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银行优势假说认为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的关系型贷款有优势,但我国的实践与理论存在偏差,原因在于我国的利率结构、对银行债权的保护和中小银行的激励制度等方面与小银行优势假说的隐含条件有差异。本文最后提出了基于纠正中小银行融资取向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中小银行;融资;优势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在以银行为主导的我国金融市场实际上转化为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国外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认为,小银行在中小企业融资方面比大银行更具优势,原因在于其扁平型的组织结构有利于获取中小企业的“软信息”和提供建立在“软信息”基础上的关系型贷款。因此,小银行优势假说与关系型贷款理论成为发展中小银行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理论依据。
一、关系型贷款理论与小银行优势假说
(一)关系型贷款理论与小银行优势假说的传统解释
Berger&Udell(2002)把将银行贷款按技术区分为交易型贷款和关系型贷款。交易型贷款分为财务报表型贷款、资产保证型贷款、信用评分技术。交易型贷款是以事先设定的程序严格发放的,贷款决策和贷款条件主要基于贷款申请者所提供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或取决于借款者能否提供适合的抵押品等“硬信息”。关系型贷款的决策主要依赖于银行和贷款企业及企业主长期接触与合作所积累的“软信息”(如企业主的品行和能力、企业的声誉等)。由于中小企业确实存在信息不透明、缺乏抵押品以及财务制度不健全等缺陷,关系型贷款技术最适合于中小企业贷款。
“小银行优势论”(Small Bank Advantage)认为,小银行的组织结构有利于其生产软信息,因此在关系型借贷上拥有优势。相反,大银行的组织结构擅长生产硬信息和发放交易型贷款,而在关系型贷款上处于劣势。具体而言,大银行层级结构复杂,存在“组织规模不经济”,容易产生软信息传递困难和代理成本高的障碍:一是在向中小企业提供关系型贷款时,模糊性强、人格化特征显著的“软信息”难以书面形式向贷款决策层传递;二是若将贷款决策权委托给拥有“软信息”的基层信贷人员行使,由于代理链条长,监控困难,会产生很高的代理成本。与大银行相比,小银行组织结构扁平化,其基层信贷员通常拥有一定的决策权,可多渠道、长期与中小企业及企业所在社区和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多维度联系而积累“软信息”。由于信息的获得者本身就是贷款决策者或与贷款决策者接近,可有效地降低利用“软信息”时产生的代理成本。
(二)小银行优势假说隐含的前提条件
在西方国家,小银行优势假说在实践上得到多方学者的验证,这与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有着密切联系。小银行优势假说的成立至少蕴含着下列前提条件:
1.利率市场有效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贷款的可获得性比稍高的利率价格更重要。在关系型贷款业务中,中小企业通常提供诸如存货或应收账款等价值易变、难监督的抵押品,加剧小银行的成本和风险。金融市场遵循风险与收益匹配的基本原则,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风险相对高于大企业,小银行在发放关系型信贷过程中期望通过高收益率弥补承受的信贷风险。因此,一个弹性、有效的利率市场使小银行具备充分的定价权,或者通过非价格条款,充分发挥利率杠杆的调节作用,调节资金流向。
2.信贷权利保护有效
根据国外主流文献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信贷人权利保护的有效性是影响中小企业融资可得性的决定性因素。在法治完善和社会征信体系相对完善的西方国家,银行在关系型贷款中可方便地从企业的银行账户上及时了解抵押品价值的变化因而能够实现对抵押品的有效管理。法律规定的借款者的违约成本往往对其起到足够的震慑作用。即使是没有抵押的信用贷款,法治的社会、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也能促使借款者珍视银企关系。
3.小银行信贷激励与考核机制完善
“软信息”的可获得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银行的基层信贷员与中小企业长期的多重交互行为。基层信贷员长期积累借款企业的上下游企业、企业主的品行、供应商、顾客交易状况等信息,对形成正确的中小企业融资决策至关重要。企业则可通过保持与少数银行的长期沟通获得信贷资金。随着双方借贷合同的多次订立和执行,小银行拥有的企业“软信息”日积月累,这种信息优势使小银行获得更多的租金机会而实现贷款条件的跨期优化,促使小银行更倾向于对中小企业发放关系型贷款。这样的良性循环必须要求小银行具有简单、扁平化的组织结构,还同时依赖完善的信贷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以实现组织优势。
二、我国中小银行融资取向及成因
(一)我国中小银行的融资取向
根据关系型贷款和小银行优势理论,似乎可以得出一个命题,即小银行的融资取向应定位于中小企业,或者说中小银行应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资金供应者,国外的大量实证研究支持这一观点。但从我国的实践看来,小银行在关系贷款方面的优势并没有明显体现,中小企业基本账户仍然集中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市场份额较小。从贷款类型看,以真实贸易为背景的短期融资根据(如商业票据)是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抵押担保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手段,从服务对象看,中小企业并未成为中小银行的主要服务对象,中小银行往往与大型银行存在着客户趋同化的竞争局面。
吴洁(2006)运用我国2005年度沪市和深市A股上市公司贷款数据,通过实证分析来检验“小银行优势”假说,发现如下事实:(1)小银行可能更多地选择了对资产规模较大的企业为贷款对象;(2)小银行与样本企业的关系密切程度不及大银行,大银行与其样本企业的关系更具有排他性。崔向阳、赵卫兵(2004)使用沪深两市的数据对上市公司的研究也发现,在中国,不管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都热衷于“大客户战略”,市场定位不具有差异性,小银行的优势表现不出来。
我国中小银行融资取向错位的现状与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和市场体系不完善有着密切联系,制约了中小银行关系型贷款业务的发展。
(二)我国中小银行融资取向成因
1.利率结构
我国利率市场存在着诸多不合理现象,管理层对利率的管制采用几乎统一的管理标准,缺乏地域差异,对资金充足和资金匮乏地区执行差别不大的利率管理政策;不同行业的借款者、处于不同成长周期的企业、借款额度有差异的合同所适用的资金价格没有实质的差别。虽然国家对鼓励扶持的产业和行业出台优惠利率,但是除了少数高科技企业外,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处于产业结构的低端。利率缺乏弹性容易导致各类贷款的收益率没有很大的差别,高风险无法与高收益匹配,因此银行会追求大规模的资金投放以实现规模效益和降低风险。所以中小银行也青睐有政府担保的大项目或国有大企业,相比之下,中小企业的小规模贷款对中小银行缺乏吸引力。 2.信贷配给
中小银行参与关系型贷款的前提之一是银行预期能从对中小企业的借贷扩张中获得更多的收益,但这只能在银行能确保中小企业能够成熟并在成熟后一跃还贷时才可能。我国中小企业重要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大多数企业属于市场相对成熟、发展较稳定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其竞争优势来自于中国大量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各项经济效益指标有比较大的差距,且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在产品或服务的价格、质量、企业形象、社会责任、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竞争力一般逊于大企业。
我国还存在典型的国有大企业的“排挤效应”。国有企业的存在扭曲了市场机制,国有大企业即使经营业绩不佳也不会轻易倒闭。然而,有政府担保的融资项目(国有企业项目)与缺乏担保的中小企业融资项目是在同一市场中展开筹资竞争的,因而融资很容易向大企业集中。
正是由于中小银行将目标转向大企业、大项目,而此类企业往往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因此导致银行集中向省会城市或发达区域集中,而远离遍布中小企业的乡镇地区。关系型贷款随信息距离的增加或生产关于借款人的特定信息的成本的提高而缩减。另外,中小银行和大银行选择客户的标准和方法雷同,向不同规模的企业提供的几乎是无差别的标准化贷款合同,导致资金向大企业、大项目集中。
最终结果是信贷配给出现了信贷市场普遍存在资金供不应求的现象,中小银行对不同资产规模的借款人实行差别待遇,信息比较对称的大企业贷款需求得到满足,而中小企业则被拒绝。
3.债权保护
法律制度安排对银行资产保护不利,在企业改制、破产等金融纠纷案件中金融资产难以得到有效维护,司法执行中受到地方利益的干扰,地方政府的不规范行为恶化金融生态运行环境,中小企业逃废债的现象时有发生。例如,由于产权交易市场基础薄弱,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抵押权的行使涉及多个部门,程序繁琐,银行行使抵押权耗时长、成本高。中小企业融资呈现期限短、金额小、频率高的特点,一旦出现违约,银行追偿成本更高。虽然法律保全了债权,往往也只是账面债权,债权企业的财产已经被转移,金融债权保护失效。
4.中小银行内部的激励制度
银行一般实行贷款第一责任人制和贷款责任终身制,信贷人员风险承担和利益回报不相称。中小企业的各种软信息采集工作繁杂,基层信贷员为维护客户关系和采集软信息而产生的成本往往难以全额由雇主银行支付,而其培育的优质客户所带来的效益很难弥补其前期的个人支出,若发生不良贷款直接影响个人薪酬福利并且担负终身责任。
目前小银行优势假说的条件在我国尚不完善,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发放关系型贷款缺乏良好的金融生态,导致中小银行融资对象错位,制约了我国中小银行的发展壮大和中小企业的持续发展。
三、基于纠正中小银行融资取向的政策建议
(一)弹性的金融制度设计
小银行优势理论在中国的失效及我国中小银行融资取向的偏差是对现行金融制度环境和经营机制的被动适应。对于中小银行而言,制度是稀缺资源,但是政府的制度供给存在规模偏好,政府更偏好于为大银行提供有利的制度。为了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可以从资金供给和需求方面予以中小银行和中小企业更宽松的制度环境。
管理层在规划中小银行布局时依据就近、服务本地区经济原则,尽量使中小银行接近资金稀缺而中小企业集中的县级市。借鉴美国《社区投资法》,鼓励中小银行向所在地区的居民及中小企业融资,缓解资金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的态势。适度调整和放宽县市地区中小银行准入政策、降低准入门槛,强化监管约束。同时,根据资金投放区域的差异、借款人行业的差别、贷款规模等实施更具弹性的差别利率。并且在财税方面予以中小银行更多的便利。由于地处交通和通讯相对落后的区域,中小银行在开展关系型贷款业务中多次与中小企业的沟通交流导致的各种费用尽可能通过财税优惠予以弥补。金融制度设计应考虑鼓励中小银行向贷款业务相对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抑制中小银行规模扩张的动机,避免落入“小而全”的分散经营漠视,有利于集中有限资源发展强项业务,构建综合性的中小银行体系。通过市场准入宽松、业务标准弹性化等宽松的制度设计,促进县域地区形成规模多样化、服务灵活化、覆盖面广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
(二)政府以身作则,改善金融生态环境
中小银行金融债权的有效保护有赖于地方政府角色定位准确,政府加强对金融运行的法律保障。尤其在金融危机时期,更应该通过营造和谐的金融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在促进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加大对中小银行债权的保护,将中小企业和中小银行的利益等同对待,不能把保就业、促增长的行政职能简单地强加于银行。地方人民法院要加大力度打击非法逃废银行贷款、恶意拖欠银行贷款本息的企业,从促进中小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此外,地方政府牵头,工商、税务、公安等部门联手引导中小企业加强诚信建设,培育企业诚信经营的观念,力争改善经济、行政、信用、司法、中介服务等金融环境,构建“政府主导、部门配合、金融机构参与、企业和个人自律”的长效工作机制,全面推进信用环境和金融生态建设。
当前汇率风险、劳动力成本上升、市场萎缩和资金短缺等市场因素是金融生态的主要威胁因素,政府致力于积极调整经济结构,提升中小企业市场应变能力有助于从根本上杜绝侵害银行利益的现象。
(三)培育中小银行职业经理人
除了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和相对宽松的金融制度,中小银行的融资优势还必须借助银行职业经理人得以实现。因此,要留住并发挥好银行职业经理人的作用,中小银行必须在准确把握职业经理人需求的基础上设计与“激励匹配”的激励措施。好的激励机制会促进银行信贷员付出较多努力来收集软信息,并会以与股东目标基本一致的方式来使用这些信息。
一般而言,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条件下,职业经理人的需求可以划分为货币收入、职业发展、家族接纳和自我实现等四类。对于银行职业经理人而言,基薪和风险收入构成的年薪制既能保障生活基本需要同时起到激励作用;量身定做的福利政策可引导职业经理人朝着长期的绩效方向努力;股权激励把员工与企业紧紧联系到一起,具有束缚员工和稳定员工的作用,起到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效果;股票期权可约束银行经营中的短期行为,较好地解决企业所有者与职业经理人的利益矛盾;成长机制可使职业经理人为银行执着奋斗。
总之,根据银行职业经理人的实际需要建立多层次的激励体系,采取多样化的激励手段,将有助于小银行在关系型贷款业务的优势假说成为现实,也是我国中小银行可持续发展、突破中小企业融资瓶颈不可忽视的因素。
[关键词]中小银行;融资;优势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在以银行为主导的我国金融市场实际上转化为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国外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认为,小银行在中小企业融资方面比大银行更具优势,原因在于其扁平型的组织结构有利于获取中小企业的“软信息”和提供建立在“软信息”基础上的关系型贷款。因此,小银行优势假说与关系型贷款理论成为发展中小银行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理论依据。
一、关系型贷款理论与小银行优势假说
(一)关系型贷款理论与小银行优势假说的传统解释
Berger&Udell(2002)把将银行贷款按技术区分为交易型贷款和关系型贷款。交易型贷款分为财务报表型贷款、资产保证型贷款、信用评分技术。交易型贷款是以事先设定的程序严格发放的,贷款决策和贷款条件主要基于贷款申请者所提供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或取决于借款者能否提供适合的抵押品等“硬信息”。关系型贷款的决策主要依赖于银行和贷款企业及企业主长期接触与合作所积累的“软信息”(如企业主的品行和能力、企业的声誉等)。由于中小企业确实存在信息不透明、缺乏抵押品以及财务制度不健全等缺陷,关系型贷款技术最适合于中小企业贷款。
“小银行优势论”(Small Bank Advantage)认为,小银行的组织结构有利于其生产软信息,因此在关系型借贷上拥有优势。相反,大银行的组织结构擅长生产硬信息和发放交易型贷款,而在关系型贷款上处于劣势。具体而言,大银行层级结构复杂,存在“组织规模不经济”,容易产生软信息传递困难和代理成本高的障碍:一是在向中小企业提供关系型贷款时,模糊性强、人格化特征显著的“软信息”难以书面形式向贷款决策层传递;二是若将贷款决策权委托给拥有“软信息”的基层信贷人员行使,由于代理链条长,监控困难,会产生很高的代理成本。与大银行相比,小银行组织结构扁平化,其基层信贷员通常拥有一定的决策权,可多渠道、长期与中小企业及企业所在社区和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多维度联系而积累“软信息”。由于信息的获得者本身就是贷款决策者或与贷款决策者接近,可有效地降低利用“软信息”时产生的代理成本。
(二)小银行优势假说隐含的前提条件
在西方国家,小银行优势假说在实践上得到多方学者的验证,这与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有着密切联系。小银行优势假说的成立至少蕴含着下列前提条件:
1.利率市场有效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贷款的可获得性比稍高的利率价格更重要。在关系型贷款业务中,中小企业通常提供诸如存货或应收账款等价值易变、难监督的抵押品,加剧小银行的成本和风险。金融市场遵循风险与收益匹配的基本原则,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风险相对高于大企业,小银行在发放关系型信贷过程中期望通过高收益率弥补承受的信贷风险。因此,一个弹性、有效的利率市场使小银行具备充分的定价权,或者通过非价格条款,充分发挥利率杠杆的调节作用,调节资金流向。
2.信贷权利保护有效
根据国外主流文献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信贷人权利保护的有效性是影响中小企业融资可得性的决定性因素。在法治完善和社会征信体系相对完善的西方国家,银行在关系型贷款中可方便地从企业的银行账户上及时了解抵押品价值的变化因而能够实现对抵押品的有效管理。法律规定的借款者的违约成本往往对其起到足够的震慑作用。即使是没有抵押的信用贷款,法治的社会、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也能促使借款者珍视银企关系。
3.小银行信贷激励与考核机制完善
“软信息”的可获得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银行的基层信贷员与中小企业长期的多重交互行为。基层信贷员长期积累借款企业的上下游企业、企业主的品行、供应商、顾客交易状况等信息,对形成正确的中小企业融资决策至关重要。企业则可通过保持与少数银行的长期沟通获得信贷资金。随着双方借贷合同的多次订立和执行,小银行拥有的企业“软信息”日积月累,这种信息优势使小银行获得更多的租金机会而实现贷款条件的跨期优化,促使小银行更倾向于对中小企业发放关系型贷款。这样的良性循环必须要求小银行具有简单、扁平化的组织结构,还同时依赖完善的信贷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以实现组织优势。
二、我国中小银行融资取向及成因
(一)我国中小银行的融资取向
根据关系型贷款和小银行优势理论,似乎可以得出一个命题,即小银行的融资取向应定位于中小企业,或者说中小银行应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资金供应者,国外的大量实证研究支持这一观点。但从我国的实践看来,小银行在关系贷款方面的优势并没有明显体现,中小企业基本账户仍然集中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市场份额较小。从贷款类型看,以真实贸易为背景的短期融资根据(如商业票据)是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抵押担保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手段,从服务对象看,中小企业并未成为中小银行的主要服务对象,中小银行往往与大型银行存在着客户趋同化的竞争局面。
吴洁(2006)运用我国2005年度沪市和深市A股上市公司贷款数据,通过实证分析来检验“小银行优势”假说,发现如下事实:(1)小银行可能更多地选择了对资产规模较大的企业为贷款对象;(2)小银行与样本企业的关系密切程度不及大银行,大银行与其样本企业的关系更具有排他性。崔向阳、赵卫兵(2004)使用沪深两市的数据对上市公司的研究也发现,在中国,不管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都热衷于“大客户战略”,市场定位不具有差异性,小银行的优势表现不出来。
我国中小银行融资取向错位的现状与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和市场体系不完善有着密切联系,制约了中小银行关系型贷款业务的发展。
(二)我国中小银行融资取向成因
1.利率结构
我国利率市场存在着诸多不合理现象,管理层对利率的管制采用几乎统一的管理标准,缺乏地域差异,对资金充足和资金匮乏地区执行差别不大的利率管理政策;不同行业的借款者、处于不同成长周期的企业、借款额度有差异的合同所适用的资金价格没有实质的差别。虽然国家对鼓励扶持的产业和行业出台优惠利率,但是除了少数高科技企业外,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处于产业结构的低端。利率缺乏弹性容易导致各类贷款的收益率没有很大的差别,高风险无法与高收益匹配,因此银行会追求大规模的资金投放以实现规模效益和降低风险。所以中小银行也青睐有政府担保的大项目或国有大企业,相比之下,中小企业的小规模贷款对中小银行缺乏吸引力。 2.信贷配给
中小银行参与关系型贷款的前提之一是银行预期能从对中小企业的借贷扩张中获得更多的收益,但这只能在银行能确保中小企业能够成熟并在成熟后一跃还贷时才可能。我国中小企业重要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大多数企业属于市场相对成熟、发展较稳定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其竞争优势来自于中国大量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各项经济效益指标有比较大的差距,且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在产品或服务的价格、质量、企业形象、社会责任、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竞争力一般逊于大企业。
我国还存在典型的国有大企业的“排挤效应”。国有企业的存在扭曲了市场机制,国有大企业即使经营业绩不佳也不会轻易倒闭。然而,有政府担保的融资项目(国有企业项目)与缺乏担保的中小企业融资项目是在同一市场中展开筹资竞争的,因而融资很容易向大企业集中。
正是由于中小银行将目标转向大企业、大项目,而此类企业往往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因此导致银行集中向省会城市或发达区域集中,而远离遍布中小企业的乡镇地区。关系型贷款随信息距离的增加或生产关于借款人的特定信息的成本的提高而缩减。另外,中小银行和大银行选择客户的标准和方法雷同,向不同规模的企业提供的几乎是无差别的标准化贷款合同,导致资金向大企业、大项目集中。
最终结果是信贷配给出现了信贷市场普遍存在资金供不应求的现象,中小银行对不同资产规模的借款人实行差别待遇,信息比较对称的大企业贷款需求得到满足,而中小企业则被拒绝。
3.债权保护
法律制度安排对银行资产保护不利,在企业改制、破产等金融纠纷案件中金融资产难以得到有效维护,司法执行中受到地方利益的干扰,地方政府的不规范行为恶化金融生态运行环境,中小企业逃废债的现象时有发生。例如,由于产权交易市场基础薄弱,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抵押权的行使涉及多个部门,程序繁琐,银行行使抵押权耗时长、成本高。中小企业融资呈现期限短、金额小、频率高的特点,一旦出现违约,银行追偿成本更高。虽然法律保全了债权,往往也只是账面债权,债权企业的财产已经被转移,金融债权保护失效。
4.中小银行内部的激励制度
银行一般实行贷款第一责任人制和贷款责任终身制,信贷人员风险承担和利益回报不相称。中小企业的各种软信息采集工作繁杂,基层信贷员为维护客户关系和采集软信息而产生的成本往往难以全额由雇主银行支付,而其培育的优质客户所带来的效益很难弥补其前期的个人支出,若发生不良贷款直接影响个人薪酬福利并且担负终身责任。
目前小银行优势假说的条件在我国尚不完善,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发放关系型贷款缺乏良好的金融生态,导致中小银行融资对象错位,制约了我国中小银行的发展壮大和中小企业的持续发展。
三、基于纠正中小银行融资取向的政策建议
(一)弹性的金融制度设计
小银行优势理论在中国的失效及我国中小银行融资取向的偏差是对现行金融制度环境和经营机制的被动适应。对于中小银行而言,制度是稀缺资源,但是政府的制度供给存在规模偏好,政府更偏好于为大银行提供有利的制度。为了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可以从资金供给和需求方面予以中小银行和中小企业更宽松的制度环境。
管理层在规划中小银行布局时依据就近、服务本地区经济原则,尽量使中小银行接近资金稀缺而中小企业集中的县级市。借鉴美国《社区投资法》,鼓励中小银行向所在地区的居民及中小企业融资,缓解资金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的态势。适度调整和放宽县市地区中小银行准入政策、降低准入门槛,强化监管约束。同时,根据资金投放区域的差异、借款人行业的差别、贷款规模等实施更具弹性的差别利率。并且在财税方面予以中小银行更多的便利。由于地处交通和通讯相对落后的区域,中小银行在开展关系型贷款业务中多次与中小企业的沟通交流导致的各种费用尽可能通过财税优惠予以弥补。金融制度设计应考虑鼓励中小银行向贷款业务相对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抑制中小银行规模扩张的动机,避免落入“小而全”的分散经营漠视,有利于集中有限资源发展强项业务,构建综合性的中小银行体系。通过市场准入宽松、业务标准弹性化等宽松的制度设计,促进县域地区形成规模多样化、服务灵活化、覆盖面广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
(二)政府以身作则,改善金融生态环境
中小银行金融债权的有效保护有赖于地方政府角色定位准确,政府加强对金融运行的法律保障。尤其在金融危机时期,更应该通过营造和谐的金融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在促进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加大对中小银行债权的保护,将中小企业和中小银行的利益等同对待,不能把保就业、促增长的行政职能简单地强加于银行。地方人民法院要加大力度打击非法逃废银行贷款、恶意拖欠银行贷款本息的企业,从促进中小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此外,地方政府牵头,工商、税务、公安等部门联手引导中小企业加强诚信建设,培育企业诚信经营的观念,力争改善经济、行政、信用、司法、中介服务等金融环境,构建“政府主导、部门配合、金融机构参与、企业和个人自律”的长效工作机制,全面推进信用环境和金融生态建设。
当前汇率风险、劳动力成本上升、市场萎缩和资金短缺等市场因素是金融生态的主要威胁因素,政府致力于积极调整经济结构,提升中小企业市场应变能力有助于从根本上杜绝侵害银行利益的现象。
(三)培育中小银行职业经理人
除了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和相对宽松的金融制度,中小银行的融资优势还必须借助银行职业经理人得以实现。因此,要留住并发挥好银行职业经理人的作用,中小银行必须在准确把握职业经理人需求的基础上设计与“激励匹配”的激励措施。好的激励机制会促进银行信贷员付出较多努力来收集软信息,并会以与股东目标基本一致的方式来使用这些信息。
一般而言,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条件下,职业经理人的需求可以划分为货币收入、职业发展、家族接纳和自我实现等四类。对于银行职业经理人而言,基薪和风险收入构成的年薪制既能保障生活基本需要同时起到激励作用;量身定做的福利政策可引导职业经理人朝着长期的绩效方向努力;股权激励把员工与企业紧紧联系到一起,具有束缚员工和稳定员工的作用,起到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效果;股票期权可约束银行经营中的短期行为,较好地解决企业所有者与职业经理人的利益矛盾;成长机制可使职业经理人为银行执着奋斗。
总之,根据银行职业经理人的实际需要建立多层次的激励体系,采取多样化的激励手段,将有助于小银行在关系型贷款业务的优势假说成为现实,也是我国中小银行可持续发展、突破中小企业融资瓶颈不可忽视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