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万博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记得,2010年6月28日,他受邀参加国务院召开的一次经济形势咨询会,总理温家宝当时说了一句话:“根据我20多年的经验,有两个东西可以造成社会不稳定,一个是官员腐败,一个是通货膨胀!”
刚刚过去的2012年8月,有数据显示,农产品价格环比超季节性上涨;进入9月,粮、油、肉、蛋、菜价格则全线上涨。上个月一袋25公斤的大米售价135元,现在价格已经突破了160元。不少消费者再次紧张起来:通货膨胀难道又来了?
通胀到底有多可怕?政策调节如何减少通胀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带着这些问题,环球人物杂志记者专访了滕泰。这位38岁的经济学家目前不仅是万博经济研究院院长,还是复旦大学和中央财经大学的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客座教授和深交所博士后导师。
下次通胀应该在2014年
环球人物杂志:9月份粮、油、肉、蛋、菜价格全线上涨是新一轮通胀的预兆吗?
滕泰:通货膨胀指的是一般物价水平的全面上涨。如果仅仅是食品价格的阶段性上涨,能否称其为通货膨胀的前兆值得商榷。现在,我国经济仍然处于复苏前的低迷阶段,主要矛盾是需求不足和产能过剩,在房地产、钢铁、煤炭等行业存在着大量过剩的库存产品需要消化,在这些领域,产品价格应该是下跌的。
9月份以来的食品价格上涨跟前一段时间国际市场的粮价上涨有一定关系,不过,中国今年粮食大丰收,而且上半年还从国际市场上进口了大量大米、玉米、小麦等农产品,应该说,中国下半年粮食和食品领域不太可能出现严重的通胀。
退一步讲,即便食品价格上涨过快造成了消费物价指数(CPI)反弹,也不能就简单地定义为通货膨胀发生了,目前食品供求造成的物价浮动并不能反映总体供求关系。
环球人物杂志:中国上一轮通胀是2010年第四季度以后发生的,而刚过去的2012年8月份,CPI只有2.0%,现在中国到底处于通胀还是通缩?
滕泰:据我预测,中国未来一年内的CPI平均水平不会超过3%。如你所言,最近公布的CPI指数只有2.0%,因此,目前不该担心通胀,而应该担心通缩。对于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体而言,通常只有CPI连续为负值时才叫通缩,而中国处于经济转型阶段,劳动力成本上涨很快,每年因此导致的物价上涨幅度就会超过2%。因此,2%左右的CPI实际上就预示着通缩的到来。
从中国的物价波动周期来看,一般两个周期的物价高点至少相差3年。比如,我国新世纪的第一波通胀冲击波是2004年,我记得当年8月份CPI达到了5.3%。不过,那一轮通胀主要是由于石油、粮食价格上涨以及煤电油供应紧张引起的。因此,在政府对房地产、钢铁、水泥等投资过热行业进行打压,加上随后夏粮上市的情况下,总体物价水平很快就回落了。
第二波通胀是2007年第二季度到第三季度。当年12月CPI猛增至6.5%,到2008年2月达到顶点8.7%。这一轮物价水平上涨与资产价格的暴涨交织在一起,在全球货币过剩的背景下,物价、房价、股价集体走高,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遇到。
第三波刚刚过去的通胀是2010年到2011年。到2011年7月,CPI同比上涨6.5%。这次通胀既是结构性通胀,也有货币超发及成本推动的原因,但主要还是食品通胀。
按照上述规律看,我认为,下次通货膨胀开始的时间应该是2013年下半年以后,高点将会出现在2014年。现在钢铁、煤炭等价格一路下跌,内需也不足,说明通胀的条件并不成熟,在未来一年中,中国的物价都将维持在相对温和的水平。
环球人物杂志:但老百姓都盼着物价下降,认为到时候手里的钱就升值了,生活质量就提高了。
滕泰:这些看起来很美好,但一般来说,物价下降就意味着通货紧缩,前一天还能卖1块钱的东西,今天可能就卖8毛钱了,这会让大家对消费持观望态度,而生产者会因收入降低失去生产的积极性,经济就会随之下滑。经济不景气,企业会大批倒闭,这将导致很多人失业,失去收入来源。所以,虽然物价下降了,但你的收入可能都没有了,提高生活质量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环球人物杂志:还有一种情况,尽管不少人在说,除了工资不涨,什么都涨,但总体上感觉,生活并没有越来越难。这又是怎么回事?
滕泰:物价上涨,让消费者觉得货币购买力下降,“钱变毛了”,但不同人群对通胀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在通胀起步、高峰、退潮的不同阶段,不同人群受益、受害的先后次序和程度大不相同。比如,那些领固定退休金的退休工人、最底层的劳动者、小企业主和被股市套牢的中小投资者等,在每一次通胀发生时,都不得不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财富缩水。同时,只要通胀没有恶化到失控的地步,一些人受到的损害总是极其有限,甚至是可以转嫁的,比如垄断企业,在通胀发生时,可以将成本上涨风险转嫁给下游厂商或者消费者。另外,政府公务员受通胀的损害也很小,尽管公务员工资上涨水平不是最高的,但是他们所享受的各种隐性福利收入却大大降低了通胀导致的损害。
环球人物杂志:普通百姓如何应对通胀?
滕泰:通胀就是货币贬值,要避免通胀的危害就要站在持有货币的对立面——手里不持有货币,趁着利率高把钱借给别人;或者把货币变成实物资产。当物价回落时,利率也会跟着回落,在这个阶段,普通百姓应该反过来做:把实物资产卖了,选择持有货币等金融资产。
盲目的政策紧缩更可怕
环球人物杂志:你曾经说通胀不可怕,为什么?
滕泰:通胀还是可怕的,但要反对非理性的通胀恐惧。实际上,像目前这样的温和通胀不可怕,因为一定的通胀能够活跃生产、刺激消费,进而能够刺激国民经济的发展、促进就业。至于温和通胀的标准,可能因不同的发展阶段而异。对于一个成熟经济体而言,3%以下的物价上涨基本上是可以接受的,但对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而言,只要把通胀控制在5%以内,就是基本健康的。
环球人物杂志:很多人觉得货币超发是上一轮通胀的根本原因,有种观点认为,上一轮通胀和2008年底4万亿财政投资以及相应的信贷扩张有关系。
滕泰:货币超发从长期看可能造成货币贬值,但短期内不一定会直接反映到物价上。具体到2008年的4万亿财政投资和9.5万亿信贷扩张,那么大规模的投资肯定会有“挤出效应”,比如,一部分民间投资被挤出了投资市场,而且,由于效率低下甚至腐败严重,这些信贷中也难免产生一些呆账、坏账。但当时的财政投资和信贷扩张对于稳定经济、恢复增长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环球人物杂志:怎样才能较好地抑制通胀,又不伤害国民经济呢?
滕泰:20世纪80年代以来,每一轮通胀都会引来政府猛烈的货币紧缩政策,而每一轮紧缩都造成企业成本提高,导致大批中小企业倒闭。2011年以来的持续紧缩,已经把中小企业的实际贷款成本提高了10%—20%,现在,广东、浙江等10多个省份的中小企业经营压力甚至超过了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
因此,说到政策,我认为与其一遇到通胀就实行全面紧缩,不如建立、维持好的制度,比如打造好的经济环境、制定良好的农产品供给制度、形成稳定的市场预期、确保一定的货币供应等。西方国家重视核心CPI指标,这个核心CPI把能源价格和食品价格剔除出去,能够更客观地反映总供求关系,不会夸大通胀、制造非理性恐惧。而中国不是这样。农业仍然是小农经济,猪肉涨价了,农民会增大供给,都跑去养猪;一看降价了,就减少养殖,甚至把猪杀了。结果,农产品供给大幅波动造成CPI波动,就是我们常说的CPI跟着猪肉跑,货币政策又跟着CPI走,最终常常收得太狠,矫枉过正。
其实,国家统计局可以找几个人做一个反映国民经济情况的核心CPI。现在煤炭价格、钢铁价格暴跌,大部分行业都是产能过剩、需求不足,一片萧条。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不要一看CPI升高就轻易实行全面紧缩政策,我们需要的是更为成熟和可靠的办法,找到这些办法也一点都不难。
刚刚过去的2012年8月,有数据显示,农产品价格环比超季节性上涨;进入9月,粮、油、肉、蛋、菜价格则全线上涨。上个月一袋25公斤的大米售价135元,现在价格已经突破了160元。不少消费者再次紧张起来:通货膨胀难道又来了?
通胀到底有多可怕?政策调节如何减少通胀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带着这些问题,环球人物杂志记者专访了滕泰。这位38岁的经济学家目前不仅是万博经济研究院院长,还是复旦大学和中央财经大学的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客座教授和深交所博士后导师。
下次通胀应该在2014年
环球人物杂志:9月份粮、油、肉、蛋、菜价格全线上涨是新一轮通胀的预兆吗?
滕泰:通货膨胀指的是一般物价水平的全面上涨。如果仅仅是食品价格的阶段性上涨,能否称其为通货膨胀的前兆值得商榷。现在,我国经济仍然处于复苏前的低迷阶段,主要矛盾是需求不足和产能过剩,在房地产、钢铁、煤炭等行业存在着大量过剩的库存产品需要消化,在这些领域,产品价格应该是下跌的。
9月份以来的食品价格上涨跟前一段时间国际市场的粮价上涨有一定关系,不过,中国今年粮食大丰收,而且上半年还从国际市场上进口了大量大米、玉米、小麦等农产品,应该说,中国下半年粮食和食品领域不太可能出现严重的通胀。
退一步讲,即便食品价格上涨过快造成了消费物价指数(CPI)反弹,也不能就简单地定义为通货膨胀发生了,目前食品供求造成的物价浮动并不能反映总体供求关系。
环球人物杂志:中国上一轮通胀是2010年第四季度以后发生的,而刚过去的2012年8月份,CPI只有2.0%,现在中国到底处于通胀还是通缩?
滕泰:据我预测,中国未来一年内的CPI平均水平不会超过3%。如你所言,最近公布的CPI指数只有2.0%,因此,目前不该担心通胀,而应该担心通缩。对于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体而言,通常只有CPI连续为负值时才叫通缩,而中国处于经济转型阶段,劳动力成本上涨很快,每年因此导致的物价上涨幅度就会超过2%。因此,2%左右的CPI实际上就预示着通缩的到来。
从中国的物价波动周期来看,一般两个周期的物价高点至少相差3年。比如,我国新世纪的第一波通胀冲击波是2004年,我记得当年8月份CPI达到了5.3%。不过,那一轮通胀主要是由于石油、粮食价格上涨以及煤电油供应紧张引起的。因此,在政府对房地产、钢铁、水泥等投资过热行业进行打压,加上随后夏粮上市的情况下,总体物价水平很快就回落了。
第二波通胀是2007年第二季度到第三季度。当年12月CPI猛增至6.5%,到2008年2月达到顶点8.7%。这一轮物价水平上涨与资产价格的暴涨交织在一起,在全球货币过剩的背景下,物价、房价、股价集体走高,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遇到。
第三波刚刚过去的通胀是2010年到2011年。到2011年7月,CPI同比上涨6.5%。这次通胀既是结构性通胀,也有货币超发及成本推动的原因,但主要还是食品通胀。
按照上述规律看,我认为,下次通货膨胀开始的时间应该是2013年下半年以后,高点将会出现在2014年。现在钢铁、煤炭等价格一路下跌,内需也不足,说明通胀的条件并不成熟,在未来一年中,中国的物价都将维持在相对温和的水平。
环球人物杂志:但老百姓都盼着物价下降,认为到时候手里的钱就升值了,生活质量就提高了。
滕泰:这些看起来很美好,但一般来说,物价下降就意味着通货紧缩,前一天还能卖1块钱的东西,今天可能就卖8毛钱了,这会让大家对消费持观望态度,而生产者会因收入降低失去生产的积极性,经济就会随之下滑。经济不景气,企业会大批倒闭,这将导致很多人失业,失去收入来源。所以,虽然物价下降了,但你的收入可能都没有了,提高生活质量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环球人物杂志:还有一种情况,尽管不少人在说,除了工资不涨,什么都涨,但总体上感觉,生活并没有越来越难。这又是怎么回事?
滕泰:物价上涨,让消费者觉得货币购买力下降,“钱变毛了”,但不同人群对通胀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在通胀起步、高峰、退潮的不同阶段,不同人群受益、受害的先后次序和程度大不相同。比如,那些领固定退休金的退休工人、最底层的劳动者、小企业主和被股市套牢的中小投资者等,在每一次通胀发生时,都不得不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财富缩水。同时,只要通胀没有恶化到失控的地步,一些人受到的损害总是极其有限,甚至是可以转嫁的,比如垄断企业,在通胀发生时,可以将成本上涨风险转嫁给下游厂商或者消费者。另外,政府公务员受通胀的损害也很小,尽管公务员工资上涨水平不是最高的,但是他们所享受的各种隐性福利收入却大大降低了通胀导致的损害。
环球人物杂志:普通百姓如何应对通胀?
滕泰:通胀就是货币贬值,要避免通胀的危害就要站在持有货币的对立面——手里不持有货币,趁着利率高把钱借给别人;或者把货币变成实物资产。当物价回落时,利率也会跟着回落,在这个阶段,普通百姓应该反过来做:把实物资产卖了,选择持有货币等金融资产。
盲目的政策紧缩更可怕
环球人物杂志:你曾经说通胀不可怕,为什么?
滕泰:通胀还是可怕的,但要反对非理性的通胀恐惧。实际上,像目前这样的温和通胀不可怕,因为一定的通胀能够活跃生产、刺激消费,进而能够刺激国民经济的发展、促进就业。至于温和通胀的标准,可能因不同的发展阶段而异。对于一个成熟经济体而言,3%以下的物价上涨基本上是可以接受的,但对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而言,只要把通胀控制在5%以内,就是基本健康的。
环球人物杂志:很多人觉得货币超发是上一轮通胀的根本原因,有种观点认为,上一轮通胀和2008年底4万亿财政投资以及相应的信贷扩张有关系。
滕泰:货币超发从长期看可能造成货币贬值,但短期内不一定会直接反映到物价上。具体到2008年的4万亿财政投资和9.5万亿信贷扩张,那么大规模的投资肯定会有“挤出效应”,比如,一部分民间投资被挤出了投资市场,而且,由于效率低下甚至腐败严重,这些信贷中也难免产生一些呆账、坏账。但当时的财政投资和信贷扩张对于稳定经济、恢复增长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环球人物杂志:怎样才能较好地抑制通胀,又不伤害国民经济呢?
滕泰:20世纪80年代以来,每一轮通胀都会引来政府猛烈的货币紧缩政策,而每一轮紧缩都造成企业成本提高,导致大批中小企业倒闭。2011年以来的持续紧缩,已经把中小企业的实际贷款成本提高了10%—20%,现在,广东、浙江等10多个省份的中小企业经营压力甚至超过了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
因此,说到政策,我认为与其一遇到通胀就实行全面紧缩,不如建立、维持好的制度,比如打造好的经济环境、制定良好的农产品供给制度、形成稳定的市场预期、确保一定的货币供应等。西方国家重视核心CPI指标,这个核心CPI把能源价格和食品价格剔除出去,能够更客观地反映总供求关系,不会夸大通胀、制造非理性恐惧。而中国不是这样。农业仍然是小农经济,猪肉涨价了,农民会增大供给,都跑去养猪;一看降价了,就减少养殖,甚至把猪杀了。结果,农产品供给大幅波动造成CPI波动,就是我们常说的CPI跟着猪肉跑,货币政策又跟着CPI走,最终常常收得太狠,矫枉过正。
其实,国家统计局可以找几个人做一个反映国民经济情况的核心CPI。现在煤炭价格、钢铁价格暴跌,大部分行业都是产能过剩、需求不足,一片萧条。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不要一看CPI升高就轻易实行全面紧缩政策,我们需要的是更为成熟和可靠的办法,找到这些办法也一点都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