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将传统与现实结合、东方与西方融汇、以孜孜不倦的精神,全然地热烈地去追求博大、开阔、融通的人文精神价值取向,营造出一派欣欣然的意境之美
站在角振通的作品前,会有一瞬间的恍惚,这是油画还是国画?
角振通微笑不语,让观者慢慢去体会。渐渐地,你会忘记对媒介的关切,转而沉浸在他营造的气氛中——在他或清雅,或浓重的笔墨下,呈现出一派氤氲苍茫、气势磅礴的气氛,一派浓郁壮美的北国风光在眼前徐徐展开。
奇特的艺术之路
角振通祖籍河北滦县,1956年出生于黑龙江省海伦市一个名叫烧锅屯的小村庄,最初的艺术启蒙源于母亲。“母亲爱好剪纸,是个民间艺术家,逢年过节村民有往门楣上贴‘挂签’的习俗,母亲都会制作出很多的剪纸作品,我就挎着筐挨家挨户给邻居们送去。当时家里的经济条件也不是很好,但母亲总会省吃俭用去买来各种颜色的纸张,剪出一幅幅形态各异的图案,送给大家伙儿。”
看着一张张红纸在母亲的剪刀下变成一幅幅图画,儿时的角振通感受到艺术带来的别样幸福。母亲慷慨大方和乐于助人的性格,也如接力傳承,深深扎根于他的心中。
角振通的艺术道路很奇特,非科班出身,却在艺术领域取得傲人成就。儿时虽有家庭的艺术启蒙,拿起画笔却是在他入伍以后——1974年,18岁的角振通穿上军装,走入部队,成为一名通讯兵。常年在外施工,东北苍茫大地,天高地阔的瑰丽场景,常常让他心怀激情。角振通说:“记得刚开始画画时,每天都会用掉几摞纸,那真是全情投入。”至今回忆最初拿起画笔的场景,依旧历历。
就是这份热爱,让角振通在繁忙的军旅生涯中运笔不辍,每天大量临摹练习,虽没进过正规学校系统学习,画中却自有一份浑然天成的意趣。他曾经说,最大的遗憾是没能进入正规艺术院校进行系统的学习,然而反观他的画,也正是如此,才有大胆的探索、不拘一格的创新,常有不落窠臼的神来之笔,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他的作品也因此呈现出勃勃生机,与众不同。
“我的画法有过几次大的变化,从最初的传统国画到后期将西方技法融入画中,每一次创新对自己来说都是挑战,也是提高。”角振通说,在一次次变法求新中,他的画作也从黑白水墨转向浓墨重彩。角振通认真钻研西方的绘画技法,寻找着中国画和西方画的融入点,通过对西方著名画家画派的研究,逐渐把西方绘画的一些表现技巧融合到国画中。角振通还尝试着用不同材料来创作绘画作品,比如用丙烯着色,来体现国画技法中所达不到的效果,如《雪白血红》《黑土地》《向日葵》等作品,都能看到这种技法的尝试,并取得了很好的视觉效果。他的绘法融古典色彩、自然色彩、西方色彩与内心色彩为一体,将传统技法与现代西法相结合,内心情感与彩墨辉映互为表里,令人耳目一新。
在绘画过程中,角振通一边研习经典,一边访遍名师,在艺术探索之路中,他就像笔下的那株向日葵,一路追赶着艺术之光。角振通的质朴谦逊,也为他赢得了很多人的尊重和肯定。艺品如人品,越来越多的艺术泰斗开始看好他,他虔诚的学艺态度、永无止尽的探索精神、笔下不拘泥不设限的大胆尝试、画面的色泽丰润、饱满有力都让他的作品一次次迈向新的高峰。
角振通的作品也日渐走入各种展览,他的名字也多次在军内外及国际画展中获奖。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个人画展,观者云集,好评如潮。如今,角振通已经成为军旅画家中的杰出代表。
有情怀的公益之旅
回首三十余年的艺术探索,角振通的创作灵感与源泉很大一部分源于军旅生涯。从一名普通军人到连长、营长到处长,再至军职创作员,他对军人有着天然的情感。多年来,他走遍东北的边防哨所,采风创作,服务部队,亲历了广大边防官兵的艰苦生活,对守护边疆的哨兵们更有一种情感的共鸣,就是带着这份炙热的情感,他用深情的笔墨绘出了《通往哨所的路》《边山雪》《边关月》等一系列贴近军旅生活的画作,笔墨里有对哨所官兵的敬意,有对白山黑水深深的情感。
角振通的画总与他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他将自己融入生活中,也因此创作出一幅幅感人至深的作品。在埋首绘画之余,他将很多精力投入到社会公益事业中。儿时母亲慨然助人的身影一直映在他的心底深处,与人为善,愿雪中送炭,竭尽所能帮助身边的人,这是角振通的朋友们对他的普遍评价。随着他的影响力日增,他将目光投向更远方,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帮助陌生人。
内心的良善和悲悯一直是角振通前行最宝贵的财富,这份柔软体现在他的笔墨中,更体现在他平日的处事里。当角振通听说沈阳某孤儿院运营困难时,他带着妻子和孩子,自掏腰包,为孩子们采购粮油及一应生活用品。这么多年来,妻子一直默默支持他,当其他艺术家在笔会上赚的盆满钵满时,他用义卖的方式筹款,并将钱用至最需要帮助的人群中。
当角振通发现有些艺术家只埋首画斋,但缺少走向市场的途径时,他又想方设法助力大家带着艺术品走向大众,“艺术不是只在拍卖场、博物馆,动辄千万的价格,这只是艺术的一部分。更多的艺术品需要走向生活,走向大众。”角振通说。因此,每逢节假,他组织100余名艺术家走进文化市场,开展文化惠民公益的活动,艺术家们带着笔墨作品,面对如潮涌的人群,让艺术与群众来一次面对面的亲密接触,既满足了平民百姓收藏艺术品的愿望,又让艺术家们获得了更高的知名度,可谓一举两得。
2015年5月,“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国际美术文献展”在辽宁美术馆拉开帷幕,一时间,辽宁美术馆内人头攒动,观众争相涌入,观看主题展出,这次画展角振通作为主要策划人,同时他也携带自己多幅作品参展,“这次艺术活动是为传承延安精神,启迪和鼓舞当代国民,子孙后代铭记历史,缅怀先辈,珍视和平,防止历史悲剧重演。”他还自掏腰包近百万元,定制了数千件主题文化衫,并将此次活动的精神传递到沈阳各个高校,反响热烈。
角振通在艺术追求的道路中,尽管技法日臻纯熟,然而内心对艺术的情感,依旧心怀赤子之心。他关注着社会现状,用心体会着,去提炼生活中的真与善,去描绘着大自然的壮美,用笔墨与时代共振。
在领略了三山五岳、北国草原、雪域高原的山川壮美之后,胸中自有万千沟壑,角振通深谙“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之理,将传统与现实结合、东方与西方融汇、以孜孜不倦的精神,全然地热烈地去追求博大、开阔、融通的人文精神价值取向,营造出一派欣欣然的意境之美,而他携着自己与生俱来的壮阔,豪迈投入火热的生活,去影响更多的人。
责任编辑 华南
站在角振通的作品前,会有一瞬间的恍惚,这是油画还是国画?
角振通微笑不语,让观者慢慢去体会。渐渐地,你会忘记对媒介的关切,转而沉浸在他营造的气氛中——在他或清雅,或浓重的笔墨下,呈现出一派氤氲苍茫、气势磅礴的气氛,一派浓郁壮美的北国风光在眼前徐徐展开。
奇特的艺术之路
角振通祖籍河北滦县,1956年出生于黑龙江省海伦市一个名叫烧锅屯的小村庄,最初的艺术启蒙源于母亲。“母亲爱好剪纸,是个民间艺术家,逢年过节村民有往门楣上贴‘挂签’的习俗,母亲都会制作出很多的剪纸作品,我就挎着筐挨家挨户给邻居们送去。当时家里的经济条件也不是很好,但母亲总会省吃俭用去买来各种颜色的纸张,剪出一幅幅形态各异的图案,送给大家伙儿。”
看着一张张红纸在母亲的剪刀下变成一幅幅图画,儿时的角振通感受到艺术带来的别样幸福。母亲慷慨大方和乐于助人的性格,也如接力傳承,深深扎根于他的心中。
角振通的艺术道路很奇特,非科班出身,却在艺术领域取得傲人成就。儿时虽有家庭的艺术启蒙,拿起画笔却是在他入伍以后——1974年,18岁的角振通穿上军装,走入部队,成为一名通讯兵。常年在外施工,东北苍茫大地,天高地阔的瑰丽场景,常常让他心怀激情。角振通说:“记得刚开始画画时,每天都会用掉几摞纸,那真是全情投入。”至今回忆最初拿起画笔的场景,依旧历历。
就是这份热爱,让角振通在繁忙的军旅生涯中运笔不辍,每天大量临摹练习,虽没进过正规学校系统学习,画中却自有一份浑然天成的意趣。他曾经说,最大的遗憾是没能进入正规艺术院校进行系统的学习,然而反观他的画,也正是如此,才有大胆的探索、不拘一格的创新,常有不落窠臼的神来之笔,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他的作品也因此呈现出勃勃生机,与众不同。
“我的画法有过几次大的变化,从最初的传统国画到后期将西方技法融入画中,每一次创新对自己来说都是挑战,也是提高。”角振通说,在一次次变法求新中,他的画作也从黑白水墨转向浓墨重彩。角振通认真钻研西方的绘画技法,寻找着中国画和西方画的融入点,通过对西方著名画家画派的研究,逐渐把西方绘画的一些表现技巧融合到国画中。角振通还尝试着用不同材料来创作绘画作品,比如用丙烯着色,来体现国画技法中所达不到的效果,如《雪白血红》《黑土地》《向日葵》等作品,都能看到这种技法的尝试,并取得了很好的视觉效果。他的绘法融古典色彩、自然色彩、西方色彩与内心色彩为一体,将传统技法与现代西法相结合,内心情感与彩墨辉映互为表里,令人耳目一新。
在绘画过程中,角振通一边研习经典,一边访遍名师,在艺术探索之路中,他就像笔下的那株向日葵,一路追赶着艺术之光。角振通的质朴谦逊,也为他赢得了很多人的尊重和肯定。艺品如人品,越来越多的艺术泰斗开始看好他,他虔诚的学艺态度、永无止尽的探索精神、笔下不拘泥不设限的大胆尝试、画面的色泽丰润、饱满有力都让他的作品一次次迈向新的高峰。
角振通的作品也日渐走入各种展览,他的名字也多次在军内外及国际画展中获奖。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个人画展,观者云集,好评如潮。如今,角振通已经成为军旅画家中的杰出代表。
有情怀的公益之旅
回首三十余年的艺术探索,角振通的创作灵感与源泉很大一部分源于军旅生涯。从一名普通军人到连长、营长到处长,再至军职创作员,他对军人有着天然的情感。多年来,他走遍东北的边防哨所,采风创作,服务部队,亲历了广大边防官兵的艰苦生活,对守护边疆的哨兵们更有一种情感的共鸣,就是带着这份炙热的情感,他用深情的笔墨绘出了《通往哨所的路》《边山雪》《边关月》等一系列贴近军旅生活的画作,笔墨里有对哨所官兵的敬意,有对白山黑水深深的情感。
角振通的画总与他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他将自己融入生活中,也因此创作出一幅幅感人至深的作品。在埋首绘画之余,他将很多精力投入到社会公益事业中。儿时母亲慨然助人的身影一直映在他的心底深处,与人为善,愿雪中送炭,竭尽所能帮助身边的人,这是角振通的朋友们对他的普遍评价。随着他的影响力日增,他将目光投向更远方,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帮助陌生人。
内心的良善和悲悯一直是角振通前行最宝贵的财富,这份柔软体现在他的笔墨中,更体现在他平日的处事里。当角振通听说沈阳某孤儿院运营困难时,他带着妻子和孩子,自掏腰包,为孩子们采购粮油及一应生活用品。这么多年来,妻子一直默默支持他,当其他艺术家在笔会上赚的盆满钵满时,他用义卖的方式筹款,并将钱用至最需要帮助的人群中。
当角振通发现有些艺术家只埋首画斋,但缺少走向市场的途径时,他又想方设法助力大家带着艺术品走向大众,“艺术不是只在拍卖场、博物馆,动辄千万的价格,这只是艺术的一部分。更多的艺术品需要走向生活,走向大众。”角振通说。因此,每逢节假,他组织100余名艺术家走进文化市场,开展文化惠民公益的活动,艺术家们带着笔墨作品,面对如潮涌的人群,让艺术与群众来一次面对面的亲密接触,既满足了平民百姓收藏艺术品的愿望,又让艺术家们获得了更高的知名度,可谓一举两得。
2015年5月,“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国际美术文献展”在辽宁美术馆拉开帷幕,一时间,辽宁美术馆内人头攒动,观众争相涌入,观看主题展出,这次画展角振通作为主要策划人,同时他也携带自己多幅作品参展,“这次艺术活动是为传承延安精神,启迪和鼓舞当代国民,子孙后代铭记历史,缅怀先辈,珍视和平,防止历史悲剧重演。”他还自掏腰包近百万元,定制了数千件主题文化衫,并将此次活动的精神传递到沈阳各个高校,反响热烈。
角振通在艺术追求的道路中,尽管技法日臻纯熟,然而内心对艺术的情感,依旧心怀赤子之心。他关注着社会现状,用心体会着,去提炼生活中的真与善,去描绘着大自然的壮美,用笔墨与时代共振。
在领略了三山五岳、北国草原、雪域高原的山川壮美之后,胸中自有万千沟壑,角振通深谙“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之理,将传统与现实结合、东方与西方融汇、以孜孜不倦的精神,全然地热烈地去追求博大、开阔、融通的人文精神价值取向,营造出一派欣欣然的意境之美,而他携着自己与生俱来的壮阔,豪迈投入火热的生活,去影响更多的人。
责任编辑 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