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活用“和谐动态资源”
“和谐动态资源”即顺应课堂教学进程,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动态生成性资源。这些生成,往往是课堂上的亮点。然而,很多教师在面对这些“和谐动态资源”时,往往只是惊喜并加以肯定。然而,只停留在赏识层面是不够的,如果我们把这种“精彩”看作是一种新的教学资源,利用这一资源,通过即时评价,可以引领更多的学生走进这“精彩”的世界。
有一次,习作的内容是写《我的同学》。我请一位小模特儿站起来,先让同学观察她的外貌,抓住特点说一说。学生一开始说得比较“大众化”:“××有一张圆圆的脸,像个红苹果。”“一双大大的眼睛,炯炯有神。”这时,我听到朱××嘀咕了一句:“奶奶说我这叫‘香蕉辫’。”我脑中灵光一闪:“香蕉辫”这说法倒新鲜,看着女生们,风情各异的发型,我就势在班内展开了一场“辫子PK赛”。学生们睁大眼睛,观察着,描述着:“韦××的辫子像一条马尾巴,走路的时候,那‘马尾巴’就一甩一甩的。”“李×的发型是‘童花头’,那密密的刘海遮住额头,像罩了个小蘑菇。”“张××的两根‘麻花辫’又粗又长,就像两根天津大麻花。”“吴××的两条小辫子短短的,像两把小刷子,看上去可精神啦!”“卜×的两条辫子束在头的两边,像两只长长的兔耳朵垂下来了。”学生们把自己的观察与平时的积累融合起来了,说得生动有趣,教室里不时荡漾起阵阵欢快的笑声……
接下来一周的每个晨会课上,我们继续进行“PK”:眼睛、眉毛、身材、特长……学生们每天都在不断地观察,每天都在丰富着自己的语言,不断地积累。直到下周五,学生才落笔成文,这次习作语言普遍都比较鲜活,富有独特的个性。
二、善用“歧路动态资源”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随时有可能出现认知错误。面对学生的认知“出轨”,教师如把学生强行拉回预设的轨道,或是顺着学生的“轨道”,开向不可知的终点,都非良策。其实,此时教师若善于理性地看待,恰当地处理,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一次,听我校一位教师执教《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教师以“()的林冲和()的洪教头”引领全文,要求学生研读全文后说一说。很快,学生便抓住了林冲的品质——武艺高强、机智勇敢、谦虚礼让等。此时,一位男生却说:“我觉得林冲是个胆小怕事的懦夫。面对洪教头的无礼和再三挑衅,他却忍气吞声,一点也不像武林豪杰。”其他同学也小声议论起来,教师略作思索后,没有马上下论断,而是说:“这位同学说得有没有道理呢?我们不妨读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一下,然后再说说你们的看法。”教室里的气氛一下子热闹起来,学生们边读边议,小手如雨后春笋一般举起:“林冲是八十万禁军教头,一定是有本事的英雄,就冲这一点他也不是个懦夫!”“我觉得林冲不是懦夫,他有勇有谋,先礼后兵,比如课文中说‘小人戴着木枷,就算是输了吧’。他这是以退为进,告诉别人,这样比武不公平!”后来,那位男生也举起了手:“我明白了,林冲当时是个犯人,他肯定不想惹事生非,给柴进带来麻烦,所以面对洪教头的无礼和再三挑衅,他才会一再忍让。”教师微笑赞许,而听课教师也为执教者没有采取简单的否定或立马纠正,而是巧妙地把问题抛给学生,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深入地交流讨论、自主探究的做法暗暗叫好。
三、移用“偶发动态资源”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偶发事件,很多教师将这些偶发事件视为课堂“不速之客”。如果换一种视角,把它作为资源加以利用,也许能起到“点石成金、化险为夷”之效。
静谧的课堂,悠扬的乐声,一女生正在朗读《九寨沟》的片段。大家似乎都随着她清脆柔美的声音踏上了如诗如画的九寨沟之旅。
“叽啾、叽啾”两声口哨,打破了和谐的氛围。只听××一声喊:“老师!是小鸣(她的同桌)!”
真是情急智生,我微笑着说:“同学们,刚才××同学的朗读真美啊!听着听着,老师似乎来到了九寨沟,饱览了雪峰、森林、湖泊、瀑布的神奇风光。正看得如痴如醉呢,忽然,耳边似乎有‘叽啾、叽啾’的鸟鸣,好像在说:‘欢迎你来九寨沟。让我带你去游玩吧!’这只小鸟来得正是时候,我要请他当小导游。”小鸣一下愣住了,眼里净是迷惑。“小鸣,请你在悦耳的音乐声中,展开轻快的翅膀,向我们介绍一下美丽的九寨风光吧!同学们,让我们跟随这位‘小鸟’导游,去游览一番吧!”“好!”大家齐声回答。小鸣捧着书,那朗读从未如此声情并茂过。随后,我又灵机一动,请学生扮演小导游,介绍珍稀动物。“小导游”们将文中提到的动物介绍得有声有色,课堂气氛推向了一个小高潮。
(作者单位:吴江市平望实验小学)
“和谐动态资源”即顺应课堂教学进程,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动态生成性资源。这些生成,往往是课堂上的亮点。然而,很多教师在面对这些“和谐动态资源”时,往往只是惊喜并加以肯定。然而,只停留在赏识层面是不够的,如果我们把这种“精彩”看作是一种新的教学资源,利用这一资源,通过即时评价,可以引领更多的学生走进这“精彩”的世界。
有一次,习作的内容是写《我的同学》。我请一位小模特儿站起来,先让同学观察她的外貌,抓住特点说一说。学生一开始说得比较“大众化”:“××有一张圆圆的脸,像个红苹果。”“一双大大的眼睛,炯炯有神。”这时,我听到朱××嘀咕了一句:“奶奶说我这叫‘香蕉辫’。”我脑中灵光一闪:“香蕉辫”这说法倒新鲜,看着女生们,风情各异的发型,我就势在班内展开了一场“辫子PK赛”。学生们睁大眼睛,观察着,描述着:“韦××的辫子像一条马尾巴,走路的时候,那‘马尾巴’就一甩一甩的。”“李×的发型是‘童花头’,那密密的刘海遮住额头,像罩了个小蘑菇。”“张××的两根‘麻花辫’又粗又长,就像两根天津大麻花。”“吴××的两条小辫子短短的,像两把小刷子,看上去可精神啦!”“卜×的两条辫子束在头的两边,像两只长长的兔耳朵垂下来了。”学生们把自己的观察与平时的积累融合起来了,说得生动有趣,教室里不时荡漾起阵阵欢快的笑声……
接下来一周的每个晨会课上,我们继续进行“PK”:眼睛、眉毛、身材、特长……学生们每天都在不断地观察,每天都在丰富着自己的语言,不断地积累。直到下周五,学生才落笔成文,这次习作语言普遍都比较鲜活,富有独特的个性。
二、善用“歧路动态资源”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随时有可能出现认知错误。面对学生的认知“出轨”,教师如把学生强行拉回预设的轨道,或是顺着学生的“轨道”,开向不可知的终点,都非良策。其实,此时教师若善于理性地看待,恰当地处理,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一次,听我校一位教师执教《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教师以“()的林冲和()的洪教头”引领全文,要求学生研读全文后说一说。很快,学生便抓住了林冲的品质——武艺高强、机智勇敢、谦虚礼让等。此时,一位男生却说:“我觉得林冲是个胆小怕事的懦夫。面对洪教头的无礼和再三挑衅,他却忍气吞声,一点也不像武林豪杰。”其他同学也小声议论起来,教师略作思索后,没有马上下论断,而是说:“这位同学说得有没有道理呢?我们不妨读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一下,然后再说说你们的看法。”教室里的气氛一下子热闹起来,学生们边读边议,小手如雨后春笋一般举起:“林冲是八十万禁军教头,一定是有本事的英雄,就冲这一点他也不是个懦夫!”“我觉得林冲不是懦夫,他有勇有谋,先礼后兵,比如课文中说‘小人戴着木枷,就算是输了吧’。他这是以退为进,告诉别人,这样比武不公平!”后来,那位男生也举起了手:“我明白了,林冲当时是个犯人,他肯定不想惹事生非,给柴进带来麻烦,所以面对洪教头的无礼和再三挑衅,他才会一再忍让。”教师微笑赞许,而听课教师也为执教者没有采取简单的否定或立马纠正,而是巧妙地把问题抛给学生,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深入地交流讨论、自主探究的做法暗暗叫好。
三、移用“偶发动态资源”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偶发事件,很多教师将这些偶发事件视为课堂“不速之客”。如果换一种视角,把它作为资源加以利用,也许能起到“点石成金、化险为夷”之效。
静谧的课堂,悠扬的乐声,一女生正在朗读《九寨沟》的片段。大家似乎都随着她清脆柔美的声音踏上了如诗如画的九寨沟之旅。
“叽啾、叽啾”两声口哨,打破了和谐的氛围。只听××一声喊:“老师!是小鸣(她的同桌)!”
真是情急智生,我微笑着说:“同学们,刚才××同学的朗读真美啊!听着听着,老师似乎来到了九寨沟,饱览了雪峰、森林、湖泊、瀑布的神奇风光。正看得如痴如醉呢,忽然,耳边似乎有‘叽啾、叽啾’的鸟鸣,好像在说:‘欢迎你来九寨沟。让我带你去游玩吧!’这只小鸟来得正是时候,我要请他当小导游。”小鸣一下愣住了,眼里净是迷惑。“小鸣,请你在悦耳的音乐声中,展开轻快的翅膀,向我们介绍一下美丽的九寨风光吧!同学们,让我们跟随这位‘小鸟’导游,去游览一番吧!”“好!”大家齐声回答。小鸣捧着书,那朗读从未如此声情并茂过。随后,我又灵机一动,请学生扮演小导游,介绍珍稀动物。“小导游”们将文中提到的动物介绍得有声有色,课堂气氛推向了一个小高潮。
(作者单位:吴江市平望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