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龙集壬辰——学者书法展
“龙集壬辰——学者书法展”,是澳门艺术博物馆多年来举办系列中国书画学术研讨会所衍生的展览构思,邀请了傅申、杨新、薛永年、萧平、曹宝麟、黄1享、刘一闻、白谦慎八位在中国书画界深具学术造诣与创作经验的专家学者参与。是次展览内容丰富,类型广泛。涉及体裁涵盖了行、楷、篆、隶、草及混合书体,传统表现之外,又见非传统形式。当中不少文字是参展者自题的诗词、跋文、杂感或校记等,字里行间,跃然将内化的器识、才学幻为珠玑。作品不仅展现出参展者在中国书画、文学及学术领域各方面的涵养,亦呈现了各自行文走笔的书法风采。
镜涵春秋——青峰泉、三镜堂藏中国古代铜镜展
本次展览汇聚了青峰泉、三镜堂收藏的中国古代铜镜近280件,基本涵盖商周至明清等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镜种,绝大多数展品属于首次公开展览。其中,战国及早期铜镜中的几何和禽兽纹饰,都反映了先民对自然和自然生物的敬畏和崇拜:汉代铜镜的纹饰则充满了神人与灵兽仙禽,纹饰氛围神秘而庄严肃穆,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祈盼、对神仙世界的向往;隋唐铜镜的瑞兽鸾乌、鹊绕花枝和狩猎纹则散发出浓郁生活气息和喜庆吉祥的情景,西域和佛教文化元素的融入又使隋唐铜镜别开生面;两宋辽金及元明清的镜饰中,双鱼双龙纹、人物故事纹、铸地坊名纹以及四字吉语铭文的大量出现反映出铜镜纹饰更加实用化、民俗化和商业化。
大千世界——张大干敦煌临摹作品展
1941年,张大千率队赴敦煌,开始历时2年7个月的临摹壁画之旅。这期间,他共摹壁画276幅,并为莫高窟重新编号。1943年,《大风堂临摹敦煌壁画》一书出版,轰动了艺术界和学术界,上至学者、艺术家,下至普通百姓,都对敦煌产生了新的认识,也使国人加强加深了对敦煌的保护和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说,张大千是敦煌的功臣。20世纪50年代,张大千的183件敦煌临摹作品捐赠给家乡的四川博物院,此次展览将展出其中的46件精品,这些精品较为全面展现了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的成果,从中可以一窥敦煌对于张大千整个艺术风格的影响。
印象中国·宜兴紫砂大展
宜兴古称荆溪、阳羡,具有久远的烧陶历史,宜兴紫砂始于北宋,盛于明清,其悠久的历史对当今紫砂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次展览特别策划了“荆溪古器”、“大师风采”、“名人名作”、“丹青妙手”、“紫泥春华”五个单元,每个单元展示100件经典作品。其中包括时大彬、陈鸣远、邵大亨、“紫砂七老”及多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精品,其作品风格涵盖了宜兴紫砂的全部风貌及艺术特征,代表着紫砂艺术发展的最高水平。
水墨文章当代水墨研究系列展第二回——笔法维度
本次展览主题为“笔法维度”,是鉴于人们对于传统绘画都有“寻根”、“互根”之热切的期盼。中国传统绘画语境中的“用笔”强调“用”的人、“用”的过程、“用”的方式。三位一体才能生发出具有文脉价值的“用笔”二字。“用笔”就是中国画作画与赏鉴的根本。离开了好的“用笔”之法度难以谈层次丰富、意味深远的“线条”,没有“象物”的线,更难谈造型、画面意趣。该展览目的是向观众提出一个关于如何观看中国画、水墨画的新命题。即深入对“笔”、“线条”的关注。虽然,现代的国画家、水墨画家在创作题材等均已今日不同往昔,但对“用笔”这一水墨画自律发展的内在原动力仍然应关注、探讨。
“龙集壬辰——学者书法展”,是澳门艺术博物馆多年来举办系列中国书画学术研讨会所衍生的展览构思,邀请了傅申、杨新、薛永年、萧平、曹宝麟、黄1享、刘一闻、白谦慎八位在中国书画界深具学术造诣与创作经验的专家学者参与。是次展览内容丰富,类型广泛。涉及体裁涵盖了行、楷、篆、隶、草及混合书体,传统表现之外,又见非传统形式。当中不少文字是参展者自题的诗词、跋文、杂感或校记等,字里行间,跃然将内化的器识、才学幻为珠玑。作品不仅展现出参展者在中国书画、文学及学术领域各方面的涵养,亦呈现了各自行文走笔的书法风采。
镜涵春秋——青峰泉、三镜堂藏中国古代铜镜展
本次展览汇聚了青峰泉、三镜堂收藏的中国古代铜镜近280件,基本涵盖商周至明清等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镜种,绝大多数展品属于首次公开展览。其中,战国及早期铜镜中的几何和禽兽纹饰,都反映了先民对自然和自然生物的敬畏和崇拜:汉代铜镜的纹饰则充满了神人与灵兽仙禽,纹饰氛围神秘而庄严肃穆,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祈盼、对神仙世界的向往;隋唐铜镜的瑞兽鸾乌、鹊绕花枝和狩猎纹则散发出浓郁生活气息和喜庆吉祥的情景,西域和佛教文化元素的融入又使隋唐铜镜别开生面;两宋辽金及元明清的镜饰中,双鱼双龙纹、人物故事纹、铸地坊名纹以及四字吉语铭文的大量出现反映出铜镜纹饰更加实用化、民俗化和商业化。
大千世界——张大干敦煌临摹作品展
1941年,张大千率队赴敦煌,开始历时2年7个月的临摹壁画之旅。这期间,他共摹壁画276幅,并为莫高窟重新编号。1943年,《大风堂临摹敦煌壁画》一书出版,轰动了艺术界和学术界,上至学者、艺术家,下至普通百姓,都对敦煌产生了新的认识,也使国人加强加深了对敦煌的保护和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说,张大千是敦煌的功臣。20世纪50年代,张大千的183件敦煌临摹作品捐赠给家乡的四川博物院,此次展览将展出其中的46件精品,这些精品较为全面展现了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的成果,从中可以一窥敦煌对于张大千整个艺术风格的影响。
印象中国·宜兴紫砂大展
宜兴古称荆溪、阳羡,具有久远的烧陶历史,宜兴紫砂始于北宋,盛于明清,其悠久的历史对当今紫砂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次展览特别策划了“荆溪古器”、“大师风采”、“名人名作”、“丹青妙手”、“紫泥春华”五个单元,每个单元展示100件经典作品。其中包括时大彬、陈鸣远、邵大亨、“紫砂七老”及多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精品,其作品风格涵盖了宜兴紫砂的全部风貌及艺术特征,代表着紫砂艺术发展的最高水平。
水墨文章当代水墨研究系列展第二回——笔法维度
本次展览主题为“笔法维度”,是鉴于人们对于传统绘画都有“寻根”、“互根”之热切的期盼。中国传统绘画语境中的“用笔”强调“用”的人、“用”的过程、“用”的方式。三位一体才能生发出具有文脉价值的“用笔”二字。“用笔”就是中国画作画与赏鉴的根本。离开了好的“用笔”之法度难以谈层次丰富、意味深远的“线条”,没有“象物”的线,更难谈造型、画面意趣。该展览目的是向观众提出一个关于如何观看中国画、水墨画的新命题。即深入对“笔”、“线条”的关注。虽然,现代的国画家、水墨画家在创作题材等均已今日不同往昔,但对“用笔”这一水墨画自律发展的内在原动力仍然应关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