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智拓展,让课堂曲径通幽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_shui_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很多次的课堂教学中,常有这种体验,那就是根据预先的教学设计按部就班地组织教学时,常常因为学生的课堂反应或是知识点的某种契机触发,而让已设计好的教学思维“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如果顺势推波助澜,将已经完成的教学环节,通过类型扩展、变更样式等方式向纵深拓展,就能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认知,让教学呈现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次阶段检测题的论述类文本阅读部分有这样一个填空题:
   在中国这样的诗的国度里,抒情诗极为发达,______是诗的内核,众多论述表明,情感抒发是诗歌最主要的______。(4分)
   这道题有98%的学生都能得到满分,原因是文中第一段就有这样的句子:
   中国是诗的国度,抒情诗极为发达,“情”是诗的内核。《毛诗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钟嵘《诗品》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情性,形诸舞咏。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乎诗。”别林斯基说:“情感是诗的天性中一个主要的活动因素;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众多论述表明,情感抒发是诗歌最主要的美学特征。
   题目与文段中有关句子的表述几乎一字不改,只要不毛躁,学生毫不费力就能找到答案,堪称送分的傻瓜题了。果不其然,学生课堂反应有点不屑,为了杀杀他们的傲气,教师打算将一军,便说:“这种题目,你们可能觉得有辱智商,现在稍微将难度提高一点,你们愿意尝试吗?”这一下全体学生表示愿意挑战。于是,教师随即改了一道信息筛选填空题:
   文中认为,要深入而全面地把握诗的情感,可分别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方面入手。(4分)
   学生稍一浏览文章,马上有人大呼容易,说又是“傻瓜题”,可定睛一细看,有点慌了神,因为文中只有一句这样的话:
   如何体会诗中的情感呢?尤其是如何把握比较含蓄甚至隐晦的诗歌,如,《雨巷》《断章》《风雨》《在一个地铁车站》等表达的思想情感呢?可主要从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的思想生平和诗中运用的表现手法三个方面入手。
   只有三方面,还少一空怎么办?教师笑而不答,于是他们埋头继续搜索,终于有一些人举手示意找到了,于是让大家推一个代表来分享答案,她说了两个理由:其一是第一段的后半部分都在说意象与情感的关系,其二是选文最后一段有一句这样的话:鉴赏诗歌的情感,可从分析诗中意象入手,才能深入而全面。
   教师肯定她的仔细与严谨的同时,顺势提醒学生,筛选信息一定要全面,不能局限于一处。看到学生在这个问题上有了一定的收获,教师决定趁热打铁,继续朝纵深开拓,于是再次玩起了激将法,越战越勇的他们也激情高涨地接受了再次冲关。教师又出了一题如下:
   这篇选文给了我们阅读诗歌的指导,主要谈了______和______两个方面的内容。(4分)
   题目一出,全体肃然,文中没有现成的词句可摘了。看到他们有点为难,教师趁机提醒他们:高考这类填空题的难度往往会达到此等层级,其实这也不难,只要学会梳理脉络,概括层意,就迎刃而解了。于是,趁势以选文为例,指导学生如何通过找句与句、段与段的共同话题或对象来梳理文章,如何通过抓住标志性的层次词语来划分层次,概括层意。学生根据指导,立足文本,很快给出了答案,也明白了做阅读题前沉下心来理清文脉、把握中心的重要性。
   就这样,一道本来打算一带而过的得分率高的填空题,经过教师临时起意的两番改装深拓,使同一题型的难度呈现了梯级变化。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训练,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还增强了他们对不同出题方式的应对能力。
   在一次作文审题训练课上,教师又故伎重施,再演了一次临时拓展。其中有这样一个练习题,要求学生根据下列句子立意:
   溪流遇见了连绵的大山,于是习惯了蜿蜒,所以它到不了大海。
   学生根据之前的方法指导,很快找到了几个关键词——溪流、大山、蜿蜒、大海,通过化形象表述为抽象道理的方法,找到了这几个词的比喻义,于是得出立意为:前进中遇到困难和阻碍,如果一味逃避,就很难有所成就。正当学生为牛刀小试的初战告捷而踌躇满志时,教师又灵机一动,向学生发起了改题另做的挑战。这次,只将原题稍改几字,让学生思考立意是否有了变化:
   溪流遇见了连绵的大山,于是学会了蜿蜒,终于它到达了大海。
   课堂顿时热闹起来,学生议论纷纷,关键词还是那几个,可很明显立意已经发生了变化。通过对比,他们终于发现“蜿蜒”一词由于所处语境的变化,其色彩义也由贬义变成了褒义。溪流的蜿蜒就是为了绕开大山,从贬义角度解析是逃避困难,那么从褒义角度理解不也是一种遇到困难与阻碍时果断地改变思路、变通技巧的方略吗?恍然大悟的学生不住地感叹,题目往往灵活多变,一定要平心静气地作理性分析,稍不留神就有可能受先入为主的定式思维的限制。
   看到学生心有所得,教师欣慰之余再加追问:同样的一个自然现象,为什么会有截然不同的解读呢?你还能举一两例说明吗?学生经过合作讨论,互通有无,找到了答案——那是因为要表达的主题与情感不同,才会使客观的自然现象在文字中呈现出不同的解读。比如,对待秋,自古至今的文人就有不同的表述,有悲秋,有颂秋;再如,面对雨,也有喜雨和苦雨的分别。深一层的探究有了成果,教师在此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总结并提醒学生,写作时,围绕要表达的主旨,也可以从大自然中取材,不落俗套地进行定向表述,不必拘泥于固有思维。
   课堂中的机智拓展就像写作时的灵感一样,不在预期,稍纵即逝。因此,一旦出现,就要及时抓住作纵横开拓。虽然有时会超出原计划的课时,但只要在一个生发点上拓展得比较透彻,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间或为之,也不失为一种让课堂曲径通幽、摇曳生姿的积极调剂。
其他文献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越来越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热爱语文的学生越来越少,大部分学生仅仅把语文当成一门考试科目,被动学习使得课堂气氛愈来愈沉闷。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已经成为满足新课标背景下化被动为主动教学要求的当务之急。   在和学生网络交流的时候,发现一个奇妙的现象。很多学生,包括那些平时语文成绩不怎样,也不爱学语文的学生,在空间的说说、微博里面,却是妙语连珠,时常还会
期刊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两条主线:一条是“知识对流”的主线,另一条是“情感对流”的主线。教学活动正是在知识与情感的两条主线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的相辅相成的过程,其中“情感对流”的主线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最重要的。除了教师本身应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高超的教学技巧之外,语文教师尤其应当重视在教学的互动过程中师生之间、教材与学生之间产生的“情感共鸣”。   一、师生间的情感共鸣   1.教
期刊
学生获得知识是重要的,但培养能力更重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学会用多种阅读方法,精读与泛读相结合,让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化作品,受到高尚情感与情趣的熏陶,发展学生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教师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让学生能自主、有效地学习人类无限的知识。如果学生不会读书,不会学习,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将是教学的重大失误,也是教师的失职。总之,不论精读还是泛读,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学会读书,
期刊
教师怎么才能在成功应对高考的状态下,活出语文人的声香色味呢?教师怎么才能在社会齐喊升学的压力下,活出语文人的价值生命呢?   先得认清现实:认清当前学校重视高考的语文教学的现实,认清学生在语文学科上“雾里看花”式的得分的现实,认清当前学生投入语文学习的精力和时间的现实,认清语文教师尴尬旁落的角色现实。   不能只是站在语文人的角度大声疾呼:“我们要找回属于我们语文学习的时间,我们要找回属于我们
期刊
对于“微课程”这个概念,和时下的“微博”“微信”似乎多少有些衔接。曾经一度,有些人对“微博”这种信息渠道是有看法的,它的知识的片段性让更多的人对于文化的汲取满足于只言片语的浅层阅读。但因为它的互动性,这种方式更迅捷地满足了知识大爆炸的时代,让人们更快地介入,更好地吸收。这些,与所谓的“微课程”可能有异曲同工之妙。   谈及微课程,不得不提“微课堂”。   一、“微课”真正提供了个性化学习  
期刊
当前的文言文课堂,为了应对高考,重词句解释,轻文章思想情感的领悟,导致教和学的脱节,缺少探索与研究。加之应试教育的重压,网络文化的冲击,学生难以体会到文言文语言的妙处和思想,文言意识越来越淡薄了。基于此,文言文的教学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开发和利用本地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现代社会中的现象考察文化问题。”而本地的教学资源中,碑刻文化不失
期刊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新课改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的定位,要着眼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要突出“以学生的学为主”,积极倡导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而个性化阅读的前提,是打造开放的阅读课堂。   首先是“占有”, 就是学生“要读”。就像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样,即让学生大量阅
期刊
作为语文教师,感到最头疼的就是每当在课堂上要涉及课外知识或文学常识时,底下总是一片沉寂。学生视野狭小,知识贫乏,缺少创造力和想象力。有些学生的知识面太窄了,这与他们课外阅读的不到位有着莫大的关系。  阅读和听、说、写一同构成语文教学的四大重要组成部分,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得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提高、思想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品质
期刊
今年语文科目湖南卷的选做题有点变化,即从往年的二选一变成三选二。从阅卷中发现,学生确实在很多能力极待提高。   今年的第一道选做题如下:   六、选做题(12分。每小题6分)   注意:选做题共三道小题,请任选其中2道作答。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一次,妈妈忽见阿必一脸狼狈相,鼻子上抹着一道黑。问她怎么了,她装作若无其事,直说“我囫囵着跌下来的,”“囫囵着跌下来”用语
期刊
平日听课时间,看那些课堂上被点名发言的学生,表现往往都是底气不足,声音微弱,三言两语的表述,匆忙地坐下,都在透露着一种“气短”、一种“无奈”乃至一种“麻木”与“漠然”。本来应该是最有可能“出彩”的、师生个性张扬的、灵动斑斓的语文课堂,为何如此“低迷”?原因很多,但是似乎有一种“病因”是共同的:“积累缺乏综合症”。   教师的积累上不去,就容易做他人的传声筒、教参的转述者,就没有自己的识见,别人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