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一书中,柯尔施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彻头彻尾的哲学,其哲学观隐喻在其整体思想之中,是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他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作辩护,强调马克思主义与哲学之间的关联,恢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革命性。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并没有打算取消一切哲学而是在批判以往哲学的前提下建构一种新的哲学。这种哲学却不同于以往的纯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其自身内在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表现为彻底的革命性和开放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总体性的、革命性的哲学。它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总体性方法;坚持批判的革命的原则;坚持哲学的现实性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超越“纯粹哲学”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可行的,它孕育在未来的社会主义革命运动中。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纯粹哲学
二十世纪头二十年,围绕“回到马克思主义”还是“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东、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不同的理解。在东方,正统派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考茨基强调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实证科学,从二元论立场发展马克思主义。同时,列宁也强调意识形态灌输论,主张通过知识分子向工人阶级灌输革命思想,武装工人阶级头脑,用唯物主义理论反对资产阶级的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通过批判庸俗马克思主义实证化的理论倾向,创造性地提出了物化、总体性辩证法,重新激活了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源头。柯尔施在1923年发表了《马克思主义和哲学》,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个无比重要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是哲学吗?马克思到底有没有自己的哲学?柯尔施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彻头彻尾的哲学,他为马克思哲学作辩护,重建马克思哲学的思想纬度和彻底的批判的革命性。
本文首先要论证马克思主义在本质是一种哲学,但是这种哲学却不同于以往的任何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其自身内在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者,又是近代以来整个哲学的批判者、改造者,具有彻底的革命性和开放性。其次,既然马克思主义是哲学,那么它有哪些具体的内容?它的哲学观是什么?最后,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以往旧哲学的超越,它第一次在历史上给予哲学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走出体系化的哲学世界,在理论和实践的辩证运动中去变革整个世界。
一、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哲学
马克思到底有没有自己的哲学?马克思主义是哲学吗?仔细思考一下确实很难回答。造成难以回答的原因至少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马克思一生所写的文本中,马克思从来没有明确表示自己的理论学说是哲学性质的,没有文本上的依据。甚至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要消灭哲学,遑論把自己的理论界定为哲学的;另一方面即使承认马克思没有明确定性自己的理论是哲学性质的,但我们却从马克思、恩格斯批判资产阶级哲学家的错误观点中体察到马克思的哲学观,他的哲学观隐喻在其思想整体之中。
如果马克思主义理论没有哲学上的内容,从一般常识来看这显得有些不合常理。马克思肯定是为他的学说提供了一种哲学上的支撑,否则这一学说不可能会产生如此巨大的世界影响,直到今天人们仍在研究它、解读它。一个很明显的证据文本便是《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论述了哲学与世界二者之间的关系:
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就是哲学的世界化,哲学的实现同时也就是它的丧失,哲学在外部所反对的东西就是它自己内容的缺点,正是在斗争中它本身陷入了它所反对的缺陷之中,而且只有当它陷入这些缺陷之中时,它才能消除这些缺陷。与它对立的东西、它所反对的东西,总是跟它相同的东西,只不过具有相反的因素罢了。[1]76
在这里,马克思把哲学看作是观念化、精神性、非实证性的存在物,哲学的对立面是世界,世界与哲学具有相反的性质。哲学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实践,它需要冲破自身体系,打破自身内在性和自足性,将世界这个实体囊括进来,从而实现哲学的彻底化。在哲学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马克思已经开始渐渐地把哲学作为一种武器,试图将世界从非哲学当中解救出来,把哲学看作是实现自我意识的一个批判武器,这是青年马克思对哲学功能的一个创造性阐释。马克思把“哲学”视为一个斗争性的武器。哲学要想实现自身,必须与世界及其自身的缺点作斗争。哲学的斗争不仅是与其对立面作斗争,还要和自己的缺点作斗争,通过斗争使自己向更高层次迈进。
哲学的斗争性功能还体现在马克思借助哲学批判宗教。“哲学并不隐瞒这一点。普罗米修斯的自白‘总而言之,我痛恨所有的神’就是哲学自己的自白,是哲学自己的格言,表示它反对不承认人的自我意识和最高神性的一切天上的地上的神。不应该有任何神同人的自我意识相并列。”[1]12宗教和神都是世俗的产物,是人把神秘性的东西强加给神,造成了表面上神的不可亵渎性。神是宗教迷信崇拜的产物,是人头脑的虚幻反映。马克思就是要批判神的现实基础,把哲学的地位抬高,拉低神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哲学的主观承担者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具有自由精神的内核,它表现的是人的自由、解放。青年马克思从浪漫主义的视角解读哲学的社会功能,与鲍威尔和其他青年黑格尔分子的主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如果说早期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对哲学是一种积极性的评价,把哲学看作是浪漫主义的诗意和一种富有斗争力量的武器。那么在后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则从否定性的层面考察了哲学的其他功能。在1843年之后,马克思开始思考社会经济问题,并逐渐意识到物质利益与国家、法之间的关系。在费尔巴哈《关于哲学改革的临时纲要》的唯物主义观点影响下,马克思分析社会问题的立足点逐渐地转向了唯物主义。
我们重新关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思考马克思提出“消灭哲学”的口号是否意味要消灭一切哲学(包含自己的哲学)?哲学是否从此要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当中彻底排除出去?如果不是,那么消灭哲学的确切含义到底是什么?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提及“消灭哲学”的地方有两处:一是针对德国的实践政治派,提出“你们不使哲学成为现实,就不能消灭哲学”[2]10;二是针对德国的理论政治派,提出“它以为,不消灭哲学,就能够使哲学成为现实”[2]10。马克思认为,实践派虽然提出要否定哲学、废除哲学,但实践派没有意识到这种哲学本身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以为只需要通过简单的方式就可以取消它。这表明实践派企图将哲学世界化,把高贵的哲学下降到世俗人间。问题的关键恰恰在于要把这种哲学的内容实现出来,德国现实应该和德国的法哲学和国家哲学保持在同一水平上。马克思指出,理论派也犯了同样的错误,只不过这种错误具有相反的性质罢了。理论派在哲学上和世界作斗争,企图将世界哲学化,把现实世界纳入到无所不包的体系中来,而它却没有意识到哲学本身是属于世界的一部分,应该首先对自己的哲学采取批判的态度。实践派和理论派都没有正确地处理好哲学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那么马克思所说的哲学的真正含义到底是什么呢?
从消灭哲学的对象来看,此处的哲学主要关联的是以黑格尔哲学为代表的近代以来的资产阶级哲学。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所说的哲学主要代指的就是黑格尔哲学:“我们德国人在思想中、在哲学中经历了自己的未来的历史。”[2]9“因此,当我们不去批判我们现实历史的未完成的著作,而来批判我们观念历史的遗著——哲学的时候,我们的批判恰恰接触到了当代所谓的问题之所在的那些问题的中心。”[2]9德国人要在自己的哲学中把握未来现实,批判哲学正是抓住了批判德国问题的要害。这里的哲学即黑格尔哲学在观念上把握到了同时代的整个资产阶级的变化发展。
从消灭哲学的性质来看,此处的哲学是指观念化、超验化的、非辩证的哲学。柯尔施认为,马克思这里所说的“哲学”主要是指完全观念形态的资产阶级哲学,他们把哲学思想的发展完全描述成观念的历史发展过程。这种哲学观有三个局限性,“其中两个表现在那种或多或少完全处于观念的历史的领域内的批判性修正上”[3]8。第一个局限是纯粹哲学的观念,他们否认哲学的实证性和科学性,只把哲学当作观念领域内的纯粹思辨;第二个局限是地域性,德国哲学教授只是在本国宣判了黑格尔哲学的死亡,没有看到黑格尔哲学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第三个局限是资产阶级的立场,资产阶级学者只是站在自己的哲学立场思考问题,没能与具体历史发展阶段相联系,他们这样一种先天存在的哲学立场是不能在内部被克服的。
从消灭哲学的结果来看,马克思并没有取消哲学的合法性而是为了要建立自己的哲学,是在废除以往旧哲学的前提下建立自己的新哲学。正因为以往哲学没能理解哲学与现实之间的辩证关系,没有理解理论与实践革命之间的关联,它就不可能作为一个精神原则把握现实的历史。马克思对以往旧哲学失望透頂,决心建立一种辩证和唯物的哲学,它既脱胎于德国古典哲学,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又产生于十九世纪上半叶波澜壮阔的革命运动之中,转变成了一种新的科学哲学。
在此,我们可以断定,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消灭哲学的对象是德国资产阶级哲学,而不是要消灭一切哲学。消灭哲学的性质是消灭过去的旧哲学即唯心主义哲学,而消灭哲学的结果是要确立一种不同于以往旧哲学的新哲学,这种新哲学是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哲学。
如果马克思不是要完全消灭一切哲学,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哲学,这种说法是成立的话,那么马克思是怎么阐明自己学说的哲学性质的呢?或者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哲学内容是如何暗含在马克思的文本之中的。
柯尔施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按其基本性质来说,是彻头彻尾的哲学,就像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11条中和其他出版过和没出版过的那个时期的著作中系统地阐述的那样。它是一种革命的哲学,它的任务是以一个特殊的领域——哲学——里的战斗来参加在社会的一切领域里进行的反对整个现存秩序的革命斗争。”[3]37-38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革命的哲学,它不仅在理论水平上达到了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高度,而且在理论上把握了整个世界,具有一种现实的关怀。柯尔施从以下两个方面说明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一种哲学。
从原初形式方面来看,“这个理论的最初形态却是完完全全为哲学思想所渗透的”[3]22。这个理论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最初产生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之中,德国唯心主义哲学是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反映,两者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无产阶级是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中发展壮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无产阶级现实运动的理论成果。这些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构成了历史过程具体的整体。柯尔施依据辩证的方法将其划分成四种不同的趋势:“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无产阶级的革命阶级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哲学——作为一个历史过程的四种要素来把握。”[3]13从形式上看,这段话可以概括为“运动-哲学-运动-哲学”,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哲学是这一时代链条上的必然发展环节,马克思主义的原初形式是哲学性质的。
从哲学内容方面来看,德国工人运动在社会主义革命中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遗产,继承了哲学作为批判现实社会的一种理论武器。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必须渗透到现实世界中去,理解现实的发展变化。马克思并没有把黑格尔哲学简单地抛弃在一边,他吸收了黑格尔哲学中的积极因素。马克思在早期作为青年黑格尔派的一员,坚持哲学的概念和原则的规定,要求世界哲学化。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带给了青年马克思许多独特的思考,尤其是黑格尔辩证法,马克思正是在批判黑格尔哲学体系的道路上走向了哲学道路。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哲学,马克思所要终结和消灭的哲学是资产阶级的哲学,他并没有打算取消一切哲学而是在批判以往哲学的前提下建构一种新的哲学。以往的旧哲学是一种知性形而上学,是17至18世纪市民社会展开的简单呈现,它并没有把握住市民社会背后深刻的动因。马克思主义哲学既立足于市民社会的坚实土壤,又跳出市民社会的地平线思考现实世界最根本的样子,是一种立体综合式地把握现实。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理论与实践辩证互动的总体性理论
上文笔者根据柯尔施的观点已经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哲学。既然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哲学,我们很好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在叙述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看所谓的正统、第二国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是怎样界定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内容。
第二国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否认马克思主义具有哲学上的内容,认为承认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性质会损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证性,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和哲学内容划清界限。“最正统地依照导师指示行事”的马克思主义者梅林认为,马克思“抛弃所有的哲学幻想”[3]3,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哲学内容毫无联系,以至于关心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相关的哲学问题,变成了纯粹的浪费时间和精力。在柯尔施看来,对于这样的马克思主义者来说,马克思主义是静止不变的、没有特定的哲学立场,这将导致“一个第一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他的个人哲学生活中不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叔本华的追随者的”[3]4。另一方面,第二国际代表鲁道夫·希法亭认为,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优于资本主义科学的显著特征。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作价值判断只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绝对客观中立的、以描述因果联系为目标。
如此一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变成了一种专门化的理论公式和启发式原则,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变成了书斋式的、纯粹思辨的理论,丧失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革命性。也就是说,在正统的马克思主义那里,理论和实践、哲学与现实是割裂开来的,他们研究出来的社会学、经济学、哲学等成果不再必然地发展成为一种革命的实践,要么转变成一种改良的企图,要么只会偶然地导致革命。革命的问题已经不再成为这些理论家思考的问题,已经从他们的头脑中完全移除了。
柯尔施写《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批判资产阶级哲学理论家和“正统的”、第二国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教条主义化的歪曲解释,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作辩护,连接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之间的关系,恢复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革命性,建立理论和实践的总体性原则,重新激活马克思哲学的思想源头。通过梳理《马克思主义和哲学》《关于“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问题的现状——一个反批判(1930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哲学内容如下:
(一)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总体性方法。与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它不只停留在对单个事物的直观,“它的理论认识了社会和历史的整体,而它的实践则颠覆了这个整体。”[3]38在柯尔施看来,马克思、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到了意识形态是现实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尽管是观念上的组成部分,必须在理论上加以把握并在实践当中对之消灭。把全部理论归结为物质世俗世界,或者只是單独地反对现存的物质世界,都是片面的非辩证的做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单线的经济决定论,经济基础并不能决定所有观念上的意识形式。社会的每一个意识形式既在各自层面上发挥着功能性的作用,又相互交织与构成整个社会的精神结构相互联系。庸俗马克思主义者总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肢解成理论上和实践上两个互不搭界的部分,他们否认社会意识对社会经济结构具有积极的作用。作为一个总体,资本主义社会是由政治、法律、经济、文化、物质等多种要素构成的统一体。马克思主义要在理论和实践上贯彻到底。这种总体性的看法与后来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提出的总体性辩证法不谋而合。卢卡奇认为:“只有在这种把社会生活中的孤立事实作为历史发展的环节并把它们归结为一个总体的情况下,对事实的认识才能成为对现实的认识。”[4]
(二)坚持批判的革命的原则。柯尔施十分担心马克思主义被歪曲成实证主义科学和教条主义的理论。以考茨基为代表的庸俗马克思主义者把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年期间的《共产党宣言》到晚年的《资本论》都看成是实证性质的科学。考茨基在《唯物主义历史观》中割裂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否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革命性质。俄罗斯的马克思主义者把真理定义为与表象完全一致,把这种真理规定为唯物主义ABC等原则。他们完全把哲学当作一种理论公式,一种脱离实际生活的先验法则,用这些既定的结构填充社会现实。柯尔施重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和革命性,认为把握了资产阶级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有能力对这些僵化的各种形式进行无情地批判,在实践中将这些虚假的非实在性的观念彻底铲除。黑格尔哲学固然把握住了整个欧洲历史,但这种把握是在个人观念上的实现,没有冲出思维,是在为现存制度做合理性辩护。这就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十一条中说的,“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5]柯尔施将这条原则概括为,理论批判和实践革命是相统一的。
(三)坚持哲学的现实性原则。这主要表现为意识与现实的一致性。资本主义时代的物质生产关系是在诸多意识形式的反映中被认识的,从而在社会中表现为一种现实产物。哲学作为一种观念性的存在物,并不只是一种虚假的幻象,作为对现实社会的观念补充,也是归属于世界的一部分。在柯尔施看来,思想、意识可以作为世界客观而真实的一部分处在世界之中,“在理论上要把哲学和其他意识形态体系当作现实来把握,并且在实践上这样对待它们”[3]35。辩证唯物主义肯定精神作为一种现实的观念,经济学、法学、哲学、宗教学等观念形式都有具体的内容,可以对现实生活产生世纪影响,比如国家对某项劳务贸易法律的修改和废除,会直接影响人们的日常经济生活和贸易往来。柯尔施指出,马克思并没有将所有的精神、观念统一规定为意识形态(虚幻的东西),而是根据现实情况的复杂变化区分它们的不同地位。只是在后来,马克思在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物质生产关系的时候找到了更加有力的批判武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地位才更加凸显。政治经济学不仅包括对资本主义诸多意识形态的批判,也包括资产阶级社会整体上的全面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流派法兰克福学派,在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反思法西斯主义,着重发展了哲学作为社会批判理论的一面,强调哲学对现实的批判性,可以从柯尔施这里找到一种理论上的回应。 综上,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哲学,但是这种哲学却不同于以往的任何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其自身内在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表现为彻底的革命性和开放性。革命性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是一种批判的理论,它一直在向前行走,从不盲从任何既定法则,它对现存的一切保持高度的警惕。开放性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总体性方法,全面理解现存世界,更重要地是将理论“反哺”实践,现实地改变世界,理论与现实始终保持着开放的联系。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纯粹哲学”的超越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哲学都是一种“纯粹哲学”,仅是用概念、理念来把握现实世界,将感性的具体上升到理性的抽象,这仍然是一种认识论意义上的哲学,是用哲学克服世界、用思维把握现实、用理论塑造实践。这是一种典型的知性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哲学,它也用概念把握现实,从感性的具体上升到理性的抽象,看到了事物原本应该呈现的样子。更进一步的是,它又从理性的抽象上升到理性的具体,抓住了事物内在本质的必然规律性,看到了事物表象之下最根本的样子。这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纯粹哲学分道扬镳。
纯粹哲学意味着片面性、局限性、狭隘性、未完成性等,如果马克思主义作为这种哲学形态存在的话,其仍然保持自身的体系化特征,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将会被遮蔽。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是在思想内部打转,没有作为一个革命理论指导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柯尔施之所以辩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哲学性,是为了说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革命性。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当马克思主义变成一种带有片面性的哲学的时候,马克思主义理论革命的彻底性是否能够得到充分保证呢?换句话说,哲学性只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革命性的一个充分但不必要的条件。这种革命就变成了一种理论视域下的革命。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旦与哲学内容纠缠不清,其批判性和革命性必定会打折扣。如果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定性为彻头彻尾的纯粹哲学,无疑会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精神窒息在体系化的纯粹哲学之中,无法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拥抱现实生活,与革命变革发生联系,也将会使马克思主义哲学降低成为一种思考、描述、表达现实的某种词句。如此一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的纯粹哲学一样仅仅是哲学家头脑中的脑力竞技,哲学成为一种道德哲学、修养哲学,像黑格尔一样在哲学思辨的海洋里尽情嬉戏。
为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反思哲学、反思自身,对哲学也要进行一种批判。须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哲学性和革命性是有界限的,革命性是哲学性的更高环节。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辩证的历史的哲学,虽说本身包含了哲学所固有的非现实性、观念性、抽象性等缺陷,但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却超越了这种局限,它要求走出体系化的哲學世界,试图将自己世界化,凭借自身向外实现自己,把自己“燃烧成为现象”。当马克思主义哲学发现自己的片面性之后,它将自己要求自己把完整性、自足性打破,融入到无产阶级工人运动此起彼伏的浪潮中去。
那么,在什么意义上,马克思、恩格斯超越了以往全部的纯粹哲学?在我们看来:其一,在理论上达到纯粹哲学的思辨高度。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是整个纯粹哲学发展的顶峰,无疑这种哲学在观念上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在精神上已经把握了整个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在理论上也能真实地把握整个历史,才能很好地指导现实运动。正像一位学者所指认的:“对马克思来说,可作为批判标准的超越性的价值判断和精神祈向,构成了其理论更为根本的内容。”[6]马克思主义不仅仅只是一种理论哲学,它还包含着努力使自己成为实践的东西,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某种形式的形而上学,它超拔的精神气质肩负着历史的担当和精神的慰藉。其二,达到理论与实践的辩证互动。即把理论与实践当作总体性的内在部分,把主体和客体当作内在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包含着理论与实践的内在一贯性,实践要在理论上被批判,理论要在实践中被消灭。马克思主义哲学超越纯粹哲学的现实途径存在于社会主义运动之中,“社会主义,无论从其目的还是从其手段上说,都是一场实现自由的斗争。”[3]91当无产阶级作为一个普遍的阶级,认识到自身既是革命运动的主体,又是革命运动的客体,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时候,无产阶级步入历史的舞台,掀起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的浪潮。马克思主义哲学超越纯粹哲学的历史地平线孕育在未来的社会主义运动之中,实现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当中。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扬弃纯粹哲学优点和缺点的同时,把自身哲学理论融入理论革命和实践革命之中,融入到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批判政治革命运动转向了人类社会的全面批判,从理论走向了实践,从观念走向了现实,从哲学王国走向了人类王国。
参考文献:
[1]马克思.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上).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M].王南湜,荣新海,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4]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M].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58.
[5]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2.
[6]李佃来.“柯尔施问题”的政治哲学求解[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6):102-108.
作者简介:杨紫秋,硕士,湖北文理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师。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纯粹哲学
二十世纪头二十年,围绕“回到马克思主义”还是“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东、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不同的理解。在东方,正统派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考茨基强调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实证科学,从二元论立场发展马克思主义。同时,列宁也强调意识形态灌输论,主张通过知识分子向工人阶级灌输革命思想,武装工人阶级头脑,用唯物主义理论反对资产阶级的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通过批判庸俗马克思主义实证化的理论倾向,创造性地提出了物化、总体性辩证法,重新激活了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源头。柯尔施在1923年发表了《马克思主义和哲学》,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个无比重要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是哲学吗?马克思到底有没有自己的哲学?柯尔施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彻头彻尾的哲学,他为马克思哲学作辩护,重建马克思哲学的思想纬度和彻底的批判的革命性。
本文首先要论证马克思主义在本质是一种哲学,但是这种哲学却不同于以往的任何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其自身内在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者,又是近代以来整个哲学的批判者、改造者,具有彻底的革命性和开放性。其次,既然马克思主义是哲学,那么它有哪些具体的内容?它的哲学观是什么?最后,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以往旧哲学的超越,它第一次在历史上给予哲学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走出体系化的哲学世界,在理论和实践的辩证运动中去变革整个世界。
一、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哲学
马克思到底有没有自己的哲学?马克思主义是哲学吗?仔细思考一下确实很难回答。造成难以回答的原因至少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马克思一生所写的文本中,马克思从来没有明确表示自己的理论学说是哲学性质的,没有文本上的依据。甚至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要消灭哲学,遑論把自己的理论界定为哲学的;另一方面即使承认马克思没有明确定性自己的理论是哲学性质的,但我们却从马克思、恩格斯批判资产阶级哲学家的错误观点中体察到马克思的哲学观,他的哲学观隐喻在其思想整体之中。
如果马克思主义理论没有哲学上的内容,从一般常识来看这显得有些不合常理。马克思肯定是为他的学说提供了一种哲学上的支撑,否则这一学说不可能会产生如此巨大的世界影响,直到今天人们仍在研究它、解读它。一个很明显的证据文本便是《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论述了哲学与世界二者之间的关系:
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就是哲学的世界化,哲学的实现同时也就是它的丧失,哲学在外部所反对的东西就是它自己内容的缺点,正是在斗争中它本身陷入了它所反对的缺陷之中,而且只有当它陷入这些缺陷之中时,它才能消除这些缺陷。与它对立的东西、它所反对的东西,总是跟它相同的东西,只不过具有相反的因素罢了。[1]76
在这里,马克思把哲学看作是观念化、精神性、非实证性的存在物,哲学的对立面是世界,世界与哲学具有相反的性质。哲学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实践,它需要冲破自身体系,打破自身内在性和自足性,将世界这个实体囊括进来,从而实现哲学的彻底化。在哲学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马克思已经开始渐渐地把哲学作为一种武器,试图将世界从非哲学当中解救出来,把哲学看作是实现自我意识的一个批判武器,这是青年马克思对哲学功能的一个创造性阐释。马克思把“哲学”视为一个斗争性的武器。哲学要想实现自身,必须与世界及其自身的缺点作斗争。哲学的斗争不仅是与其对立面作斗争,还要和自己的缺点作斗争,通过斗争使自己向更高层次迈进。
哲学的斗争性功能还体现在马克思借助哲学批判宗教。“哲学并不隐瞒这一点。普罗米修斯的自白‘总而言之,我痛恨所有的神’就是哲学自己的自白,是哲学自己的格言,表示它反对不承认人的自我意识和最高神性的一切天上的地上的神。不应该有任何神同人的自我意识相并列。”[1]12宗教和神都是世俗的产物,是人把神秘性的东西强加给神,造成了表面上神的不可亵渎性。神是宗教迷信崇拜的产物,是人头脑的虚幻反映。马克思就是要批判神的现实基础,把哲学的地位抬高,拉低神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哲学的主观承担者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具有自由精神的内核,它表现的是人的自由、解放。青年马克思从浪漫主义的视角解读哲学的社会功能,与鲍威尔和其他青年黑格尔分子的主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如果说早期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对哲学是一种积极性的评价,把哲学看作是浪漫主义的诗意和一种富有斗争力量的武器。那么在后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则从否定性的层面考察了哲学的其他功能。在1843年之后,马克思开始思考社会经济问题,并逐渐意识到物质利益与国家、法之间的关系。在费尔巴哈《关于哲学改革的临时纲要》的唯物主义观点影响下,马克思分析社会问题的立足点逐渐地转向了唯物主义。
我们重新关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思考马克思提出“消灭哲学”的口号是否意味要消灭一切哲学(包含自己的哲学)?哲学是否从此要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当中彻底排除出去?如果不是,那么消灭哲学的确切含义到底是什么?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提及“消灭哲学”的地方有两处:一是针对德国的实践政治派,提出“你们不使哲学成为现实,就不能消灭哲学”[2]10;二是针对德国的理论政治派,提出“它以为,不消灭哲学,就能够使哲学成为现实”[2]10。马克思认为,实践派虽然提出要否定哲学、废除哲学,但实践派没有意识到这种哲学本身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以为只需要通过简单的方式就可以取消它。这表明实践派企图将哲学世界化,把高贵的哲学下降到世俗人间。问题的关键恰恰在于要把这种哲学的内容实现出来,德国现实应该和德国的法哲学和国家哲学保持在同一水平上。马克思指出,理论派也犯了同样的错误,只不过这种错误具有相反的性质罢了。理论派在哲学上和世界作斗争,企图将世界哲学化,把现实世界纳入到无所不包的体系中来,而它却没有意识到哲学本身是属于世界的一部分,应该首先对自己的哲学采取批判的态度。实践派和理论派都没有正确地处理好哲学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那么马克思所说的哲学的真正含义到底是什么呢?
从消灭哲学的对象来看,此处的哲学主要关联的是以黑格尔哲学为代表的近代以来的资产阶级哲学。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所说的哲学主要代指的就是黑格尔哲学:“我们德国人在思想中、在哲学中经历了自己的未来的历史。”[2]9“因此,当我们不去批判我们现实历史的未完成的著作,而来批判我们观念历史的遗著——哲学的时候,我们的批判恰恰接触到了当代所谓的问题之所在的那些问题的中心。”[2]9德国人要在自己的哲学中把握未来现实,批判哲学正是抓住了批判德国问题的要害。这里的哲学即黑格尔哲学在观念上把握到了同时代的整个资产阶级的变化发展。
从消灭哲学的性质来看,此处的哲学是指观念化、超验化的、非辩证的哲学。柯尔施认为,马克思这里所说的“哲学”主要是指完全观念形态的资产阶级哲学,他们把哲学思想的发展完全描述成观念的历史发展过程。这种哲学观有三个局限性,“其中两个表现在那种或多或少完全处于观念的历史的领域内的批判性修正上”[3]8。第一个局限是纯粹哲学的观念,他们否认哲学的实证性和科学性,只把哲学当作观念领域内的纯粹思辨;第二个局限是地域性,德国哲学教授只是在本国宣判了黑格尔哲学的死亡,没有看到黑格尔哲学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第三个局限是资产阶级的立场,资产阶级学者只是站在自己的哲学立场思考问题,没能与具体历史发展阶段相联系,他们这样一种先天存在的哲学立场是不能在内部被克服的。
从消灭哲学的结果来看,马克思并没有取消哲学的合法性而是为了要建立自己的哲学,是在废除以往旧哲学的前提下建立自己的新哲学。正因为以往哲学没能理解哲学与现实之间的辩证关系,没有理解理论与实践革命之间的关联,它就不可能作为一个精神原则把握现实的历史。马克思对以往旧哲学失望透頂,决心建立一种辩证和唯物的哲学,它既脱胎于德国古典哲学,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又产生于十九世纪上半叶波澜壮阔的革命运动之中,转变成了一种新的科学哲学。
在此,我们可以断定,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消灭哲学的对象是德国资产阶级哲学,而不是要消灭一切哲学。消灭哲学的性质是消灭过去的旧哲学即唯心主义哲学,而消灭哲学的结果是要确立一种不同于以往旧哲学的新哲学,这种新哲学是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哲学。
如果马克思不是要完全消灭一切哲学,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哲学,这种说法是成立的话,那么马克思是怎么阐明自己学说的哲学性质的呢?或者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哲学内容是如何暗含在马克思的文本之中的。
柯尔施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按其基本性质来说,是彻头彻尾的哲学,就像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11条中和其他出版过和没出版过的那个时期的著作中系统地阐述的那样。它是一种革命的哲学,它的任务是以一个特殊的领域——哲学——里的战斗来参加在社会的一切领域里进行的反对整个现存秩序的革命斗争。”[3]37-38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革命的哲学,它不仅在理论水平上达到了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高度,而且在理论上把握了整个世界,具有一种现实的关怀。柯尔施从以下两个方面说明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一种哲学。
从原初形式方面来看,“这个理论的最初形态却是完完全全为哲学思想所渗透的”[3]22。这个理论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最初产生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之中,德国唯心主义哲学是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反映,两者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无产阶级是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中发展壮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无产阶级现实运动的理论成果。这些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构成了历史过程具体的整体。柯尔施依据辩证的方法将其划分成四种不同的趋势:“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无产阶级的革命阶级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哲学——作为一个历史过程的四种要素来把握。”[3]13从形式上看,这段话可以概括为“运动-哲学-运动-哲学”,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哲学是这一时代链条上的必然发展环节,马克思主义的原初形式是哲学性质的。
从哲学内容方面来看,德国工人运动在社会主义革命中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遗产,继承了哲学作为批判现实社会的一种理论武器。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必须渗透到现实世界中去,理解现实的发展变化。马克思并没有把黑格尔哲学简单地抛弃在一边,他吸收了黑格尔哲学中的积极因素。马克思在早期作为青年黑格尔派的一员,坚持哲学的概念和原则的规定,要求世界哲学化。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带给了青年马克思许多独特的思考,尤其是黑格尔辩证法,马克思正是在批判黑格尔哲学体系的道路上走向了哲学道路。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哲学,马克思所要终结和消灭的哲学是资产阶级的哲学,他并没有打算取消一切哲学而是在批判以往哲学的前提下建构一种新的哲学。以往的旧哲学是一种知性形而上学,是17至18世纪市民社会展开的简单呈现,它并没有把握住市民社会背后深刻的动因。马克思主义哲学既立足于市民社会的坚实土壤,又跳出市民社会的地平线思考现实世界最根本的样子,是一种立体综合式地把握现实。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理论与实践辩证互动的总体性理论
上文笔者根据柯尔施的观点已经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哲学。既然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哲学,我们很好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在叙述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看所谓的正统、第二国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是怎样界定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内容。
第二国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否认马克思主义具有哲学上的内容,认为承认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性质会损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证性,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和哲学内容划清界限。“最正统地依照导师指示行事”的马克思主义者梅林认为,马克思“抛弃所有的哲学幻想”[3]3,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哲学内容毫无联系,以至于关心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相关的哲学问题,变成了纯粹的浪费时间和精力。在柯尔施看来,对于这样的马克思主义者来说,马克思主义是静止不变的、没有特定的哲学立场,这将导致“一个第一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他的个人哲学生活中不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叔本华的追随者的”[3]4。另一方面,第二国际代表鲁道夫·希法亭认为,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优于资本主义科学的显著特征。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作价值判断只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绝对客观中立的、以描述因果联系为目标。
如此一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变成了一种专门化的理论公式和启发式原则,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变成了书斋式的、纯粹思辨的理论,丧失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革命性。也就是说,在正统的马克思主义那里,理论和实践、哲学与现实是割裂开来的,他们研究出来的社会学、经济学、哲学等成果不再必然地发展成为一种革命的实践,要么转变成一种改良的企图,要么只会偶然地导致革命。革命的问题已经不再成为这些理论家思考的问题,已经从他们的头脑中完全移除了。
柯尔施写《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批判资产阶级哲学理论家和“正统的”、第二国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教条主义化的歪曲解释,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作辩护,连接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之间的关系,恢复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革命性,建立理论和实践的总体性原则,重新激活马克思哲学的思想源头。通过梳理《马克思主义和哲学》《关于“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问题的现状——一个反批判(1930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哲学内容如下:
(一)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总体性方法。与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它不只停留在对单个事物的直观,“它的理论认识了社会和历史的整体,而它的实践则颠覆了这个整体。”[3]38在柯尔施看来,马克思、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到了意识形态是现实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尽管是观念上的组成部分,必须在理论上加以把握并在实践当中对之消灭。把全部理论归结为物质世俗世界,或者只是單独地反对现存的物质世界,都是片面的非辩证的做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单线的经济决定论,经济基础并不能决定所有观念上的意识形式。社会的每一个意识形式既在各自层面上发挥着功能性的作用,又相互交织与构成整个社会的精神结构相互联系。庸俗马克思主义者总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肢解成理论上和实践上两个互不搭界的部分,他们否认社会意识对社会经济结构具有积极的作用。作为一个总体,资本主义社会是由政治、法律、经济、文化、物质等多种要素构成的统一体。马克思主义要在理论和实践上贯彻到底。这种总体性的看法与后来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提出的总体性辩证法不谋而合。卢卡奇认为:“只有在这种把社会生活中的孤立事实作为历史发展的环节并把它们归结为一个总体的情况下,对事实的认识才能成为对现实的认识。”[4]
(二)坚持批判的革命的原则。柯尔施十分担心马克思主义被歪曲成实证主义科学和教条主义的理论。以考茨基为代表的庸俗马克思主义者把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年期间的《共产党宣言》到晚年的《资本论》都看成是实证性质的科学。考茨基在《唯物主义历史观》中割裂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否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革命性质。俄罗斯的马克思主义者把真理定义为与表象完全一致,把这种真理规定为唯物主义ABC等原则。他们完全把哲学当作一种理论公式,一种脱离实际生活的先验法则,用这些既定的结构填充社会现实。柯尔施重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和革命性,认为把握了资产阶级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有能力对这些僵化的各种形式进行无情地批判,在实践中将这些虚假的非实在性的观念彻底铲除。黑格尔哲学固然把握住了整个欧洲历史,但这种把握是在个人观念上的实现,没有冲出思维,是在为现存制度做合理性辩护。这就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十一条中说的,“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5]柯尔施将这条原则概括为,理论批判和实践革命是相统一的。
(三)坚持哲学的现实性原则。这主要表现为意识与现实的一致性。资本主义时代的物质生产关系是在诸多意识形式的反映中被认识的,从而在社会中表现为一种现实产物。哲学作为一种观念性的存在物,并不只是一种虚假的幻象,作为对现实社会的观念补充,也是归属于世界的一部分。在柯尔施看来,思想、意识可以作为世界客观而真实的一部分处在世界之中,“在理论上要把哲学和其他意识形态体系当作现实来把握,并且在实践上这样对待它们”[3]35。辩证唯物主义肯定精神作为一种现实的观念,经济学、法学、哲学、宗教学等观念形式都有具体的内容,可以对现实生活产生世纪影响,比如国家对某项劳务贸易法律的修改和废除,会直接影响人们的日常经济生活和贸易往来。柯尔施指出,马克思并没有将所有的精神、观念统一规定为意识形态(虚幻的东西),而是根据现实情况的复杂变化区分它们的不同地位。只是在后来,马克思在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物质生产关系的时候找到了更加有力的批判武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地位才更加凸显。政治经济学不仅包括对资本主义诸多意识形态的批判,也包括资产阶级社会整体上的全面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流派法兰克福学派,在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反思法西斯主义,着重发展了哲学作为社会批判理论的一面,强调哲学对现实的批判性,可以从柯尔施这里找到一种理论上的回应。 综上,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哲学,但是这种哲学却不同于以往的任何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其自身内在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表现为彻底的革命性和开放性。革命性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是一种批判的理论,它一直在向前行走,从不盲从任何既定法则,它对现存的一切保持高度的警惕。开放性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总体性方法,全面理解现存世界,更重要地是将理论“反哺”实践,现实地改变世界,理论与现实始终保持着开放的联系。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纯粹哲学”的超越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哲学都是一种“纯粹哲学”,仅是用概念、理念来把握现实世界,将感性的具体上升到理性的抽象,这仍然是一种认识论意义上的哲学,是用哲学克服世界、用思维把握现实、用理论塑造实践。这是一种典型的知性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哲学,它也用概念把握现实,从感性的具体上升到理性的抽象,看到了事物原本应该呈现的样子。更进一步的是,它又从理性的抽象上升到理性的具体,抓住了事物内在本质的必然规律性,看到了事物表象之下最根本的样子。这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纯粹哲学分道扬镳。
纯粹哲学意味着片面性、局限性、狭隘性、未完成性等,如果马克思主义作为这种哲学形态存在的话,其仍然保持自身的体系化特征,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将会被遮蔽。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是在思想内部打转,没有作为一个革命理论指导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柯尔施之所以辩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哲学性,是为了说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革命性。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当马克思主义变成一种带有片面性的哲学的时候,马克思主义理论革命的彻底性是否能够得到充分保证呢?换句话说,哲学性只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革命性的一个充分但不必要的条件。这种革命就变成了一种理论视域下的革命。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旦与哲学内容纠缠不清,其批判性和革命性必定会打折扣。如果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定性为彻头彻尾的纯粹哲学,无疑会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精神窒息在体系化的纯粹哲学之中,无法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拥抱现实生活,与革命变革发生联系,也将会使马克思主义哲学降低成为一种思考、描述、表达现实的某种词句。如此一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的纯粹哲学一样仅仅是哲学家头脑中的脑力竞技,哲学成为一种道德哲学、修养哲学,像黑格尔一样在哲学思辨的海洋里尽情嬉戏。
为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反思哲学、反思自身,对哲学也要进行一种批判。须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哲学性和革命性是有界限的,革命性是哲学性的更高环节。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辩证的历史的哲学,虽说本身包含了哲学所固有的非现实性、观念性、抽象性等缺陷,但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却超越了这种局限,它要求走出体系化的哲學世界,试图将自己世界化,凭借自身向外实现自己,把自己“燃烧成为现象”。当马克思主义哲学发现自己的片面性之后,它将自己要求自己把完整性、自足性打破,融入到无产阶级工人运动此起彼伏的浪潮中去。
那么,在什么意义上,马克思、恩格斯超越了以往全部的纯粹哲学?在我们看来:其一,在理论上达到纯粹哲学的思辨高度。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是整个纯粹哲学发展的顶峰,无疑这种哲学在观念上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在精神上已经把握了整个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在理论上也能真实地把握整个历史,才能很好地指导现实运动。正像一位学者所指认的:“对马克思来说,可作为批判标准的超越性的价值判断和精神祈向,构成了其理论更为根本的内容。”[6]马克思主义不仅仅只是一种理论哲学,它还包含着努力使自己成为实践的东西,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某种形式的形而上学,它超拔的精神气质肩负着历史的担当和精神的慰藉。其二,达到理论与实践的辩证互动。即把理论与实践当作总体性的内在部分,把主体和客体当作内在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包含着理论与实践的内在一贯性,实践要在理论上被批判,理论要在实践中被消灭。马克思主义哲学超越纯粹哲学的现实途径存在于社会主义运动之中,“社会主义,无论从其目的还是从其手段上说,都是一场实现自由的斗争。”[3]91当无产阶级作为一个普遍的阶级,认识到自身既是革命运动的主体,又是革命运动的客体,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时候,无产阶级步入历史的舞台,掀起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的浪潮。马克思主义哲学超越纯粹哲学的历史地平线孕育在未来的社会主义运动之中,实现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当中。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扬弃纯粹哲学优点和缺点的同时,把自身哲学理论融入理论革命和实践革命之中,融入到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批判政治革命运动转向了人类社会的全面批判,从理论走向了实践,从观念走向了现实,从哲学王国走向了人类王国。
参考文献:
[1]马克思.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上).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M].王南湜,荣新海,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4]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M].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58.
[5]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2.
[6]李佃来.“柯尔施问题”的政治哲学求解[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6):102-108.
作者简介:杨紫秋,硕士,湖北文理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