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中国女排这场跨越40多年的集体英雄叙事走到今天时,已然出现了一个新的、耀眼的名字:朱婷。
她是敦厚的,来自河南农家,打球改变命运,始终葆有中国大地的气息;她又是国际的,走向国际联赛,闯荡世界排坛,带着开阔的眼界和开放的气质。这是一个典型的、新时代的女排故事——我们的女排巨星从哪里走来?依靠什么培养?传承什么精神?以及人们喜欢她们,和喜欢郎平有了什么不同?
如果没有郎平,朱婷在哪里?
这个故事还是要从朱婷和郎平的交集说起。虽然俗套,但是必需,因为这是两代中国女排灵魂人物的相遇相知。在电影《夺冠》里,也是这样处理的,最“燃”的那个镜头一开始就出现在预告片里——巩俐饰演的郎平追问:“朱婷,我问你,为什么打球?回答我!”朱婷出演了自己,带着新人的勇敢和稚嫩,在扣球的间隙里嘶吼:“成为你!”然后反问一句:“满意了?”结果,郎平把球狠狠砸到地上:“那你就搞错了!”
电影里这个桥段,是郎平要帮助刚进国家队的朱婷找到打球的意义。朱婷第一次回答:“为我爸妈!”郎平不满意:“那你永远也打不出来,再想!为什么?”朱婷第二次回答:“為我自己!”郎平追问:“那你自己要什么?”朱婷带着情绪:“成为你!满意了?”郎平把朱婷拉到场边谈心:“你永远也不会成为我。我说你跟我以前很像,是因为我以前做替补的时候打球打得太烂了,跟你现在一样……”
戏拍到这里,导演的镜头就停了。而饰演自己的朱婷哭了,坐在那儿哭了很久很久。巩俐陪着朱婷,等她平静后才问她为什么。朱婷说,是因为那句台词,她反问郎平的台词“满意了”,“要是我这么顶郎导的话,郎导肯定特别难过,想到这儿我就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我在现实中肯定是不会这么对郎导吼的,我做不出来,因为郎导平时对我说话都是很温柔的……”
在我们的采访中,和郎平同时代的人,都没有用“温柔”形容过郎平,毕竟“铁榔头”的形象太深入人心了。同样的,在我们见到朱婷之前,也没有想到“温柔”的朱婷,因为她作为球场上新一代“MVP收割机”,也是那么沉稳大气,有一人定乾坤的力量。但是当《环球人物》记者在球队下榻的酒店茶室一隅见到朱婷时,她整个人是那种轻柔、宁静的。她说茶室是她熟悉和喜欢的环境,她童年就跟爸爸一起喝茶,成为职业运动员之后依然“私藏”这种生活方式,“因为排球是速度,而这个是慢生活,我觉得场下和场上会有一个平衡点”。“我的性格可能对我有帮助。他们说:朱婷,看你打球脸上没有表情,越在关键时刻你越沉稳,你是怎么做到的?我也不太能说出怎么做到的,可能是这些年的一种积累,或者是遇到的事情比较多了。”
在那种慢和静的气氛里,朱婷柔和地跟《环球人物》记者说了一番话:“我不是天才。一旦公众这样称呼一个人,就也在否定这个所谓‘天才’背后的努力。对我来说,这不是一个褒义词。”
自认不是天才的朱婷,遇到郎平,显然是职业生涯里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那是2011年1月,郎平在广州恒大女排当主教练,恒大队和河南队打比赛,她首次看到朱婷。两队实力相差很大,16岁的朱婷刚刚出道,失误不少,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注意到她,比赛的解说员对她的评价也不高,但郎平看见了。两年后的2013年4月,郎平正式担任中国女排新任主教练,在第一期国家队集训名单里,她写下了朱婷的名字。女排领队赖亚文当时都不知道朱婷是谁,郎平解释说 :“这个小孩我在甲A 执教恒大的时候见过,很协调,就是特别瘦、特别软。”郎平说的“软”,大意是身体素质并不算硬朗,高高瘦瘦的,但协调性好。
郎平当时的任务是重建国家队,为2016年里约奥运会培养新人。入选国家队之后,朱婷还跟着中国青年女子排球队(国青队)出征瑞士女排精英赛。国青队相当于中国女排二队,很多好苗子都在其中历练过。虽然这次精英赛国青队最终排名只是第六,但朱婷一战成名了。巴西、俄罗斯、日本等排球劲旅的参赛球员普遍比朱婷大两到三岁,18岁的朱婷却打得气势夺人,每场得分都位列全队第一,最后获得了精英赛的最佳得分奖。
良才遇名帅,注定会是一段佳话。“当时我的思想不是特别成熟,很多东西不是很全面,郎导为培养我确实花了很多心思。”朱婷对《环球人物》记者说。技术上的培养不言而喻,郎平自己就是老女排的主攻手,在培养朱婷这个主攻手时,给了她非常多的帮助,让她各项技术上一步步稳定提升。同时,郎平自己年轻时的身体素质也“软”,她给朱婷和整个新女排队伍用了科学、专业的训练方式,最大程度减少伤病的发生。
但这些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她的认真程度、她对排球的坚持和理解给我的影响。”朱婷说。这些技术之外的东西,恰恰是和之前所有教练都不同的地方。2013年,郎平拉着刚刚进入国家队的朱婷走向记者,摄像机完整记录下那一幕——朱婷抿着嘴,双手在背后拽衣服,青涩地一直笑,明显看得出紧张,但郎平把她领到摄像机前就走开了,让她学会独自面对。
2014年的瑞士女排精英赛,朱婷随国家队出征。此前的漳州集训,郎平重点抓朱婷的一传,这次大赛正是一个好机会放手让朱婷接受锻炼。对手很聪明,发现中国女排进攻最强的主攻开始接一传了,都追着朱婷发球,技术尚不稳定的朱婷被对手发到崩溃,她不停地看场边的郎平。郎平也看出了她的意思,但是铁了心:“她看我,我也不看她,我就不换。”那次大赛,中国队只排名第四,郎平宁可不要成绩也要在实战中锻炼朱婷的全面性。朱婷现在回想,“我觉得这是郎导作为主教练的魄力”。 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在小组赛上表现不佳,只排名第四。在即将对战2008年、2012年两届奥运会冠军,东道主巴西队时,朱婷的压力很大。当时的中国女排是命悬一线,郎平已经安排教练把带到里约训练用的排球撒了气,做好淘汰回家的准备。晚上就是中巴之战,中午训练结束朱婷早早钻进回奥运村的车里一言不发,午饭后刚准备休息,她的手机响了,是郎导发的微信:
“朱,我们俩师徒一场是缘分,我的徒弟遍布世界各地,你是最令我感到骄傲的。大战當前,我相信你,你也要相信自己,站在场上你就是最棒的!加油!一切困难都是考验,相信你一定能够战胜困难!”
在《夺冠》的拍摄现场,工作人员想调动朱婷的表 演情绪,演出真实的自己,于是用这句话激她 :“如果没有排球,没有郎平,你现在在哪里?你在干什么?” 没想到,朱婷突然间百感交集,哭了起来。是的,排球和郎平之于她的人生是多么重要,如果没有排球和郎平,朱婷在哪里?
2016年夺冠的那个夏天,国人欢呼雀跃,此时郎平再次站出来,为朱婷规划了另一个重要的职业生涯节点。“当我准备浮躁的时候,恰好远离了喧嚣。” 朱婷说,当时回国享受的是献花和掌声,她也接到了不少节目邀约,但在郎平的介绍下,她在9月就去了土耳其,加盟世界顶级俱乐部瓦基弗银行队。“我那个时候偶尔也会想,如果不在这里打球,应该是在国内录节目,或者做做其他事,度假、放松吧。”但她后来才明白, 正是那个决定,让自己成功避开了浮躁期。
在土耳其超级联赛的三年,朱婷再上一个台阶。她更加直观地了解了对手,更重要的是,她的大赛经验呈几倍增加。如果留在国内,她一年最多只有一次参加决赛的机会。但在瓦基弗银行队这支世界劲旅里,她一年至少能参加土耳其杯、欧冠、超级杯、联赛等4次半决赛、决赛和交叉赛,对关键赛的掌控能力进一步升级。
“当年的朱婷,还比不上这些女孩”
托举出一个朱婷,仅有郎平是不够的。在进入郎平的视野之前,朱婷已经在中国排球的培养体系里走了大半截路,包括各级体校、省队、甲A职业联赛等,其中有传统的伯乐识才,有规整的学校训练,有逐级的选拔机制,也有现代的职业比赛。得益于老女排“五连冠”的顶尖辉煌,也得益于中国人对女排的深刻情结,女排的培养体系在数十年中日益完备。到新世纪的2007年,年少青涩的朱婷走进这个领域时,它已经足够科学地发现、培养和托举出这个好苗子。
让我们回到13年前的那一天,2007年7月,一名周口市体校的老师将朱婷带到了河南省体育运动学校(即省体校,2019年更名为河南省体育中学)教练刘宏面前。刘宏对朱婷的第一印象已经不深了,因为实在是太普通,“在几项指标上,她都不占优势。首先是身高,她当时并不突出,虽然在村里算高的,但到了这里就和别人一样了。其次,她来的时候已经快13岁了,比这里的大多数女孩都大一两岁,而在一些市体校,很多孩子从七八岁就开练了。最后,她没有任何体育基础,作为一个农村的孩子,她甚至没有体育课的概念”。刘宏还从周口市体校的老师那里得知,由于个子高,朱婷在市体校选过篮球,但她太瘦了,经不起篮下身体对抗;还选过皮划艇,但耐力不够,教练也没看上。所以,她只能选一个对耐力和对抗性要求不高的项目。
刘宏一边回忆,一边带着《环球人物》记者来到排球馆,看一群十多岁的女孩训练。正好有一个事先约好的小女孩和父母一起来了,想要加入。小女孩才小学五年级,身高已经蹿到1.68米,最近一次校运会上跑了200米第一名。自打2016年里约奥运会后,不少高个儿的河南小女孩都慕名来到这里,梦想着成为下一个朱婷。刘宏就问了小女孩三个问题:“在哪里上学?”“怕不怕吃苦?”“平时上体育课累不累?”父母对刘宏说:“这孩子还没吃过苦哩!”刘宏让小女孩加入女孩们的热身训练中,转身跟《环球人物》记者说:“当年的朱婷和现在这些小姑娘没什么两样,甚至还比不上她们。”
为什么朱婷会来到这里?除了身体特点,还有一个客观因素。刘宏回忆,河南省体育局2006年成立了一个吸收好苗子的排球运动班,每个月的吃住和学费都有补贴。对朱婷这样的农村多子女家庭孩子来说,这很重要。
刘宏把朱婷分到普通班。她边跟记者回忆,边让场上的姑娘们拿起排球,两到三个人一组,开始有球训练。“排球的几大技术是发、拦、扣、传、垫。最基本的东西还是要做扎实,才能往上走,不能靠花拳绣腿。比如垫球,要掌握好高度,无论是高了还是低了,后面扣球的人动作都会变形;比如扣球,要打在规定的斜线上;比如一传,要判断好来球的方向和力度。这些需要的都不是实战对抗,而是日复一日枯燥重复的训练。”
而当年,朱婷就是在枯燥的训练中表现出对排球的极高悟性,引起了刘宏的强烈注意。“别人练两三年才能做到的,她两三个月就做到了。”两个月后,朱婷就脱颖而出,从普通班调到了运动班。刘宏多次推荐朱婷到省队,还请自己当球员时的教练来看朱婷的训练,“省队的训练条件和体系,毕竟要比省体校专业很多”。刘宏的想法是,作为运动员,朱婷年龄不小了,需要更好的条件加速成长。在河南省体校学了一年排球后,2008年8月,朱婷被调到了河南省队。
“你没有防守,你个人和整支队伍都要看对手脸色”
谈及小时候刚接触排球训练时,朱婷好几次提到了木地板和塑胶地板带来的疼痛区别,足见那种痛感之深刻。“除了跳跃,排球还有一些地上的动作,比如倒地、滚翻。我因为瘦,两边的胯骨、背、肩没有太多肉,着地的时候,地板和骨头碰撞在一起会很疼。”记者追问疼的程度,她说:“一堂课下来,同一个部位今天是红色的,明天就发紫了,再过两天就发青了。”青色最终会形成一个黑色的疤,朱婷边说边给记者看了一眼胯骨上的黑疤:“这里经常磕到,现在每磕一次还会疼一次。”不过,朱婷最后补了一句,“好在现在比赛都用塑胶地板,比木地板要软一些了”。这些倒地、翻滚大多和防守有关。
在省队磨练了两年后,朱婷遇到一个机会。2010年,浙江女排主教练徐建德接手国青队,并在全国物色人才。当时有记者问徐建德物色情况,他只是讲了一个好苗子:“找到一个人选,是河南的,小孩身高超过一米九,1994年出生的,身体条件和动作都比较好。”说的就是朱婷。但是朱婷年纪尚小,所以徐建德先把她放到中国少年女子排球队(国少队),相当于国青二队。2012年,她正式入选了徐建德率领的国青队。
省队、国少队、国青队,在这段成长路径上,徐建德是朱婷的又一个伯乐。“徐老是南方教练,南方的特点是‘小球’特别好,就是防守和一传特别好。我在河南队时,没有太多意识让我去做防守和一传,更多是让我去进攻和拦网。”朱婷说,是徐建德让她有了“小球”意识,也就是要全面发展,不能有短板。
“进攻更多是靠天赋,中国女排拥有像朱婷这样身高、挥臂的球员,确实是福气。而以防守为主的‘小球’意识,是可以通过刻苦训练获得的,这些网下技术就是越练越好。”徐建德对《环球人物》记者说,在他接手国青队时,他就明确了定位:要为国家队输送人才。所以这个时期的球员,还是以打基础为主,尤其是在全面性上下功夫。“排球是一个集体项目,无论你进攻和拦网多出色,但没有接发球和防守,队友就要替你做,你个人和整支队伍都要看对手脸色行事。”徐建德的逻辑是,个人能力的全面性就类似木桶效应,你全面性多一些,整支队伍的实力就强一些。
不过,在进行“小球”训练时,朱婷遇到了瓶颈。“比如一个下叉动作,对于身高腿长的球员来说,达到同样标准是非常难的,你的柔韧性和灵敏性确实差了许多。”朱婷说,身高腿长在为她带来进攻优势的同时,也带来了常人容易忽视的防守劣势,她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去弥补。“当你觉得生活很顺的时候,一定是有别人帮你负重。所以当我的防守点漏掉了,只有大家去补我这个漏洞。”朱婷激励自己的方式是“比”,她横向比,“大家都在提高,补各自的短板,我也必须提高,这是一支队伍”;也纵向比,“国家队主攻这个位置,历来都是很全面的,到我这儿也不能差!”
“女排精神,就是明知没有希望,还在努力”
我们从朱婷打比赛的现场,到朱婷成长的河南省体校,这一路走过去、回溯过去,看到了中国女排的培养体系,看到了热火朝天投身女排运动的许多小女孩们。我们采访时常常在想:這里面会不会就有下一个郎平、下一个朱婷的身影?
我们已经深刻地感受到,所谓“下一个”,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巨星,而是精神上的灵魂人物。就像刘宏站在河南省体校的排球馆里,凝望着训练的孩子们时说的那样:“中国女排精神不是比赛的时候一直喊,而是像我们这样一天天积累出来的。”她曾有机会调到管理岗,但她放弃了,她还是喜欢教排球,和孩子们在一起。虽然朱婷这样的人才难得,可能十多年甚至几十年才能出现一个,但做好基层工作,就是在传承中国女排的精神。“虽然聚光灯可能照不到基层,但朱婷这样的球员是从我们这里走出去的,这就够了。”
“如果没有女排精神,这个集体项目就不存在了。”徐建德直截了当地说,中国女排精神就是明摆着没有希望,还在努力,这是很了不起的。“如果一个人明知道付出没有回报,还在付出,这就是纯粹的热爱了。所以,说了半天技术,如果没有责任心,一个人再有技术又有什么用?”徐建德眼中的中国女排,每一场比赛都不应该有“垃圾时间”,不到最后一分钟,就要始终努力去做。
“我小时候打球也不好,也有点胆怯,下手也会犹豫、不果断。”朱婷说,这些都是意志层面的问题,后来她精神上成熟了,问题就消失了。“尤其进入国家队后,郎导告诉我们要坚持每一分每一局,绝对不能服输。除非你把我打败,那我尊敬你,我回去再练,我不会心甘情愿服你的!”你问朱婷女排精神是什么,这就是。
“还有一点,女排精神是相互承担。”朱婷现在是队长,对“越在困难的时候越是齐心”体会很深,“我会说,你左边的球我帮你拦,你右边的球我帮你拦,我能承担的球我都拦;二传说,不好的球你给我,好球你也给我,都没问题,我时刻准备着,你只要给我,我这个点都会带着。就是这样,彼此会很放心。”
“2016年的朱婷是小朱婷,2020年的朱婷是长大之后的朱婷,不光是年龄的变化,现在的我可能更成熟一些,可能在面临问题的时候更从容一些,我也希望这4年的磨炼能让我多担当一些。”朱婷自我剖析时,笑容和18岁初次面对镜头时变化不大,纯真的,坦白的,但是青涩完全褪去了,取而代之的是淡定。这会让我们想到,她确实是一个“90后”的巨星,有着新一代的魅力。就像采访她之前的几个月,《环球人物》记者在国庆70周年的游行现场见过她一面,那时候她和女排姑娘们刚刚从日本世界杯夺冠归来,刚刚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然后作为“彩蛋”压轴登上了国庆游行的最后一辆花车,成为现场最大的惊喜。在花车上,她们很自在,拿着手机刷大阅兵和前边花车的直播;她们前进时,沿途整齐列队的阅兵战士们高喊“中国女排,世界第一!”她们就高高兴兴地冲战士们回喊“你们最帅!你们最帅!”朱婷的声音很大,《环球人物》记者站在路边,能清楚地听见她的声音,愉快的,兴奋的。
这刷屏的“硬核表白”,充分展现了新女排的当代面貌。今天国人喜欢的她们,既是那支延续40多年英雄精神的队伍,也是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美少女天团”。
在登上国庆游行的花车前,朱婷问过郎平,以前有没有坐过国庆花车。郎平说,1984年她作为老女排的一员,坐过一次。朱婷立马就意识到女排精神的传承,以及对这个民族的意义。在和战士喊话时,她想到的是,当披上国家队战袍、听到国歌响起,自己和队友又何尝不是战士呢?“再往前讲,当我背起包、踏进训练馆的那一刻,就已经准备去做一名真正的战士了!”
这样的中国女排,早已超越了体育。就像今年武汉抗疫一线的一名护士将朱婷的名字写在防护服上,为自己打气。不服输、迎难而上的中国女排精神,已经深刻影响中国的各行各业。2020年9月,河南省体育中学,朱婷的师妹们结束了一天的训练,和《环球人物》记者坐在一起,其中一名女孩说:“我们不一定要成为朱婷,甚至不一定成为职业运动员,无论将来当一名体育老师,还是做其他工作,我们一定要将中国女排精神传承下去。这样的我们,也会是中国女排的真正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