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八年前的“背影”和八年后的《背影》,成为沟通父子情感的纽带,这段不足两千字的文章,沉重的压在读者的心头难以释怀。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言语,简致的不能再简致的行文,可越是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随着岁月的不断磨砺,就越能体会文章中那种无法言说,却又无处不在的父子之爱,从此《背影》和朱自清成为了不可分割的整体。
关键词:追忆;怀念;感伤;背影;人与事
一、八年后的追忆
《背影》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10月,而文中的故事发生在1917年冬,是对一次车站父子分离情景的回忆,朱自清为什么在时隔八年后才写下這篇文章,而又为什么对八年前的往事历历在目?其实父子之间因为各种琐事早已生了不少分歧,而这些年的奔波劳累,也使原先倔强的两个人都慢慢的柔软许多:意气风发的父亲变得年老迟暮,年轻气盛的儿子变得老成持重。这些变化在朱自清读到父亲的来信时,悄然崩裂,只剩下血浓于水的父子亲情,他泪如泉涌,正如背影中的那句话:“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带我的很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想想这八年的生活变迁,带给朱自清太多太多:他为人之父,品尝了生活的艰辛,也经历了在逆境中不断前进的苦楚。突然之间,想起父亲对自己的那种无微不至的关爱,在对往事的种种追忆中,《背影》生成了,父子之间的矛盾冲突缓和了,朱自清的内心也释怀了。所以他作《背影》,亦是安慰父亲,亦是安慰自己。
二、倔强的父亲
朱自清的父亲出身小官僚之家,年轻时干过许多大事,因为工作和性格的原因很少顾家,对朱自清的生活也很少关心照顾,只有母亲一人操劳忙碌。随着1917年,71岁的祖母去世,工作交卸,日子变得紧张起来,一贯严肃独立的父亲同一时间接过两个打击,也变得憔悴不堪。变卖典质安抚家人后,为了再次撑起这个家,本应安度晚年的父亲,又要拖着年迈的身体去南京谋职,此时父亲的内心是什么样的呢?
(一)父亲之语
《背影》通篇是对父亲的描写,而文中寥寥五处的语言描写,却句句简单精炼,与父亲当时复杂的心情形成强烈的对比——越是简单的话语,越是包含了父亲无限的情思。当儿子想起祖母离世,看见满院狼藉,感悟家庭衰败时,父亲说:“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句话是给孩子的安慰,给家人的安慰,亦是给自己的安慰,平淡的言语中却流露出了父亲悲痛与无奈。当一波三折的决定亲自送孩子去车站时,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买橘子时的“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还有即将分别时的安慰“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面没人。”
经历社会沧桑,看透人情世故的父亲,在自己的儿子面前,说出的却是这样简单的话语,纵然使人奇怪,但是透过各种背景,仔细品味一个迟暮之年的父亲说出地这些话语的时候,却让人有说不尽道不出的无奈和悲凉。父亲的形象也因这些具有灵魂的话语而变得有血有肉。
(二)父亲之行
也许习惯了同儿子之间保持微妙的距离,也许生疏的父子之间有太多的隔阂,父亲把所有的关心都表现在替儿子安排和为儿子行动上。倔强的他照旧“独权”地为儿子安排着一切,把儿子当小孩子照顾,殊不知儿子早已长大。
文章中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过程可谓是全文的高潮,将父亲对儿子的爱推向了极致。“在人来人往的车站,一个身着黑布小帽,黑布马褂,深青布棉袍的父亲,拖得沉重的脚步,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再艰难地爬上来,他先双手攀着,双脚再向上缩,肥胖的身体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可就这样他却“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来掩饰自己行动的艰难。这里的“轻松”其实是父亲心里的轻松,为儿子多做一件事的心安理得,为的仅仅是给儿子以安慰。也许最后的那一次回头,父亲是多么希望和儿子来一次深情地拥抱。
这样的父亲,简单、直白,但却感人至深。
三、倔强的儿子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从小就禀性忠厚并且善良温和,年少的朱自清体会了家道中落的凄凉,毕业后在工作与转换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地挣扎,为了养活父母,妻儿,朱自清奔波于南南北北,聚少离多的日子让他回忆起当年的父亲。
(一)儿子之愧
谁没有年轻过,年轻的自己谁没有叛逆,或者轻狂过。朱自清也有,年轻的他品尝了父亲对家里,对母亲,对自己的各种不负责,埋怨当然越积越深。因为封建伦理纲常,朱自清对父亲的各种不满只能积怨于心,加之父子之间缺乏应有的交流,所以渐渐地父子之间的距离越拉越远:他暗笑他的“迂”,他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他形容父亲“是一个胖子”,对待父亲对他的各种看似过分的关心和照顾,他只是淡淡的说:“爸爸,你走吧。”他有意的排斥着父亲的一切,但是当他看到父亲亲自为他爬月台买橘子的时候,倔强的儿子内心先是颤抖,然后慢慢的流下泪来。
这时的他从前文公然的拒绝父亲,嫌弃他的各种关心和照顾,直到偷偷地流下泪来,这个眼泪是理解的眼泪,是忏悔的眼泪。从前意气风发的父亲不在了,留下的只是风烛残年的蹒跚背影,时间在隔膜中匆匆流过,父亲老了。此时文章也因为情感的转折而达到高潮,父子之间的隔膜渐渐地融化,消失不在。
(二)儿子之念
《背影》成文为1925年,8年过去了,这八年中朱自清为生活所迫而辗转天南地北,直到最后留在清华教书,才停止了漂泊。十月他收到了父亲的来信,信中惦念自己和儿子,还有那句看似平淡但意味深长的话语,使朱自清想起了八年前的父亲,同样被生活所迫的父亲,将生活中所有的沉重和无奈,都独自承担,却以温暖,无微不至和无尽的希望鼓励着儿子,这才是父亲的伟大之处。他开始深深地怀念那个小时候为自己加起白水豆腐的父亲,怀念那个为自己筹办婚事,送自己上学,为自己爬月台买橘子的父亲……
真实的父亲,真实的儿子,真实的父子深情。这也许就是朱自清所说的“情感的自然流露”,《背影》也正因为他真挚的情感引发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共鸣,越是经受过时代洗礼的人们,越是在不经意间眉间爬出皱纹的人们,就越是深刻地懂得朱自清的《背影》所折射出的人性的深度。蓦然回首,《背影》中冷黑色凄清的画面,因为父亲手中那一兜橘子的出现,顿时如干涸的旷野中点燃地熊熊火焰一般,烧红了半边天,暖透了世人心,烙下时代印记的《背影》也因此越发闪耀。
参考文献
[1]朱庆国.回忆性散文课堂教学策略的实践路径——以朱自清的《背影》为例[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9(03):38-41.
[2]李超,王康,陈乾雨.《背影》背后父与子的故事[J].新湘评论,2019(02):52-53.
[3]王国明.潜沉到文字深处——《背影》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J].江西教育,2018(35):47-51.
[4]杨正霞.文本细读需细而不腻——以朱自清《背影》为例[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33):37-38+2
(作者单位:滨州市技术学院)
关键词:追忆;怀念;感伤;背影;人与事
一、八年后的追忆
《背影》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10月,而文中的故事发生在1917年冬,是对一次车站父子分离情景的回忆,朱自清为什么在时隔八年后才写下這篇文章,而又为什么对八年前的往事历历在目?其实父子之间因为各种琐事早已生了不少分歧,而这些年的奔波劳累,也使原先倔强的两个人都慢慢的柔软许多:意气风发的父亲变得年老迟暮,年轻气盛的儿子变得老成持重。这些变化在朱自清读到父亲的来信时,悄然崩裂,只剩下血浓于水的父子亲情,他泪如泉涌,正如背影中的那句话:“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带我的很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想想这八年的生活变迁,带给朱自清太多太多:他为人之父,品尝了生活的艰辛,也经历了在逆境中不断前进的苦楚。突然之间,想起父亲对自己的那种无微不至的关爱,在对往事的种种追忆中,《背影》生成了,父子之间的矛盾冲突缓和了,朱自清的内心也释怀了。所以他作《背影》,亦是安慰父亲,亦是安慰自己。
二、倔强的父亲
朱自清的父亲出身小官僚之家,年轻时干过许多大事,因为工作和性格的原因很少顾家,对朱自清的生活也很少关心照顾,只有母亲一人操劳忙碌。随着1917年,71岁的祖母去世,工作交卸,日子变得紧张起来,一贯严肃独立的父亲同一时间接过两个打击,也变得憔悴不堪。变卖典质安抚家人后,为了再次撑起这个家,本应安度晚年的父亲,又要拖着年迈的身体去南京谋职,此时父亲的内心是什么样的呢?
(一)父亲之语
《背影》通篇是对父亲的描写,而文中寥寥五处的语言描写,却句句简单精炼,与父亲当时复杂的心情形成强烈的对比——越是简单的话语,越是包含了父亲无限的情思。当儿子想起祖母离世,看见满院狼藉,感悟家庭衰败时,父亲说:“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句话是给孩子的安慰,给家人的安慰,亦是给自己的安慰,平淡的言语中却流露出了父亲悲痛与无奈。当一波三折的决定亲自送孩子去车站时,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买橘子时的“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还有即将分别时的安慰“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面没人。”
经历社会沧桑,看透人情世故的父亲,在自己的儿子面前,说出的却是这样简单的话语,纵然使人奇怪,但是透过各种背景,仔细品味一个迟暮之年的父亲说出地这些话语的时候,却让人有说不尽道不出的无奈和悲凉。父亲的形象也因这些具有灵魂的话语而变得有血有肉。
(二)父亲之行
也许习惯了同儿子之间保持微妙的距离,也许生疏的父子之间有太多的隔阂,父亲把所有的关心都表现在替儿子安排和为儿子行动上。倔强的他照旧“独权”地为儿子安排着一切,把儿子当小孩子照顾,殊不知儿子早已长大。
文章中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过程可谓是全文的高潮,将父亲对儿子的爱推向了极致。“在人来人往的车站,一个身着黑布小帽,黑布马褂,深青布棉袍的父亲,拖得沉重的脚步,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再艰难地爬上来,他先双手攀着,双脚再向上缩,肥胖的身体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可就这样他却“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来掩饰自己行动的艰难。这里的“轻松”其实是父亲心里的轻松,为儿子多做一件事的心安理得,为的仅仅是给儿子以安慰。也许最后的那一次回头,父亲是多么希望和儿子来一次深情地拥抱。
这样的父亲,简单、直白,但却感人至深。
三、倔强的儿子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从小就禀性忠厚并且善良温和,年少的朱自清体会了家道中落的凄凉,毕业后在工作与转换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地挣扎,为了养活父母,妻儿,朱自清奔波于南南北北,聚少离多的日子让他回忆起当年的父亲。
(一)儿子之愧
谁没有年轻过,年轻的自己谁没有叛逆,或者轻狂过。朱自清也有,年轻的他品尝了父亲对家里,对母亲,对自己的各种不负责,埋怨当然越积越深。因为封建伦理纲常,朱自清对父亲的各种不满只能积怨于心,加之父子之间缺乏应有的交流,所以渐渐地父子之间的距离越拉越远:他暗笑他的“迂”,他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他形容父亲“是一个胖子”,对待父亲对他的各种看似过分的关心和照顾,他只是淡淡的说:“爸爸,你走吧。”他有意的排斥着父亲的一切,但是当他看到父亲亲自为他爬月台买橘子的时候,倔强的儿子内心先是颤抖,然后慢慢的流下泪来。
这时的他从前文公然的拒绝父亲,嫌弃他的各种关心和照顾,直到偷偷地流下泪来,这个眼泪是理解的眼泪,是忏悔的眼泪。从前意气风发的父亲不在了,留下的只是风烛残年的蹒跚背影,时间在隔膜中匆匆流过,父亲老了。此时文章也因为情感的转折而达到高潮,父子之间的隔膜渐渐地融化,消失不在。
(二)儿子之念
《背影》成文为1925年,8年过去了,这八年中朱自清为生活所迫而辗转天南地北,直到最后留在清华教书,才停止了漂泊。十月他收到了父亲的来信,信中惦念自己和儿子,还有那句看似平淡但意味深长的话语,使朱自清想起了八年前的父亲,同样被生活所迫的父亲,将生活中所有的沉重和无奈,都独自承担,却以温暖,无微不至和无尽的希望鼓励着儿子,这才是父亲的伟大之处。他开始深深地怀念那个小时候为自己加起白水豆腐的父亲,怀念那个为自己筹办婚事,送自己上学,为自己爬月台买橘子的父亲……
真实的父亲,真实的儿子,真实的父子深情。这也许就是朱自清所说的“情感的自然流露”,《背影》也正因为他真挚的情感引发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共鸣,越是经受过时代洗礼的人们,越是在不经意间眉间爬出皱纹的人们,就越是深刻地懂得朱自清的《背影》所折射出的人性的深度。蓦然回首,《背影》中冷黑色凄清的画面,因为父亲手中那一兜橘子的出现,顿时如干涸的旷野中点燃地熊熊火焰一般,烧红了半边天,暖透了世人心,烙下时代印记的《背影》也因此越发闪耀。
参考文献
[1]朱庆国.回忆性散文课堂教学策略的实践路径——以朱自清的《背影》为例[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9(03):38-41.
[2]李超,王康,陈乾雨.《背影》背后父与子的故事[J].新湘评论,2019(02):52-53.
[3]王国明.潜沉到文字深处——《背影》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J].江西教育,2018(35):47-51.
[4]杨正霞.文本细读需细而不腻——以朱自清《背影》为例[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33):37-38+2
(作者单位:滨州市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