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语感呢?“语感”是主体对语言所产生的敏锐的直接感受和对语言形式、语言意义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的心理行为能力。其主要作用是判断言语的可接受性、依据语境理解各种言语与按照交际需要创造性地进行语言表达。这个语感的定义揭示了语感的性质,使我们准确地把握了语感的本质特征,可以有效地实施语感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感。本人结合语文教学实际,谈谈语感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一、激发学生活体验,让学生对语言文字有敏锐的感觉
生活有多么宽广,语文就有多么宽广。语文作为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贴近生活的最大可能。基于语文与生活有着这样密切的联系,我们认为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生活体验,每个人必须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获得某种对生活的体验,才能去掌握言语所标示的东西及其背后潜藏的思想与情感。叶圣陶是这样表述生活体验对语感生成的重要性的。他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词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学生用词混乱,是因为这些词没有跟他自己所做、做见、所观察和所想的东西联系起来。”是的,过往的体验才是对语言文字最好的注释。例如《燕子》一课中写道“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如果学生不知道什么是“五线谱”,不曾亲眼见过,而老师又未能采取其它方式来弥补这一体验的空缺,学生在读到这段文字时。脑海中就不能产生“五线谱”的表象,也无法感受到言语的意趣和情境的美妙,更无法达到“入境始与亲”的境地。所以脱离了生活体验的“语感培养”是苍白的。语感的丰富、深刻、敏锐、美妙,必须建立在开启个人体验的基石之上。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善于在学生对言语的感悟中,进行多方引导、点拨。将其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各种体验调入前台。这样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就会变得更加容易,感悟就会更加深刻。
二、在反复背诵中积累,积淀学生的语感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积累,积累又离不开必要的识记背诵。就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小学语文学习的普遍规律而言,必要的记忆是学好语文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足够的语言积累,语文能力的提高就是空中楼阁。语感能力就是在大量阅读、大量背诵的过程中逐渐地积累、内化而成的。心理学研究表明:6~13岁儿童是人一生中记忆的黄金时间,趁此时大量地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多背诵一些诗文佳作,名言警句,多积累一些语言材料,多积淀一些语感经验,日后的阅读、表达就会多一些敏锐,多一些顿悟,多一份神采。只有储存大量的优美词句和名著佳句,让语言材料深深烙印在学生的脑海里,并使之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才能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苏教版小语教材题材多样,内容丰富,语言优美,文辞精彩,犹如一幅幅画卷,让人陶醉,使人遐想。教学这些课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积累语言。对于低年级儿童,教师可以采用引背、比赛背、做动作背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背诵。如《雨点》一课,“雨点落在池塘里,在池塘里睡觉。”学生边背边做“睡觉”的动作。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理解了课文内容,给人以美的感受,同时发展了语感。
三、在联想与想象中培养语感
言语作品不仅具有字面意义或语表意义,而且还有言外之音或语外之意。在进行语言表达时。常常要运用由联想或想象作为基础的修辞手法,以使语言鲜明生动。如《台湾的蝴蝶谷中》有这样一句话:“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谰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捌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如果仅从文字的表层意义呆板地理解“色彩斑瓓、穿、越”等词语,就无法感受到活生生的动人的蝴蝶聚会的场面,要想让学生披文人情,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只有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展开联想:数以万计的蝴蝶身着彩衣正从四面八方赶来,它们生怕耽误了大好春光,急着到蝴蝶谷去聚会,你瞧它们飞得多么轻快,多么活泼!学生在看网想象中仿佛自己也成了一只舞姿翩翩的彩蝶,正赶着去蝴蝶谷聚会呢?再如《忆铁人》中,当铁人知道自己错批了阿姨时,睁大了眼睛“哦?……咳!”在教学时,我设疑引思:①铁人简短的话语是什么语气?②“哦”后面为什么用问号?省略号在这里起什么作用?③这时,铁人心里会想些什么?④从这句话,你体会到铁人是怎样的人?经过思索推敲,学生认识到这个问号是说铁人突然明白自己将阿姨批评错了,活现出铁人如梦初醒,瞠目结舌的神态。省略号在这里说明铁人百感交集,矛盾复杂,欲言又止的心理。他内心在责怪自己,咋不把事情搞清楚就乱批评,从心里情不自禁地发出了“咳!”这个自责的感叹。要去承认错误的念头产生后,“调头,回去!”的命令就脱口而出。在揣摩中学生懂得了作者使用标点的匠心所在,体味出铁人是个性格直爽,勇于改错的好党员,受到了强烈的思想感染。从而读出了这段话的言外之意。联想、想象往往是不受逻辑思维约束的思维形态,具有极大的跳跃性与自由性,可以极为迅速地使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因此,想象、联想是直觉思维的翅膀。教师要积极启发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与奇特的想象,让学生在能动自主的学习探究中创造性地获得语感。
总之,语感的培养重在引导学生去感受。由于语文教学具有重朗读、重形象、重生活的特点,从而为激活并训练学生的语感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多种策略,指导学生领悟语言内涵,增强语感。
一、激发学生活体验,让学生对语言文字有敏锐的感觉
生活有多么宽广,语文就有多么宽广。语文作为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贴近生活的最大可能。基于语文与生活有着这样密切的联系,我们认为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生活体验,每个人必须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获得某种对生活的体验,才能去掌握言语所标示的东西及其背后潜藏的思想与情感。叶圣陶是这样表述生活体验对语感生成的重要性的。他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词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学生用词混乱,是因为这些词没有跟他自己所做、做见、所观察和所想的东西联系起来。”是的,过往的体验才是对语言文字最好的注释。例如《燕子》一课中写道“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如果学生不知道什么是“五线谱”,不曾亲眼见过,而老师又未能采取其它方式来弥补这一体验的空缺,学生在读到这段文字时。脑海中就不能产生“五线谱”的表象,也无法感受到言语的意趣和情境的美妙,更无法达到“入境始与亲”的境地。所以脱离了生活体验的“语感培养”是苍白的。语感的丰富、深刻、敏锐、美妙,必须建立在开启个人体验的基石之上。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善于在学生对言语的感悟中,进行多方引导、点拨。将其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各种体验调入前台。这样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就会变得更加容易,感悟就会更加深刻。
二、在反复背诵中积累,积淀学生的语感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积累,积累又离不开必要的识记背诵。就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小学语文学习的普遍规律而言,必要的记忆是学好语文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足够的语言积累,语文能力的提高就是空中楼阁。语感能力就是在大量阅读、大量背诵的过程中逐渐地积累、内化而成的。心理学研究表明:6~13岁儿童是人一生中记忆的黄金时间,趁此时大量地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多背诵一些诗文佳作,名言警句,多积累一些语言材料,多积淀一些语感经验,日后的阅读、表达就会多一些敏锐,多一些顿悟,多一份神采。只有储存大量的优美词句和名著佳句,让语言材料深深烙印在学生的脑海里,并使之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才能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苏教版小语教材题材多样,内容丰富,语言优美,文辞精彩,犹如一幅幅画卷,让人陶醉,使人遐想。教学这些课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积累语言。对于低年级儿童,教师可以采用引背、比赛背、做动作背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背诵。如《雨点》一课,“雨点落在池塘里,在池塘里睡觉。”学生边背边做“睡觉”的动作。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理解了课文内容,给人以美的感受,同时发展了语感。
三、在联想与想象中培养语感
言语作品不仅具有字面意义或语表意义,而且还有言外之音或语外之意。在进行语言表达时。常常要运用由联想或想象作为基础的修辞手法,以使语言鲜明生动。如《台湾的蝴蝶谷中》有这样一句话:“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谰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捌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如果仅从文字的表层意义呆板地理解“色彩斑瓓、穿、越”等词语,就无法感受到活生生的动人的蝴蝶聚会的场面,要想让学生披文人情,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只有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展开联想:数以万计的蝴蝶身着彩衣正从四面八方赶来,它们生怕耽误了大好春光,急着到蝴蝶谷去聚会,你瞧它们飞得多么轻快,多么活泼!学生在看网想象中仿佛自己也成了一只舞姿翩翩的彩蝶,正赶着去蝴蝶谷聚会呢?再如《忆铁人》中,当铁人知道自己错批了阿姨时,睁大了眼睛“哦?……咳!”在教学时,我设疑引思:①铁人简短的话语是什么语气?②“哦”后面为什么用问号?省略号在这里起什么作用?③这时,铁人心里会想些什么?④从这句话,你体会到铁人是怎样的人?经过思索推敲,学生认识到这个问号是说铁人突然明白自己将阿姨批评错了,活现出铁人如梦初醒,瞠目结舌的神态。省略号在这里说明铁人百感交集,矛盾复杂,欲言又止的心理。他内心在责怪自己,咋不把事情搞清楚就乱批评,从心里情不自禁地发出了“咳!”这个自责的感叹。要去承认错误的念头产生后,“调头,回去!”的命令就脱口而出。在揣摩中学生懂得了作者使用标点的匠心所在,体味出铁人是个性格直爽,勇于改错的好党员,受到了强烈的思想感染。从而读出了这段话的言外之意。联想、想象往往是不受逻辑思维约束的思维形态,具有极大的跳跃性与自由性,可以极为迅速地使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因此,想象、联想是直觉思维的翅膀。教师要积极启发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与奇特的想象,让学生在能动自主的学习探究中创造性地获得语感。
总之,语感的培养重在引导学生去感受。由于语文教学具有重朗读、重形象、重生活的特点,从而为激活并训练学生的语感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多种策略,指导学生领悟语言内涵,增强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