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思路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教坛聚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tie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近一段时间的教学和与其他老师的交流,我认为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引导学生如何学习,更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我们教学中的一个环节,但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在化学教学中注意思路教学。让学生明白老师的思路;教材的思路;解题的思路以及独立探究问题的思路等。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各种思路的培养,我个人认为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听课时,让学生领会教师的讲授思路
  
  思路教学的关键就是将教师的思路转变为学生听课的思路。其首要的一步是教师应把教材的思路转化为讲课的思路。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须潜心钻研教材,充分揭示出新旧知识的联系,建立起知识体系,然后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做到突出每节课的主线和知识点,使学生的思路按照主线和知识点去展开。譬如我在教《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这一节内容时,按照教材内容设计了这样的讲课思路:“演示实验不同物质溶液的导电性不同溶液里自由移动的离子的浓度不同电解质的电离程度不同电解质有强弱之分,具有化学键的类型不同。”抓住这个中心主线,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去思索,这样既突出了教材的关键,又使学生感到思路清晰明了,一堂课下来,学生接受知识普遍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二、阅读时,引导学生分析教材的编写思路
  
  阅读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基本方法。对于教师来说,在阅读时,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分析思考问题的方法,让他们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对于学生来说,在阅读时不仅要知道学习哪些知识,学会哪些技能,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如何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即教材的编写思路。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材思路的教学。我的具体做法是:首先把一堂所要讲的知识点一一列出,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去自学,去进行讨论。从中让学生潜意识地去领悟教材的编写思路。如学习《化学平衡》一节课,我首先列出了学生应掌握的知识:两个基本概念(化学平衡状态和化学平衡移动),三个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浓度、压强、温度),一个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勒沙特列原理);然后提出“教材中是怎样讨论和分析这些问题的?”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去阅读,学生有意识地领会到本节内容主要是研究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和改变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其方法是:①对于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和特点,教材中是以反应为例,分析了在一定条件下,当V正=V逆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进而揭示出化学平衡状态的“动”、“定”、“变”三个特征。②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材是通过几个实验帮助理解化学平衡原理的。通过这样阅读使学生很自然地领悟到本节教材的编写思路说明化学知识是从生活实践和化学实验中获得,又以此为基础再提高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去分析和认识的,从而使化学知识得到深化,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研究化学的方法。
  
  三、解题时,帮助学生寻找解答的思路
  
  化学习题浩如烟海。教师在习题教学中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去精心选题,善于分析题目中的因果关系,让学生掌握题给条件,明确要求,并由表及里地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考虑化学问题,从而使学生获得解决化学问题的正确思路。我的具体做法是:1.逐步提问,打开学生的思路。2.一题多解,拓宽学生的思路。3.一题多变,活跃学生的思路。
  
  四、实验时,培养学生观察、研究问题的思路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在搞好化学实验教学的同时,还应注意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研究问题的思路。用对实验的观察来推动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用有目的思维去指导学生观察,促进学生形成一个正确思路去研究化学实验。譬如AlCl3溶液和NaOH溶液的反应实验,在实验前我首先提出:“往AlCl3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和往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AlCl3溶液,反应现象有什么不同?”做一做这个实验,并寻求理论解释。问题一提出,就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他们去仔细观察实验的过程。此时,教师应不失时机讲清观察实验的思路。第一,实验现象有哪些不同?第二,涉及哪些化学知识和原理?随着实验的进程和问题的不断提出,学生边观察、边思索,促发了对实验研究的兴趣。此时,教师还应讲清研究这些现象的关键知识是Al(OH)3的两性,而沉淀的生成及溶解决定溶液的酸碱性。这样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便形成了“从实验操作、观察现象,到解释现象,得出结论”一条研究化学实验的思路。从而达到了培养思维,发展能力的目的。
  当今我们培养学生应多在培养学生的动手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方面入手,思路教学的应用能很好的锻炼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以及做学问严谨的科学态度,能培养学生的置疑的科学研究态度,让学生也能体会做学问做老师的感觉,让他们去体会老师和学生思维的差别,更好的达到师生的交流的效果。
  (作者单位:河北省馆陶县路桥中学)
其他文献
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数学能赋予人创造性,是一种人类文化。数学不仅是一门知识,也是人类实践活动创造的产物。数学教学,要紧密结合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合理组织教材,培养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意识,注重实践活动,提供实践时空,切实提高实践实效,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创设生活情景,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师的教学思维是数学教师对数学教学活动的一种理
期刊
中学阶段是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重要时期,思想品德教育可以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立场、观点、态度,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作为信息技术这门新兴学科的教师必需有敏锐的洞察力,要根据学科特点,既要教书又要育人,重视信息技术学科的德育功能,掌握思想教育的特点和方法,增强思想教育的效果。    一、重视品德教育,挖掘教育素材。    信息技术课作为技能课,偏重于实践、侧重于操作
期刊
作为数学老师,怎样按照非智力因素的特点去进行数学教学,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提高学习成绩呢?我在教育实践中感到,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习兴趣     现在的课程改革,更注重课堂的情境教学了。而创设良好的数学教学情境,我们就要灵活运用教学智慧和机遇,使教学过程更切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要求。如教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可以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太
期刊
观察能力是指通过观察活动,全面深入正确地认识事物特点的能力。只有具备了正确的观察能力,才能在学习和生活中获得有价值的感性材料,从而正确地认识生物世界,提高自身的生物素养。  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观察动植物的生活习性,生物和人体的形态结构等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近年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行生物教材提供的丰富素材和其他资料,密切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  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期刊
计算是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它贯穿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无论是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等都依赖于计算活动的参与。可是,现在的计算教学虽然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计算兴趣,然而学生的计算能力却下降了,具体表现在计算的正确率下降,口算速度减慢等等。那么,计算教学应该如何做才能扎实而不失灵活,我们又应该如何做才能克服计算教学重结果
期刊
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江泽民同志曾说过:“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探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实施策略。本文就在阅读教学中运用鼓励创新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作初步探索。     一、创新思维的培养要与语言文字的学习有机结合     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创新思
期刊
所谓优化课堂教学,转换过来是另一句话:高效率教学。这个“高效率”不是指教师讲了多少,而是学生学了多少。如何在有限的40分钟内使学生最有效地获取知识,提高教学效率,就是“优化”的过程。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应注意三方面的优化设计。    一、内容的优化    内容的优化无非在于如何有效地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或许有人要问:大家手里都是拿着同一本书,这个内容你怎么优化?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认为的:教师在明
期刊
让学生自己批改作文,在作文教学中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那么如何着重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呢?自改能力的培养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小学生自改作文的兴趣    1、名师激趣。兴趣,是最好的内部动因。我对学生讲:“鲁迅先生曾把‘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作为一条重要的写作经验。”利用苏教版第九册课文《推敲》向学生介绍唐代诗人贾岛修改诗句的典故。笔者通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只有深刻解读新课程理念,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才能真正实现新课程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课程理念与课堂实践恰倒好处的融合,引发出新课改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的崭新视界。但与此同时所暴露出来的一些形式化弊端,也引起了笔者深刻的反思。    一、“生活”是数学内容唯一的底色吗?    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现实”。因此,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的课堂里,数学和生
期刊
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多数学生在课堂接受教师传授的生物学知识并未表现出太大的困难,但在独立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千变万化的生物学问题时常感到力不从心,这说明学生的解题能力有待提高。我认为,要提高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习题的讲评是很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  通常每份试卷或习题都有一定的难易比例,难易比例常为7:3,因此,每份试卷或习题上也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基本题,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