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堂·电影·旧光景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uwu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城的公园建于民国。所以也有一个很民国的名字——蒙阳,有旧旧的时光的味道。
  每次走过一块空地。直抵图书馆的时候,我总有一种比空地更空落的淡淡的怅然,这里曾经落满银槐树丝丝缕缕的别样的花絮,金红的带着甜腻的花絮,疏疏落落撒满一地,如孩子撒落的莫名的欢喜,运气好的时候会有完整的一小枝银槐花掉落下来,丝丝絮絮齐齐排列着,如透着暖意的木质的梳子,点点朱红疏落在花絮顶端让它的甜腻更诱人,小孩子往往会一把捡起来,用嘴使劲吮吸丝丝蜜汁——大人们正等着看电影,聊着天,偶尔看到孩子嘴角的花絮,会轻轻一笑,好像在嘴里抿着微甜的童年。
  这块空地的两边栽着两排银槐,有些年头了,树下是水磨石的宣传栏,灰白色,里面通常是一些书画作品。内容已随着记忆斑驳了。放映电影的电铃还没响起。孩子们是不会忘记在这短短的时光中即兴快乐的。追逐嬉笑于银槐树问,或是缠着父母要三五分钱。到一进公园大门右边的铁皮亭里买一个或淡红或橘黄的水果冰棒,白色的牛奶冰棒和黄黄的鸡蛋冰棒更贵些——捏着热乎乎的硬币通常舍不得肆意地享受。条件好一些的大孩子舍得花两毛、三毛买一瓶汽水,仰头喝着,更多的孩子艳羡地看着——多么奢侈的畅快啊!喝完后,瓶子肯定是要还的。一个瓶子一毛钱哪!还回去才可以换回来!跑出大门口,瓜子摊烟摊一字排开,光顾这里的多是大人,一毛,五分一蛋壳盅或一小酒杯瓜子、麻子,足以打发一场电影的休闲时光,一包一包的香烟是排在一个木制的小烟箱里,那烟箱有点像旧上海电影院门口挂在脖子上卖的那种,“菊花”、“天平”、“金沙江”“大重九”有整包买的,也有人买一支两支的——当时叫拆零卖,还搭配卖着有着好看火花的腾冲火柴,真是暖人的熨帖。
  这些小摊附近往往会站着一个或两个斜背着黑色拉链挎包。手里拿着一大叠电影票的女人,大人叫她们“贩票的”,到卖电影票的窗口买出一大叠票来,每张加上五分或一毛卖给没买到票的人,她们的神情会随着开映时间的临近而逐渐焦灼起来,语气和眼神也会随着软和下来,这个职业很长时间令我和许多孩子艳羡,一张票赚五分,一大叠不是可以赚两块多。卖不完还可以看电影,天天看!想想就兴奋!
  “叮——”开映的电铃响起,糟糕,快跑吧,不然找不到大人了,孩子“爸爸——”“妈妈——”乱叫着。大人也看见没看见瞎嚷着孩子的小名,一片混乱以后背着拽着进礼堂去,两扇开着的大门,门顶上面是半圆形的窗。都是那种猩红色的,粗粗的柱子也是,红得热烈而凛然。进到礼堂大厅灯光有些昏暗,椅子起起落落的噼里啪啦声与孩子的哭闹声混成一片。灯一黑,台上的荧幕上开始闪动起影片的名字和某某电影制片厂,所有的骚动戛然而止,长长的光柱从楼厅的放映机一直延续扩散到银幕上,仿佛影片中的那些事、那些人,是从这一道光的隧道中走来。我总爱看这道光柱发呆,看到空气中弥漫的尘埃,想着自己的心事。放映的时候总会中断一阵子。荧幕上大大地出现一个“静”字,白底儿,黑字,有些触目惊心。大人说那是在换片子。我们不知道为什么要换。只记得换的时间长的时候。屋顶的大吊灯又亮起来,嘈杂声又潮水一样涌起来。男人们大口大口地抽着烟。有的还自顾地吐着烟圈。现在想来那样子应该是有些自恋的。女人们或嗑着瓜子聊天,或是手执两根又细又长的金属或是竹制的毛衣针娴熟地织着毛衣,或是纳着鞋底,也有哄着孩子的。记得大人悄悄让我们看一个一针一针织着毛衣的男人。我们看了都蒙着嘴咯咯笑起来,不知道为什么只觉得别扭得想笑。电影放什么大多不记得了,可电影场里林林总总的见闻却记得不少。一个编了两个大麻花辫的姑娘只顾电影好看了。电影放完。大厅里灯一亮才知道自己的一条辫子不知什么时候被人悄悄剪了。有人的新衣服莫名其妙地多了一个烟头烙的窟窿。电影散场了总有三五个大人满场子找孩子的鞋……
  关于电影的记忆随着时光零星斑驳了。印象深的还有那么几个镜头:评剧电影《花为媒》中,张五可如她的名字一样娇俏可人儿。新凤霞的扮相、举手投足都美得直抵心扉,那样艳,艳到惊心动魄。以至于到今天我都不接受新凤霞以外的任何一个“张五可”——她们望尘莫及。《红牡丹》中女主角的大辫子,黑黑的大眼睛,红润年轻的脸,绽放着素净自然的美。最害怕的电影是《午夜两点》,老太太临死伸着两个指头。男主人公东明那只大大的诡异的眼睛至今还清晰如昨。《少林寺》中青青的山坡,撒欢的羊儿,李连杰手中尖底的水桶,那样明媚清冽地荡漾着我们的心。男孩子们掀起了习武的热潮,一群人“嘿嘿——哈哈——”在一起瞎比划。算是练武。直到大人骂骂咧咧拧着耳朵,疼得龇牙咧嘴讪讪跟着回家才算罢休。
  那些旧旧的记忆如一本泛黄的线装书,那淡淡的光阴黄。挑染着平俗的日子。固守着旧家具般的私密而执着的余香。
  记忆中童年的丝丝微甜多半来自小表姐的古怪精灵,她不过大我一个月。我们都彼此喊对方的小名,彼时的我们是很容易快乐的。手中只有一毛钱的时候,我们会排在买电影票的队伍里。拽着两侧的有花纹的钢筋栏杆。等前面的大人都买到票离开了,她便用手扒着窗台。脚踩在窗台下一道突出的窄窄的石边儿上。让我使劲托着她的屁股往上够,然后把小手伸进那小小的,只容一只手进出的半圆的木质小窗口,满足地接过一张小小的票。然后。跳下来朝我耳语,我有些怯怯地拿着票。跟着那些陌生的大人们走过礼堂幽深的过道。来到暗暗的侧门——礼堂左右两侧各有两处侧门,记得那是两扇猩红的木门,用一把大锁从外面锁着。有些阴郁,轻轻推拉,可以错开一个缝隙,刚好容得一只拿着票的小手伸出去。触到另一只胖胖的软软的小手,咯咯在心里笑开了,那张小小的票又领着一个小人儿颠颠地从正门进来了。我们挤在一个座儿上。欢欣不已。后来我们互换角色,所有的侧门都曾有我们两只小手彼此触摸的欢喜。我们乐此不疲。享受着这份窃窃的欢喜——尽管当时两个孩子只买一张票是被允许的。
  隔壁的梅儿告诉我,那次,她攥着五分钱在卖票的小房子前看着电影海报发呆。一个同样的小丫头也手里捏着什么。看着她,两个小人放开手,两个带着体温的五分币泛着淡淡的微光,凑在一起买了一张票。手牵手近了礼堂。当时放什么。全然不记得了,但是彼此暖暖地牵着的感觉仿佛现在犹有余香。电影散场了,这小小的缘分已然风烟俱散,却又有了刻骨的印迹。后来她说:缘分就是从天上掉下一个人来,正好砸中你,你一看。无论是款式还是类型全对。
  散场的电影。散场的人。消逝的礼堂都成了那些过期的旧光景,散漫着咸湿的旧的味道,让人颓然的迷恋着……
其他文献
在季春的一个双休日,我们学校里的几位老师相约,租坐了一辆微型车,经数小时的峰回路转,来到了纸厂坝,饱览了那里的风光。  纸厂坝不造纸,是滇西大理州洱源县炼铁乡纸厂村委会所在地,离县城有百余公里,位于平甸公路东侧的罗坪山顶上,是一个典型的高寒彝族聚居区,是炼铁乡最边远最贫困的村落。  迎着徐徐的凉风,我和几位老师爬上了纸厂坝的“观景台”——高坡处,极目望去,展现在眼前的纸厂坝形如一张宽约两千米,长约
期刊
一个春风轻抚的日子,我终于见到了双廊古镇。  据记载:双廊地处洱海东岸,双廊的“双”三层含义:“双曲”,一是北边弯曲的海岸线叫罗曲,南边的弓形的海湾称莲花曲:二是“双岛”,北边的半岛叫天生营,南边的是玉矶岛(南诏风情岛):三是罗曲东边的田坝地势狭长,形同两条走廊,所以,这地方就叫双廊。走进双廊,想想都很美,长长的古街,各具特色的白族民居,清新、典雅、唯美。  双廊古镇依山傍水,南北是一条约两公里的
期刊
晨曦微露,我们从大理古城出发,沿宽阔平坦的214国道一路向北。走了一程,羞赧的太阳从洱海东岸缓缓升起,碧蓝的洱海瞬间迷蒙苍茫。清澈的阳光从苍山顶慢慢滑下来,被柔光点染的地方瞬间清晰灵秀。向西看山,转头看海,不经意间就到了蝴蝶泉,向东一转再向北,几步之后,我们突然就贴近了洱海!  目光,早已被洱海锁定!一路向前,那些高挑的芦苇,把蕴蓄一季的苇花轻轻伸出,大片大片的水草,经过一个夏秋的疯长,剑形锋利的
期刊
2014年11月8日,恰立冬后一日,农历闰九月十六,《人民文学》新浪潮诗会作者同游大理西湖,夜宿湖畔“西湖苑”宾馆,次晨离开。作此小记。  11月9日,辰时  (晨7时至9时)  初时,太阳还没有出来。风往外衣的领口里进来,往围巾的缝隙里进来。街边的早点铺子,包了铁皮的炉灶支在店门外的街面上,两个女子,一个煮,一个递料、接碗、放作料。不太忙的时候,把煮好的饵丝米线端给坐在里面桌旁的客人,等忙起来,
期刊
鸡足山是我国最为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雄踞于滇西宾川县境内。宾川是我的故乡,早些年,我还未远走他乡的那个时候,每年都要上鸡足山朝拜一两回。有道是天下灵山多珍馐,美名远扬的鸡足山白然也不例外,一道道用林间山珍烹煮而成的美味佳肴滋味独特,让我至今念念不忘。鸡足山出产的诸多山珍中,冷菌、金雀花、青蛙皮这三样我尤为喜爱。  冷菌是鸡足山所独有的一种野生菌类,说起冷菌我感到尤为亲切,因为多年以前,我经常与家居
期刊
一帘水幕腾空而起,以粉身碎骨作为代价,终于挣脱了雪线的禁锢。自此,苍山有了美妙的歌喉,年复一年地唱,咏出碧绿的四季。  秋天的水本该柔情,一旦凌空便放弃了抑制,变成激昂的瀑布。水开始奔腾不息,一路上艰辛坎坷,身逢绝境却又柳暗花明。这个过程体现着不屈,于是就被人摄录下来,面对一幅关于水的图片,欣赏者竟然心神不宁,内心的感受翻云覆雨。水和人一样,也有激情,一旦形成喷发的状态,它的本质就难以判断。  凡
期刊
一  船沉到湖底后,小镇陡然热闹起来。早年是一个铁匠铺,现在变成两个,叮当叮当赛着锤、抢着锤。镇上的人觉得怪,那声音响了几十年、几百年,咋就不一样了呢?又一想,人家是挣饭吃,锤声急迫一些,其实很白然。小镇上响着打铁的声音,古朴的样子依然存在,只是那份热闹太吵人了。除了铁匠铺和棉花坊,还有洗脚房、美容店、歌舞厅,以前都没见过。  阿呜德家对面就是棉花坊,店主老唐原本是贵州人,年轻时来这儿做了上门女婿
期刊
鸽园小记  黄昏到附近公园散步,习惯至鸽园稍作小憩,总得遇三名小童结伴到此。  起初三人观鸽,无论白鸽翔集,群嬉,进食,或梳理羽毛。灵巧可爱的身姿总引来欢呼阵阵;而后三人尝饲鸽。每每靠近白鸽便想要伸手触及,白鸽受惊四散。想与白鸽为友的小童不禁为此失落,于是三人各自思忖,想到不同交友主张。  甲在鸽园中心的空地布阵,捕获一隻白鸽,以竹笼关起,每日喂食,清洁,但不放鸽;乙做了一隻栩栩如生的鸽筝。每当群
期刊
我在过去的文章里曾经多次提到过我的爷爷。尽管我從来没有见过他。他在我出生时的25年前就已经离开人世。爷爷上世纪初從滇西高原崇山峻岭中的剑川坝子走出来,到昆明以北一个偏僻的小县城——禄劝谋生,1925年正值年富力强的壮年突然病故。我曾经在文章中写到:在以往以农耕文化为主体的剑川坝子。老百姓都以读书考学为荣,不愿蜗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我家也和大多数普普通通而又不安于现状的家庭一样,從爷爷辈开始,男人
期刊
怀着激动兴奋的心情,一口气读完了青年作家段爱松新近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云南有个郑家庄》(云南人民出版社2017年1月版)。这是一部洋溢着强烈时代精神,地方民族特色突出,结构宏大,思想内容深邃,充满思辨色彩,新闻性与文学性相统一,具有史诗性品格的长篇报告文学。它不仅是段爱松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的一部力作,也是云南长篇报告文学创作的重要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