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紧密结合基层工作实际,把上级决策部署真正落实到位,需要的是基层落则必实的韧劲,考量的是各级干部创新求变的巧劲。
笔者有个朋友在乡镇任职14年,得了个雅号叫“参观书记”。只要出现需要推动的重点难点工作,这位朋友就一个诀窍———参观!$ $ $ $譬如,“空心村”改造,有村民不理解,生怕一拆一改,自己就把祖宗的地给“卖”了。那好!通知所有住户,早上7点,每户派一名代表在村头集合,统一出差一天,管车管饭管参观,看看别人改造后是什么样的,村里人是怎么说的。回来路上大家自由讨论,谈感想、议利弊,回去后各家各户互相商议。哦,原来改造后不仅保了“地”,还可以建得像城里一样漂亮!不出三天,关于村民集体要求“空心村”改造的申请就已提交到镇里。
又如,“五统二分”种高产油茶,即在统一整地、选苗、栽培、管理、养护情况下,实现分户经营、分户受益,最终能够使油茶亩产利润提高10倍,也是拉着村民到邻近县市参观之后的成果。
还有,像新农村建设、农村清洁工程、农村小额贷款信用担保体系,等等,都是“参观书记”带着大家走出去参观,回来让村民自己说、自己议、自己定,无一例外,最后无不成功。
笔者最近因中心村建设前往该镇某村调研,这位朋友陪同去了,结果车在当地被一村民刻意堵住,要求我们必须在他家吃饭!开始八仙桌坐了6个人,最后围坐在一起唠嗑的村民竟然有20多个。
我问这位朋友,你怎么成了“参观书记”,村民又这样喜欢你。他说,所谓参观,看似简单,其实不然。
首先,要懂政策。是真懂而不是假懂,是全懂而不是半懂。每项政策出台后,自己先得嚼一嚼,知道上级决策的背景是什么?目的是什么?指向在哪里?比如,近期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目的就是保护农民土地权益,促进土地规范流转,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进程。厘清了这一点,那么做起工作来就有了底气,就会是真从而不是盲从,是实干而不是蛮干。
其次,要懂基层。村与村、组与组的差别在哪里?难点在哪里?如果要做好这项工作从哪里突破?哪个村、哪个组最适合作为示范推开?哪些地方、哪些村户可能会遇到困难和问题?比如,某市正在按照中央建设“美丽乡村”要求推进的乡村清洁工程,按照“户分类—村收集—乡(镇)压缩—县(市)处理”模式,大小村落如何按人口基数聘请保洁员?每户保洁费用如何确定和收取?平原乡村垃圾集中运送县(市)集中填埋,山区乡村成本是否过大?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譬如小范围填埋或焚烧。把这些问题考虑清楚,开展工作才会有个“框架式”构想,提纲挈领,有条不紊。
最后,也是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足够尊重群众,特别是对群众利益的维护,群众的事让群众自己做主。通过参观,群众感觉到了事情的好,而你又真心为他们好,比千遍万遍地宣传发动都来得实在,再把工作想细做实,事情自然水到渠成。
有了这三条,干部就会主动把眼睛向下看、身子往下沉,向群众问计问策,在群众中汲取智慧、寻找答案。而群众也会在一问一答间统一思想、真心拥护,落实自然就会真“实”。
那位“堵车”的热情村民,其实之前是个老上访户。原来,前几年村里为了保障水库冬修工期,在未和他最后商定补偿条件的情况下,强行开闸放水,导致大量养殖的鱼顺流而下,造成不小的经济损失。为此,他一度到市里、省里闹访。后来镇里牵头村、组召开协调会,请村里代表一起参与,先由上访者“倒苦水”,再由村干部讲清楚强行放水原因,接着请村民代表逐一发言。经此一议,这个村民彻底想通了:为了一己之利,差点危及水利冬修工程,甚至可能威胁到数百村民的用水和防洪安全。他当即表态,不再上访,补偿也不要了。村里也表态,顺延两年承包期,不收承包费。从此,只要镇里、村里确定的事,这个村民就是两个字———服从!
笔者有个朋友在乡镇任职14年,得了个雅号叫“参观书记”。只要出现需要推动的重点难点工作,这位朋友就一个诀窍———参观!$ $ $ $譬如,“空心村”改造,有村民不理解,生怕一拆一改,自己就把祖宗的地给“卖”了。那好!通知所有住户,早上7点,每户派一名代表在村头集合,统一出差一天,管车管饭管参观,看看别人改造后是什么样的,村里人是怎么说的。回来路上大家自由讨论,谈感想、议利弊,回去后各家各户互相商议。哦,原来改造后不仅保了“地”,还可以建得像城里一样漂亮!不出三天,关于村民集体要求“空心村”改造的申请就已提交到镇里。
又如,“五统二分”种高产油茶,即在统一整地、选苗、栽培、管理、养护情况下,实现分户经营、分户受益,最终能够使油茶亩产利润提高10倍,也是拉着村民到邻近县市参观之后的成果。
还有,像新农村建设、农村清洁工程、农村小额贷款信用担保体系,等等,都是“参观书记”带着大家走出去参观,回来让村民自己说、自己议、自己定,无一例外,最后无不成功。
笔者最近因中心村建设前往该镇某村调研,这位朋友陪同去了,结果车在当地被一村民刻意堵住,要求我们必须在他家吃饭!开始八仙桌坐了6个人,最后围坐在一起唠嗑的村民竟然有20多个。
我问这位朋友,你怎么成了“参观书记”,村民又这样喜欢你。他说,所谓参观,看似简单,其实不然。
首先,要懂政策。是真懂而不是假懂,是全懂而不是半懂。每项政策出台后,自己先得嚼一嚼,知道上级决策的背景是什么?目的是什么?指向在哪里?比如,近期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目的就是保护农民土地权益,促进土地规范流转,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进程。厘清了这一点,那么做起工作来就有了底气,就会是真从而不是盲从,是实干而不是蛮干。
其次,要懂基层。村与村、组与组的差别在哪里?难点在哪里?如果要做好这项工作从哪里突破?哪个村、哪个组最适合作为示范推开?哪些地方、哪些村户可能会遇到困难和问题?比如,某市正在按照中央建设“美丽乡村”要求推进的乡村清洁工程,按照“户分类—村收集—乡(镇)压缩—县(市)处理”模式,大小村落如何按人口基数聘请保洁员?每户保洁费用如何确定和收取?平原乡村垃圾集中运送县(市)集中填埋,山区乡村成本是否过大?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譬如小范围填埋或焚烧。把这些问题考虑清楚,开展工作才会有个“框架式”构想,提纲挈领,有条不紊。
最后,也是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足够尊重群众,特别是对群众利益的维护,群众的事让群众自己做主。通过参观,群众感觉到了事情的好,而你又真心为他们好,比千遍万遍地宣传发动都来得实在,再把工作想细做实,事情自然水到渠成。
有了这三条,干部就会主动把眼睛向下看、身子往下沉,向群众问计问策,在群众中汲取智慧、寻找答案。而群众也会在一问一答间统一思想、真心拥护,落实自然就会真“实”。
那位“堵车”的热情村民,其实之前是个老上访户。原来,前几年村里为了保障水库冬修工期,在未和他最后商定补偿条件的情况下,强行开闸放水,导致大量养殖的鱼顺流而下,造成不小的经济损失。为此,他一度到市里、省里闹访。后来镇里牵头村、组召开协调会,请村里代表一起参与,先由上访者“倒苦水”,再由村干部讲清楚强行放水原因,接着请村民代表逐一发言。经此一议,这个村民彻底想通了:为了一己之利,差点危及水利冬修工程,甚至可能威胁到数百村民的用水和防洪安全。他当即表态,不再上访,补偿也不要了。村里也表态,顺延两年承包期,不收承包费。从此,只要镇里、村里确定的事,这个村民就是两个字———服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