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城的公园建于民国。所以也有一个很民国的名字——蒙阳,有旧旧的时光的味道。
每次走过一块空地。直抵图书馆的时候,我总有一种比空地更空落的淡淡的怅然,这里曾经落满银槐树丝丝缕缕的别样的花絮,金红的带着甜腻的花絮,疏疏落落撒满一地,如孩子撒落的莫名的欢喜,运气好的时候会有完整的一小枝银槐花掉落下来,丝丝絮絮齐齐排列着,如透着暖意的木质的梳子,点点朱红疏落在花絮顶端让它的甜腻更诱人,小孩子往往会一把捡起来,用嘴使劲吮吸丝丝蜜汁——大人们正等着看电影,聊着天,偶尔看到孩子嘴角的花絮,会轻轻一笑,好像在嘴里抿着微甜的童年。
这块空地的两边栽着两排银槐,有些年头了,树下是水磨石的宣传栏,灰白色,里面通常是一些书画作品。内容已随着记忆斑驳了。放映电影的电铃还没响起。孩子们是不会忘记在这短短的时光中即兴快乐的。追逐嬉笑于银槐树问,或是缠着父母要三五分钱。到一进公园大门右边的铁皮亭里买一个或淡红或橘黄的水果冰棒,白色的牛奶冰棒和黄黄的鸡蛋冰棒更贵些——捏着热乎乎的硬币通常舍不得肆意地享受。条件好一些的大孩子舍得花两毛、三毛买一瓶汽水,仰头喝着,更多的孩子艳羡地看着——多么奢侈的畅快啊!喝完后,瓶子肯定是要还的。一个瓶子一毛钱哪!还回去才可以换回来!跑出大门口,瓜子摊烟摊一字排开,光顾这里的多是大人,一毛,五分一蛋壳盅或一小酒杯瓜子、麻子,足以打发一场电影的休闲时光,一包一包的香烟是排在一个木制的小烟箱里,那烟箱有点像旧上海电影院门口挂在脖子上卖的那种,“菊花”、“天平”、“金沙江”“大重九”有整包买的,也有人买一支两支的——当时叫拆零卖,还搭配卖着有着好看火花的腾冲火柴,真是暖人的熨帖。
这些小摊附近往往会站着一个或两个斜背着黑色拉链挎包。手里拿着一大叠电影票的女人,大人叫她们“贩票的”,到卖电影票的窗口买出一大叠票来,每张加上五分或一毛卖给没买到票的人,她们的神情会随着开映时间的临近而逐渐焦灼起来,语气和眼神也会随着软和下来,这个职业很长时间令我和许多孩子艳羡,一张票赚五分,一大叠不是可以赚两块多。卖不完还可以看电影,天天看!想想就兴奋!
“叮——”开映的电铃响起,糟糕,快跑吧,不然找不到大人了,孩子“爸爸——”“妈妈——”乱叫着。大人也看见没看见瞎嚷着孩子的小名,一片混乱以后背着拽着进礼堂去,两扇开着的大门,门顶上面是半圆形的窗。都是那种猩红色的,粗粗的柱子也是,红得热烈而凛然。进到礼堂大厅灯光有些昏暗,椅子起起落落的噼里啪啦声与孩子的哭闹声混成一片。灯一黑,台上的荧幕上开始闪动起影片的名字和某某电影制片厂,所有的骚动戛然而止,长长的光柱从楼厅的放映机一直延续扩散到银幕上,仿佛影片中的那些事、那些人,是从这一道光的隧道中走来。我总爱看这道光柱发呆,看到空气中弥漫的尘埃,想着自己的心事。放映的时候总会中断一阵子。荧幕上大大地出现一个“静”字,白底儿,黑字,有些触目惊心。大人说那是在换片子。我们不知道为什么要换。只记得换的时间长的时候。屋顶的大吊灯又亮起来,嘈杂声又潮水一样涌起来。男人们大口大口地抽着烟。有的还自顾地吐着烟圈。现在想来那样子应该是有些自恋的。女人们或嗑着瓜子聊天,或是手执两根又细又长的金属或是竹制的毛衣针娴熟地织着毛衣,或是纳着鞋底,也有哄着孩子的。记得大人悄悄让我们看一个一针一针织着毛衣的男人。我们看了都蒙着嘴咯咯笑起来,不知道为什么只觉得别扭得想笑。电影放什么大多不记得了,可电影场里林林总总的见闻却记得不少。一个编了两个大麻花辫的姑娘只顾电影好看了。电影放完。大厅里灯一亮才知道自己的一条辫子不知什么时候被人悄悄剪了。有人的新衣服莫名其妙地多了一个烟头烙的窟窿。电影散场了总有三五个大人满场子找孩子的鞋……
关于电影的记忆随着时光零星斑驳了。印象深的还有那么几个镜头:评剧电影《花为媒》中,张五可如她的名字一样娇俏可人儿。新凤霞的扮相、举手投足都美得直抵心扉,那样艳,艳到惊心动魄。以至于到今天我都不接受新凤霞以外的任何一个“张五可”——她们望尘莫及。《红牡丹》中女主角的大辫子,黑黑的大眼睛,红润年轻的脸,绽放着素净自然的美。最害怕的电影是《午夜两点》,老太太临死伸着两个指头。男主人公东明那只大大的诡异的眼睛至今还清晰如昨。《少林寺》中青青的山坡,撒欢的羊儿,李连杰手中尖底的水桶,那样明媚清冽地荡漾着我们的心。男孩子们掀起了习武的热潮,一群人“嘿嘿——哈哈——”在一起瞎比划。算是练武。直到大人骂骂咧咧拧着耳朵,疼得龇牙咧嘴讪讪跟着回家才算罢休。
那些旧旧的记忆如一本泛黄的线装书,那淡淡的光阴黄。挑染着平俗的日子。固守着旧家具般的私密而执着的余香。
记忆中童年的丝丝微甜多半来自小表姐的古怪精灵,她不过大我一个月。我们都彼此喊对方的小名,彼时的我们是很容易快乐的。手中只有一毛钱的时候,我们会排在买电影票的队伍里。拽着两侧的有花纹的钢筋栏杆。等前面的大人都买到票离开了,她便用手扒着窗台。脚踩在窗台下一道突出的窄窄的石边儿上。让我使劲托着她的屁股往上够,然后把小手伸进那小小的,只容一只手进出的半圆的木质小窗口,满足地接过一张小小的票。然后。跳下来朝我耳语,我有些怯怯地拿着票。跟着那些陌生的大人们走过礼堂幽深的过道。来到暗暗的侧门——礼堂左右两侧各有两处侧门,记得那是两扇猩红的木门,用一把大锁从外面锁着。有些阴郁,轻轻推拉,可以错开一个缝隙,刚好容得一只拿着票的小手伸出去。触到另一只胖胖的软软的小手,咯咯在心里笑开了,那张小小的票又领着一个小人儿颠颠地从正门进来了。我们挤在一个座儿上。欢欣不已。后来我们互换角色,所有的侧门都曾有我们两只小手彼此触摸的欢喜。我们乐此不疲。享受着这份窃窃的欢喜——尽管当时两个孩子只买一张票是被允许的。
隔壁的梅儿告诉我,那次,她攥着五分钱在卖票的小房子前看着电影海报发呆。一个同样的小丫头也手里捏着什么。看着她,两个小人放开手,两个带着体温的五分币泛着淡淡的微光,凑在一起买了一张票。手牵手近了礼堂。当时放什么。全然不记得了,但是彼此暖暖地牵着的感觉仿佛现在犹有余香。电影散场了,这小小的缘分已然风烟俱散,却又有了刻骨的印迹。后来她说:缘分就是从天上掉下一个人来,正好砸中你,你一看。无论是款式还是类型全对。
散场的电影。散场的人。消逝的礼堂都成了那些过期的旧光景,散漫着咸湿的旧的味道,让人颓然的迷恋着……
每次走过一块空地。直抵图书馆的时候,我总有一种比空地更空落的淡淡的怅然,这里曾经落满银槐树丝丝缕缕的别样的花絮,金红的带着甜腻的花絮,疏疏落落撒满一地,如孩子撒落的莫名的欢喜,运气好的时候会有完整的一小枝银槐花掉落下来,丝丝絮絮齐齐排列着,如透着暖意的木质的梳子,点点朱红疏落在花絮顶端让它的甜腻更诱人,小孩子往往会一把捡起来,用嘴使劲吮吸丝丝蜜汁——大人们正等着看电影,聊着天,偶尔看到孩子嘴角的花絮,会轻轻一笑,好像在嘴里抿着微甜的童年。
这块空地的两边栽着两排银槐,有些年头了,树下是水磨石的宣传栏,灰白色,里面通常是一些书画作品。内容已随着记忆斑驳了。放映电影的电铃还没响起。孩子们是不会忘记在这短短的时光中即兴快乐的。追逐嬉笑于银槐树问,或是缠着父母要三五分钱。到一进公园大门右边的铁皮亭里买一个或淡红或橘黄的水果冰棒,白色的牛奶冰棒和黄黄的鸡蛋冰棒更贵些——捏着热乎乎的硬币通常舍不得肆意地享受。条件好一些的大孩子舍得花两毛、三毛买一瓶汽水,仰头喝着,更多的孩子艳羡地看着——多么奢侈的畅快啊!喝完后,瓶子肯定是要还的。一个瓶子一毛钱哪!还回去才可以换回来!跑出大门口,瓜子摊烟摊一字排开,光顾这里的多是大人,一毛,五分一蛋壳盅或一小酒杯瓜子、麻子,足以打发一场电影的休闲时光,一包一包的香烟是排在一个木制的小烟箱里,那烟箱有点像旧上海电影院门口挂在脖子上卖的那种,“菊花”、“天平”、“金沙江”“大重九”有整包买的,也有人买一支两支的——当时叫拆零卖,还搭配卖着有着好看火花的腾冲火柴,真是暖人的熨帖。
这些小摊附近往往会站着一个或两个斜背着黑色拉链挎包。手里拿着一大叠电影票的女人,大人叫她们“贩票的”,到卖电影票的窗口买出一大叠票来,每张加上五分或一毛卖给没买到票的人,她们的神情会随着开映时间的临近而逐渐焦灼起来,语气和眼神也会随着软和下来,这个职业很长时间令我和许多孩子艳羡,一张票赚五分,一大叠不是可以赚两块多。卖不完还可以看电影,天天看!想想就兴奋!
“叮——”开映的电铃响起,糟糕,快跑吧,不然找不到大人了,孩子“爸爸——”“妈妈——”乱叫着。大人也看见没看见瞎嚷着孩子的小名,一片混乱以后背着拽着进礼堂去,两扇开着的大门,门顶上面是半圆形的窗。都是那种猩红色的,粗粗的柱子也是,红得热烈而凛然。进到礼堂大厅灯光有些昏暗,椅子起起落落的噼里啪啦声与孩子的哭闹声混成一片。灯一黑,台上的荧幕上开始闪动起影片的名字和某某电影制片厂,所有的骚动戛然而止,长长的光柱从楼厅的放映机一直延续扩散到银幕上,仿佛影片中的那些事、那些人,是从这一道光的隧道中走来。我总爱看这道光柱发呆,看到空气中弥漫的尘埃,想着自己的心事。放映的时候总会中断一阵子。荧幕上大大地出现一个“静”字,白底儿,黑字,有些触目惊心。大人说那是在换片子。我们不知道为什么要换。只记得换的时间长的时候。屋顶的大吊灯又亮起来,嘈杂声又潮水一样涌起来。男人们大口大口地抽着烟。有的还自顾地吐着烟圈。现在想来那样子应该是有些自恋的。女人们或嗑着瓜子聊天,或是手执两根又细又长的金属或是竹制的毛衣针娴熟地织着毛衣,或是纳着鞋底,也有哄着孩子的。记得大人悄悄让我们看一个一针一针织着毛衣的男人。我们看了都蒙着嘴咯咯笑起来,不知道为什么只觉得别扭得想笑。电影放什么大多不记得了,可电影场里林林总总的见闻却记得不少。一个编了两个大麻花辫的姑娘只顾电影好看了。电影放完。大厅里灯一亮才知道自己的一条辫子不知什么时候被人悄悄剪了。有人的新衣服莫名其妙地多了一个烟头烙的窟窿。电影散场了总有三五个大人满场子找孩子的鞋……
关于电影的记忆随着时光零星斑驳了。印象深的还有那么几个镜头:评剧电影《花为媒》中,张五可如她的名字一样娇俏可人儿。新凤霞的扮相、举手投足都美得直抵心扉,那样艳,艳到惊心动魄。以至于到今天我都不接受新凤霞以外的任何一个“张五可”——她们望尘莫及。《红牡丹》中女主角的大辫子,黑黑的大眼睛,红润年轻的脸,绽放着素净自然的美。最害怕的电影是《午夜两点》,老太太临死伸着两个指头。男主人公东明那只大大的诡异的眼睛至今还清晰如昨。《少林寺》中青青的山坡,撒欢的羊儿,李连杰手中尖底的水桶,那样明媚清冽地荡漾着我们的心。男孩子们掀起了习武的热潮,一群人“嘿嘿——哈哈——”在一起瞎比划。算是练武。直到大人骂骂咧咧拧着耳朵,疼得龇牙咧嘴讪讪跟着回家才算罢休。
那些旧旧的记忆如一本泛黄的线装书,那淡淡的光阴黄。挑染着平俗的日子。固守着旧家具般的私密而执着的余香。
记忆中童年的丝丝微甜多半来自小表姐的古怪精灵,她不过大我一个月。我们都彼此喊对方的小名,彼时的我们是很容易快乐的。手中只有一毛钱的时候,我们会排在买电影票的队伍里。拽着两侧的有花纹的钢筋栏杆。等前面的大人都买到票离开了,她便用手扒着窗台。脚踩在窗台下一道突出的窄窄的石边儿上。让我使劲托着她的屁股往上够,然后把小手伸进那小小的,只容一只手进出的半圆的木质小窗口,满足地接过一张小小的票。然后。跳下来朝我耳语,我有些怯怯地拿着票。跟着那些陌生的大人们走过礼堂幽深的过道。来到暗暗的侧门——礼堂左右两侧各有两处侧门,记得那是两扇猩红的木门,用一把大锁从外面锁着。有些阴郁,轻轻推拉,可以错开一个缝隙,刚好容得一只拿着票的小手伸出去。触到另一只胖胖的软软的小手,咯咯在心里笑开了,那张小小的票又领着一个小人儿颠颠地从正门进来了。我们挤在一个座儿上。欢欣不已。后来我们互换角色,所有的侧门都曾有我们两只小手彼此触摸的欢喜。我们乐此不疲。享受着这份窃窃的欢喜——尽管当时两个孩子只买一张票是被允许的。
隔壁的梅儿告诉我,那次,她攥着五分钱在卖票的小房子前看着电影海报发呆。一个同样的小丫头也手里捏着什么。看着她,两个小人放开手,两个带着体温的五分币泛着淡淡的微光,凑在一起买了一张票。手牵手近了礼堂。当时放什么。全然不记得了,但是彼此暖暖地牵着的感觉仿佛现在犹有余香。电影散场了,这小小的缘分已然风烟俱散,却又有了刻骨的印迹。后来她说:缘分就是从天上掉下一个人来,正好砸中你,你一看。无论是款式还是类型全对。
散场的电影。散场的人。消逝的礼堂都成了那些过期的旧光景,散漫着咸湿的旧的味道,让人颓然的迷恋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