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堂教学中“好课”标准的思考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新课程背景下的“好课”标准,在课程标准中只是原则规定,具体在学科课堂教学评价时还要兼顾开放和动态,本文认为“好课”应该是有待完善的课,情景性和个性化的课,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课程标准,才能涌现出更多充满个性和富于创造性的课。
  关键词: “好课”开放有待完善情景性前瞻性
  
  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研究已清晰地呈现出三大趋势:评价对象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既关注“有效教学”成果的达成,又关注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状态表现;强调评价标准从单一性走向多元性,从静态性走向生成性。在此趋势下各地教育行政或研究部门纷纷推出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勾画出了一堂“好课”的轮廓。笔者认为,各学科的课堂教学有其特殊性,我们必须从多角度去分析何为一堂“好课”,否则会造成教师的思维定势,不利于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一、“好课”是一个开放性的概念
  
  什么样的课才能称之为一节好课呢?我国崔允漷教授将“好课”标准归纳为“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叶澜教授对“好课”标准提出了“五个实”:(1)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2)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3)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4)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5)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郑金洲教授将“好课”概括为“十化”: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学生学习的主动化、师生互动的有效化、学科教学的整合化、教学过程的动态化、教学资源的优化、教学内容的结构化、教学策略的综合化、教学对象的个别化、教学评价多元化。由上可知,“好课”不是一个规范性的概念,而是一个开放性、多元化的概念。不同的评价主体与客体、不同的理论基础与价值取向,都会形成不同的标准。就课堂教学而言,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课堂类型的课其标准也有所不同,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标准下的“好课”的看法也应是多种多样的。这种开放性、多元性,为广大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提供了一定的自主性。
  
  二、“好课”是常态下“有待完善的课”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很多听课者、评课者在听课前往往带着某种理想化的模式来听课、评课,对教师的期望值过高,一味地对授课教师“高标准”、“严要求”,求全责备。这样只能挫伤教师的教改积极性,或者导致教师课前“千锤百炼”以求“完美无缺”。其实,平实是一节“好课”的基本要素。“好课”是常态下的课,它不是摆设,无须掩饰,而是具有非常强的普适性,“好课”的原则或者理念不需要特殊的条件支持就可以实现。叶澜教授视“好课”为常态下“有待完善的课”,侧重于其“真实性”。“真实性”则提醒我们关注“好课”的缺点,通过缺点来认识和学习“好课”,而避免不实的夸张或歪曲。课堂教学中总会有种种“问题”暴露,因此,我们应有针对性地进行研讨并改进。这也正是我们开展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之一。有“问题”的课并非都不是“好课”。一节“好课”无须样样完美,只求在某一点上有所突破,使学生有收获,使教师有感悟,或使听课者有启迪。
  
  三、“好课”背后有情境衬托
  
  课堂教学是在师生文化、生活、思维、交流活动中进行,有很强的情境性,其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该指向课堂的整体情境,而不是仅仅指向教师或学生分离的行为。来自课堂主体的师生双方的任意一个行为的背后,都蕴涵着多种复杂的因素,只有将其置于特定的背景下,才能做出恰当的解释。从这个意义上说,具体到每一堂课,各种各样的“好课”评价标准都只是给教学评价工作提供了一个参考框架,我们不应将它绝对化、教条化。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我们能拿着一张写满条条框框的课堂质量评价表验评所有教师的课吗?这种表格果真存在吗?课堂教学的情境化提醒我们不能照抄照搬一些优秀公开课的教案对学生进行教学,也不能对所有学生从头到尾只采用一种教学形式上课。情境是课堂教学保持鲜活的支柱,是保证每节课具有鲜明“个性”的源动力。
  
  四、应用前瞻性眼光看“好课”标准
  
  有些课堂教学特别是教改课、研究课,因为只是一种尝试,有时当堂课上并不能显示它的闪光之处,但它是某种理念实施的开端,或者能培养学生的某种意识,这样的课往往是课上播种,课后才能开花结果。对这种课评价标准的适用眼光就不能仅局限在课堂的短时效果上,而要着眼于长久的、甚至是学生终生受益上,即要有前瞻性的眼光。但是当前无论是听课者还是评课者恰恰忽略了这一点,往往是一堂课定终身,不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标准。这样容易导致一些教师将眼光定格在短期效应上,将一些先进的理念扼杀在摇篮中。因此我们应从多角度看待“好课”标准,不要让标准的条条框框束缚思想,这样才能涌现出更多充满个性、勇于创造的教师投身于新课程实验,上出更多精彩的好课来丰富、充实“好课”标准。
  
  参考文献:
  [1]叶澜.什么样的课算一堂好课[J].基础教育,2004.7.
  [2]杨必武.新课程背景下好课标准探析[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9.
  [3]卫灿金.好课标准的历史演进[J].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4.10.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