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月初,北京风入松书店悄然关门,8月,成都印象大书房默默停业。在网络书店和电子阅读方式的夹击中,实体书店们在炎热的夏天遭遇市场“寒冬”,甚至被逼到了生存的绝境。
然而,民营的独立书店和独立书店人,依然默默坚守阵地,成为繁华都市黄昏里坚守“书城”的最后一盏灯。
有人说:“所有书香浮动月黄昏的小书店背后,都伫立着一个默默赔钱的书痴老板。”掰着指头数过来,北京的万圣有刘苏里、单向街有吴晓波和许知远,上海的季风有小宝,而成都,还好,有象形书坊的宋杰。
隐没是发光的方式
2007年以前,山东人宋杰几乎跑遍了中国所有城市,见过每个城市的所有书店。最终,他决定要留在成都。这是一个节奏越来越快的年代,相比而言,这个城市稍微舒缓一点。宋杰决定让自己在年届不惑的时候停下漂泊的脚步,成都成为漂泊的最后一站。
他的象形书坊确是一家很小的书店,静静地伫立在泡桐树街的一隅。店门外种满了茂盛的滴水观音,修长的茎慵懒优雅地延伸,绿意盎然,长势良好。每天下午两点左右,老板宋杰就悠然打开了店门,给植物浇水,给猫喂食,然后在满壁满桌的书前坐下来,看书,等待顾客上门。
上门来的一般都是熟客,或者靠口口相传慕名而来的读书人。宋杰在媒体圈里不是没有朋友,但他一直没有专门给书店做过广告宣传。来店里的文化名人也多,但他从来没有刻意请过著名的谁谁谁来签售或者做大型交流活动。左有小通巷,右有宽窄巷子,泡桐树街沾了不少光,近年来渐渐发展出很多文艺范儿的小店,逐渐也成为同城或他城媒体搜街搜店必访的小资一条街,可凡是这类型的采访,宋杰一一婉言谢绝。
对此,他的解释是:“喜欢的人会专门赶过来,无缘的人即使是途径几百次也不见得会涉足。要邂逅名人?请你去旁边宽窄巷子等。要读书?随时欢迎你来。”如果你还要深究,他会指着法国诗人菲利普•雅格泰诗集里的一句“愿隐没成为我放光的方式”说:“做书店的人,隐没在书的背后最好。”
看书,养猫,自得其乐
宋杰的书店主营文史、艺术和哲学类的书,不大的店面里,专门开辟了观看投影的地方,另有两张小桌,三张沙发。小桌上常常放有大大的果盘,果盘里摆着时令水果:春天的油桃,夏天的梨,颜色好看,香气扑鼻。如果与熟客聊书到投机处,又或是你买的书刚好投了宋杰所好,他便会请你坐下来,吃水果、喝饮料,任你随意从架子上取书看。当你给挑好的书付款的时候,宋杰会明确告诉你折扣的力度不如网店,这一点大家也都心知肚明。
店门外的植物都是宋杰亲手种上的,这个季节长势最好的是滴水观音,从落地窗望出去,满眼绿意欲滴。店内墙面上有他随意的拼贴,剪报或者图片,随手拼凑在一起,昭示他对于文化的思考和彼时的心境。
猫是书店的一宝。宋杰会乐意告诉你它和书店的缘起。在开店不久,一只流浪猫大摇大摆跑过来,不知道是喜欢上了这里的书香,还是喜欢上了免费奉送的食物,又或是想跟这个孤独的店主作伴,它把这里当成了家,每天在外游荡之后总会按时回来。宋杰理解它不肯受约束的自由天性,总会在备好猫粮和清水的同时留一扇后窗开着,任它自由出入。去年,这只猫当了爸爸,带回来一只小猫儿子。宋杰也替它们高兴,从此会准备双份的食物。
这两只猫成了店里熟客们的宠物,谁摸它们都不会恼,满足地“咕噜咕噜”着,心情好的时候会跑到人们的腿上亲热地蹭上两下,客人满心欢喜地就让猫咪做了模特。两只猫咪的图片,竟占据了书店里整整一根支柱。
做书店是一门手艺活
爱读书的人,大多有过开书店的梦想,但真正付诸实践的不过十之一二,而能把书店坚持到最后的,更是少之又少。
宋杰说:“人最重要的是对自己忠实,做一件事,首先是自己要相信。做书店对我而言,是一种使命而非行为,卖书则是一种艺术而非交易。”所以他一直不喜欢称自己是“卖书人”,而称自己是“做书店的人”。在他眼里,做书店跟画画、作曲、写作一样,是一门需要静得下心、沉得住气,需要跟自己耗下去的手艺活。在他小小的店里,宋杰喜欢别人叫他“老宋”,而不是老板。
很多事情开始的时候大多都是源于梦想,接着就是坚持,再以后就必须靠大无畏的精神,这已经与信仰有关了。走到熬的一步再继续走下去,坚持的行为和当初的梦想没有了多大关系,纯属是本人心甘情愿地与岁月、与自己的生命耗上了。这时所做的就是生活,就是自己的生活,而且是全部的生活——宋杰就是这样,自己与自己耗上了,而且准备继续耗下去。
从2007年到现在,自始至终,他一个人守在那里。每天从下午两点左右到凌晨,一个人守在店里,日复一日,连大年三十都照常营业。有没有觉得枯燥?有没有觉得书店绑架了自己的生活以至于无从脱身?宋杰的答复是,从来没有。他觉得这样就很好,与书为伴的生活恰恰就是他想要的生活。晚上无客上门的时候,他会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画几笔素描,读一点自己爱读的生僻书,放上一段喜欢的音乐,如此自足而自得其乐。
豆瓣上象形书坊小组里,豆友们亲切地把宋杰称为“触类旁通书籍搜索引擎”,可宋杰本人跟这个小组其实毫无关系。他根本就不上网,在他的书店里,没有电脑,没有网络,QQ、微博……什么都没有。但宋杰本人就是合格的搜索引擎,他熟知他的每一本书,你无论提出想买哪一本书,店里有没有,放在哪里......宋杰都能第一时间告诉你,更妙的是,他会根据你的阅读喜好,给出“触类旁通”的推荐。由于他本人对于书籍和阅读的了解,他的推荐总是能有的放矢地搔到痒处。
而他也用一种“现代”的方式与书友们交流着。但凡在书店留下手机号码的书友,总会收到宋杰的短信。他把对于某本书的理解和欣悦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传达给有相同喜好的朋友们。那是一种读书人之间才能够理解的共鸣。
他们眼里的他>>>
@周云蓬:我四川的一个朋友,书痴宋杰,梦想着在成都建一个万圣一样的地标。前年我去成都,他终于在宽巷子附近开了一家“象形书坊”,整天高高兴兴地坐在书架旁,没人也高兴,有人更高兴。如果你买的书特别合他的胃口,他还会请你吃水果,喝饮料。现场见一女士选书,库存无货,宋杰急忙打电话,让同城的另一家书店赶紧送过来,快递费由他支付。痴心如此。
@王珉珉:每次买书,老板第一句话是我来给你打个折,收好了钱,他就会给我介绍这本书,发现他都有读过。
@玖朵:店内紧凑温馨,书籍多而不乱,还有精致的书桌与沙发,往里走有一块大大的投影幕。和店主随意聊了几句,对方姓宋,是一个很有书卷气的气质男人。一直没问象形二字,是否取自道德经的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我想,大概就是吧。
@孤独心俱乐部:买到这一套人民文学1997年版《草叶集》的经历,我称之为“奇迹般的相遇”,这缘于和“猫老板”的相识。聊谈中发现彼此在很多兴趣、观点上一拍即合,喝茶听音乐谈人生,实属快乐。感谢奇妙的旅行,感谢这家好得不得了的书店,感谢猫老板。
@非_你莫属:我、朋友还有老板的猫窝在沙发里。我们看书,猫睡觉。灯光很温暖,我一时忘了还有那么多烦恼的事儿。
宋杰眼中的读者
“文艺青年”不是标签
Q:《成都女报》 A:宋杰
Q:对文艺女青年怎么看?
A:我个人认为,“文艺”是一些人内心的需求,与年龄和性别关系都不大。“文艺青年”不是标签,不用特意去贴,更不要去装。装范儿也不能掩饰内心的肤浅和虚弱。
Q:顾客中男性多还是女性多?女性读者一般喜欢哪些书?
A:女性比例大于男性,但深度阅读还是以男性居多,这可能与女性更感性,更关注自身感受和生活体验有关。比如最近的新书里,珍妮特•温特森的《激情》和安妮宝贝的《春宴》,很适合关注自身命运和内在精神成长的女性阅读。
Q:成都印象大书房前不久刚刚停业了,你是否会引入一些女性喜欢的经营模式,比如转型咖啡书吧和会员制之类?
A:书店关门已经不是新鲜事,图书这个行业,特别是小书店,好多年来就这样了,关键在于做这件事的人。广州那家博尔赫斯书店,开办于上个世纪90年代,据主人陈桐说,10多年不盈利,还是坚持下来了,现在不也还在吗?同样的情况,成都的卡夫卡书店也是上个世纪90年代开的,过了几年却关了。世间万事万物都自有规律,物极必反,否极泰来,所以何必杞人忧天,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就可以了。至于卖咖啡,还是那句话,我的书店就是卖书以及引导人读书,不会为了迎合女性读者就改变。
然而,民营的独立书店和独立书店人,依然默默坚守阵地,成为繁华都市黄昏里坚守“书城”的最后一盏灯。
有人说:“所有书香浮动月黄昏的小书店背后,都伫立着一个默默赔钱的书痴老板。”掰着指头数过来,北京的万圣有刘苏里、单向街有吴晓波和许知远,上海的季风有小宝,而成都,还好,有象形书坊的宋杰。
隐没是发光的方式
2007年以前,山东人宋杰几乎跑遍了中国所有城市,见过每个城市的所有书店。最终,他决定要留在成都。这是一个节奏越来越快的年代,相比而言,这个城市稍微舒缓一点。宋杰决定让自己在年届不惑的时候停下漂泊的脚步,成都成为漂泊的最后一站。
他的象形书坊确是一家很小的书店,静静地伫立在泡桐树街的一隅。店门外种满了茂盛的滴水观音,修长的茎慵懒优雅地延伸,绿意盎然,长势良好。每天下午两点左右,老板宋杰就悠然打开了店门,给植物浇水,给猫喂食,然后在满壁满桌的书前坐下来,看书,等待顾客上门。
上门来的一般都是熟客,或者靠口口相传慕名而来的读书人。宋杰在媒体圈里不是没有朋友,但他一直没有专门给书店做过广告宣传。来店里的文化名人也多,但他从来没有刻意请过著名的谁谁谁来签售或者做大型交流活动。左有小通巷,右有宽窄巷子,泡桐树街沾了不少光,近年来渐渐发展出很多文艺范儿的小店,逐渐也成为同城或他城媒体搜街搜店必访的小资一条街,可凡是这类型的采访,宋杰一一婉言谢绝。
对此,他的解释是:“喜欢的人会专门赶过来,无缘的人即使是途径几百次也不见得会涉足。要邂逅名人?请你去旁边宽窄巷子等。要读书?随时欢迎你来。”如果你还要深究,他会指着法国诗人菲利普•雅格泰诗集里的一句“愿隐没成为我放光的方式”说:“做书店的人,隐没在书的背后最好。”
看书,养猫,自得其乐
宋杰的书店主营文史、艺术和哲学类的书,不大的店面里,专门开辟了观看投影的地方,另有两张小桌,三张沙发。小桌上常常放有大大的果盘,果盘里摆着时令水果:春天的油桃,夏天的梨,颜色好看,香气扑鼻。如果与熟客聊书到投机处,又或是你买的书刚好投了宋杰所好,他便会请你坐下来,吃水果、喝饮料,任你随意从架子上取书看。当你给挑好的书付款的时候,宋杰会明确告诉你折扣的力度不如网店,这一点大家也都心知肚明。
店门外的植物都是宋杰亲手种上的,这个季节长势最好的是滴水观音,从落地窗望出去,满眼绿意欲滴。店内墙面上有他随意的拼贴,剪报或者图片,随手拼凑在一起,昭示他对于文化的思考和彼时的心境。
猫是书店的一宝。宋杰会乐意告诉你它和书店的缘起。在开店不久,一只流浪猫大摇大摆跑过来,不知道是喜欢上了这里的书香,还是喜欢上了免费奉送的食物,又或是想跟这个孤独的店主作伴,它把这里当成了家,每天在外游荡之后总会按时回来。宋杰理解它不肯受约束的自由天性,总会在备好猫粮和清水的同时留一扇后窗开着,任它自由出入。去年,这只猫当了爸爸,带回来一只小猫儿子。宋杰也替它们高兴,从此会准备双份的食物。
这两只猫成了店里熟客们的宠物,谁摸它们都不会恼,满足地“咕噜咕噜”着,心情好的时候会跑到人们的腿上亲热地蹭上两下,客人满心欢喜地就让猫咪做了模特。两只猫咪的图片,竟占据了书店里整整一根支柱。
做书店是一门手艺活
爱读书的人,大多有过开书店的梦想,但真正付诸实践的不过十之一二,而能把书店坚持到最后的,更是少之又少。
宋杰说:“人最重要的是对自己忠实,做一件事,首先是自己要相信。做书店对我而言,是一种使命而非行为,卖书则是一种艺术而非交易。”所以他一直不喜欢称自己是“卖书人”,而称自己是“做书店的人”。在他眼里,做书店跟画画、作曲、写作一样,是一门需要静得下心、沉得住气,需要跟自己耗下去的手艺活。在他小小的店里,宋杰喜欢别人叫他“老宋”,而不是老板。
很多事情开始的时候大多都是源于梦想,接着就是坚持,再以后就必须靠大无畏的精神,这已经与信仰有关了。走到熬的一步再继续走下去,坚持的行为和当初的梦想没有了多大关系,纯属是本人心甘情愿地与岁月、与自己的生命耗上了。这时所做的就是生活,就是自己的生活,而且是全部的生活——宋杰就是这样,自己与自己耗上了,而且准备继续耗下去。
从2007年到现在,自始至终,他一个人守在那里。每天从下午两点左右到凌晨,一个人守在店里,日复一日,连大年三十都照常营业。有没有觉得枯燥?有没有觉得书店绑架了自己的生活以至于无从脱身?宋杰的答复是,从来没有。他觉得这样就很好,与书为伴的生活恰恰就是他想要的生活。晚上无客上门的时候,他会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画几笔素描,读一点自己爱读的生僻书,放上一段喜欢的音乐,如此自足而自得其乐。
豆瓣上象形书坊小组里,豆友们亲切地把宋杰称为“触类旁通书籍搜索引擎”,可宋杰本人跟这个小组其实毫无关系。他根本就不上网,在他的书店里,没有电脑,没有网络,QQ、微博……什么都没有。但宋杰本人就是合格的搜索引擎,他熟知他的每一本书,你无论提出想买哪一本书,店里有没有,放在哪里......宋杰都能第一时间告诉你,更妙的是,他会根据你的阅读喜好,给出“触类旁通”的推荐。由于他本人对于书籍和阅读的了解,他的推荐总是能有的放矢地搔到痒处。
而他也用一种“现代”的方式与书友们交流着。但凡在书店留下手机号码的书友,总会收到宋杰的短信。他把对于某本书的理解和欣悦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传达给有相同喜好的朋友们。那是一种读书人之间才能够理解的共鸣。
他们眼里的他>>>
@周云蓬:我四川的一个朋友,书痴宋杰,梦想着在成都建一个万圣一样的地标。前年我去成都,他终于在宽巷子附近开了一家“象形书坊”,整天高高兴兴地坐在书架旁,没人也高兴,有人更高兴。如果你买的书特别合他的胃口,他还会请你吃水果,喝饮料。现场见一女士选书,库存无货,宋杰急忙打电话,让同城的另一家书店赶紧送过来,快递费由他支付。痴心如此。
@王珉珉:每次买书,老板第一句话是我来给你打个折,收好了钱,他就会给我介绍这本书,发现他都有读过。
@玖朵:店内紧凑温馨,书籍多而不乱,还有精致的书桌与沙发,往里走有一块大大的投影幕。和店主随意聊了几句,对方姓宋,是一个很有书卷气的气质男人。一直没问象形二字,是否取自道德经的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我想,大概就是吧。
@孤独心俱乐部:买到这一套人民文学1997年版《草叶集》的经历,我称之为“奇迹般的相遇”,这缘于和“猫老板”的相识。聊谈中发现彼此在很多兴趣、观点上一拍即合,喝茶听音乐谈人生,实属快乐。感谢奇妙的旅行,感谢这家好得不得了的书店,感谢猫老板。
@非_你莫属:我、朋友还有老板的猫窝在沙发里。我们看书,猫睡觉。灯光很温暖,我一时忘了还有那么多烦恼的事儿。
宋杰眼中的读者
“文艺青年”不是标签
Q:《成都女报》 A:宋杰
Q:对文艺女青年怎么看?
A:我个人认为,“文艺”是一些人内心的需求,与年龄和性别关系都不大。“文艺青年”不是标签,不用特意去贴,更不要去装。装范儿也不能掩饰内心的肤浅和虚弱。
Q:顾客中男性多还是女性多?女性读者一般喜欢哪些书?
A:女性比例大于男性,但深度阅读还是以男性居多,这可能与女性更感性,更关注自身感受和生活体验有关。比如最近的新书里,珍妮特•温特森的《激情》和安妮宝贝的《春宴》,很适合关注自身命运和内在精神成长的女性阅读。
Q:成都印象大书房前不久刚刚停业了,你是否会引入一些女性喜欢的经营模式,比如转型咖啡书吧和会员制之类?
A:书店关门已经不是新鲜事,图书这个行业,特别是小书店,好多年来就这样了,关键在于做这件事的人。广州那家博尔赫斯书店,开办于上个世纪90年代,据主人陈桐说,10多年不盈利,还是坚持下来了,现在不也还在吗?同样的情况,成都的卡夫卡书店也是上个世纪90年代开的,过了几年却关了。世间万事万物都自有规律,物极必反,否极泰来,所以何必杞人忧天,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就可以了。至于卖咖啡,还是那句话,我的书店就是卖书以及引导人读书,不会为了迎合女性读者就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