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字释义的几个问题

来源 :网络导报·在线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md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家”的释义
  《説文解字》:家,居也。从宀,豭省聲。家,早起甲骨文中是 ,像屋()里有一头猪()。《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形声字。造字的本义是:蓄养生猪的稳定居所。古代,人类没有充足的食物,而猪本性温顺,而且繁殖力又强,圈养猪可以提供稳定的食物,解决生活所需,因此,饲养猪就成了定居生活的标志。客家人崇文重教,“有田要养猪,有儿要读书”。现在有部分客家人,仍在家中设置猪圈。晚期甲骨文是,将猪简化成 。金文承续金文字形。隶书将篆文的写成 。
  “家”的释义作为名词是:蓄养生猪的稳定居所。《说文》中有:“家,居也。从宀,豭省声。”《正志通》中:“家,居其地曰家。”《周礼﹒小司徒》中:“上地家七人。”《易﹒师》中:“开国承家。”《桃花源记》里面也有:“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中有:“平原君家楼临民家。”《史记·吕不韦列传》中:“皆没其家而迁之蜀。”·唐 韩愈的《崔评事墓志铭》中:“既去职,遂家于汝州。”《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皆没其家而迁之蜀。”
  “家”作为名词的第二个释义是:由配偶或血亲关系的成员构成的最小社会组织。比如《孟子·梁惠王上》中有:“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易·杂卦传》中:“家人内也。”《论语·季氏》中:“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墨子·尚同下》中的:“治天下之国若治一家。”《楚辞·离骚》中:“ 固乱流其鲜终兮,浞又贪夫厥家。固乱流其鲜终兮,浞又贪夫厥家。及少康之未家兮,留有虞之二姚。”《国语·晋语》中:“家半三军。”
  “家”作为名词的第三个释义是:群落、族群、民族。如《吕氏春秋·贵卒》中:“争先入公家。
  二、“家”为豕所居?
  段玉裁注《说文》时,改释了字,“此篆本义乃豕之居也,引申假借以为人之居。”周伯琦的《六书正讹》中谈到:“家,豕居,故从宀从豕,后人借用为室家之家。”按理说,在这里的应是会意字,为什么《说文》中会解释为形声字呢?古书中并没有把家作为豕居用的,虽是从宀从豕,可被段玉裁解释为豕之居,实有些不妥。叶启勋曾说:“古无豭字,本即作家,从宀从豕会意,音读若豬,豬居叠韵,家居双生,故取以为训,家本豕所居。”而“古无豭字,本即作家”难道就可以证明“家本豕所居”?《方言》中有:“豬,北燕朝鲜之间谓之豭。”《說文》中也有:“豭,牡豕也。”马叙伦先生也批评这个观点,谈到:“若谓家即豭字,则家为豕居,又为豕名耶?不然,烹家不几为烹豕居耶?”
  三、“家”字本从彖
  《玉篇》、《切韵》中,彖没有与豭相当的音切。一直至清人的考证,彖能读戈歌,a。之后出土的甲骨文,为这一事实做了坚实的古证。《说文》中为“豕也”,从甲骨文中,被改为“牡豕”。甲骨文家最省体中,突出的豭首之形不见了,与小篆的家非常接近,应即为“从彖省声”的家字。金文颂鼎中所用的“家”,应即为彖字,金文家分繁省,与甲骨文家同例,以有无突出的豭首为主要特征。
  《甲骨文编》中,豭注谓“象牡豕之形而画势于其旁。”在《甲》中,家字有繁省两大系,而彖就是甲骨文里面初文豭的小篆楷化形体。
  彖字不仅仅是家的声符,而且是声兼义的。在早期,在母系氏族家庭,丈夫是食物的来源,因此,也是工具和家畜的所有者。然而死后子女不能继承这些财富,要被父亲所属的那个母系氏族拿走。随着牲畜财富的增加,一方面,丈夫在家中地位更加重要,另一方面,又产生了利用这种优势改变传统地位的意图。而妻子那个氏族为了免于财富被拿走,也支持丈夫,于是,慢慢的演变发展,祖先文化完成了从母权制到父权制的过渡,农耕也广泛发展。在饲养方面,家禽业迅速发展,因为猪的超强的繁殖能力与丰富的肉质提供,猪的饲养占首位,改善人们的温饱问题,成为父系氏族家庭经济极大发展的标志。古代父系制度下的家庭聚集财富的主要就是畜群,而猪就是代表。在考古发掘中,猪的头骷、下颚随葬也是屡见不鲜。死者随葬的家畜越多,表示死者生前私有财富越丰厚。这种埋葬风俗,体现了以猪为衡量私有财富的标尺。这些风俗于习惯说明,家从彖,在于用猪代表家庭财富,有着标志父系氏族家庭经济极大进步的历史意义。并且,父系氏族家庭而不是母系氏族家庭,崇拜父性血统,因而崇拜物,所以彖为牡豕,家从彖,也有一定道理。在我国,佤族、独龙族、景颇族等等,在20世纪上半期,仍有把宰杀了的牲畜头骷挂在屋檐下的习俗,以此为贵,炫耀富有。并且仍有把猪头等随葬的习俗。综上所述,在古代,衡量父系氏族家庭的财产,在某一层面上,以猪为标尺,所以从家从彖。
  四、总述
  释义,包括义项的建立、字义解释和义项排列等几个问题。有许多字,意义明显,并无太多争议。然而也有很多字,可以建立十几个甚至更多的义项,并且有一些释义产生了巨大的争议。要处理好这些问题,最要紧的是要先探求这个字的本义,本义弄清楚了,才能更好的理解引申义,所以,本义是释义中最重要的部分。
  家为豕所居,这个本义缺少有力的证据,并且通过字形与文化部分的考证,得出家字本从彖的观点,不光保存了语源意义,还体现了父系氏族家庭财富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全注全译说文解字》,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年
  [2]马叙伦:《说文解字六书疏证》,上海书店,2010年
  [3]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
  [4]《词典研究丛刊》,四川人民出版社,成都,1980年
  [5]《中华字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6]《新甲骨文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
  作者简介:
  谢佳贝,重庆市西南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其他文献
小学汉字识字教学是语文教育的基石,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随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小学生尽快识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些研究和调查表明,小学生要识2000字以上,才能比较顺畅、自由地大量阅读。一般人认为,识字教学只是让学生记住生字即可,识字教学的实践证明,挖掘、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的创新火花在生字学习过程中时时闪烁,是提高学生识字兴趣、识字质量十分有效的手段。识字教学的
期刊
古典舞注重手、眼、身、法、步,由手到眼体现出一种精神气质和动作韵味。在古典舞基训中需要注意气息的掌握运用,使形体动作的幅度大小、速度快慢与呼吸的轻重缓急相结合。让气息成为形体动作的韵味之体。所以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一、古典舞基训  古典舞基训的内容是:(一)柔韧度的训练——“腰腿功”,实际上是腰、腿柔韧和能力的训练。(二)能力的训练——1.抓好地面、空中的各种舞姿的控制能力的训练。2.
期刊
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表征着其语文能力。如何通过加强朗读训练,切实有效地优化阅读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是一个需要在理论上、实践上着力研究、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朗读训练的原则   1.整体性   朗读训练是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朗读是吸收和表现相统一的过程。朗读训练是听说读写的整体性训练,需要综合运用字词句段篇等语文基础知识。要充分发挥朗读训练的作用,就必须处理好
期刊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媒介,文化又影响并制约着语言交际,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在英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每个方面都有十分丰富的内容。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运用,有益于对外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渗透文化知识内容和范围。我认为,中学英
期刊
摘 要 传统的历史教学,只强调教师的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能力的发展。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历史课堂教学的面貌,就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课堂中的容量增大,如何让学生更主动地进行自主学习,成为当前教学尤其是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 自主学习;新课程;历史教学    一、自主学习的由来及理论基础  (一)自主学习的由来  欧美等发
期刊
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是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心里因素,是问题解决的前提和条件。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数学人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那么,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营造民主氛围,使学生敢问  小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
期刊
随着中学语文教改的推进, 合作学习作为主要的创新教学模式之一正在被广泛关注与应用。其优势在于有利于使学生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然而在具体操作中,当前仍存在一些问题。  1 中学语文“合作学习”模式实践中常见的问题  合作学习模式改善了以往的“教”、“学”互动性不充分的积弊,但是近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发现,对于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出现了一定的偏差,结果显示当前合作学
期刊
数学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学习和实践,逐步掌握正确学习方法,努力激发学习情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进而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对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谈几点看法供参考。  一、展示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作用,引起求知欲望  学习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是师生常思考的问题。如果让学生感觉到所学知识在实际中确有用,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教学平均数时,
期刊
《教育学》中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字眼“因材施教”。是的,学生的能力各有不同,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是喂饱了接受快的学生,接受慢的学生囫囵吞枣,一头雾水。或者是接受慢的学生吃好了,接受快的学生却吃不饱。很难让所有的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都获得最大的收获。这样自然而然让我们就想到了“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听起来容易理解,可在实际运用当中却会非常麻烦,让工作变得相当繁琐。下面,我将结合实际谈谈我在教学中是
期刊
新课标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素养。”因此,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实现这一目的的主要手段,就是要转变观念,吸收先进理念,借鉴优秀做法,让课堂真正“活”起来,尽量让每一个学生在你的课堂上有所收获,真正做到在乐中学,在学中乐。  那么,怎样才能把语文课教活呢?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注重课前备课  备课要充分,分到学期,分到单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