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如今,各色各类的app不断出现。报纸等传统媒体更是想借助app的开发来顺应数字化发展的时代,但是这是否就是传统纸媒的转型之路呢?对于多处媒体,尤其是地方性纸媒而言,依靠APP来进行自我拯救,仍然不具有普适性。因此,纸媒的转型之路仍然需要不断探索。
关键词:APP;纸媒转型 ;探索
纸媒转型,这个新媒体环境下讨论由来已久的问题。去年年底南方报业集团推出移动客户端“南方+”试图寻求转型之道。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华西都市报社与阿里巴巴集团正式宣布成立“封面传媒”。 从方位来看,在我国,新兴的新闻客户端领域已形成“东澎湃,西封面,南并读,北无界,中九派”的格局。而就在不久前,《华盛顿邮报》的“彩虹”APP诞生,浏览量扶摇直上。2013年,英国《每日邮报》的APP产品Mail Oline被Google Play Store评为英国年度最佳APP。
关于纸媒转型的尝试一直都有,学界业界基于此问题的讨论亦是争论不休。内容为王、渠道为王、生态为王?关于这三种存活方式业界均有实践。关于此问题的回答,版本无数种,起作用的甚少。给纸媒开了无数“药方”,只是偶然有一两个起了疗效。如《纽约时报》以及《华尔街》日报的付费墙,然而适用于此种方式的媒体并不多。因为《纽约时报》是靠专业化高质量内容取胜的报纸,而对于以浅显通俗内容为主的都市化报刊而言,“付费墙”制度显然不具适用性。
一、移动客户端的兴起
毋庸置疑,纸媒在数字化道路上已探索良久。对中国而言,“移动”的尝试始于21世纪。2004年7月1日,中国妇女报推出一款手机报。这种基于手机短信平台、形式与短信相似的“报纸”,首次实现报纸内容的随身阅读,因此风靡全国,至2009年普及率已达39.6%。但囿于当时手机技术的限制,加之手机报形式的单一性,手机报很快就淹没在纸媒转型的洪流中。
智能手机的兴起,手机容量不断扩大,手机App应运而生。2009年,《南方周末》在iphone上推出移动客户端,成为我国传统媒体的第一个移动客户端。关于App的数量统计目前尚不完全。学者官建文和王琪2011年“针对IPAD的媒体客户端做了一个小统计”,得出截止当年共有61家中文报纸开发了APP。中国内地报纸有34家进入iphone免费新闻应用类APP前250名,而安卓系统的报纸APP“少于iPhone和iPad。根据学者冷梅的调查统计,2011年中国境内1486种报纸,推出APP的拱170家,占报纸总数的11.4%。
二、纸媒借力APP华丽转型
2014年,成为各大报纸APP集体发力的一年,不仅是数量的增多,更是质的突破。之后国内四大门户网站相继推出了各自的移动客户端。紧接着是“央字号”媒体推出APP。2014年6月12日,全新的人民日报客户端正式上线,三天后下载量突破200万。
更为引人瞩目的是澎湃新闻的推出。作为上海报业集团推出的收个“新媒体阅读产品”,澎湃新闻一直稳居下载量的前十名。此后,界面、无界、九派的问世,更是搅得众多报业集团坐立不安。
去年,美国《华盛顿邮报》推出“彩虹”APP,采用杂志和可视化视图,在每一屏只显示一个故事,通过新闻产品执行董事Cory Haik的不断改良,大部分的受众开始在移动设备接受信息。据腾讯全媒派披露的信息,今年9月份,《华盛顿邮报》的移动用户比例已超过70%。
三、APP拯救纸媒不具备普适性
作为通俗化报刊试水APP成功的范例?《每日邮报》的做法是否可以推及至整个纸媒行业?非也!《每日邮报》虽为通俗化报刊,但该份报刊改变了久居偏安一隅的状态,并于2010年,越过大西洋,来到美国洛杉矶市建立了办事处。自此,《每日邮报》的APP “Mail Online”的影响力远远扩大了。Mail Online立足美国,面对的受众遍及整个世界。而且它依靠《每日邮报》百年来积累的声誉,传播的起点远远高于普通纸媒。
反观我国媒体创办的APP,影响力较大的只局限于四大门户网站、“央字号”以及澎湃、界面登举政府传媒集团之力创办的新媒体产品。由于澎湃到目前为止没有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因而饱受诟病。而且,澎湃新闻脱胎于东方早报集团,其内容生产模式以及盈利模式与传统媒体并无二致,澎湃未来的发展仍是未知数。
以上全国性的媒体立足全国,有着抓取海量信息的能力,依靠App转型(虽然转型的成果仍在观察之中)。然而这对于多数纸媒,尤其是对于地方性纸媒而言,依靠APP拯救自身仍是天方夜谭。原因之一,地方性媒体本着服务本地的宗旨,面对的传播对象仅限于同城亦或是本省,受众数量有限;其二,地方媒体生产的信息也十分有限,无法与具有强大整合信息能力或生产新闻的能力,难以与全国互联网公司获相或是人员充足的大型媒体提并论;其三,倘若市级以及省级的报刊都推出APP,这必定导致数量巨多的App纷纷涌入市场。受众如何选择,加之有限的手机界面,受众能忍受无数个手机APP充斥其间?诚如前文所说,全国性的媒体发力移动客户端,这些移动客户端都是立足全国的大型媒体。他们不仅具有人才支持,更重要的是有大量的资金支持。显然,依靠APP拯救纸媒,尤其是对于地方性纸媒而言,不具备普适性。
关键词:APP;纸媒转型 ;探索
纸媒转型,这个新媒体环境下讨论由来已久的问题。去年年底南方报业集团推出移动客户端“南方+”试图寻求转型之道。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华西都市报社与阿里巴巴集团正式宣布成立“封面传媒”。 从方位来看,在我国,新兴的新闻客户端领域已形成“东澎湃,西封面,南并读,北无界,中九派”的格局。而就在不久前,《华盛顿邮报》的“彩虹”APP诞生,浏览量扶摇直上。2013年,英国《每日邮报》的APP产品Mail Oline被Google Play Store评为英国年度最佳APP。
关于纸媒转型的尝试一直都有,学界业界基于此问题的讨论亦是争论不休。内容为王、渠道为王、生态为王?关于这三种存活方式业界均有实践。关于此问题的回答,版本无数种,起作用的甚少。给纸媒开了无数“药方”,只是偶然有一两个起了疗效。如《纽约时报》以及《华尔街》日报的付费墙,然而适用于此种方式的媒体并不多。因为《纽约时报》是靠专业化高质量内容取胜的报纸,而对于以浅显通俗内容为主的都市化报刊而言,“付费墙”制度显然不具适用性。
一、移动客户端的兴起
毋庸置疑,纸媒在数字化道路上已探索良久。对中国而言,“移动”的尝试始于21世纪。2004年7月1日,中国妇女报推出一款手机报。这种基于手机短信平台、形式与短信相似的“报纸”,首次实现报纸内容的随身阅读,因此风靡全国,至2009年普及率已达39.6%。但囿于当时手机技术的限制,加之手机报形式的单一性,手机报很快就淹没在纸媒转型的洪流中。
智能手机的兴起,手机容量不断扩大,手机App应运而生。2009年,《南方周末》在iphone上推出移动客户端,成为我国传统媒体的第一个移动客户端。关于App的数量统计目前尚不完全。学者官建文和王琪2011年“针对IPAD的媒体客户端做了一个小统计”,得出截止当年共有61家中文报纸开发了APP。中国内地报纸有34家进入iphone免费新闻应用类APP前250名,而安卓系统的报纸APP“少于iPhone和iPad。根据学者冷梅的调查统计,2011年中国境内1486种报纸,推出APP的拱170家,占报纸总数的11.4%。
二、纸媒借力APP华丽转型
2014年,成为各大报纸APP集体发力的一年,不仅是数量的增多,更是质的突破。之后国内四大门户网站相继推出了各自的移动客户端。紧接着是“央字号”媒体推出APP。2014年6月12日,全新的人民日报客户端正式上线,三天后下载量突破200万。
更为引人瞩目的是澎湃新闻的推出。作为上海报业集团推出的收个“新媒体阅读产品”,澎湃新闻一直稳居下载量的前十名。此后,界面、无界、九派的问世,更是搅得众多报业集团坐立不安。
去年,美国《华盛顿邮报》推出“彩虹”APP,采用杂志和可视化视图,在每一屏只显示一个故事,通过新闻产品执行董事Cory Haik的不断改良,大部分的受众开始在移动设备接受信息。据腾讯全媒派披露的信息,今年9月份,《华盛顿邮报》的移动用户比例已超过70%。
三、APP拯救纸媒不具备普适性
作为通俗化报刊试水APP成功的范例?《每日邮报》的做法是否可以推及至整个纸媒行业?非也!《每日邮报》虽为通俗化报刊,但该份报刊改变了久居偏安一隅的状态,并于2010年,越过大西洋,来到美国洛杉矶市建立了办事处。自此,《每日邮报》的APP “Mail Online”的影响力远远扩大了。Mail Online立足美国,面对的受众遍及整个世界。而且它依靠《每日邮报》百年来积累的声誉,传播的起点远远高于普通纸媒。
反观我国媒体创办的APP,影响力较大的只局限于四大门户网站、“央字号”以及澎湃、界面登举政府传媒集团之力创办的新媒体产品。由于澎湃到目前为止没有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因而饱受诟病。而且,澎湃新闻脱胎于东方早报集团,其内容生产模式以及盈利模式与传统媒体并无二致,澎湃未来的发展仍是未知数。
以上全国性的媒体立足全国,有着抓取海量信息的能力,依靠App转型(虽然转型的成果仍在观察之中)。然而这对于多数纸媒,尤其是对于地方性纸媒而言,依靠APP拯救自身仍是天方夜谭。原因之一,地方性媒体本着服务本地的宗旨,面对的传播对象仅限于同城亦或是本省,受众数量有限;其二,地方媒体生产的信息也十分有限,无法与具有强大整合信息能力或生产新闻的能力,难以与全国互联网公司获相或是人员充足的大型媒体提并论;其三,倘若市级以及省级的报刊都推出APP,这必定导致数量巨多的App纷纷涌入市场。受众如何选择,加之有限的手机界面,受众能忍受无数个手机APP充斥其间?诚如前文所说,全国性的媒体发力移动客户端,这些移动客户端都是立足全国的大型媒体。他们不仅具有人才支持,更重要的是有大量的资金支持。显然,依靠APP拯救纸媒,尤其是对于地方性纸媒而言,不具备普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