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雪了

来源 :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483294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下雪了,雪花像顽皮的小精灵悄悄潜入凌晨3点的A市。她打赌,没人知道这场雪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就连对面的何鸣山也不知道。她站在那儿望了好一会儿了,那个窗洞的灯光大约是两点钟左右熄灭的。他习惯开夜车。一级教授职称就是这么来的,比起托关系走后门要来得纯洁而神圣。他在四楼,比她低了一层,因而他俩照面的时候他的脸庞是仰着的,像向日葵。他仰起时的脸庞比俯着时好看。前者肌肤紧绷显年轻,后者腮帮子挂着,仿佛被一只手捏着似的。男人过了五十就发福了,尤其是不注意锻炼的男人。这是自然规律,自然规律才不会管你一级教授还是国家主席呢。何鸣山不大笑,即使在教学楼的电梯里不期而遇也只是严肃地点点头,好像她是他的学生似的。他笑过吗?应该是的。那是去年她破格提为教授时——以她38岁的年纪的确是破格了。她记得他坐在最后一排。在她站起来答谢大家时捎带着看见他的。她习惯看着后面的墙壁说话,在她留校当老师的那天,有个好心人告诉她说,这样就不紧张了。已经是硕士生导师的她早就不紧张了,但习惯终究是习惯,改不掉的。然而就是这个改不掉的习惯看见了何鸣山的笑,成就了一段孽缘。
  李冰华忽然觉得一阵难受,仿佛五脏翻转了似的,转身的时候趔趄了一下,几乎摔倒,慌忙拉住栏杆。她想,一定是站得太久了。
  这个教师新村共有五十多幢楼房。她是C幢5楼,上面还有一层,她不担心漏雨。但是,她的睡眠深受楼上那位拖鞋声的干扰。单调刺耳的趿拉声一直持续到深夜一两点钟。夜夜如此。仿佛他是机器人,只要有一点点能量,他的脚步永不停歇。他就不能坐下来吗?不能换一双软底拖鞋吗?估计,那家伙有强迫症。她也曾打电话上去,但是想好的词一句未说,只说,今天你过得好吗?真是莫名其妙!他过得好不好关我什么事?何况他过好了精神更足,脚步更有力。她也知道,男人不可能像女人那样轻飘飘走路,他们至多在图书馆放轻脚步罢了,谁在自己家里蹑手蹑脚呢?
  她对他的情况一无所知,只知道他是和王教授换房的,也许是单身,因为她从来没有看到他的家眷。在楼梯上碰到他时,他表情冷漠,好像不认识她似的,可她只能笑着,这让她觉得特别不好過。因为她不快乐——不快乐为什么要笑呢?
  安眠药应该在睡前半小时服下的,可谁知道他的脚步什么时候停止呢?因此,每天她总要等他安静下来才筹谋睡觉的事,但真的安静下来了,她却毫无睡意,似乎一直在紧张着什么,抵抗着什么,像有把枪抵着她脑门似的。
  她也想过,或者可以像那些上夜班的工人一样,白天睡觉夜里工作……可是不行啊,她带着研究生,还兼好多职呢。
  一旦声响消失,她就吃药。这几乎成了条件反射。凌晨一点半的时候,她将两个小瓶子盖子拧开,分别倒出两颗小药片,它们是抗焦虑的“水合氯醛”和抗忧郁的“劳拉西泮”。她一直被这两种药扯来扯去。好像她真得了精神病似的。没错,她是住过精神病院。一周。正是这个“污点”让她陷入尴尬的境地。似乎学校里的每一个人都知道她有精神问题。可怕的是,连她也相信那似乎是真的了。他们依旧对她笑,但她能看出笑容背后发生了质的变化。从前是尊敬、喜爱、艳羡甚至是醋意,现在是怜悯、好奇、敷衍、暧昧、猜测。即便一直对她不错的系主任也只是礼貌笑笑,并不走近,好像她是传染病人似的。甚至,她在的时候,人们不再亲昵地开玩笑说对方“有毛病”。她和他们之间仿佛隔了层保鲜膜,而这层保鲜膜就是他们装腔作势的表情。
  说来荒唐,领导将她送进精神病院的原因竟然是她的一两句梦呓。
  去年春天来得有点消沉。超负荷的工作严重透支了她的体力和精力,与此同时,她和何鸣山的关系也急转直下。三八节那天,学校里组织女同胞春游。一路上,她的头靠在大巴的玻璃窗上,望着外面。天空下着细雨,忧伤循着湿土的味道进入她的深腹,内心的急管繁弦被一句梦话泄露了。人们听见她说,我不活了,还是死了好。自杀?你们谁没想过自杀呢?
  她根本就没有病。她只是害怕声音、强光和睡眠罢了。声音让她头痛,强光让她晕眩,睡眠让她恐惧。她不得不承认,她的意志退却了。
  精神病院是个误会,甚至是诬陷和谋杀,这里头或许是有阴谋的,有人在妒忌她的成就。
  她觉得胸口憋闷得紧,快透不过气来了,然后她就去开窗了。
  她就是在开窗时发现下雪的,开始只是零星几朵。听何鸣山说,这里好多年没下雪了。这儿的雪下得有北京大吗?她真有点想北京想儿子了。温热的泪水缓缓淌过她的面颊,渐渐冰凉。她是离婚后来这里的,有五年了吧。五年来她一次也没回过北京。故乡就是这样,待着的时候不觉得,等你离开了就彻心彻肺地想。
  她有房有车有钱有地位,在外人看来绝对是个女强人、一个成功人士。五年来,她由讲师到副教授、教授,先后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十多本,还得过部一级的奖项。真有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只有她自己知道那不是她真正想要的,她拼命工作只是为了不让自己闲下来,不让自己有时间忧郁——但是忧郁也还是找上了她,好比你在人行道上明明走得好好的,偏有一辆车撞了过来。
  她的手无力地松开,小药片掉了下去,它们一下子就不见了,仿佛是钻到了地下。这些药不过是安慰剂,一点效果也没有。在很多很多个夜晚,她只是机械地躺在那儿,迎合亘古不变的人类习俗。她的记忆力严重下降,明明做过的课题却一点儿也想不起来,甚至想不起来最后一次扬声大笑是在什么时候。
  人们都在沉睡。这雪是为她一个人下的。她喜欢独享这份素净。今天是2007年1月17号。她确切地记得黄历上折了一个角。黄历是何鸣山买的,折角也是他的意思。他说,你老忘事,折上角就不会忘了,记得早点起床。我们出去。他不知道,她根本没睡,更不知道她在阳台上“看”了他两个小时。
  他要帮她过生日。过什么生日呢?年纪越大时光越是急促。对于一个奔四十的女人来说,已是“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了。是的,她是美人。她的学生,同事,前夫还有何鸣山,认识的不认识的都这么说。何鸣山叫她冰美人。暗喻她冷。可他热过头了,他向她求婚。可是她敢吗?婚姻给她的伤害实在太深了,就像玛利安纳海沟。用什么填?   她和苏林结婚时,双方的事业已是“初露端倪”。她评上了讲师,他则从一所普通中学调到了研究所。他们的婚期一推再推,原因在他那边,研究所内竞争很激烈,他不愿意在个人问题上耗时太多。直到她怀上孩子。那时她已经30岁了。他们的婚姻一度被视为“爱情与事业的完美组合”。
  婚后的琐碎不是他们分手的原因。她当然知道妻子和母亲意味着什么。但不管是什么社会身份,她首先是个女人,而且是非常重视精神生活的女人。她在外面再强,也还是希望有人怜爱、疼惜的。结了婚的他仿佛像活蹦乱跳的鲜鱼进了冷冻室。冰冷的表情,紧闭的嘴巴。仿佛他面对的是一个毫不相干的陌生人。
  当初可不是这样,他叫着她的乳名时,声音温柔极了,有一种直抵内心的暖洋洋。她试图改变他的“硬汉”形象,向他撒娇,希望他在结婚纪念日、生日时,送自己小礼物或一束花,可他一律反对,连说的话也和所有乏味的男人一样:“花那个冤枉钱,还不如买几本书,几把菜。”他们一周也说不了几句话。有次她实在憋不住,故意找茬想和他吵架,他根本不理会这种小把戏,不温不火地说:你怎么了?她顿时气馁。
  他是水,她是火,浇上来第一瓢水她还“嗞啦”一声,一瓢复一瓢,终归沉寂。
  结婚五年,就这么锅碗瓢盆地过来了。她的眼角有了细纹,而他的脸依旧青春逼人。她想,一定是不苟言笑的缘故。他吝啬说话,甚至吝啬笑容。她能怪他吗?不能,用中国人的标准来衡量,他实在是个好丈夫。节俭、忠诚。他表里如一,你可以说他冷漠,但你不能说他虚伪。也许他从来没有孤独的感觉。就像聋子永远不知道声音是怎么回事。也许,在他看来她是吃饱了撑的,起码太空虚,起码有时间,如果像他这样忙得焦头烂额就不会胡思乱想了。当然他不会这么说,他是个涵养相当好的人。他是好人他爱她,但是她不快乐。
  心头的凉不足以向外人道,表面上,她还是如常的温润和浅笑。她忙着教学忙着带孩子做家务,忙乱可以淡化很多心思。然而安静下来她就恐慌不安。后来,她在外面授课时认识了一位“精英”。两人关系迅速升温。
  一年后,苏林要求离婚。他带走了儿子。与此同时,“精英”斷绝了和她的联系,因为他与前妻复婚了。她在好友的劝说下决定离开北京。很快,她接到了A市和平大学的商调函。
  新同事知道她是单身后,争着给她介绍对象,她都一一回绝。她不再希冀也不相信自己能获得爱情。然而,何鸣山走进了她的生活。是什么东西吸引了她呢?那个赞赏的微笑?还是厚厚的、适合接吻的嘴唇?不管是什么,绝不是爱情,它只能是一种欲望,弥补缺憾的欲望。绕了一圈,和她“发生关系”的也还是个表情呆滞的人。这就是宿命?
  她扶着栏杆小心翼翼往阳台西侧挪,小时候跟父亲学溜冰就是这个样子的。想起父亲,她的嘴角浮出一丝苦笑。他工作辛苦、持勤养家,脸上却带着“暴力表情”,她很容易感应到他周遭的“磁场”不对劲。她害怕他。
  李冰华的双腿像和面时加多了水,没了筋道。于是,她就把手臂搁在栏杆上,整个人磕了上去。
  那排联体别墅就在小区中心花园的对面。假山、瀑布、花木、河流、小桥……花园里所有的景物仿佛被谁移走了,望过去白茫茫一片,那些别墅诡秘如幽灵之堡,扑朔迷离。学校的两套班子都住在里面。本来,她是有希望进“班子”的,一个偶然事件改变了她的命运,就像突然飘来一朵云,遮住了太阳——老校长死了。
  具体是哪天她一点儿也想不起来了,应该是中午吧。老校长打电话给她,约她下班后在学校后面的小竹林里见面,说有事要谈。她马上反应过来。听说学校里有个副校长要外调。也许,和这个消息有关。他在考虑合适的人选接班。征询教师意见?似乎说不通。即便是,别的什么地方不可以吗?比如他或她的办公室,或者小会议室等等……只有一个解释,这个接班人就是她。因此,老校长认为这个地方最合适谈这个事,一是公共地带,二是相对隐秘。现在的社会风气不好,提女干部,尤其是年轻漂亮的女人多有不便,他怕委屈了她。再则,很多专业人士不愿意担任行政领导,他要知道她的想法。不管什么原因,她肯定要去。
  老校长先一步到了。奇怪的是,他目光闪烁,表情怪异,欲言又止。把她约到这里已经不可思议,又一句话不说,什么意思?不知是什么东西骇到了他,老校长突然疯了似的狂奔而去,她只来得及叫一声:“校长……”,他便没了踪影。
  她站在那儿一头雾水。也许他有别的念头?李冰华被自己的想法吓了一跳。那样不但亵渎了他也亵渎了自己。假如,假如,真是这样的话,有两个结果:要么再次“破格”,要么前途“粉碎性骨折”……
  还没想好怎么办,老校长就去世了。据说是心脏病复发。
  她吓死了,不知道老校长有没有把见她的事告诉别人,也不知道有没有看见他俩在一起……要是查起来怎么好?
  所幸事情很快过去,学校里风平浪静,就像一阵风刮过,小草依然是小草一样。但是他最后的表情总让她不能释怀。也许他突然意识到了自己在做什么。曾经听人说,有一个患梦游症的医学院学生,在有一天深夜梦游至解剖室,守门人听见声音,啪地打开灯,这人发现自己正在啃死人骨头,大叫一声,倒地身亡。她想,一定是骤然增大的心理压力引发了老校长的心脏病,是他一向恪守的“道德”规范,杀他于无形。
  她冷得发颤,但心里发烫。她调整了一下站姿,背靠栏杆,脑袋朝后仰过去。天空就像一床无边的棉絮,雪花似乎是棉絮上抖落下来的碎屑。碎屑扑到她脸上,钻进衣领,湿漉漉滑进她的乳沟。异样的感觉。
  她的感觉很灵敏,哪怕只是刚才冰凉的一滴。她想起了久违的性生活,想起给儿子喂奶的情景,他嘬她乳头的感觉真是奇妙。也许,正是过于灵敏的感觉才把她拖入困境。她喜欢缱绻,她喜欢拥抱。要是苏林能拿出做实验时的认真来,她就不会春光外泄了。她是个发育很好的女人。何鸣山如是说。但是她和他彻底玩完了,尽管有雨无事的傍晚还想着他。情事就像饱胀感的后知后觉。等到你察觉时,已经吃多了。
  她喜欢雪,也喜欢冰,凉凉的,晶莹剔透,没有冰就没有马尔克斯,就没有《百年孤独》,就没有“魔幻现实主义”。这是她的病友,作家王菁华告诉她的。   可怜的王菁华。她自杀的前一天她们还一起喝茶。她说她不开心。李冰华当然知道她不开心,她们都是因为抑郁症入院的。李冰华因为教学任务紧张,在医院只待了一周。王菁华的情况要糟得多。她拒绝和医生对话,拒绝见她的丈夫。但是她和李冰华无话不谈,也许她认为她们是一样的人。她说因为家庭暴力才抑郁了。李冰华说,他打你?不是。是他的表情。表情?是的,知道表情暴力吗?李冰华说,属于精神暴力吧?王菁华说是的,我早晚会被他的表情杀死的。
  果然,她死了。像三毛一样用丝袜自缢死在马桶上。那双丝袜還是她送给她的。她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就是不愿再看到他的脸。”
  王菁华的父亲是诗人,母亲是画家。她的梦想是当一名作家。她总说,只有文字才能证明她来过。她的丈夫是个商人,这是她的父母给她定下的婚事。她对李冰华说,我做梦也想不到,我们这样的人家怎么会让女儿嫁作商人妇呢?他的事业蓬蓬勃勃——这可以从他们家的房子可以看出。从50平米的小屋子到400平米的别墅,那是多么大的变化!
  王菁华辞职写小说了。开始的时候十分艰难,她甚至不知道怎么下笔。庞杂的念头在脑子里发酵却找不到出口。她寻来写作理论,这个流派那个主义的搞得她头晕脑涨。后来她干脆丢开条条框框按照自己的想法写。大约过了一年,她的作品发表了。此后的三年里她发表了上百万字,成为A城小有名气的作家。但是,一个作家如果没有作品频频问世,很快会被遗忘,然而创作本身的规律是要求慢而精。她因此陷于剧烈的矛盾之中,精神焦虑,茶饭不思,到后来几乎写不出像样的东西了。与她相反,老公的生意越做越大,在家里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偌大的房子里常常只有她一个人。他不说什么,她也不问什么。却任表情泄漏自己的心事,使对方感到山雨欲来风满楼……
  王菁华只活了35岁。人生就像一首诗,有时候非常短。
  她参加了她的葬礼。她智慧聪敏的大脑,她的小说,她的爱恨,她的成就和失败,都被炉膛里的熊熊大火席卷而去。人们说了些毫无生气的话,就像他们毫无生气的脸。
  王菁华死了。她少了一个同伴,少了一个陪她吃药的人。
  雪越积越厚。她感到砭骨的寒冷。等到天亮,肯定会有很多人惊呼:“下雪了!”孩子们自然是喜悦的,他们可以打雪仗堆雪人,而大人们则会抱怨路不好走,菜价又上扬了。她很羡慕孩子们,他们的世界多简单啊。她喜欢看孩子的脸,哪怕哭也是好看的,他们的表情因为真而美。雪花也是有表情的,它们表现孤独。孤独总是无声无息的。她是孤独的,他们,所有的人都是孤独的。孤独是人的宿命。
  这是入冬以来第一场雪,按照西方的习俗,正是许愿的好时候。许愿?许什么愿呢?她还有什么心愿吗?心愿能敌过宿命吗?这个世界是不快乐的,到处是躲闪的眼神,僵硬的表情,连笑的时候都不快乐——人生的真实是哀愁,是生离,是死亡。无论怎么样,一切终成虚妄,就像现在,“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她的世界正在瓦解。天柱欲折,四维将裂。没有怨愤、没有哀伤,只有透心的空虚和疲倦。雪停了,天也快亮了。
  李冰华轻轻叹了口气,飘了出去。
  责任编辑 楚 风
其他文献
对比近年来国外高校课程改革的特点与趋势,分析了北京大学课程改革的现状与特点,在此基础上指出未来的高校课程改革需要在课程国际化、信息化等方面加强建设.
商业化的社会导致企业不可避免地充满变数,因此结合企业的行业特征及经营现状,了解企业危机事件的负面处理方式,并掌握危机信息管理及公关策略,是企业公关危机管理的重要作用
这个假设,当然只是假设而已,是为了叙述方便,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即便是人类初期,也有那个时代与之对应的规则,亦即标准。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摘 要:目的:从健康促进的视角出发,了解大学体育人口生命质量的特点和规律。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自制生命质量问卷,对1230名经常锻炼的大学生体育人口进行生命质量的无记名问卷调查。结果:男生在心理维度、社会纬度和环境纬度的平均分显著高于女生。男性的生命质量总分主要受心理维度的注意集中状况、独立性维度的社会交往能力以及环境维度的个人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客观状态及其主观满意程度的影响;女生的生命质量总
阅读能够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激发创新思维、改变固有思路、陶冶人文情操,是语文课堂教育的关键环节.从现阶段语文教育工作开展情况来看,教师缺乏对阅读教学的重视.若想充分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目前,农村地区和农村人口占了中国的绝大部分,因此,要实现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就必须要加快美丽乡村的建设步伐。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加
为数不少的北京人的童年是在筒子楼里度过的。当然,我说的是有把子年纪的北京人。我刚在北京成家时就是住的筒子楼。筒子楼虽说生活上有诸多不便,但它的好处是你对你的邻居了解很多,因此可以很快融入这个人群里。  如今北京的筒子楼已经所剩不多,但还能找到几处。比如西城的真武庙,一大片筒子楼至今还住着人。我在那里住过5年,因此而见识了北京平民的生活。  粪土当年  真武庙在北京的西城区,归月坛街道管辖。  真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