
《天长地久——给美君的信》,龙应台著,58.00元,湖南文艺出版社。  如何做一个母亲,如何做一个女儿,龙应台以一部《天长地久——给美君的信》提供了一个典范。  对于母亲,龙应台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孝顺范畴,将母亲作为趟过大时代河流的女性个体去探寻,企图将母亲的一生从时代的洪流与日常的琐碎中打捞,还原一个叫做“应美君”的女子。母亲的100年进化路径  民国女子应美君的读书机会是自己争取来的。十岁的她
期刊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产科二十九病区的护士们正在交接班,曹丹凤护士长给护士们交代工作注意事项。  妇产科,是一处神圣之地。  男人在这里成为父亲,女人在这里成为母亲。每一个天使初降人世的第一声啼哭,都在这里响起。  妇产科的护士们见证了每个家庭的添丁之喜,每个新手妈妈最高光的笑容、最狼狈的体验。她们是每个新手爸爸最信任的老师、每个新手妈妈最亲密的战友,是每个孩童最初的守护
期刊
泰安市派人大机关“四进”攻坚行动肥城工作组自3月初进驻以来,深入社区、农村、企业和项目一线,与干部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用心用情、用劲用力助推抓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复市工作,为实现“同推进、两不误、双胜利”提供了强力支撑。  疫情防控是工作组的首要任务。从进驻第一天起,工作组就立即投入战“疫”行动,每周至少一次到所联系的新城街道贵和社区、巧山村和泰西水泥、光明岩盐六效真空制盐项目现场督导,研判解
期刊
新春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遭遇了一场“倒春寒”。如何统筹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企业有序复工复产,成为这个春天的主旋律。近日,济南市章丘区人大常委会召开第28次全体会议,专题听取全区企业复工复产工作情况的报告,为进一步推动企业有序复工复产进入“快车道”再次按下了“快进键”。  春天有时可能会迟到,但却从来不会缺席。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推动企业有序复工复产成为当务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的形势和任务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按照总结、继承、完善、提高的原则,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推动人大工作提高水平。”2020年,东营市垦利区人大常委会将以全省“重点工作攻坚年”动员大会精神为指导,扎实开展好全区“重点工作攻坚年”活动,全力推动镇街人大再上新台阶、开创新局面。在提高政治站位上下功夫  坚持和依靠党的领导是做好人大工作的根本保证,要
期刊
春天是播种的季节,对农业生产来说尤其如此。日前,济南市章丘区人大组织调研都市农业园区建设,督促各园区抢抓农时、不负韶光,迅速摆脱疫情影响,尽快复工复产,阔步走进农业发展的春天。  布谷声声催种急。章丘区人大调研组一行在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农业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忠新的带领下,先后来到官庄街道泉城百花园田园综合体、双山街道三涧溪农业综合体、龙山街道平陵城田园综合体、圣井街道盛泉农业生态园和紫缘香草园
期刊
博兴县应急管理局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切实履行好安全监管责任,连续三年在滨州市安全管理考评中名列前茅,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其中,以“突击夜查,媒体曝光”为抓手,推动安全生产向深里走、向实里走,是连续多年雷打不动、风雨无阻、持之以恒、每周一次的规定动作。2017年以来,启动了“安监在行动·县长查隐患”突击夜查系列活动,县政府县长、各分管副县长带队
期刊
为全面掌握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济宁市嘉祥县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人大职能作用,组织市、县人大代表主动融入脱贫攻坚大局,开展专题调研为脱贫攻坚献计出力,打通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全力助推打赢脱贫攻坚战。  为确保专题调研取得实效,縣人大常委会采取了“四不两直”的方式进行。调研分成17个调研小组,各调研组成员深入到仲山镇和老僧堂镇两个镇,分别选取17个村,每个村随机抽取4户贫困户,开展入
期刊
每逢5月12日国际护士节到来之际,医院、护士学校等都会举行庄严的护士授帽仪式。  200年前的5月12日,“提灯女神”“近代护理创始人”南丁格尔诞生于意大利。  200年后,在一场席卷全球的疫情面前,“提灯女神”的传人们在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与死神角力。  5月12日,今年护士节是一百年来最高光的护士节。女神们用自己的生命、智慧、温情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提灯女神,白衣战袍,她们在战疫中的卓越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