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院系特色体育项目课程实施现状与成效考量

来源 :当代体育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ghdk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運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对体育院系特色体育项目课程实施现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三级责任制为此项目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2)学校及学院将所有场馆对体育学院学生开放;(3)特色俱乐部教学模式、教学形式学生非常喜欢;(4)特色项目俱乐部项目的开展有助于“一专多能”化人才,有助于学生优化时间,有助于增进师生、生生友谊,有助于培养终身体育思想,并且有助于营造健康向上的学院文化氛围。
  关键词:体育院系 特色俱乐部项目 成效考量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8(b)-0094-02
  “俱乐部教学”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备受学者关注,为研究的热点。从事“俱乐部教学”的研究者为之付出心血,得到很多新型观点、理论依据,为后者提供了有效的有价值的参考。也正因为这样,各地高校纷纷实施“俱乐部教学”,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而改为新型的“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考量体育特色俱乐部项目开展现状与成效,旨在进一步了解体育特色俱乐部项目在开始到现在俱乐部的进展,以及通过俱乐部学习所取得的成果,通过对现状和成效考量后,能够有效的指导特色俱乐部项目的进一步开展,最终形成成熟的特色俱乐部教学,推广其他体育院校。
  1 特色体育项目课程实施的可行性与必然性
  1.1 时代化趋势
  特色俱乐部项目的实施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开拓了新的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并将传统与现代教学模式上的结合,互补互利,共同发展,达到双赢。通过近几年大环境下的就业趋势,学院的课程设置以及自身的经历来看,体育院系的教学模式、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的改革迫在眉睫。然而,体育院系特色俱乐部项目的开展正迎合这种新时代的趋势,整合了传统与现代,它创建了新型的教与学的形式,进而,传统教学中教授的田径、足球、篮球、排球等运动项目已经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体育俱乐部项目对传统课堂进行延伸,强化专项素质,更新新的项目。
  1.2 满足个性发展
  单从传统体育的教育,以“高分”或“合格”的单一评价,牺牲了学生的个性兴趣、情感、爱好、才能,而人的个性要求又是人的积极性的源泉。特色俱乐部项目极大的满足了学生的个性需要,因此,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此外,俱乐部教学从教学目标和任务上也相应的从单一化向多维度、多层次、多样化发展,学生不同层次的体育才能得到满足。
  1.3 以人为本的开放式教学
  重视学生主体的选择性。笔者去了大连理工大学做了调查,经过调查它开设了7个俱乐部19个体育项目,和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实施的特色俱乐部项目有共同的特点:学生自由选择项目,经过指导老师集体指导,以学生自我练习为主的开放式教学为主,有极大的创造性(教师)和选择性(学生),这种开放式教学形式、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是是现在体育教学的发展主线。
  1.4 健康本质功能
  特色项目俱乐部项目开展的必然,本着体育的本质功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增强学生的体制,坚持健康第一的原则。
  2 体育院系特色体育项目课程实施现状
  2.1 俱乐部管理与组织结构
  管理与组织结构是俱乐部维护正常运行的整个系统框架,经过调查了解,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特色俱乐部项目管理与组织结构分为三级,呈现金字塔框架式:一级是院长以及副院长为最高领导者,各个俱乐部的指导教授进行研讨,主要进行俱乐部思想的传达;二级是各个指导教授在各自的俱乐部选拔部长,与各自部长沟通交流,制定俱乐部开展的各项具体事宜,比如时间、内容、考核等具体的事宜;三级是各个俱乐部部长身负重任,主要负责俱乐部日常生活的管理与传达指导教授的指示,比如:活动具体内容传达、日常出勤考核等日常生活的管理。
  2.2 俱乐部开展与组织形式
  经过调查,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俱乐部的开展主要是采用课内外一体化开展形式,学生经过传统的授课后,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的选择俱乐部项目,进入俱乐部后,由指导教授统一安排俱乐部成员的具体活动内容与教学进度安排。这种特色俱乐部教学模式形式可以充分地把教学课堂与课外体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丰富了教育内涵,打破了原有的传统教学与管理模式,使整个体育教育方面实现了整体性和连续性;另一方面,学生经过传统的授课后,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地选择项目,自由度极大,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各个俱乐部有各自的指导教授进行安排与指导。
  2.3 特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
  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中教学模式[5]有:“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三基型”体育教学模式、“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并列型”体育教学模式、“三段”型体育教学模式[6]。通过专家访谈的形式对5种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得出:这5种体育教学模式各有千秋,既有优越之处,也有其不足。但是从人才培养的长远角度老看,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略胜一筹,它能够兼顾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的培养。
  2.4 俱乐部项目的存在问题
  俱乐部项目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项目间发展不均衡。俱乐部项目中击剑、棒垒球、橄榄球、高尔夫等项目耗资太大,学生们只能做到入门级认知,不能更深一步的学习,而且,这些项目也只能作为介绍类项目,不能全面开展,一方面社会流行度不高,对学生就业影响不大,另一方面耗资太大,不适合投入太多资金。各个俱乐部的发展不平衡,高尔夫、棒垒球、击剑俱乐部的发展滞后,报名的人数不多,学生活动积极性不高,然而像橄榄球、羽毛球、网球、乒乓球等俱乐部火爆,学生参与人数多,积极性高,而且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像击剑、高尔夫、棒垒球等项目学生学习人数较少,且场地设施不足。   3 特色體育俱乐部项目课程成效考量
  3.1 俱乐部教育模式
  俱乐部对教学大纲的理论、实践内容和保健知识等,依据学生的需要,在保证教学任务完成的前提下,进行灵活安排。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上课时间、上课内容及任课教师,并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教学内容的考核,可以规定学生在学期内必须完成一定学时数的活动,活动内容、方式、参加何俱乐部、选择何俱乐部考核内容不限,其考核内容、评分标准可根据体质、性别、身体形态的不同而制定不同的标准。体育教学评价[8]采用过程性评价:即参与学习,经过指导教师指导一前一后的变化与进步进行过程性综合评价。
  3.2 人才培养的“一专多能”
  俱乐部基于传统教学模式限制、体院学生基本技能扎实牢固两方面因素的基础上进行特色项目的开展,有助于学生在巩固、提高自己专项技能的同时,可以学习到自己想学的项目,学到前沿的项目,做到传统与新型结合,专项与多项结合,使得体育学院的人才得到最大化的培养,真正成为与时代接轨的人,成为社会有用和创新型之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专多能”化人才。
  3.3 师生友谊、生生友谊的建立
  从情感角度来看,特色俱乐部项目的实施在师生、生生的情感取得显著成效,在俱乐部的教学与活动中,各个俱乐部指导教师与学生增加了更多的除课堂外的沟通交流,真正的师生平等的去交流,去培养师生情,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活动,增加了情感的交流。进而,不同年级不同专项不同班级的学生,通过俱乐部的形式,凭借自己一技之长,一起参与学习,相互促进,相互沟通,共同学习,“以球会友”,参加俱乐部的组织的各种活动,无形中创造了生生之间彼此接触的机会,增添了更多的交流的机会。
  3.4 终身体育思想渗透
  从思想的角度看,俱乐部项目解放了思想,更新的观念,进一步的落实并贯彻了“终身体育”[10]的思想,加强对学生对“终身体育”思想的教育和培养,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思想观,充分认识体育的功能与价值属性,充分意识到终身体育的重大意义与作用,俱乐部的项目实施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奠定了基础,有助于学生终身体育思想观的形成以及升华。
  4 结语
  特色俱乐部项目的在管理方面施行三级责任制,各级责任明确,为此项目实施提供了管理与组织层面有力的保障。为保证特色俱乐部项目的正常运行,学校及学院将所有场馆对体育学院学生开放,并且开展了橄榄球、棒垒球、舞龙舞狮、击剑、跆拳道、高尔夫、网球、羽毛球、篮球、健身健美、乒乓球、英语等11个主要的俱乐部。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爱好兴趣选择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俱乐部,以人为本的思想贯彻其中。特色项目俱乐部项目的开展有助于“一专多能”化人才,有助于学生优化时间,有助于增进师生、生生友谊,有助于培养终身体育思想,并且有助于营造健康向上的学院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 夏贵霞,舒宗礼,夏志,等.湖北大学公共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体育学刊,2010,17(2):73-77.
  [2] 胡春兰.对国外体育俱乐部体制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3(10):56-57.
  [3] 何建东,骆秉全.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10):81-85.
  [4] 刘彦琛.山西高校排球俱乐部开展现状与发展方向探析[D].北京体育大学,2008.
  [5] 葛冰.体育教学模式的整体优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6] 陈海啸.高校实施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研究[J].体育与科学,1998(5):60-63.
  [7] 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8] 王淑英.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9] 王道杰,程在宽.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一专多能培养特色的演变[J].体育文化导刊,2010(12):66-81.
  [10]陈琦.从终身体育思想审视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2002.
其他文献
虫是青稞田的主要害虫,目前对其疗治主要采用化学农药的方法。化学农药在使用过程中易产生“3R”问题,即农残留、生物抗药性和有害生物再度猖獗问题,使用植物源农药是疗治蚜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珠峰4000商品有机肥对青裸氮磷钾养分吸收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商品有机肥青稞产量明显增加,随着施肥量的增加,青稞籽粒产量呈先增加后减
[摘 要]高层建筑的电气设计通常会涉及到多个环节,其中低压配电系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国内当前发展来说,高层建筑主要指的是超过30楼层数的建筑。同时伴随楼层高度的上升,电气系统的复杂度也会显著增加,使得电气设计面临着诸多困难。实际开展高层建设电气设计的过程中,不单单需要全面把控建筑供电系统的可靠性,还应当保证各项电气装置能够发挥应有效用。由此来说,深入研究低压配电系统就具有实际意义。本文从实
摘 要:在现代田径运动中,中长跑项目是典型的体育有氧耐力比赛。然而,许多教练和运动员忽略了外部环境的存在,并因外部环境而失去了比赛。因此,本文采用文献资料与逻辑推理方法,试图找到有效改善中长跑在环境中训练的方法,旨在提高中长跑运动员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确保在各种比赛环境中中长跑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水平最大化。  关键词:中长跑 技术性训练手段 外部环境 场地 参赛对手  中图分类号:G808 文献标
摘 要:循环练习法在体育专业的教学中被越来越多的使用。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最应保证的就是增强学生的体质,而循环练习法恰好能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循环练习法经实践证明,可以明显地使学生的体质、体育技能得到增强,完成体育教学目标,也可以使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等多方面得到发展。循环练习法在体能上、教学方法上、教学实践上的运用,给体育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文章对循环练习法在体育专业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研究。 
以7·湘和9·芙2个原种作为研究对象,五龄期蜕皮激素添食时间分为五日添食区、见熟蚕5%添食区,以不添食区为对照,探讨添食蜕皮激素对原蚕及其杂种一代的影响。结果表明:太
就目前来看,职业院校虽然在校园文化氛围、专业课程特点等方面能够为啦啦操运动的推广创造良好条件,但是在师资力量、展示机会以及设施环境等方面也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问题,
论述了选煤厂智能化的研究与应用将会是选煤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分析选煤厂智能化的现状,用投产的选煤厂智能化工程为实例,对目前选煤厂智能化软件、硬件设计进行了探讨
摘 要:篮球一直受到学生的欢迎,我国高职院校,也开始开展相关的篮球运动训练。想要提高篮球运动训练水平,首先应该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体能训练,而篮球运动训练,也能够较好地促进高职院校学生提升体能,这两者之间可谓是相辅相成。本文就篮球运动训练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能促进作用,进行相关阐述。  关键词:篮球运动训练 高职院校学生 体能促进作用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