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就多年不去看花灯了,因为来来去去都是些现代题材的花灯,全无古意,浅白乏味,加上工艺普通,实在是提不起太大兴趣。虽然这样,可内心里对记忆中的传统花灯,仍然感到亲切。于是听人说起泉州仍有花灯艺人保持着传统的扎灯工艺,并在元宵节时热闹上灯,便玩心大发,想要去买一盏合意的花灯回来收藏。
花灼盛
花灯,泉州人称为“古灯”,又称“灯彩”。到泉州找花灯艺人的作坊,连个具体的地址也没有,只凭友人记忆,一路问着“做古灯的地方”找去,竟然还真找到了,承蒙路人邻里轻柔的泉州音指点,一趟下来对这“古灯”两字的发音感到十分亲切。
泉州花灯,起于唐朝,兴盛于宋朝。据宋代梁克家《三山志》记载“泉州花灯品种色色俱全,莲花灯、百花灯、琉璃灯……”已见当时泉州花灯品种之丰富。明代谢肇淛所著《五祖俎》中写道“天下上元,灯烛之盛,无逾闽中”。这里所说的“闽中”即是泉州,可略见当时泉州元宵的花灯盛况。还有明代张岱著的《陶庵梦记》曾记载杭州抚台委托泉州府尹和南安(泉州下辖县)知县雇人精制花灯,“穷工极巧,造灯十架,凡两年成”“十年不得坏”。可见当时泉州花灯质量之上乘,工艺之精湛已闻名遐迩。清乾隆年编修的《泉州府志》,载有奇巧灯品:“周围灯火,缘以练锦,缀以流苏,鼓鸣于内,钟应以外;有的则灯头三层,爇沉、檀其上,香闻数里;有音、有色、有香。有的花灯人物,布以机关,能在灯光之下,表演一定的动作”。
泉州历史上灯品丰富。常见花灯还有各种各样的料丝灯、锡灯、琉璃灯,以及纸摺类无骨的饼灯、西瓜灯等;有骨灯类的庆(磬)灯、卷书灯、绣球灯、绣房灯、恭喜灯、八卦灯、麒麟灯、玉笔灯、关公灯、雄鸡灯、竹节灯、花篮灯、六角灯、五梅花灯、宝华灯、兔灯、鲤鱼灯、龙灯、虎灯、鳄鱼灯、虾灯、水蛙灯、甩球灯、瓜果灯、千秋灯、走马灯等;还有取用果蔬挖空作灯的,如萝卜灯、白菜灯、桔灯等。
灯之骨
泉州花灯以工艺来分,可分彩扎花灯与无骨花灯。彩扎花灯以竹篾为骨,用纸捻捆扎固定,依不同造型先扎出骨架,然后再裱糊上花纸或绸布,打上灯,就造好了。这彩扎灯的制作说着简单,但学艺几十年的彩扎艺人说,即便这简单的几步,也要花去十几年的研习摸索。从前没有传授花灯技艺的学校,都跟着民间的老师傅学习。十几岁就去跟师,从扫地开始,师傅也不专门传授,只靠自己跟着看,动手做,一点一滴才累积下这一身的手艺。花灯艺人多来自民间,很多技艺是在经年的制作中累积,你要问他这如何做,那又如何做,他反倒未必答的上来。什么竹篾的粗细,骨架的结构设计,都有微妙的讲究,说是说不出来的。或许这也是花灯技艺的传承渐渐衰败的原因,在这快速的时代,好像很难再有人愿意经受十几年的学徒岁月,只为一年只用得上一次的花灯手艺。
现在泉州彩扎花灯艺人最为人熟悉的,是曹淑贞。她的作坊在水门巷,我们到达时,她正要前往府文庙旁的另一处作坊,那边正在制作大型花灯。我们跟随前往,发现了意外的惊喜。曹淑贞位于府文庙旁的制作场地,是间偌大古殿堂建筑,门前通道以青石板铺就,有一汪略小于殿堂面积的池塘,池塘上有石桥通往前面另一座殿堂。这扎灯场地大概由政府提供,泉州政府近年积极推广花灯文化,于是泉州元宵花灯可谓全闽南最热闹。
走近花灯制作现场,眼前霎时暗下来,几处散落的花灯雏形,空中悬吊几颗简易灯泡。几个妇人在已经搭好的铁丝骨架前糊裱第一层底布,另外有一年轻女子正在给一盏已经裱好了绸布的六角宫灯贴花边装饰。由于所制作的是大型花灯,所以都以铁丝为骨,为了亮灯后不使灯骨太明显,须先裱一层普通棉布为底,然后才正式为彩扎花灯人物着装打扮。裱糊出平整的外观,需要经年磨练的技艺,至于人物形象、装扮灯,则更是需要潜心的研究与体悟。
其实泉州民间还有一些彩扎花灯艺人,他们多从十几岁起从师学艺,从扫地杂活开始,到破竹子学做花灯,无不拥有一二十年的功力。他们虽自小当了学徒,文化程度并不太高,但经年做着相同的事情,从简单的事物中也体会了人生的真理。一位民间的彩扎艺人对我们说,所谓花灯,就是内有光源,透过灯壁映出各不相同的影像。其后要怎样变化,各家有自己的创造,但得搞清什么是灯,这是本分。
玲珑料丝灯
泉州另一类花灯,是无骨花灯。无骨花灯又由无骨料丝灯和针刺无骨灯衍生出来。
无骨料丝灯始于明朝,由云南人以紫石英、玛瑙为原料捣料混炼,抽丝缠成球状灯具,后再上施绘画,后流传到江苏丹阳,清代初期又流传入京、清末由没落的八旗子弟将手艺带至福建,民国时期至建国前因战乱一度失传,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泉州漆画艺人李尧宝在晋江一代承揽油漆画工程时,在富家祠堂中拾得废弃的半个料丝灯球,一番研究后,结合家传的刻纸技艺及油漆画技艺创造性地创作出由165个等边三角形构成的的球状无骨刻纸料丝花灯“多角料丝灯”。
李尧宝的无骨刻纸料丝花灯与历史上有记载的料丝花灯有所不同,传统料丝灯是以料丝冷却后的硬度为支撑力,而李尧宝的无骨刻纸料丝花灯没有丝毫的竹、木、铁作骨架,全靠灯身整体结构平衡力支撑。他擅长应用等边三角形、等边五角形、等边六角形,形成各种多面体灯身;再以自己专精的刻纸技艺在灯上刻出各种图纹,最后以玻璃料丝折射光线,使灯体凹凸相间,妙趣横生。
他的传统艺术纹样来源于家传的手艺,他的祖父及父亲都是从事闽南古建筑油漆画的艺人,代代相传的手艺,留在李尧宝脑海里无尽的变化万千的珍贵纹样。李尧宝的哥哥是泉州地区的刻纸能手,逢年过节或是红白喜事,按泉州的习俗都离不开刻纸制品,从过年用的门笺、福符、春字、福字、喜事用的盘花、镜花、十八垛眠床上的金箔装饰画,到丧事用的纸料,棺木花样、 寿、福、香炉、跡古,西方接引二十四孝等等。
李尧宝的料丝等由经过精雕细刻制的纸板拼合而成,在灯体上还刻上各种装饰,然后用均细晶莹的玻璃丝粘贴在灯体图案背后,顶部加上“古盖”(类似古建筑的屋面),古盖四边装上凰凤、蝙蝠、金龙为顶草,灯身以交技缠草为角草,并施于绚丽多彩的手工彩绘,然后拼合成灯。古盖的顶草、灯身的角草、灯底再配上各种适宜的珠绥。当灯光一亮四面玲珑,八面透光,刻纸图案宛如浮雕一般衬托出来,条条料丝折射出亮光,微风吹动,道道光柱光芒交错,令人眩目,玲珑剔透。
李尧宝一生收集、创作了大量民间艺术图文,可惜文革时被毁,后来他的女儿用去大半生时间才逐一重新记录下来,或是出于对父亲的深挚感情,或时多少包含了对花灯艺术的热爱,这一脉花灯技艺终得保留和延续。
花灼盛
花灯,泉州人称为“古灯”,又称“灯彩”。到泉州找花灯艺人的作坊,连个具体的地址也没有,只凭友人记忆,一路问着“做古灯的地方”找去,竟然还真找到了,承蒙路人邻里轻柔的泉州音指点,一趟下来对这“古灯”两字的发音感到十分亲切。
泉州花灯,起于唐朝,兴盛于宋朝。据宋代梁克家《三山志》记载“泉州花灯品种色色俱全,莲花灯、百花灯、琉璃灯……”已见当时泉州花灯品种之丰富。明代谢肇淛所著《五祖俎》中写道“天下上元,灯烛之盛,无逾闽中”。这里所说的“闽中”即是泉州,可略见当时泉州元宵的花灯盛况。还有明代张岱著的《陶庵梦记》曾记载杭州抚台委托泉州府尹和南安(泉州下辖县)知县雇人精制花灯,“穷工极巧,造灯十架,凡两年成”“十年不得坏”。可见当时泉州花灯质量之上乘,工艺之精湛已闻名遐迩。清乾隆年编修的《泉州府志》,载有奇巧灯品:“周围灯火,缘以练锦,缀以流苏,鼓鸣于内,钟应以外;有的则灯头三层,爇沉、檀其上,香闻数里;有音、有色、有香。有的花灯人物,布以机关,能在灯光之下,表演一定的动作”。
泉州历史上灯品丰富。常见花灯还有各种各样的料丝灯、锡灯、琉璃灯,以及纸摺类无骨的饼灯、西瓜灯等;有骨灯类的庆(磬)灯、卷书灯、绣球灯、绣房灯、恭喜灯、八卦灯、麒麟灯、玉笔灯、关公灯、雄鸡灯、竹节灯、花篮灯、六角灯、五梅花灯、宝华灯、兔灯、鲤鱼灯、龙灯、虎灯、鳄鱼灯、虾灯、水蛙灯、甩球灯、瓜果灯、千秋灯、走马灯等;还有取用果蔬挖空作灯的,如萝卜灯、白菜灯、桔灯等。
灯之骨
泉州花灯以工艺来分,可分彩扎花灯与无骨花灯。彩扎花灯以竹篾为骨,用纸捻捆扎固定,依不同造型先扎出骨架,然后再裱糊上花纸或绸布,打上灯,就造好了。这彩扎灯的制作说着简单,但学艺几十年的彩扎艺人说,即便这简单的几步,也要花去十几年的研习摸索。从前没有传授花灯技艺的学校,都跟着民间的老师傅学习。十几岁就去跟师,从扫地开始,师傅也不专门传授,只靠自己跟着看,动手做,一点一滴才累积下这一身的手艺。花灯艺人多来自民间,很多技艺是在经年的制作中累积,你要问他这如何做,那又如何做,他反倒未必答的上来。什么竹篾的粗细,骨架的结构设计,都有微妙的讲究,说是说不出来的。或许这也是花灯技艺的传承渐渐衰败的原因,在这快速的时代,好像很难再有人愿意经受十几年的学徒岁月,只为一年只用得上一次的花灯手艺。
现在泉州彩扎花灯艺人最为人熟悉的,是曹淑贞。她的作坊在水门巷,我们到达时,她正要前往府文庙旁的另一处作坊,那边正在制作大型花灯。我们跟随前往,发现了意外的惊喜。曹淑贞位于府文庙旁的制作场地,是间偌大古殿堂建筑,门前通道以青石板铺就,有一汪略小于殿堂面积的池塘,池塘上有石桥通往前面另一座殿堂。这扎灯场地大概由政府提供,泉州政府近年积极推广花灯文化,于是泉州元宵花灯可谓全闽南最热闹。
走近花灯制作现场,眼前霎时暗下来,几处散落的花灯雏形,空中悬吊几颗简易灯泡。几个妇人在已经搭好的铁丝骨架前糊裱第一层底布,另外有一年轻女子正在给一盏已经裱好了绸布的六角宫灯贴花边装饰。由于所制作的是大型花灯,所以都以铁丝为骨,为了亮灯后不使灯骨太明显,须先裱一层普通棉布为底,然后才正式为彩扎花灯人物着装打扮。裱糊出平整的外观,需要经年磨练的技艺,至于人物形象、装扮灯,则更是需要潜心的研究与体悟。
其实泉州民间还有一些彩扎花灯艺人,他们多从十几岁起从师学艺,从扫地杂活开始,到破竹子学做花灯,无不拥有一二十年的功力。他们虽自小当了学徒,文化程度并不太高,但经年做着相同的事情,从简单的事物中也体会了人生的真理。一位民间的彩扎艺人对我们说,所谓花灯,就是内有光源,透过灯壁映出各不相同的影像。其后要怎样变化,各家有自己的创造,但得搞清什么是灯,这是本分。
玲珑料丝灯
泉州另一类花灯,是无骨花灯。无骨花灯又由无骨料丝灯和针刺无骨灯衍生出来。
无骨料丝灯始于明朝,由云南人以紫石英、玛瑙为原料捣料混炼,抽丝缠成球状灯具,后再上施绘画,后流传到江苏丹阳,清代初期又流传入京、清末由没落的八旗子弟将手艺带至福建,民国时期至建国前因战乱一度失传,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泉州漆画艺人李尧宝在晋江一代承揽油漆画工程时,在富家祠堂中拾得废弃的半个料丝灯球,一番研究后,结合家传的刻纸技艺及油漆画技艺创造性地创作出由165个等边三角形构成的的球状无骨刻纸料丝花灯“多角料丝灯”。
李尧宝的无骨刻纸料丝花灯与历史上有记载的料丝花灯有所不同,传统料丝灯是以料丝冷却后的硬度为支撑力,而李尧宝的无骨刻纸料丝花灯没有丝毫的竹、木、铁作骨架,全靠灯身整体结构平衡力支撑。他擅长应用等边三角形、等边五角形、等边六角形,形成各种多面体灯身;再以自己专精的刻纸技艺在灯上刻出各种图纹,最后以玻璃料丝折射光线,使灯体凹凸相间,妙趣横生。
他的传统艺术纹样来源于家传的手艺,他的祖父及父亲都是从事闽南古建筑油漆画的艺人,代代相传的手艺,留在李尧宝脑海里无尽的变化万千的珍贵纹样。李尧宝的哥哥是泉州地区的刻纸能手,逢年过节或是红白喜事,按泉州的习俗都离不开刻纸制品,从过年用的门笺、福符、春字、福字、喜事用的盘花、镜花、十八垛眠床上的金箔装饰画,到丧事用的纸料,棺木花样、 寿、福、香炉、跡古,西方接引二十四孝等等。
李尧宝的料丝等由经过精雕细刻制的纸板拼合而成,在灯体上还刻上各种装饰,然后用均细晶莹的玻璃丝粘贴在灯体图案背后,顶部加上“古盖”(类似古建筑的屋面),古盖四边装上凰凤、蝙蝠、金龙为顶草,灯身以交技缠草为角草,并施于绚丽多彩的手工彩绘,然后拼合成灯。古盖的顶草、灯身的角草、灯底再配上各种适宜的珠绥。当灯光一亮四面玲珑,八面透光,刻纸图案宛如浮雕一般衬托出来,条条料丝折射出亮光,微风吹动,道道光柱光芒交错,令人眩目,玲珑剔透。
李尧宝一生收集、创作了大量民间艺术图文,可惜文革时被毁,后来他的女儿用去大半生时间才逐一重新记录下来,或是出于对父亲的深挚感情,或时多少包含了对花灯艺术的热爱,这一脉花灯技艺终得保留和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