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海沧街道青礁村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等一系列指示要求,坚持“党建引领、文化强村”的理念,按照“传承耕读文化、推进转型就业、发展集体经济、建设幸福家园”的思路,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以创办芦塘书院为平台和依托,把传承耕读文化、乡贤文化、乡愁文化、家风家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着力打好文化兴村强村主动牌、组合拳,较好地凝聚了向上向善的村风民心,有力地推动了富民强村工程,被评为全国“最美乡村”。
【关键词】群众文化;美丽乡村
【中图分类号】F592.1 【文献标识码】A
一、破立并举,赋予乡村建设新内涵
如何建设美丽乡村,总结梳理青礁村的成功经验,就是敢走创新发展的新路,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坚持把经济发展与文化武装捆在一起抓,实现富民与强村的统一。一是新观念破解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富民惠民政策引领下,青礁村民走上了富裕之路。“钱袋子”鼓起来之后,年轻人外出创业留下的“老人儿童村”缺乏生机,精神空虚带来的酗酒滋事、打牌赌博、邻里不和等陈规陋习制约着乡村的经济发展、文明创建,武装“脑瓜子”成为乡村治理的重点难题。青礁村党委从学习理解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和上级关于“传承耕读文化”的要求中,找到了乡村治理的方向、找到了破题答案,充分发挥核心领导作用,用好先进优秀文化的教育启迪功能,激发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培塑文明和谐的精神风貌;二是旧宗祠变身新书屋。海沧林姓、陈姓、周姓、颜姓等宗祠众多,历史悠久,剥除其宗族色彩,其中也根植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古为今用、继往开来就能开创新天地。位于青礁村芦塘社的陈氏祖祠“光裕堂”,建于清嘉庆年间,早年是陈氏家族的独办学堂,抗日战争至土地改革时期曾作为青礁小学的校舍,不少有名的先辈达人曾在这里启蒙,其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成为建设社区书院好场所。村委会广泛征求意见,得到陈氏后人无偿提供的大力支持,投入20万元将年久失修、杂草丛生、破败不堪的祠堂修缮改造为“芦塘书院”,作为青礁村民的“公众大学堂”;三是老贤达教化新青年。海沧这片热土,历史上人才辈出,群英荟萃。颜之推所著的《颜世家训》是北朝后期重要散文作品,也是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颜思齐登台后,募闽南饥民入台垦殖,成为开拓台湾的“第一人”;陈氏祖先陈政父子奉敕入闽平叛,陈元光被誉为“开漳圣王”;周起元官至太仆卿,不依附权贵,敢于直言,冤死狱中,死后朝廷赠他兵部待郎衔,被后人尊称为“海洋文明先驱”。青礁人把他们身上涣发出的爱国爱乡、耕读传家、勤劳简朴、开拓创新的人文精神秘价值追求作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人育人的宝贵资源和生动教材;四是乡土味拴住村民心。在书院的恢复整修中,遵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思路,所有建筑原貌修缮恢复,环境整治突出古色古香,把农耕用具、民俗老物件陈列其中,把《颜氏家训》、励志名言刻在墙上,让村民在浓浓的风土人情中留住记忆、体验和諧,深切感受到家乡美、乡土情。
二、雅俗共赏,打造老少皆宜新阵地
在书院的功能设计布局和作用发挥上,充分考虑文化不一、年龄不一、需求不一的实际,着力打造现代文明与闽南文化、民俗文化相生相息,男女老少各取所需的“乡村大舞台”。为此,专门成立书院理事会,负责书院的组织、动员、宣传、策划、协调等工作,为书院建设和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一是谈心聊天有场所。着眼老年人特点,开辟阅览谈心室,老年人可以三俩相约泡茶聊天、看书写字、下棋弹琴,有兴趣的老同志还可以在这里过一过唱地方戏的瘾。过去窝在家里的老人们,现在都自发地三五成群来这儿“上班”,欢声笑语,其乐融融;二是文化传承有讲堂。有计划地安排专题讲座或座谈会,先后邀请等厦大教授、讲古专家、古厝达人等贤达能人授课讲学、传经解惑。到目前为止,共进行专题讲座10余场次,闽南文化研究专家彭一万等受邀前来讲“耕读文化”、家风家训的传承,还组织“返乡创青春,耕读在书院”返乡青年座谈会,都引发了听课者的共鸣;三是小孩放学有“晚托”。针对留守儿童放学没人管或管不好的现状,对接青礁小学,在书院开设四点钟课堂,聘请老师进行管理和辅导,把他们集中起来完成作业、温习功课,并组织进行一些生产劳动,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和动手能力。寒暑假期间,组织中、小学生冬、夏令营活动,让孩子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培养兴趣爱好。这一举措,得到了广大村民的广泛认可,其中开设四点钟课堂的做法在全区推广;四是唱歌跳舞有广场。着眼村民业余文化生活的需要,在书院前开辟文化广场,并修建一个凉亭,摆上两张茶桌,装上大屏幕,配上卡拉OK设备,既为村民播放红色经典和优秀影片,又让村民尽情地唱起来、跳起来。现在,每到晚饭后,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来到广场上载歌载舞,一直要到9点多才会散去。有的村民自豪地说:“别人唱歌跳舞要花钱去歌舞厅,我们是在免费观赏着自然美景、呼吸着清新空气中放声歌唱”;五是重大节日有活动。每逢重大节日,都由理事会统筹安排活动和节日晚会,让村民自编自导自演乡土气息浓郁的文艺节目,感受喜庆的节日气氛,增强团结一心的凝聚力。比如,去年组织了“众志成城防抗莫兰蒂台风”专题晚会庆祝胜利,歌颂涌现出来的感人事迹,有效激发了广大村民抗灾救灾的勇气、信心和担当;2019年清明节,还由中小学的师生和大学生村官联诀组织一场别开生面的诗歌朗颂会,从《眷眷往昔春思缅怀》《芸芸耕读春和景明》《殷殷传承春意盎然》三个篇章,歌颂春天、歌颂耕读文化、歌颂美好生活。
三、抑扬同频,引领精神家园新风尚
坚持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旋律,通过崇尚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弘扬清风正气,有力抑制歪风浊气,村居人文环境和村民文明素养得到显著提升。一是生活态度积极向上。游手好闲、搬弄事非、打牌赌博、打架斗殴、家庭不和的现象少了,转而被一种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所取代,村民积极投身生产劳动、发家致富,恪守孝道,闲遐时间就参加集体娱乐、投身公益事业,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住在书院旁的蔡妈妈自发组织“爱心妈妈”团体,为小朋友们提供免费点心,还开垦一片菜地供孩子们体验农耕生活;二是邻里关系恭谦礼让。过去,有的村民因为一点利、一点地争得不可开交,互相成仇,老死不相往来,自从学耕读文化、讲家教古训,让大家明白“两家相争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的道理,一些旧怨积恨迎刃而解,“礼让三先”、互敬互帮成为一张时尚“名片”。比如,原来有两户人家因为宅基地互不相当、争执不休,甚至还动过拳头打过架,但自从参加了书院组织的一些活动,态度慢慢发生了变化,现在成为握手言欢的好邻居;三是环境美化同护共享。脏、乱、差曾经是青礁村的三大标志,村里借助文化传承展文明形象、树文明窗口,从垃圾乱扔乱丢到“个人自扫屋前雪”再到“洁净家园、人人有责”一步一步演变进化,现在已经成为全市、全区垃圾分类的先行示范村。在他们的带动下,海沧街道今年的市容考评取得到6次单项第一、2次第二的好成绩;四是问题青年改变模样。在青礁村,曾经有一些“有书不读、有工不做、有田不种、有店不开、有厂不进;无人生目标、无吃苦精神、无一技之长、无文化知识”的“五不四无”青年,经过耕读文化的启迪、家训家教的熏陶,成长为积极进取、遵礼守法的好青年。现在,村里22名社区矫正重点人员“华丽转身”,向好向善,最为典型的是院前社创业青年陈俊雄带领所谓的“八大金刚”,都是名澡一时的“绿林好汉”,现在摇身一变成为创新创业的致富骨干。
在青礁村芦塘书院的示范引领下,海沧街道现在又建成海兴、沧江、龙舟池、锦德、金沙、院前两岸青创等6座书院,有力推动了“美丽乡村”建设大发展、大提升。
作者简介:黄艺卿,女,本科,厦门市海沧区海沧街道综合服务中心,研究方向:群众文化。
【关键词】群众文化;美丽乡村
【中图分类号】F592.1 【文献标识码】A
一、破立并举,赋予乡村建设新内涵
如何建设美丽乡村,总结梳理青礁村的成功经验,就是敢走创新发展的新路,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坚持把经济发展与文化武装捆在一起抓,实现富民与强村的统一。一是新观念破解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富民惠民政策引领下,青礁村民走上了富裕之路。“钱袋子”鼓起来之后,年轻人外出创业留下的“老人儿童村”缺乏生机,精神空虚带来的酗酒滋事、打牌赌博、邻里不和等陈规陋习制约着乡村的经济发展、文明创建,武装“脑瓜子”成为乡村治理的重点难题。青礁村党委从学习理解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和上级关于“传承耕读文化”的要求中,找到了乡村治理的方向、找到了破题答案,充分发挥核心领导作用,用好先进优秀文化的教育启迪功能,激发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培塑文明和谐的精神风貌;二是旧宗祠变身新书屋。海沧林姓、陈姓、周姓、颜姓等宗祠众多,历史悠久,剥除其宗族色彩,其中也根植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古为今用、继往开来就能开创新天地。位于青礁村芦塘社的陈氏祖祠“光裕堂”,建于清嘉庆年间,早年是陈氏家族的独办学堂,抗日战争至土地改革时期曾作为青礁小学的校舍,不少有名的先辈达人曾在这里启蒙,其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成为建设社区书院好场所。村委会广泛征求意见,得到陈氏后人无偿提供的大力支持,投入20万元将年久失修、杂草丛生、破败不堪的祠堂修缮改造为“芦塘书院”,作为青礁村民的“公众大学堂”;三是老贤达教化新青年。海沧这片热土,历史上人才辈出,群英荟萃。颜之推所著的《颜世家训》是北朝后期重要散文作品,也是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颜思齐登台后,募闽南饥民入台垦殖,成为开拓台湾的“第一人”;陈氏祖先陈政父子奉敕入闽平叛,陈元光被誉为“开漳圣王”;周起元官至太仆卿,不依附权贵,敢于直言,冤死狱中,死后朝廷赠他兵部待郎衔,被后人尊称为“海洋文明先驱”。青礁人把他们身上涣发出的爱国爱乡、耕读传家、勤劳简朴、开拓创新的人文精神秘价值追求作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人育人的宝贵资源和生动教材;四是乡土味拴住村民心。在书院的恢复整修中,遵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思路,所有建筑原貌修缮恢复,环境整治突出古色古香,把农耕用具、民俗老物件陈列其中,把《颜氏家训》、励志名言刻在墙上,让村民在浓浓的风土人情中留住记忆、体验和諧,深切感受到家乡美、乡土情。
二、雅俗共赏,打造老少皆宜新阵地
在书院的功能设计布局和作用发挥上,充分考虑文化不一、年龄不一、需求不一的实际,着力打造现代文明与闽南文化、民俗文化相生相息,男女老少各取所需的“乡村大舞台”。为此,专门成立书院理事会,负责书院的组织、动员、宣传、策划、协调等工作,为书院建设和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一是谈心聊天有场所。着眼老年人特点,开辟阅览谈心室,老年人可以三俩相约泡茶聊天、看书写字、下棋弹琴,有兴趣的老同志还可以在这里过一过唱地方戏的瘾。过去窝在家里的老人们,现在都自发地三五成群来这儿“上班”,欢声笑语,其乐融融;二是文化传承有讲堂。有计划地安排专题讲座或座谈会,先后邀请等厦大教授、讲古专家、古厝达人等贤达能人授课讲学、传经解惑。到目前为止,共进行专题讲座10余场次,闽南文化研究专家彭一万等受邀前来讲“耕读文化”、家风家训的传承,还组织“返乡创青春,耕读在书院”返乡青年座谈会,都引发了听课者的共鸣;三是小孩放学有“晚托”。针对留守儿童放学没人管或管不好的现状,对接青礁小学,在书院开设四点钟课堂,聘请老师进行管理和辅导,把他们集中起来完成作业、温习功课,并组织进行一些生产劳动,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和动手能力。寒暑假期间,组织中、小学生冬、夏令营活动,让孩子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培养兴趣爱好。这一举措,得到了广大村民的广泛认可,其中开设四点钟课堂的做法在全区推广;四是唱歌跳舞有广场。着眼村民业余文化生活的需要,在书院前开辟文化广场,并修建一个凉亭,摆上两张茶桌,装上大屏幕,配上卡拉OK设备,既为村民播放红色经典和优秀影片,又让村民尽情地唱起来、跳起来。现在,每到晚饭后,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来到广场上载歌载舞,一直要到9点多才会散去。有的村民自豪地说:“别人唱歌跳舞要花钱去歌舞厅,我们是在免费观赏着自然美景、呼吸着清新空气中放声歌唱”;五是重大节日有活动。每逢重大节日,都由理事会统筹安排活动和节日晚会,让村民自编自导自演乡土气息浓郁的文艺节目,感受喜庆的节日气氛,增强团结一心的凝聚力。比如,去年组织了“众志成城防抗莫兰蒂台风”专题晚会庆祝胜利,歌颂涌现出来的感人事迹,有效激发了广大村民抗灾救灾的勇气、信心和担当;2019年清明节,还由中小学的师生和大学生村官联诀组织一场别开生面的诗歌朗颂会,从《眷眷往昔春思缅怀》《芸芸耕读春和景明》《殷殷传承春意盎然》三个篇章,歌颂春天、歌颂耕读文化、歌颂美好生活。
三、抑扬同频,引领精神家园新风尚
坚持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旋律,通过崇尚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弘扬清风正气,有力抑制歪风浊气,村居人文环境和村民文明素养得到显著提升。一是生活态度积极向上。游手好闲、搬弄事非、打牌赌博、打架斗殴、家庭不和的现象少了,转而被一种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所取代,村民积极投身生产劳动、发家致富,恪守孝道,闲遐时间就参加集体娱乐、投身公益事业,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住在书院旁的蔡妈妈自发组织“爱心妈妈”团体,为小朋友们提供免费点心,还开垦一片菜地供孩子们体验农耕生活;二是邻里关系恭谦礼让。过去,有的村民因为一点利、一点地争得不可开交,互相成仇,老死不相往来,自从学耕读文化、讲家教古训,让大家明白“两家相争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的道理,一些旧怨积恨迎刃而解,“礼让三先”、互敬互帮成为一张时尚“名片”。比如,原来有两户人家因为宅基地互不相当、争执不休,甚至还动过拳头打过架,但自从参加了书院组织的一些活动,态度慢慢发生了变化,现在成为握手言欢的好邻居;三是环境美化同护共享。脏、乱、差曾经是青礁村的三大标志,村里借助文化传承展文明形象、树文明窗口,从垃圾乱扔乱丢到“个人自扫屋前雪”再到“洁净家园、人人有责”一步一步演变进化,现在已经成为全市、全区垃圾分类的先行示范村。在他们的带动下,海沧街道今年的市容考评取得到6次单项第一、2次第二的好成绩;四是问题青年改变模样。在青礁村,曾经有一些“有书不读、有工不做、有田不种、有店不开、有厂不进;无人生目标、无吃苦精神、无一技之长、无文化知识”的“五不四无”青年,经过耕读文化的启迪、家训家教的熏陶,成长为积极进取、遵礼守法的好青年。现在,村里22名社区矫正重点人员“华丽转身”,向好向善,最为典型的是院前社创业青年陈俊雄带领所谓的“八大金刚”,都是名澡一时的“绿林好汉”,现在摇身一变成为创新创业的致富骨干。
在青礁村芦塘书院的示范引领下,海沧街道现在又建成海兴、沧江、龙舟池、锦德、金沙、院前两岸青创等6座书院,有力推动了“美丽乡村”建设大发展、大提升。
作者简介:黄艺卿,女,本科,厦门市海沧区海沧街道综合服务中心,研究方向:群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