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我国城镇化建设及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尤其是许多民族传统建筑,正在被现代建筑所取代。本文以云南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漠沙镇曼线村委会南薅村为例,就现代化影响下南薅村土掌房的传承方式进行探讨,以其为保护和传承傣族土掌房提供参考。
关键词:傣族;土掌房;改造
现代社会和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让人民共享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使民族文化的保护及传承,尤其是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和传承面临十分严峻的考验。本文以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漠沙镇曼线村委会南薅村的傣族土掌房为例,探讨傣族土掌房在现代化影响下的保护和传承。
1 南薅村土掌房建筑的现代改造
南薅村位于云南省新平县漠沙镇曼线村委会,是一个傣族村寨,全村约有40余户,海拔480米,年均气温24.4℃,全寨坐西南,向东北面。现有耕地273亩,林地4364.7亩。由于地处亚热带,全村植被茂密,自然环境优美、光热条件好,盛产水稻、杧果、菠萝、反季蔬菜等。据当地资料记载,当地傣族居民为古滇国皇族后裔。[1]全村的民居建筑以土掌房为主。伴随社会和城镇化的发展,该村经济条件已有改善,201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81.4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757元。许多传统土掌房已翻新和改造,融入了现代元素。
该村传统土掌房多建于20世纪90年代,是一种土、木、石结构的民居建筑,一般2~3层,采用土基墙、密梁结构和泥平顶的房屋。[2]
在材料上,泥土选用水田里的水,可防止干裂。木头采用当地杧果树、大槟榔树等做房梁和支撑,石头为村庄附近的卵石和青石。与彝族不同的是,傣族在材料上采用具有傣族特色的“竹子”,在门窗和祭祀上都可看到。传统土掌房不使用现代建筑材料,如水泥、油漆、瓦当、玻璃等。
在建造上,该墙体分为夯土墙和土基墙,该村多为土基墙。夯土墙采用泥土夯制而成,土基墙则是将泥土放入模具,经阳光干燥后备用,建屋时用其堆砌而成。大梁置于两边墙上,梁中多用丫型木柱支撑,梁上放有碗口粗的圆木,圆木每隔一尺五寸左右放一根,在圆木支架上覆草后覆盖一层稀泥,再放上细土,平整锤实后即平顶设计。
在空间上,该地土掌房分为单体式和内院式土掌房。单体式土掌房一般由单栋土掌房构成,无院落,房屋多为2层,内部设卧室、厨房、储粮间、天井等,基本功能布局齐全。内院式土掌房一般由主体土掌房和多栋小土掌房构成,设半封闭院落,院内小栋土掌房可作家禽区、洗漱区等,主体土掌房与单体土掌房的功能布局基本一致,主要为村民生活娱乐所用。
南薅村作为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传统的土掌房许多已经进行了改造。其原因主要是源于政府对土掌房的保护措施以及土掌房在使用一定年限后自身安全的需要,由政府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部分村民对传统土掌房进行了改造。政府动员村民保护和改造土掌房,在政府和村民的相互协调之下,对土掌房改造的村民,政府给予一定的经济援助,这样不仅适应了现代化发展,也进一步保护和传承土掌房建筑,因此该村有部分土掌房已经进行了改造,如前村长杨建周家。经过改造的土掌房都是在原有土掌房的基础之上进行的。
材料上,屋体不再是一成不变的土、木、石,改造后的土掌房建筑融入了砖块、水泥、玻璃、瓦当、瓦片、瓷砖等现代建筑元素,给土掌房的外观增添了丰富的色彩,使其更加美观并赋予现代感。屋内使用石膏粉、水泥、大理石、瓷砖,如墙面、地面和楼梯,尤其是地面装饰,既要满足居家住户的实用功能性要求,又要满足色彩、图案、表面质感等装饰性要求。
对土掌房的改造,多是在原有的土掌房上进行改造,墙体用水泥和砖块覆盖,再将瓷砖作为装饰材料部分粘贴;内部墙面不再是泥土的黄色,将内部墙体和梁柱用水泥等材料进行覆盖和包裹,为了美观涂白墙面;地面铺上了大理石或木地板;屋内家具基本更换为新家具,木门改成防盗门,楼梯不再是木质爬梯,改用水泥和瓷砖修造;窗户进行了较大改造,将传统的小窗改成大窗,且安装了玻璃以增加透光性;在屋檐和平顶用瓦当和瓦片作为装饰和防雨材料;二层、三层平台进行改造,地面铺成水泥地面,并建造了水池、鱼塘和花园,三层平台设电视天线、太阳能和透气孔;内院式土掌房的土围墙用水泥和瓷砖包裹,并设装饰性铁栅栏,在院内布置上,有休息区、洗漱区、客厅、家禽区等。
经改造后的土掌房,在外观上,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现代化程度高,克服了传统土掌房的不足,如透光性差、木头老化生虫和屋内潮湿等。主要体现在外墙加入瓷砖元素后,更加美观;屋内在原有的墙体和木质房梁上包裹水泥和白灰后,避免了木头老化后生虫,导致木头损坏严重,有掉木屑的现象;窗户尺寸变大,不仅使屋内光线充足,也加强屋内通风,使屋内不再潮湿阴暗;传统土掌房的楼梯为木质爬梯,角度最大可达75°,存在一定安全隐患,改造后并安装了扶手,克服了传统土掌房上下楼的安全问题。
在格局上,对细节进行了优化,使功能分区更为合理,房屋整体模式不变,虽仍为二至三层,但经改造后的二层、三層的平台使用更加合理和优化了,不仅保留了晾晒功能,还增加了种植区和娱乐区;屋内有部分墙体中间挖出窗口,方便交流与递送物品;院内设置洗手间,解决了村内厕所距离远的问题,但改造后的房屋内部的使用面积变小了,其原因与房屋改造有关,在改造的过程中,将原有的土掌房的墙体进行包裹,以致内部空间缩小,但对居住和使用影响不大。
2 土掌房的保护方式的探讨
随着社会的发展,村民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在不断提高,他们不满足于居住传统的民居,新的民居建筑样式不断涌现。这就意味着现代民居将有可能取代传统民居,而导致传统民居的消失。笔者在调研中发现,目前保存土掌房的村落大多没有对土掌房进行实质性的保护,但调研中也发现有部分村落虽对土掌房进行了保护,但改变了原有土掌房的基本面貌,这也是最为矛盾的地方。
现代民居也普遍存在一些上述共同矛盾:如,新生活、新设施的增设,带来传统民居风貌的变化;新材料、新结构将会改变传统民居的基本面貌;新材料、新的施工方法将会使房屋建造成本提高,经济能力也影响着新民居的造型。因此,有学者认为,保护就应是彻底的保护,不应该破坏其基本面貌,如元江县澧江镇龙潭村委会者噶村,当地对土掌房进行了彻底性的保护,动员村民搬出传统土掌房,并给予经济补贴,建造新村落,对老村落的土掌房进行保护和管理。也有学者认为保护的方式不应局限在保护其最初的面貌,只有让土掌房继续传承下去,才是保护。如南薅村,该村一些村民将土掌房进行了改造和翻新,虽有可能破坏了土掌房最初的面貌,但却对土掌房进行较好的保护和传承,使土掌房以另一种方式继续得以保存,且满足了村民的生活需要和审美需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保护传统的土掌房民居建筑确实越来越困难,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笔者认为,保护的方式很多,不应该局限在单方面,不管是保持原貌还是加以改变,其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土掌房这一传统的民居建筑形式,在保护中,不能盲目进行保护,而使传统民居失去本身的意义,成为破坏性保护。在实践中,重视研究和解决这些矛盾,避免传统民居被现代民居取代,又能使传统民居得以更好地保留下来就是一种好的保护方式。
参考文献:
[1] 张增祺.滇国与滇文化[M].云南美术出版社,1997.
[2] 杨大禹,朱良文.云南民居[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吴昊(1992—),男,安徽淮北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艺术教育与现代美育。
关键词:傣族;土掌房;改造
现代社会和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让人民共享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使民族文化的保护及传承,尤其是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和传承面临十分严峻的考验。本文以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漠沙镇曼线村委会南薅村的傣族土掌房为例,探讨傣族土掌房在现代化影响下的保护和传承。
1 南薅村土掌房建筑的现代改造
南薅村位于云南省新平县漠沙镇曼线村委会,是一个傣族村寨,全村约有40余户,海拔480米,年均气温24.4℃,全寨坐西南,向东北面。现有耕地273亩,林地4364.7亩。由于地处亚热带,全村植被茂密,自然环境优美、光热条件好,盛产水稻、杧果、菠萝、反季蔬菜等。据当地资料记载,当地傣族居民为古滇国皇族后裔。[1]全村的民居建筑以土掌房为主。伴随社会和城镇化的发展,该村经济条件已有改善,201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81.4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757元。许多传统土掌房已翻新和改造,融入了现代元素。
该村传统土掌房多建于20世纪90年代,是一种土、木、石结构的民居建筑,一般2~3层,采用土基墙、密梁结构和泥平顶的房屋。[2]
在材料上,泥土选用水田里的水,可防止干裂。木头采用当地杧果树、大槟榔树等做房梁和支撑,石头为村庄附近的卵石和青石。与彝族不同的是,傣族在材料上采用具有傣族特色的“竹子”,在门窗和祭祀上都可看到。传统土掌房不使用现代建筑材料,如水泥、油漆、瓦当、玻璃等。
在建造上,该墙体分为夯土墙和土基墙,该村多为土基墙。夯土墙采用泥土夯制而成,土基墙则是将泥土放入模具,经阳光干燥后备用,建屋时用其堆砌而成。大梁置于两边墙上,梁中多用丫型木柱支撑,梁上放有碗口粗的圆木,圆木每隔一尺五寸左右放一根,在圆木支架上覆草后覆盖一层稀泥,再放上细土,平整锤实后即平顶设计。
在空间上,该地土掌房分为单体式和内院式土掌房。单体式土掌房一般由单栋土掌房构成,无院落,房屋多为2层,内部设卧室、厨房、储粮间、天井等,基本功能布局齐全。内院式土掌房一般由主体土掌房和多栋小土掌房构成,设半封闭院落,院内小栋土掌房可作家禽区、洗漱区等,主体土掌房与单体土掌房的功能布局基本一致,主要为村民生活娱乐所用。
南薅村作为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传统的土掌房许多已经进行了改造。其原因主要是源于政府对土掌房的保护措施以及土掌房在使用一定年限后自身安全的需要,由政府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部分村民对传统土掌房进行了改造。政府动员村民保护和改造土掌房,在政府和村民的相互协调之下,对土掌房改造的村民,政府给予一定的经济援助,这样不仅适应了现代化发展,也进一步保护和传承土掌房建筑,因此该村有部分土掌房已经进行了改造,如前村长杨建周家。经过改造的土掌房都是在原有土掌房的基础之上进行的。
材料上,屋体不再是一成不变的土、木、石,改造后的土掌房建筑融入了砖块、水泥、玻璃、瓦当、瓦片、瓷砖等现代建筑元素,给土掌房的外观增添了丰富的色彩,使其更加美观并赋予现代感。屋内使用石膏粉、水泥、大理石、瓷砖,如墙面、地面和楼梯,尤其是地面装饰,既要满足居家住户的实用功能性要求,又要满足色彩、图案、表面质感等装饰性要求。
对土掌房的改造,多是在原有的土掌房上进行改造,墙体用水泥和砖块覆盖,再将瓷砖作为装饰材料部分粘贴;内部墙面不再是泥土的黄色,将内部墙体和梁柱用水泥等材料进行覆盖和包裹,为了美观涂白墙面;地面铺上了大理石或木地板;屋内家具基本更换为新家具,木门改成防盗门,楼梯不再是木质爬梯,改用水泥和瓷砖修造;窗户进行了较大改造,将传统的小窗改成大窗,且安装了玻璃以增加透光性;在屋檐和平顶用瓦当和瓦片作为装饰和防雨材料;二层、三层平台进行改造,地面铺成水泥地面,并建造了水池、鱼塘和花园,三层平台设电视天线、太阳能和透气孔;内院式土掌房的土围墙用水泥和瓷砖包裹,并设装饰性铁栅栏,在院内布置上,有休息区、洗漱区、客厅、家禽区等。
经改造后的土掌房,在外观上,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现代化程度高,克服了传统土掌房的不足,如透光性差、木头老化生虫和屋内潮湿等。主要体现在外墙加入瓷砖元素后,更加美观;屋内在原有的墙体和木质房梁上包裹水泥和白灰后,避免了木头老化后生虫,导致木头损坏严重,有掉木屑的现象;窗户尺寸变大,不仅使屋内光线充足,也加强屋内通风,使屋内不再潮湿阴暗;传统土掌房的楼梯为木质爬梯,角度最大可达75°,存在一定安全隐患,改造后并安装了扶手,克服了传统土掌房上下楼的安全问题。
在格局上,对细节进行了优化,使功能分区更为合理,房屋整体模式不变,虽仍为二至三层,但经改造后的二层、三層的平台使用更加合理和优化了,不仅保留了晾晒功能,还增加了种植区和娱乐区;屋内有部分墙体中间挖出窗口,方便交流与递送物品;院内设置洗手间,解决了村内厕所距离远的问题,但改造后的房屋内部的使用面积变小了,其原因与房屋改造有关,在改造的过程中,将原有的土掌房的墙体进行包裹,以致内部空间缩小,但对居住和使用影响不大。
2 土掌房的保护方式的探讨
随着社会的发展,村民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在不断提高,他们不满足于居住传统的民居,新的民居建筑样式不断涌现。这就意味着现代民居将有可能取代传统民居,而导致传统民居的消失。笔者在调研中发现,目前保存土掌房的村落大多没有对土掌房进行实质性的保护,但调研中也发现有部分村落虽对土掌房进行了保护,但改变了原有土掌房的基本面貌,这也是最为矛盾的地方。
现代民居也普遍存在一些上述共同矛盾:如,新生活、新设施的增设,带来传统民居风貌的变化;新材料、新结构将会改变传统民居的基本面貌;新材料、新的施工方法将会使房屋建造成本提高,经济能力也影响着新民居的造型。因此,有学者认为,保护就应是彻底的保护,不应该破坏其基本面貌,如元江县澧江镇龙潭村委会者噶村,当地对土掌房进行了彻底性的保护,动员村民搬出传统土掌房,并给予经济补贴,建造新村落,对老村落的土掌房进行保护和管理。也有学者认为保护的方式不应局限在保护其最初的面貌,只有让土掌房继续传承下去,才是保护。如南薅村,该村一些村民将土掌房进行了改造和翻新,虽有可能破坏了土掌房最初的面貌,但却对土掌房进行较好的保护和传承,使土掌房以另一种方式继续得以保存,且满足了村民的生活需要和审美需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保护传统的土掌房民居建筑确实越来越困难,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笔者认为,保护的方式很多,不应该局限在单方面,不管是保持原貌还是加以改变,其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土掌房这一传统的民居建筑形式,在保护中,不能盲目进行保护,而使传统民居失去本身的意义,成为破坏性保护。在实践中,重视研究和解决这些矛盾,避免传统民居被现代民居取代,又能使传统民居得以更好地保留下来就是一种好的保护方式。
参考文献:
[1] 张增祺.滇国与滇文化[M].云南美术出版社,1997.
[2] 杨大禹,朱良文.云南民居[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吴昊(1992—),男,安徽淮北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艺术教育与现代美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