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设问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启发式教学的基础。在减负增效进行得如火如荼的今天,以巧妙的设问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政治课堂教学中设问的具体操作和操作要点谈点自己的浅显之见。
关键词:减负增效;设问;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具体操作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1)4-077-01
教师提出的问题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知识性的问题,一类是思维性的问题。
一、知识性的问题
知识性问题就是有现成的、固定的答案。比如《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一课,教师就可以结合本课教学目标中的重点难点知识提出以下设问:(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有哪些?(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包括哪些?为什么毛泽东思想不包括在内?(3)邓小平理论的核心与精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及其实践意义分别是什么?让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自主学习这一课,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学习效率也会提高。
二、思维性的问题
这类问题学生无法立即从教材上找到答案,需要动一下脑筋细细思考。这类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个性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以下就谈谈本人在课堂教学中设问这类问题的具体做法:
1.运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设问技巧。要全面地认识一事物,其完整的逻辑思维过程就包括“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是有层次的引导式设问,一问衔一问,步步深入,直至问题的解决。“是什么”是给事物下定义,揭示事物的内涵和本质属性;“为什么”是探索事物的因果联系,揭示事物的地位、形成的原因、作用和意义;“怎么做”是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意义,揭示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和思路。运用这一设问技巧,不仅可以让学生全面深入的理解这一事物,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探索能力、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比如《市场配置资源》这一课,重点是要学生全面把握市场经济,所以围绕它可以提出以下设问:(1)什么是市场经济?(2)为什么要实行市场经济?(3)怎样推动市场经济健康发展?这三个问题层层推进,学生一时无法找到答案,需要熟看教材,然后对其进行总结和概括,方能解决。
2.设问一些学生既耳熟能详但又较为困惑的问题。这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比如说在讲到“商品”这个概念时,可以设问:“明星卖广告卖的是名气,名气是不是商品”或“当前很多人卖血卖器官,血和器官是不是商品呢?”。再比如讲到“意识”这个抽象的概念时,可以设问:“大猩猩很聪明,可以模仿人的很多动作,那大猩猩有没有意识呢?”这些设问贴近学生生活且耳熟能详,容易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讨论,学生的情绪就非常高涨,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再通过教师进行总结,这样既可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也可以调节课堂气氛,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3.“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结合教材内容,有目的地设问一些能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质疑等能力的问题是很有必要的。通过设问一方面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潜移默化的传递这种学习的方法,另一方面还能在设问和解答时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比如说在讲到《新时代的劳动者》这一课时,设问“就业的意义”,但要学生分别从个人角度、国家角度、人类社会角度阐述。这一设问可以锻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问题一提出,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很热烈。这种开放性的设问,可以让学生更加关注社会热点时事,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即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讲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一课时,设问“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吗?唯心主义都是不科学的,应该彻底否定,对吗?”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回答:唯物主义不都是正确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都是有局限性的,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不科学的,但不应该彻底否定,因为它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着或多或少的借鉴意义,所以列宁将其形容为“一朵无实花”。这类设问可以锻炼学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用矛盾分析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具体操作时都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1.设问要巧而新颖:设问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知识,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的内涵和实质。设问一方面要新颖,以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从而启发他们的思维;另一方面设问要巧,选择好最佳的切入点,如知识的重难点、学生的疑点、思维的转折点、知识的引申等等。
2.设问要适度:问题设置要疏密结合,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狂轰滥炸”式的设问只会让学生应接不暇,难以应付,学生既不能真正地独立思考,还会产生心理压力,且一堂课的设问过多还会破坏这堂课结构的严密性与完整性。可是也不能没有提问。如果不提问,不启发,光是老师在唱“独角戏”,就无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效率也不高。所以应该在每提一个问题之后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这样才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才能够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对问题考虑得更全面。
3.应变有节,设问有序:首先,教师在课堂上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对学生的回答能迅速地作出准确的判断,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的反应,鼓励他们质疑提问,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另外还要根据不同的班级及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提问,由于素质的差异,提问方式和难易程度也应有所不同。其次,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所以老师的设问也应该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帮助学生对事物的理解。
关键词:减负增效;设问;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具体操作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1)4-077-01
教师提出的问题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知识性的问题,一类是思维性的问题。
一、知识性的问题
知识性问题就是有现成的、固定的答案。比如《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一课,教师就可以结合本课教学目标中的重点难点知识提出以下设问:(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有哪些?(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包括哪些?为什么毛泽东思想不包括在内?(3)邓小平理论的核心与精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及其实践意义分别是什么?让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自主学习这一课,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学习效率也会提高。
二、思维性的问题
这类问题学生无法立即从教材上找到答案,需要动一下脑筋细细思考。这类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个性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以下就谈谈本人在课堂教学中设问这类问题的具体做法:
1.运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设问技巧。要全面地认识一事物,其完整的逻辑思维过程就包括“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是有层次的引导式设问,一问衔一问,步步深入,直至问题的解决。“是什么”是给事物下定义,揭示事物的内涵和本质属性;“为什么”是探索事物的因果联系,揭示事物的地位、形成的原因、作用和意义;“怎么做”是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意义,揭示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和思路。运用这一设问技巧,不仅可以让学生全面深入的理解这一事物,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探索能力、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比如《市场配置资源》这一课,重点是要学生全面把握市场经济,所以围绕它可以提出以下设问:(1)什么是市场经济?(2)为什么要实行市场经济?(3)怎样推动市场经济健康发展?这三个问题层层推进,学生一时无法找到答案,需要熟看教材,然后对其进行总结和概括,方能解决。
2.设问一些学生既耳熟能详但又较为困惑的问题。这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比如说在讲到“商品”这个概念时,可以设问:“明星卖广告卖的是名气,名气是不是商品”或“当前很多人卖血卖器官,血和器官是不是商品呢?”。再比如讲到“意识”这个抽象的概念时,可以设问:“大猩猩很聪明,可以模仿人的很多动作,那大猩猩有没有意识呢?”这些设问贴近学生生活且耳熟能详,容易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讨论,学生的情绪就非常高涨,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再通过教师进行总结,这样既可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也可以调节课堂气氛,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3.“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结合教材内容,有目的地设问一些能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质疑等能力的问题是很有必要的。通过设问一方面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潜移默化的传递这种学习的方法,另一方面还能在设问和解答时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比如说在讲到《新时代的劳动者》这一课时,设问“就业的意义”,但要学生分别从个人角度、国家角度、人类社会角度阐述。这一设问可以锻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问题一提出,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很热烈。这种开放性的设问,可以让学生更加关注社会热点时事,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即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讲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一课时,设问“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吗?唯心主义都是不科学的,应该彻底否定,对吗?”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回答:唯物主义不都是正确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都是有局限性的,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不科学的,但不应该彻底否定,因为它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着或多或少的借鉴意义,所以列宁将其形容为“一朵无实花”。这类设问可以锻炼学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用矛盾分析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具体操作时都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1.设问要巧而新颖:设问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知识,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的内涵和实质。设问一方面要新颖,以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从而启发他们的思维;另一方面设问要巧,选择好最佳的切入点,如知识的重难点、学生的疑点、思维的转折点、知识的引申等等。
2.设问要适度:问题设置要疏密结合,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狂轰滥炸”式的设问只会让学生应接不暇,难以应付,学生既不能真正地独立思考,还会产生心理压力,且一堂课的设问过多还会破坏这堂课结构的严密性与完整性。可是也不能没有提问。如果不提问,不启发,光是老师在唱“独角戏”,就无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效率也不高。所以应该在每提一个问题之后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这样才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才能够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对问题考虑得更全面。
3.应变有节,设问有序:首先,教师在课堂上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对学生的回答能迅速地作出准确的判断,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的反应,鼓励他们质疑提问,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另外还要根据不同的班级及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提问,由于素质的差异,提问方式和难易程度也应有所不同。其次,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所以老师的设问也应该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帮助学生对事物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