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从了解標准化人才相关概念入手,通过了解国内外标准化人才现状,寻求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差距,探索新形势下标准化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标准化 人才 培养
1. 概念
标准化是指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标准化的核心是“最佳”,标准化工作者就是要找到这一“最佳”,加以优化并在一定范围内推广实施,以提高这一范围的效率与效益并获得最佳秩序。
2. 我国标准化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虽然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在中国人民大学、机械标准化研究所等院所设置了标准化专业方向的硕士学位,但长期以来,只在极少数的工科与财经院校设置了标准化课程,没有标准化本科专业。1985年,原国家标准局与安徽机电学院合办设立中国标准化管理干部学院,开设《机械工程标准化》和《微机应用标准化》两个专业,同时,合肥联合大学等极少数高等院校也设立了类似的标准化专业,但到90年代初都因故停办了。直到2004年中国计量学院在国家质检总局的支持,教育部批准设立了全国第一个《产品质量工程》本科专业,才在该专业中设立了标准化与认证专业方向。
3. 我国标准化人才培养面临的新形势
3.1标准化人才缺乏
我国标准化人才总的来说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存在着标准化人员的急需,而另一方面,标准化人才的培养机制还不能适应当前形势的实际需求。
3.2高新技术的发展使标准制修订周期缩短
在高科技时代,新的发明以及新成果不断涌现,标准及标准化工作与技术及装备之间已发展到一个齐头并进的程度。标准周期的缩短要求标准化工作者知识更新速度要快,学习新技术、新理论,密切关注相关领域的技术发展是标准化工作者永恒的课题。
3.3信息技术使标准化的形式、内容和工作方法发生改变
信息时代的标准化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标准化,它的形式、内容和工作方法,要按照信息化社会和信息技术的特点重新构筑。未来许多组织形式和生产方式的虚拟化和柔性化,使标准在制定、审查、颁布、监督等所有方面都发生相应改变。这就要求今后的标准化工作者,应该是站在信息技术前沿最优秀的专家,能突破以往狭窄的专业分工,通晓信息技术的诸多方面,并且把握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才能胜任标准化工作。
3.4全球竞争使标准化工作面临新形势
世界贸易自由化、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为我们扩大出口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设备提供了机遇,同时也为产品标准的国际化发展创造极为有利的条件。《标准化法》总则第四条明确规定“国家鼓励积极采用国际标准。”采用国际标准利于国际交流和互助,利于在知识、科学、技术和经济方面的合作。为了更好地将国外先进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更好地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必需增强国际标准化意识,积极探索研究国际标准,积极采用国际标准。
3.5标准化工作范围逐步扩大
标准化工作涉及从技术领域到管理领域的众多方面,标准化人员不但要懂技术,熟悉产品,知晓设计、工艺、检验及产品开发的全过程;还要会管理,特别是要清楚技术管理和质量管理,能够健全和完善企业标准体系,了解专利、知识产权保护以及知识管理。此外,还应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熟悉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明白WTO/TBT(技术贸易壁垒),清楚市场准入及商品管理。所有这些对标准化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4. 标准化人才培养的新机制
4.1传统标准化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培养标准化人才的传统途径主要有三条:师徒式培养、在职培养和高校教育。师徒式培养和在职培养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但培养数量少,也很难满足市场经济及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对标准化人才的实际需求。高校培养还停留在探索的阶段,并没有形成行之有效、适合高校标准化人才培养的模式。
4.2国外标准化人才培养机制
国外标准化人才一般通过MOT(Management Of Technology)的教育来培养。2008年美国已经有300个大学和研究生院开设技术管理专业,平均每年有一万名技术管理专业人才毕业。日本将MOT作为培养日本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举措。MOT是一门专门管理高科技创新及其市场化的方法理论课。该课程设立了50多门课程,研究内容涉及电子、通讯、软件、生物等多个领 域,主要为高科技企业培养能够解决各种问题的管理与技术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企业对标准化的人才需求量大,而且标准化工作者得到重视,福利待遇优厚,这为培养标准化人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形成良性的循环。
自ISO,IEC 创建以来,发达国家一直承担着领导职务,控制着大多数TC和SC秘书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领导经验,锻炼了大批国际标准化人才。发达国家注重从跨国公司的著名企业家中选拔人才,担任国际标准化机构的高层领导。
4.3探索标准化人才培养的新机制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标准化建设事业的投入力度。
1994年8月,国家人事部门和国家技术监督部门联合发布的《标准化专业高中级技术资格评审条件》和1996年5月颁布的《职业教育法》为我国标准化专业人才的职业教育指出了明确有方向和途径。2006年出台的《中国标准化“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规划了我国未来5年 的标准化工作的发展重点,表明了我国要加快标准化事业建设的决心,为培养标准化人才提供强力的保障。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
其次,确立科学的标准化人才高校培养模式。
(1)可以设立标准化专业双学位,即本科生在原有的理工科专业上修读标准化专业双学位或者本科生在本科毕业后报读标准化第二学士学位。
(2)选择理工科背景强的研究生院进行MOT专业试点或结合MBA 教育项目,在有条件的高校开展MOT教育。
(3)可以选派优秀人才到国外攻读MOT专业,以培养国际标准化高级人才。
再次,建立一个完整的标准化人才管理制度。
国外一个很有借鉴意义的做法是设立标准化工程师认证资格制度,明确标准化工程师必备的资格、质量及认证程序然后 以获得此资质为目标进行教育,有效推进标准化教育的进程。而且可以设立标准化人才培养专项资金或基金,资助标准化教材的编写、标准化师资队伍的建设;设置标准化教育奖项,设立中国标准化教育奖,激励我国标准化教育机构开展标准化教育。
最后,应该开展终身标准化教育。
根据美国教育协会估计,1965年毕业的大学生,5年后知识陈旧45%,1976年毕业的大学生,4年后知识陈旧50%,由此可见现代知识更新周期约为5年左右。因此,我们每年应有20%的标准化人员接受培训和教育,这样就可以每5年轮训一遍,使我国的标准化专业人员的素质有显著的提高。
我国标准化在ISO、IEC、ITU三大国际标准化组织及国外的影响还微乎其微,与我们的世界大国地位很不相适应。时代呼唤着计划经济新时代标准化队伍的快速成长!我们不仅需要一大批活跃于各行各业的标准化专家,同样的,我们更需要一批活跃于国际标准化舞台的、具有一定影响的国际标准化专家。
参考文献:
[1] 沈同,邢造宇.标准化理论与实践[M].中国计量出版社. 2007(9).
[2] 王金玉.《国外标准化战略及其对我国的影响》.世界标准 化与质量管理[M].2008(10).
[3] 王彧、王燕.《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标准化人才发展对策》. 中南财经大学出版社[M].2009(1).
[4] 蒋丽华.《中国物流业发展须重视标准化人才的培养》.中国物流与采购[M].2007(11).
(作者单位:陕西省标准化研究院)
【关键词】 标准化 人才 培养
1. 概念
标准化是指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标准化的核心是“最佳”,标准化工作者就是要找到这一“最佳”,加以优化并在一定范围内推广实施,以提高这一范围的效率与效益并获得最佳秩序。
2. 我国标准化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虽然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在中国人民大学、机械标准化研究所等院所设置了标准化专业方向的硕士学位,但长期以来,只在极少数的工科与财经院校设置了标准化课程,没有标准化本科专业。1985年,原国家标准局与安徽机电学院合办设立中国标准化管理干部学院,开设《机械工程标准化》和《微机应用标准化》两个专业,同时,合肥联合大学等极少数高等院校也设立了类似的标准化专业,但到90年代初都因故停办了。直到2004年中国计量学院在国家质检总局的支持,教育部批准设立了全国第一个《产品质量工程》本科专业,才在该专业中设立了标准化与认证专业方向。
3. 我国标准化人才培养面临的新形势
3.1标准化人才缺乏
我国标准化人才总的来说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存在着标准化人员的急需,而另一方面,标准化人才的培养机制还不能适应当前形势的实际需求。
3.2高新技术的发展使标准制修订周期缩短
在高科技时代,新的发明以及新成果不断涌现,标准及标准化工作与技术及装备之间已发展到一个齐头并进的程度。标准周期的缩短要求标准化工作者知识更新速度要快,学习新技术、新理论,密切关注相关领域的技术发展是标准化工作者永恒的课题。
3.3信息技术使标准化的形式、内容和工作方法发生改变
信息时代的标准化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标准化,它的形式、内容和工作方法,要按照信息化社会和信息技术的特点重新构筑。未来许多组织形式和生产方式的虚拟化和柔性化,使标准在制定、审查、颁布、监督等所有方面都发生相应改变。这就要求今后的标准化工作者,应该是站在信息技术前沿最优秀的专家,能突破以往狭窄的专业分工,通晓信息技术的诸多方面,并且把握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才能胜任标准化工作。
3.4全球竞争使标准化工作面临新形势
世界贸易自由化、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为我们扩大出口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设备提供了机遇,同时也为产品标准的国际化发展创造极为有利的条件。《标准化法》总则第四条明确规定“国家鼓励积极采用国际标准。”采用国际标准利于国际交流和互助,利于在知识、科学、技术和经济方面的合作。为了更好地将国外先进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更好地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必需增强国际标准化意识,积极探索研究国际标准,积极采用国际标准。
3.5标准化工作范围逐步扩大
标准化工作涉及从技术领域到管理领域的众多方面,标准化人员不但要懂技术,熟悉产品,知晓设计、工艺、检验及产品开发的全过程;还要会管理,特别是要清楚技术管理和质量管理,能够健全和完善企业标准体系,了解专利、知识产权保护以及知识管理。此外,还应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熟悉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明白WTO/TBT(技术贸易壁垒),清楚市场准入及商品管理。所有这些对标准化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4. 标准化人才培养的新机制
4.1传统标准化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培养标准化人才的传统途径主要有三条:师徒式培养、在职培养和高校教育。师徒式培养和在职培养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但培养数量少,也很难满足市场经济及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对标准化人才的实际需求。高校培养还停留在探索的阶段,并没有形成行之有效、适合高校标准化人才培养的模式。
4.2国外标准化人才培养机制
国外标准化人才一般通过MOT(Management Of Technology)的教育来培养。2008年美国已经有300个大学和研究生院开设技术管理专业,平均每年有一万名技术管理专业人才毕业。日本将MOT作为培养日本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举措。MOT是一门专门管理高科技创新及其市场化的方法理论课。该课程设立了50多门课程,研究内容涉及电子、通讯、软件、生物等多个领 域,主要为高科技企业培养能够解决各种问题的管理与技术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企业对标准化的人才需求量大,而且标准化工作者得到重视,福利待遇优厚,这为培养标准化人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形成良性的循环。
自ISO,IEC 创建以来,发达国家一直承担着领导职务,控制着大多数TC和SC秘书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领导经验,锻炼了大批国际标准化人才。发达国家注重从跨国公司的著名企业家中选拔人才,担任国际标准化机构的高层领导。
4.3探索标准化人才培养的新机制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标准化建设事业的投入力度。
1994年8月,国家人事部门和国家技术监督部门联合发布的《标准化专业高中级技术资格评审条件》和1996年5月颁布的《职业教育法》为我国标准化专业人才的职业教育指出了明确有方向和途径。2006年出台的《中国标准化“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规划了我国未来5年 的标准化工作的发展重点,表明了我国要加快标准化事业建设的决心,为培养标准化人才提供强力的保障。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
其次,确立科学的标准化人才高校培养模式。
(1)可以设立标准化专业双学位,即本科生在原有的理工科专业上修读标准化专业双学位或者本科生在本科毕业后报读标准化第二学士学位。
(2)选择理工科背景强的研究生院进行MOT专业试点或结合MBA 教育项目,在有条件的高校开展MOT教育。
(3)可以选派优秀人才到国外攻读MOT专业,以培养国际标准化高级人才。
再次,建立一个完整的标准化人才管理制度。
国外一个很有借鉴意义的做法是设立标准化工程师认证资格制度,明确标准化工程师必备的资格、质量及认证程序然后 以获得此资质为目标进行教育,有效推进标准化教育的进程。而且可以设立标准化人才培养专项资金或基金,资助标准化教材的编写、标准化师资队伍的建设;设置标准化教育奖项,设立中国标准化教育奖,激励我国标准化教育机构开展标准化教育。
最后,应该开展终身标准化教育。
根据美国教育协会估计,1965年毕业的大学生,5年后知识陈旧45%,1976年毕业的大学生,4年后知识陈旧50%,由此可见现代知识更新周期约为5年左右。因此,我们每年应有20%的标准化人员接受培训和教育,这样就可以每5年轮训一遍,使我国的标准化专业人员的素质有显著的提高。
我国标准化在ISO、IEC、ITU三大国际标准化组织及国外的影响还微乎其微,与我们的世界大国地位很不相适应。时代呼唤着计划经济新时代标准化队伍的快速成长!我们不仅需要一大批活跃于各行各业的标准化专家,同样的,我们更需要一批活跃于国际标准化舞台的、具有一定影响的国际标准化专家。
参考文献:
[1] 沈同,邢造宇.标准化理论与实践[M].中国计量出版社. 2007(9).
[2] 王金玉.《国外标准化战略及其对我国的影响》.世界标准 化与质量管理[M].2008(10).
[3] 王彧、王燕.《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标准化人才发展对策》. 中南财经大学出版社[M].2009(1).
[4] 蒋丽华.《中国物流业发展须重视标准化人才的培养》.中国物流与采购[M].2007(11).
(作者单位:陕西省标准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