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阅读教学不仅是语言文字的训练,更是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训练。阅读教学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直接影响国民素质的提高,因此,搞好语文阅读教学至关重要。那么,如何进行阅读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呢?我认为阅读教学中应做到两个“三”,即“三个结合”(文道结合、读写结合、学练结合),同时处理好“三种联系”(师生之间、新旧知识之间、课内外之间的联系)。
一、做到“三个结合”
1.文道结合
人们常说:人以载道,文以明道,文以贯道,最终以文悟道,陶冶情操;随之,道能明文,道能悟文,道能行文,所以阅读教学中“文道结合”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文道结合,既教学生求知,又教学生做人,寓思想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既抓思想教育的渗透点,又抓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点,着力使学生形成良好品德和心理素质。学生用所学指导阅读和写作,力求文字的训练和思想内容的理解和谐统一。
每篇课文,既有优美的语句,又有丰富的思想,文与道的结合就是要从语言文字入手,在理解文字的基础上有所感悟,情感受到陶冶,思想得到升华。例如《雨中》,抓住蹬三轮车姑娘的动作和心理描写,体会她在翻倒一箩筐苹果后焦急的心情,抓住一群放学的孩子和过路行人的语言、动作的词句,如:“不要着急,大姐姐,一个苹果也不会少!”、“刚刚,冰冰,小军,来,跟我封锁交通!”、“请停停!请停停!”、“站成一排”、“挥动”……从中不难看出放学的孩子们和过路的行人那助人为乐的精神,特别是对苹果捡完后,人们消失在雨帘中的描写,不仅让我们理清了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更重要的是思想受到了教育,行为得到提高。而思想情感升华又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明白了文章是以雨中为背景,记叙了一群放学的孩子和过路的行人帮助蹬三轮车的姑娘捡翻倒在马路上的一筐苹果的事,表现了人们助人为乐的精神,至此,文与道相互映衬,真正实现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与思想情感的共同提高。
2.读写结合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说明多读是充分理解,分析文章的基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更充分说明多读书,读好书是学习写作方法,写好文章的前提,所以,阅读教学必须坚持以读为先导,那么,怎样读好书呢?
首先,阅读课文时必须有一个合理的过程,即遵循初读感知课文,细读加深理解,深度学习欣赏,熟读积累语言的顺序,最终达到“读通”、“读顺”、“读懂”的目的。
其次,读的形式应灵活多样,如朗读、默读、轻声读、个别读、分组读、齐读、分角色读……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及课堂教学的需要有机进行。
第三,熟读能积累语言,学会写作方法,掌握写作技巧,指导学生写作。例如,学习《雨中》一文后,我们明白了作者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来写的:先写雨中苹果翻倒,再写人们帮忙捡苹果,最后写人们消失在雨中。其中捡苹果是通过对放学的孩子和过路行人的动作、语言描写来刻画他们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的,使学生明白文章的写作特点,把前人摸索的语言规律,读写方法应用于写作,在学习中使读与写紧密结合,融为一炉,这就是“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的真实写照。
总而言之,在阅读欣赏中加强文章写法的指导,应用于写作真正做到读写结合,学用结合。
3.学练结合
阅读教学中,学和练是紧密结合的。在教学中,必须坚持以训练为主线。
学生的听说读写都是语文综合能力的训练,也是语文教学的归宿,在训练中,学生能学到知识,更能培养能力,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应坚持以训练为本,坚持以实践为主体,将训练放在突出的位置。
首先,训练应有层次性。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遵循学生言语习惯的规律。由易到难,按“理解——积累——运用”的过程进行。其次,训练应有广泛性。内容形式不能单一,要结合学生实际,因材施教,量体裁衣,注意练习的层次在复习中巩固旧知,发现问题,获取新知。如学生生字后可进行换偏旁再组词的练习,加深对生字词的音、形、义的理解;学习中插入按课文内容填空的练习,能加深对文章句子,主题的理解,学习课文后可想象画课文内容,既有趣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写感想或仿写动物、人物等,以练促学。
显而易见,学练结合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环节。
二、处理好“三种联系”
1.处理好师生之间的联系
现代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只起主导作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处理好师生间的联系,才能做到教师巧导,使学生乐学,最终达到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目的。
乐学是学生学好的关键,学生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渴望参与学习获取知识,因此教师应正确引导激发他们的学习自主性,让他们动口、动手,动脑,实现真正意义的自主学习。
首先,老师应注意课的导入,做到“课一入趣即生”,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不同的方法,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导读,导说,导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尊重学生,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其次,教师应该注意引导的方法和尺度,这好比让孩子摘桃子,桃子放的地方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这样,孩子既获得成功的喜悦,有了学习的动力和自信,且能得到锻炼,最终使学生学习变得主动,这就是教师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在正确的指导下自学自练,以达到学会学习,学会创新的目的,这正是人们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2.处理好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各年级各教材之间,各单元之间,课与课之间都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从低年级的字、词、句到高年级的段、篇、作文,是个由易到难的过程,它们像一条精美的项链一样,环环相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老师应注意正确引导,使新旧知识连贯起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整体的认识,融会贯通,以旧知新,以新忆旧,从而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运用。
3.处理好课堂内外的联系
课文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阅读教学已不再局限于40分钟,它应转变为“开放型”的教学。只有沟通课本内外 ,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与学生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才能实现“学语文,用语文,学做人,长才干”的目的。
第一,开放课堂。课前积极组织学生收集语文资料,增加知识储备,如上《青蛙的眼睛》时,查找有关青蛙眼睛的知识,多读课外书,加大阅读量,学习更多的知识,如学习阅读,写作的方法,把课外阅读有机渗透,和谐同意。
课后组织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如朗读,表演课本剧,回家复述课文故事,把文章变为图画……采用形式多样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能力,使阅读教学渗透于课堂内外。
第二,开放学校。参观、访问、游览是积累生活素材的重要手段,教学时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教学后观察,体验,能激发学生兴趣,加深认识;同时注意各门学科的融合,如自然实验,体育活动,音乐美术欣赏都对语文教学有积极的影响。
第三,营造环境。充分利用学习园地,黑板报等学习阵地,开阔学生视野,丰富知识;组织语文学习小组,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阅读和作文交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阅读教学应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大语文教育体系。
社会的进步,教育事业的发展,使阅读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做到文道统一,读写结合,学练并举,才能优化阅读教学,尽可能地使学生学到知识,明白道理,锻炼能力,只有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变封闭为开放,语文教学才能成为一泓活水,不断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做到“三个结合”
1.文道结合
人们常说:人以载道,文以明道,文以贯道,最终以文悟道,陶冶情操;随之,道能明文,道能悟文,道能行文,所以阅读教学中“文道结合”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文道结合,既教学生求知,又教学生做人,寓思想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既抓思想教育的渗透点,又抓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点,着力使学生形成良好品德和心理素质。学生用所学指导阅读和写作,力求文字的训练和思想内容的理解和谐统一。
每篇课文,既有优美的语句,又有丰富的思想,文与道的结合就是要从语言文字入手,在理解文字的基础上有所感悟,情感受到陶冶,思想得到升华。例如《雨中》,抓住蹬三轮车姑娘的动作和心理描写,体会她在翻倒一箩筐苹果后焦急的心情,抓住一群放学的孩子和过路行人的语言、动作的词句,如:“不要着急,大姐姐,一个苹果也不会少!”、“刚刚,冰冰,小军,来,跟我封锁交通!”、“请停停!请停停!”、“站成一排”、“挥动”……从中不难看出放学的孩子们和过路的行人那助人为乐的精神,特别是对苹果捡完后,人们消失在雨帘中的描写,不仅让我们理清了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更重要的是思想受到了教育,行为得到提高。而思想情感升华又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明白了文章是以雨中为背景,记叙了一群放学的孩子和过路的行人帮助蹬三轮车的姑娘捡翻倒在马路上的一筐苹果的事,表现了人们助人为乐的精神,至此,文与道相互映衬,真正实现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与思想情感的共同提高。
2.读写结合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说明多读是充分理解,分析文章的基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更充分说明多读书,读好书是学习写作方法,写好文章的前提,所以,阅读教学必须坚持以读为先导,那么,怎样读好书呢?
首先,阅读课文时必须有一个合理的过程,即遵循初读感知课文,细读加深理解,深度学习欣赏,熟读积累语言的顺序,最终达到“读通”、“读顺”、“读懂”的目的。
其次,读的形式应灵活多样,如朗读、默读、轻声读、个别读、分组读、齐读、分角色读……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及课堂教学的需要有机进行。
第三,熟读能积累语言,学会写作方法,掌握写作技巧,指导学生写作。例如,学习《雨中》一文后,我们明白了作者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来写的:先写雨中苹果翻倒,再写人们帮忙捡苹果,最后写人们消失在雨中。其中捡苹果是通过对放学的孩子和过路行人的动作、语言描写来刻画他们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的,使学生明白文章的写作特点,把前人摸索的语言规律,读写方法应用于写作,在学习中使读与写紧密结合,融为一炉,这就是“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的真实写照。
总而言之,在阅读欣赏中加强文章写法的指导,应用于写作真正做到读写结合,学用结合。
3.学练结合
阅读教学中,学和练是紧密结合的。在教学中,必须坚持以训练为主线。
学生的听说读写都是语文综合能力的训练,也是语文教学的归宿,在训练中,学生能学到知识,更能培养能力,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应坚持以训练为本,坚持以实践为主体,将训练放在突出的位置。
首先,训练应有层次性。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遵循学生言语习惯的规律。由易到难,按“理解——积累——运用”的过程进行。其次,训练应有广泛性。内容形式不能单一,要结合学生实际,因材施教,量体裁衣,注意练习的层次在复习中巩固旧知,发现问题,获取新知。如学生生字后可进行换偏旁再组词的练习,加深对生字词的音、形、义的理解;学习中插入按课文内容填空的练习,能加深对文章句子,主题的理解,学习课文后可想象画课文内容,既有趣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写感想或仿写动物、人物等,以练促学。
显而易见,学练结合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环节。
二、处理好“三种联系”
1.处理好师生之间的联系
现代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只起主导作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处理好师生间的联系,才能做到教师巧导,使学生乐学,最终达到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目的。
乐学是学生学好的关键,学生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渴望参与学习获取知识,因此教师应正确引导激发他们的学习自主性,让他们动口、动手,动脑,实现真正意义的自主学习。
首先,老师应注意课的导入,做到“课一入趣即生”,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不同的方法,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导读,导说,导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尊重学生,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其次,教师应该注意引导的方法和尺度,这好比让孩子摘桃子,桃子放的地方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这样,孩子既获得成功的喜悦,有了学习的动力和自信,且能得到锻炼,最终使学生学习变得主动,这就是教师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在正确的指导下自学自练,以达到学会学习,学会创新的目的,这正是人们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2.处理好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各年级各教材之间,各单元之间,课与课之间都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从低年级的字、词、句到高年级的段、篇、作文,是个由易到难的过程,它们像一条精美的项链一样,环环相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老师应注意正确引导,使新旧知识连贯起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整体的认识,融会贯通,以旧知新,以新忆旧,从而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运用。
3.处理好课堂内外的联系
课文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阅读教学已不再局限于40分钟,它应转变为“开放型”的教学。只有沟通课本内外 ,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与学生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才能实现“学语文,用语文,学做人,长才干”的目的。
第一,开放课堂。课前积极组织学生收集语文资料,增加知识储备,如上《青蛙的眼睛》时,查找有关青蛙眼睛的知识,多读课外书,加大阅读量,学习更多的知识,如学习阅读,写作的方法,把课外阅读有机渗透,和谐同意。
课后组织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如朗读,表演课本剧,回家复述课文故事,把文章变为图画……采用形式多样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能力,使阅读教学渗透于课堂内外。
第二,开放学校。参观、访问、游览是积累生活素材的重要手段,教学时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教学后观察,体验,能激发学生兴趣,加深认识;同时注意各门学科的融合,如自然实验,体育活动,音乐美术欣赏都对语文教学有积极的影响。
第三,营造环境。充分利用学习园地,黑板报等学习阵地,开阔学生视野,丰富知识;组织语文学习小组,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阅读和作文交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阅读教学应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大语文教育体系。
社会的进步,教育事业的发展,使阅读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做到文道统一,读写结合,学练并举,才能优化阅读教学,尽可能地使学生学到知识,明白道理,锻炼能力,只有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变封闭为开放,语文教学才能成为一泓活水,不断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