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情感体验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情感体验是音乐欣赏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音乐作品是作者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及主观的情感体验,它不是情感无节制的宣泄,而是理性所规范并在想象中诱发出的情感抒发,渗透了目的性。它利用丰富多彩的声音形态传递着复杂的感情信息并使之得到升华,具有其他艺术形式不可替代的特点。我们在欣赏一首音乐作品时,通过听觉器官感知音乐效果,让音乐的美感和感染力把我们带到一种无意识的然而又具魅力的心境中去。这就是欣赏者的一种直接体验,是凭借自己的感性经验,自然地产生出的一种体验。而这种伴随着音乐感知自然产生的感情体验通常被认为是欣赏过程中的初级阶段。音乐欣赏教学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音乐欣赏教学教学生通过聆听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通过积极的参与感受音乐的美,通过体验获得审美能力的提高,从而去发现创造音乐、表现音乐,让音乐美化人生。如《黄河大合唱》以黄河为背景,热情讴歌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顽强不屈的战斗意志,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在歌声中受到陶冶,在歌声中聆听民族的心声,将自己的一生献给这个伟大的民族。所以,音乐欣赏教学不仅要有直觉的体验,还要有理解认识的参与。欣赏者要从各方面去了解乐曲感情的内在含义,力求更深刻、更准确地领会音乐作品的感情内涵。欣赏者的感情是否能够在欣赏的过程中随着音乐的进行而起伏变化,是否对音乐表现的感情真正从内心里有所体验,就成为了音乐欣赏的一个重要过程。
二、欣赏教学中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的途径
1.从感性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音乐欣赏的过程是心理反应的过程,即:外部音响感知——想象联想——情感体验——理解认识。所以音乐欣赏必须循着由表及里的心理反应过程。从喜欢听音乐,到用心用情去聆听音乐,再到理解、评价、分析使学生欣赏层次逐步提高。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一些脍炙人口的优秀音乐作品,诱发他们学习音乐的热情与愿望,激发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到能听懂音乐。因为兴趣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一种表现,是学习的动力,是产生情感的基础,它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更加集中,主动地去感受音乐、体验音乐。所以,教师在教学前应注意创造一种美好的音乐氛围,利用视觉形象、趣味性导入、情境性导入、问题性导入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艺术的情感交流中对音乐产生强烈的兴趣。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器乐曲,更要营造一种气氛,通过特定的场景和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如:民族器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手段把学生的情绪引向宁静深远的意境中去;或用优美的语言细致描绘春风和煦,皓月当空,山水相连,渔舟晚唱,花月交辉的充满诗情画意的大自然的美丽景色。总之,为了让学生喜爱音乐,对音乐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应利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欲望。
2.以学生为主体,建立良好的参与意识。欣赏教学必须使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参与意识,因为欣赏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认识体验的过程,没有学生亲自参与到活动中去就谈不上真正地感受音乐。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体验不能仅靠教师的知识灌输来获得,而应通过学生个体的参与,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通过教学活动中师生间的知识交流和信息转换,形成动态的知识传授过程。学生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参与其中体验、认识并感受音乐美。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困惑、喜悦和激动等感情的变化,获得了大量的音乐知识和欣赏音乐的经验,形成了活跃的思维能力,丰富和发展了兴趣爱好,逐渐养成了良好的思考、想象的习惯和学习方法,增强上好欣赏课的信心。总之,学生不仅通过自身的活动直接感受音乐,并在教师引导下有目的地带着问题欣赏音乐。
3.从音乐性与非音乐性提高体验的层次。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首先从音乐形式入手。汉斯立克说“音乐是音响运动的形式”,当旋律、音色、力度、速度、音量交织在一起时,音乐的运动就显得复杂了,表达的情绪就更为丰富了。音乐美学家王次昭认为“音乐中音乐性的内容应该包含三个方面,即基本情绪,风格体系和精神特征”。在欣赏音乐作品时,学生经过了体验音乐的基本情绪再到风格体系与更高层次的精神特征的过程。基本情绪作为音乐的表层特征,一般学生都能感受得到,但音乐中的风格体系与更高层次的精神特征往往需要欣赏者完成了对乐曲的理解思考和理解认识之后才能有所把握。如我们可从贝多芬《第五命运交响曲》中敲门式的旋律节奏、作品鲜明的力度对比、紧张的和声、快速而活跃的音乐中体验到一种力量,一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而利用听辨和感知音乐作品中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张弛、力度的强弱、调性的色彩、音色节拍的不同变化等,可以体验到欢乐的、悲伤的、跳跃的、激动的音乐情感表现特点等。因此可以引导学生凭借自身的感性经验体验出乐曲所传达出的某种感情;依据感知到的音乐材料,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加以整合完成对音乐的再创造;在情感体验中进行自由想象并沉醉于音乐情境之中,把自己的欢乐或忧愁融于对音乐的想象之中。其次,从非音乐性内容获得情感体验。由于音乐表现手段的特殊性,使得它在表现感情的同时,不能把感情赖以产生的思想和生活基础同样明确地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欣赏者在对音乐中的感情内涵凭借感性进行体验的同时,能够有意识地运用理解因素,从深入体验乐曲感情表现的内涵中找到理解音乐以外因素的根据。例如在声乐作品中可以在标题和文字说明中找到根据,因此,在对声乐作品与标题器乐作品的感情体验中,对这些非音乐因素予以充分注意是完全必要的。
音乐是一种表现生活的艺术,为了避免音响材料的局限性,更好地进行艺术表现,它往往还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这种做法早在音乐发展原始时代的歌、舞、诗三位一体的形式中就已经开始了。由于这些非音乐因素已经和音乐紧密地融合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因此学生在对音乐进行感情体验时,就需要运用理解认识这一心理要素去对整体加以研究,从而加深对音乐感情内涵的体验。虽然有些无标题音乐作品,并没有综合运用非音乐因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些音乐中的感情表现就没有它们的生活和思想基础。为了更深入地体验这类乐曲的感情内涵,学生一方面要通过对音乐本身的反复倾听,凭借直感更准确、更细致地体验乐曲的感情表现,另一方面也要从更广阔的方面,特别是从乐曲产生的社会环境、作曲家的生活经历、创作意图、艺术风格等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和了解,以求得对乐曲感情内涵的正确把握和体验。例如德沃扎克的《第九(新大陆)交响曲》,如果学生们通过理解认识的作用,了解到这部协奏曲是捷克作曲家德沃扎克晚年旅居美国时写的作品,作者通过这部作品倾诉了他对远隔重洋的祖国和亲人的深切怀念,那么,学生们在欣赏过程中就会对这部作品的感情内涵获得更深刻的体验。
情感体验是音乐欣赏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音乐作品是作者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及主观的情感体验,它不是情感无节制的宣泄,而是理性所规范并在想象中诱发出的情感抒发,渗透了目的性。它利用丰富多彩的声音形态传递着复杂的感情信息并使之得到升华,具有其他艺术形式不可替代的特点。我们在欣赏一首音乐作品时,通过听觉器官感知音乐效果,让音乐的美感和感染力把我们带到一种无意识的然而又具魅力的心境中去。这就是欣赏者的一种直接体验,是凭借自己的感性经验,自然地产生出的一种体验。而这种伴随着音乐感知自然产生的感情体验通常被认为是欣赏过程中的初级阶段。音乐欣赏教学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音乐欣赏教学教学生通过聆听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通过积极的参与感受音乐的美,通过体验获得审美能力的提高,从而去发现创造音乐、表现音乐,让音乐美化人生。如《黄河大合唱》以黄河为背景,热情讴歌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顽强不屈的战斗意志,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在歌声中受到陶冶,在歌声中聆听民族的心声,将自己的一生献给这个伟大的民族。所以,音乐欣赏教学不仅要有直觉的体验,还要有理解认识的参与。欣赏者要从各方面去了解乐曲感情的内在含义,力求更深刻、更准确地领会音乐作品的感情内涵。欣赏者的感情是否能够在欣赏的过程中随着音乐的进行而起伏变化,是否对音乐表现的感情真正从内心里有所体验,就成为了音乐欣赏的一个重要过程。
二、欣赏教学中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的途径
1.从感性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音乐欣赏的过程是心理反应的过程,即:外部音响感知——想象联想——情感体验——理解认识。所以音乐欣赏必须循着由表及里的心理反应过程。从喜欢听音乐,到用心用情去聆听音乐,再到理解、评价、分析使学生欣赏层次逐步提高。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一些脍炙人口的优秀音乐作品,诱发他们学习音乐的热情与愿望,激发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到能听懂音乐。因为兴趣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一种表现,是学习的动力,是产生情感的基础,它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更加集中,主动地去感受音乐、体验音乐。所以,教师在教学前应注意创造一种美好的音乐氛围,利用视觉形象、趣味性导入、情境性导入、问题性导入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艺术的情感交流中对音乐产生强烈的兴趣。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器乐曲,更要营造一种气氛,通过特定的场景和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如:民族器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手段把学生的情绪引向宁静深远的意境中去;或用优美的语言细致描绘春风和煦,皓月当空,山水相连,渔舟晚唱,花月交辉的充满诗情画意的大自然的美丽景色。总之,为了让学生喜爱音乐,对音乐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应利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欲望。
2.以学生为主体,建立良好的参与意识。欣赏教学必须使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参与意识,因为欣赏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认识体验的过程,没有学生亲自参与到活动中去就谈不上真正地感受音乐。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体验不能仅靠教师的知识灌输来获得,而应通过学生个体的参与,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通过教学活动中师生间的知识交流和信息转换,形成动态的知识传授过程。学生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参与其中体验、认识并感受音乐美。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困惑、喜悦和激动等感情的变化,获得了大量的音乐知识和欣赏音乐的经验,形成了活跃的思维能力,丰富和发展了兴趣爱好,逐渐养成了良好的思考、想象的习惯和学习方法,增强上好欣赏课的信心。总之,学生不仅通过自身的活动直接感受音乐,并在教师引导下有目的地带着问题欣赏音乐。
3.从音乐性与非音乐性提高体验的层次。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首先从音乐形式入手。汉斯立克说“音乐是音响运动的形式”,当旋律、音色、力度、速度、音量交织在一起时,音乐的运动就显得复杂了,表达的情绪就更为丰富了。音乐美学家王次昭认为“音乐中音乐性的内容应该包含三个方面,即基本情绪,风格体系和精神特征”。在欣赏音乐作品时,学生经过了体验音乐的基本情绪再到风格体系与更高层次的精神特征的过程。基本情绪作为音乐的表层特征,一般学生都能感受得到,但音乐中的风格体系与更高层次的精神特征往往需要欣赏者完成了对乐曲的理解思考和理解认识之后才能有所把握。如我们可从贝多芬《第五命运交响曲》中敲门式的旋律节奏、作品鲜明的力度对比、紧张的和声、快速而活跃的音乐中体验到一种力量,一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而利用听辨和感知音乐作品中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张弛、力度的强弱、调性的色彩、音色节拍的不同变化等,可以体验到欢乐的、悲伤的、跳跃的、激动的音乐情感表现特点等。因此可以引导学生凭借自身的感性经验体验出乐曲所传达出的某种感情;依据感知到的音乐材料,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加以整合完成对音乐的再创造;在情感体验中进行自由想象并沉醉于音乐情境之中,把自己的欢乐或忧愁融于对音乐的想象之中。其次,从非音乐性内容获得情感体验。由于音乐表现手段的特殊性,使得它在表现感情的同时,不能把感情赖以产生的思想和生活基础同样明确地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欣赏者在对音乐中的感情内涵凭借感性进行体验的同时,能够有意识地运用理解因素,从深入体验乐曲感情表现的内涵中找到理解音乐以外因素的根据。例如在声乐作品中可以在标题和文字说明中找到根据,因此,在对声乐作品与标题器乐作品的感情体验中,对这些非音乐因素予以充分注意是完全必要的。
音乐是一种表现生活的艺术,为了避免音响材料的局限性,更好地进行艺术表现,它往往还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这种做法早在音乐发展原始时代的歌、舞、诗三位一体的形式中就已经开始了。由于这些非音乐因素已经和音乐紧密地融合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因此学生在对音乐进行感情体验时,就需要运用理解认识这一心理要素去对整体加以研究,从而加深对音乐感情内涵的体验。虽然有些无标题音乐作品,并没有综合运用非音乐因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些音乐中的感情表现就没有它们的生活和思想基础。为了更深入地体验这类乐曲的感情内涵,学生一方面要通过对音乐本身的反复倾听,凭借直感更准确、更细致地体验乐曲的感情表现,另一方面也要从更广阔的方面,特别是从乐曲产生的社会环境、作曲家的生活经历、创作意图、艺术风格等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和了解,以求得对乐曲感情内涵的正确把握和体验。例如德沃扎克的《第九(新大陆)交响曲》,如果学生们通过理解认识的作用,了解到这部协奏曲是捷克作曲家德沃扎克晚年旅居美国时写的作品,作者通过这部作品倾诉了他对远隔重洋的祖国和亲人的深切怀念,那么,学生们在欣赏过程中就会对这部作品的感情内涵获得更深刻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