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科版小学科学课的教材基本上都是以实验探究为主,可见实验对于科学课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如果由于实验过程复杂,实验材料繁多等因素影响学生独立操作,这是非常可惜的。就此,我想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想法。
一、简化实验步骤
科学课上的实验,步骤一般都很简单,但有些实验一涉及到实验器材的使用,过程就会变得比较复杂,课本中会以很大的版面来进行讲解。学生对这样的实验其实比较反感,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心思去看完这复杂的实验要求,只想着自己去摆弄那些实验器材,结果就会变得一团糟,这对老师来说也是不想看到的。
我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就拿六年级上册的显微镜的观察实验为例。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书本上讲得相当繁琐,学生如果一条一条按原来文字去记忆的话相当麻烦,而且实际上课的效果也不佳,所以简化显微镜的使用规则成为必然。书本上是这样来规范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步骤和方法的:1.一只手握住镜臂,另一只手托着镜座,将显微镜向着光,摆放在平坦的桌面上;2.转动转换器,将低倍物镜转到境筒下;3.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从目镜往下看,能看见一个亮的光圈;4.调节粗准焦螺旋将镜筒抬起,使低倍物镜离载物台大约2~3厘米。将想观察的标本的载玻片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住,要使标本恰好在载物台通光孔的中央;5.调节准焦螺旋,降低镜筒,使低倍物镜恰好在载玻片的上面;6.从目镜往下看,调整准焦螺旋,将镜筒慢慢地抬升到标本出现在视野里为止,调整光线使你能尽可能地看清标本;7.慢慢移动载玻片,观察标本的各个部分,注意移动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方向正好相反。课本上的文字多而繁琐,学生根本就不容易记,于是在上课时我把显微镜的使用规则简化成了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的十字口诀,学生记起来方便,在实验的时候也很容易按照步骤进行。同时在讲解每一步的过程中,也把显微镜结构名称比较难记的问题解决了,例如安放,课上演示的时候就会强调安放的意思就要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放在平稳的桌面上,与桌子的边缘保持一个安全的位置。其他的结构名称也能用同样的方法在其他四个步骤中一一让学生掌握。
简化试验后,学生实验的操作步骤就会根据老师提出的来记忆,学生要死记的东西少了,实验步骤就会记得很活很牢。在实验的时候,学生的脑中就会按老师提出的口诀一步一步地有序进行,实验的操作就会更完整。
二、简化实验材料
小学生的科学实验在我看来,其实就是让学生亲自体验的过程,实验时过分要求学生必须使用初中或高中的实验器材,对他们来说也是有危险性的,毕竟他们还是小学生。只要知道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如何操作从而观察到实验结果即可,不必非得使用课本规定的实验仪器。例如酒精灯,酒精灯在小学科学实验中的使用还是比较多的,使用的次数多,讲解的次数也多,但危险依旧存在,打翻酒精灯的现象比比皆是。所以我在上课时,一般都会使用蜡烛来代替酒精灯让学生进行加热实验。小学科学课的实验中,用到蜡烛加热,其实已经足够了。
这是简化单个实验器材,其实整套的实验器材也可以进行简化,小学科学实验崇尚的是实验小型化和微观化。这里我以过滤实验为例,过滤实验是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过滤实验需要的材料有很多,铁架台、烧杯、漏斗、滤纸、玻璃棒等,组成一个过滤装置。其中玻璃仪器较多,打碎的概率也很高,对于小学生而言,过滤实验要求的是让学生学会过滤的这种方法,其实利用一些常见的材料,在家我们自己也能进行过滤实验,学会怎样科学地过滤。在我的课上,我把铁架台直接省略,利用的是饮料瓶,把饮料瓶的盖子去掉,在中间部分拦腰一切,然后将上半部瓶口部分倒插入瓶身,在里面垫上叠好的滤纸,用一次性筷子代替玻璃棒,就可以开始过滤了。这套装置即使学生实验时不注意打翻了,也不会有什么危险。其实,实验材料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找,不要老师帮他们都准备好,这样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实验
积极性。实验要微型化,实验材料也要环保,最好能利用我们身边找得到的材料进行,培养学生生活中的科学探究精神。
三、明确实验观察
小学科学书上的实验很多,有些实验只有实验过程,没有明确实验的观察。例如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食物中的营养一课中,书本上只要求利用食用油、花生、肥肉在白纸上留下的痕迹来辨别食物中的脂肪。可是编者似乎忘记了食物中还存在着一种营养物质——水,水也能在纸上留下痕迹。书上没有明确脂肪到底在纸上留下的是怎样的痕迹,学生就只能凭借自己的主观来判断,导致学生不明就里胡乱判断。其实我们可以在实验前,先明确实验观察到的是怎样的痕迹,用食用油和水在纸上涂几下,让学生进行观察,学生很容易就能观察出食用油在纸上的穿透性更强一些。还有更简单的观察方法来判断脂肪的存在,就是让学生拿着纸看,涂抹了食用油的地方透光性更好。可见科学实验中,如能更清晰地明确实验的观察,学生实验时就会更具目的性。
四、课前先做实验
小学科学教材中的某些实验其实要求比较高,过程中稍微有些马虎就会导致实验的失败,所以在学生实验前,老师必定要先做一次实验来保证实验的可行性。
例如: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热传导实验,这个实验一定要老师在课前亲自把一根根火柴用蜡粘在铁丝上,因为这个实验的要点就在于蜡的多少,蜡要均匀,如果离蜡烛近的火柴粘的蜡比较多,离蜡烛远的火柴粘的蜡比较少,就会导致离蜡烛远的火柴比离蜡烛近的火柴先掉,出现错误的实验结果。五年级下册,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这课中,由于课前没做实验,给六个班的学生准备
的是同一块马铃薯,随着课的继续,慢慢地发现马铃薯在盐水中从浮慢慢转为悬浮,最后即使是饱和溶液马铃薯也浮不起来了,这就是课前不做实验的后果,由于每次的盐水浸泡,盐水已经渗入到马铃薯中达到平衡,所以才浮不起来。这节课应该为每个班都准备新鲜的马铃薯,可见课前先做实验的重要性。
课程标准中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老师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余地,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虽然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使每个实验都那么完美地呈现给学生,但我们要努力地创造条件,明确一下实验的观察目的,简化一下实验的操作步骤,微缩一下实验,让学生更接近实验,更了解实验,更能体会实验。实验在小学科学课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简化实验步骤
科学课上的实验,步骤一般都很简单,但有些实验一涉及到实验器材的使用,过程就会变得比较复杂,课本中会以很大的版面来进行讲解。学生对这样的实验其实比较反感,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心思去看完这复杂的实验要求,只想着自己去摆弄那些实验器材,结果就会变得一团糟,这对老师来说也是不想看到的。
我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就拿六年级上册的显微镜的观察实验为例。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书本上讲得相当繁琐,学生如果一条一条按原来文字去记忆的话相当麻烦,而且实际上课的效果也不佳,所以简化显微镜的使用规则成为必然。书本上是这样来规范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步骤和方法的:1.一只手握住镜臂,另一只手托着镜座,将显微镜向着光,摆放在平坦的桌面上;2.转动转换器,将低倍物镜转到境筒下;3.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从目镜往下看,能看见一个亮的光圈;4.调节粗准焦螺旋将镜筒抬起,使低倍物镜离载物台大约2~3厘米。将想观察的标本的载玻片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住,要使标本恰好在载物台通光孔的中央;5.调节准焦螺旋,降低镜筒,使低倍物镜恰好在载玻片的上面;6.从目镜往下看,调整准焦螺旋,将镜筒慢慢地抬升到标本出现在视野里为止,调整光线使你能尽可能地看清标本;7.慢慢移动载玻片,观察标本的各个部分,注意移动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方向正好相反。课本上的文字多而繁琐,学生根本就不容易记,于是在上课时我把显微镜的使用规则简化成了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的十字口诀,学生记起来方便,在实验的时候也很容易按照步骤进行。同时在讲解每一步的过程中,也把显微镜结构名称比较难记的问题解决了,例如安放,课上演示的时候就会强调安放的意思就要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放在平稳的桌面上,与桌子的边缘保持一个安全的位置。其他的结构名称也能用同样的方法在其他四个步骤中一一让学生掌握。
简化试验后,学生实验的操作步骤就会根据老师提出的来记忆,学生要死记的东西少了,实验步骤就会记得很活很牢。在实验的时候,学生的脑中就会按老师提出的口诀一步一步地有序进行,实验的操作就会更完整。
二、简化实验材料
小学生的科学实验在我看来,其实就是让学生亲自体验的过程,实验时过分要求学生必须使用初中或高中的实验器材,对他们来说也是有危险性的,毕竟他们还是小学生。只要知道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如何操作从而观察到实验结果即可,不必非得使用课本规定的实验仪器。例如酒精灯,酒精灯在小学科学实验中的使用还是比较多的,使用的次数多,讲解的次数也多,但危险依旧存在,打翻酒精灯的现象比比皆是。所以我在上课时,一般都会使用蜡烛来代替酒精灯让学生进行加热实验。小学科学课的实验中,用到蜡烛加热,其实已经足够了。
这是简化单个实验器材,其实整套的实验器材也可以进行简化,小学科学实验崇尚的是实验小型化和微观化。这里我以过滤实验为例,过滤实验是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过滤实验需要的材料有很多,铁架台、烧杯、漏斗、滤纸、玻璃棒等,组成一个过滤装置。其中玻璃仪器较多,打碎的概率也很高,对于小学生而言,过滤实验要求的是让学生学会过滤的这种方法,其实利用一些常见的材料,在家我们自己也能进行过滤实验,学会怎样科学地过滤。在我的课上,我把铁架台直接省略,利用的是饮料瓶,把饮料瓶的盖子去掉,在中间部分拦腰一切,然后将上半部瓶口部分倒插入瓶身,在里面垫上叠好的滤纸,用一次性筷子代替玻璃棒,就可以开始过滤了。这套装置即使学生实验时不注意打翻了,也不会有什么危险。其实,实验材料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找,不要老师帮他们都准备好,这样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实验
积极性。实验要微型化,实验材料也要环保,最好能利用我们身边找得到的材料进行,培养学生生活中的科学探究精神。
三、明确实验观察
小学科学书上的实验很多,有些实验只有实验过程,没有明确实验的观察。例如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食物中的营养一课中,书本上只要求利用食用油、花生、肥肉在白纸上留下的痕迹来辨别食物中的脂肪。可是编者似乎忘记了食物中还存在着一种营养物质——水,水也能在纸上留下痕迹。书上没有明确脂肪到底在纸上留下的是怎样的痕迹,学生就只能凭借自己的主观来判断,导致学生不明就里胡乱判断。其实我们可以在实验前,先明确实验观察到的是怎样的痕迹,用食用油和水在纸上涂几下,让学生进行观察,学生很容易就能观察出食用油在纸上的穿透性更强一些。还有更简单的观察方法来判断脂肪的存在,就是让学生拿着纸看,涂抹了食用油的地方透光性更好。可见科学实验中,如能更清晰地明确实验的观察,学生实验时就会更具目的性。
四、课前先做实验
小学科学教材中的某些实验其实要求比较高,过程中稍微有些马虎就会导致实验的失败,所以在学生实验前,老师必定要先做一次实验来保证实验的可行性。
例如: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热传导实验,这个实验一定要老师在课前亲自把一根根火柴用蜡粘在铁丝上,因为这个实验的要点就在于蜡的多少,蜡要均匀,如果离蜡烛近的火柴粘的蜡比较多,离蜡烛远的火柴粘的蜡比较少,就会导致离蜡烛远的火柴比离蜡烛近的火柴先掉,出现错误的实验结果。五年级下册,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这课中,由于课前没做实验,给六个班的学生准备
的是同一块马铃薯,随着课的继续,慢慢地发现马铃薯在盐水中从浮慢慢转为悬浮,最后即使是饱和溶液马铃薯也浮不起来了,这就是课前不做实验的后果,由于每次的盐水浸泡,盐水已经渗入到马铃薯中达到平衡,所以才浮不起来。这节课应该为每个班都准备新鲜的马铃薯,可见课前先做实验的重要性。
课程标准中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老师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余地,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虽然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使每个实验都那么完美地呈现给学生,但我们要努力地创造条件,明确一下实验的观察目的,简化一下实验的操作步骤,微缩一下实验,让学生更接近实验,更了解实验,更能体会实验。实验在小学科学课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