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典诗词和散文近年来不断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一方面,一些地区中小学教材里古诗词严重缩水,引发热议;另一方面,“国学”热度持续上升,众多家长纷纷把孩子送往各类“国学班”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家长们的选择结结实实反映了实际需求。
以古典诗词、散文为代表的传统经典,并非简单的书本知识。能够诵读、理解传统经典,也不仅仅是掌握了一项技能。删除教材中的古典诗词,其初衷是为教材“瘦身”、为孩子减负,但这种方式却引发争议。网络和现实中的反差,恰恰反映了公众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担忧。
无论是古典诗词还是散文,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史、哲知识,其精华部分更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生活方式、道德规范、审美情操的集中反映。通过诵读、理解这些经典作品,我们能深深体会到古代先贤数千年传承下来的人生态度、自然观念、政治理想、生活原则和道德理念等等。这些经典作品构筑的道德标准和价值体系,是维系中华民族始终向前发展的内生力量,也是奠定世界大国地位坚实的文化基础。
敞开胸怀与世界接轨,首先应有文化自信。传统经典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民族的精神家园,其特有的教育、熏陶功能应受到重视。作为文化根植的沃土,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作用的学校教育,理应给传统经典足够的空间。如此,才能让传统文化植根于民族的血脉中,让学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完善人格、浸润心灵。
在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之际,我们尤其应该注重传统经典教育,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主动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前进的力量,夯实大国崛起的文化基础。也唯有如此,才能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让传统文化承担起厚重的历史使命,成为民族复兴的推动力。
珍视传统文化莫误入肤浅化歧途
所谓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它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有着特定的内涵和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负载着该民族的价值取向,并影响着民族的生活方式。中华传统文化是经过长期历史积淀形成的多元文化,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如儒家、道家等思想,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对人类文明思想宝库也有很大贡献。以孔子和儒家学说为例,其中关于做人、为政、处理人际关系和化解社会矛盾等论述,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已经内化为中国人最基本的人生追求。今天我们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发掘华夏民族深层精神世界中那些长期形成的积极因素,使其焕发出时代的光辉。因此,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要得其神髓,而不是徒具形表,更不是借文化之名,行商业牟利之实。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该做好三个方面的事情。
首先,要培养国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教师职责第一位是传道,就是要把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做人为国之“道”传授给学生,从而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数典忘祖和崇洋媚外是没有出路的,也是没有出息的。家有敝帚,尚且千金视之,更何况面对如此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每一位中华儿女都应该为美妙绝伦的唐诗晋字汉文章而骄傲,为儒雅谦和、气度不凡的华夏衣冠而自豪。
其次,要以扬弃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扬弃的标准在于,传统文化的任何一种元素,是不是体现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不是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心理意愿,是不是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要求,是不是能够为建设特色社会主义凝神聚气、强基固本。
再次,要引导青年学生践行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本上,要转化为社会行为。传统文化教育应该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核心目标,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树立强国富民、维护社会正义的理想,成为有道德、重操守、能担当、守规矩、知进退的谦谦君子。
以古典诗词、散文为代表的传统经典,并非简单的书本知识。能够诵读、理解传统经典,也不仅仅是掌握了一项技能。删除教材中的古典诗词,其初衷是为教材“瘦身”、为孩子减负,但这种方式却引发争议。网络和现实中的反差,恰恰反映了公众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担忧。
无论是古典诗词还是散文,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史、哲知识,其精华部分更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生活方式、道德规范、审美情操的集中反映。通过诵读、理解这些经典作品,我们能深深体会到古代先贤数千年传承下来的人生态度、自然观念、政治理想、生活原则和道德理念等等。这些经典作品构筑的道德标准和价值体系,是维系中华民族始终向前发展的内生力量,也是奠定世界大国地位坚实的文化基础。
敞开胸怀与世界接轨,首先应有文化自信。传统经典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民族的精神家园,其特有的教育、熏陶功能应受到重视。作为文化根植的沃土,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作用的学校教育,理应给传统经典足够的空间。如此,才能让传统文化植根于民族的血脉中,让学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完善人格、浸润心灵。
在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之际,我们尤其应该注重传统经典教育,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主动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前进的力量,夯实大国崛起的文化基础。也唯有如此,才能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让传统文化承担起厚重的历史使命,成为民族复兴的推动力。
珍视传统文化莫误入肤浅化歧途
所谓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它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有着特定的内涵和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负载着该民族的价值取向,并影响着民族的生活方式。中华传统文化是经过长期历史积淀形成的多元文化,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如儒家、道家等思想,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对人类文明思想宝库也有很大贡献。以孔子和儒家学说为例,其中关于做人、为政、处理人际关系和化解社会矛盾等论述,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已经内化为中国人最基本的人生追求。今天我们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发掘华夏民族深层精神世界中那些长期形成的积极因素,使其焕发出时代的光辉。因此,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要得其神髓,而不是徒具形表,更不是借文化之名,行商业牟利之实。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该做好三个方面的事情。
首先,要培养国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教师职责第一位是传道,就是要把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做人为国之“道”传授给学生,从而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数典忘祖和崇洋媚外是没有出路的,也是没有出息的。家有敝帚,尚且千金视之,更何况面对如此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每一位中华儿女都应该为美妙绝伦的唐诗晋字汉文章而骄傲,为儒雅谦和、气度不凡的华夏衣冠而自豪。
其次,要以扬弃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扬弃的标准在于,传统文化的任何一种元素,是不是体现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不是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心理意愿,是不是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要求,是不是能够为建设特色社会主义凝神聚气、强基固本。
再次,要引导青年学生践行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本上,要转化为社会行为。传统文化教育应该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核心目标,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树立强国富民、维护社会正义的理想,成为有道德、重操守、能担当、守规矩、知进退的谦谦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