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52.9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1-000-02
摘 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侗族传统体育文化校园传承实践情况进行研究。黎平侗族自治县侗族传统体育文化校园传承实践的总体现状较差,侗族传统体育课程开发水平较低、各级学校间的传承实践现状存在差异性、受民族运动会的主导致使课余侗族传统体育训练成为侗族传统体育文化校园传承实践的主要途径,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要通过完善制度建设、提高教师对侗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和积极宣传和引导学生对侗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识等途径来促进侗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校园的有效传承和良性持续发展。
关键词 侗族传统体育文化 校园传承 现状 对策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它蕴含着我国各族人民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优秀精神智慧和思维方式,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促进社会和谐、提升社会凝聚力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质朴、多样的民族传统体育正面临着生存危机,它们的传承和发展也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学校作为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重要的途径,因此,本文从侗族传统体育文化校园传承的现状入手,以找出侗族传统体育文化校园传承的规律特征及若干因素,以促进侗族及其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校园传承的有效传承与发展。
一、侗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概述
贵州黎平县是全国侗族人口最多的县,自古以来便是侗族祖源地、侗疆腹地、侗文化中心,至今保存着神奇古朴、原汁原味的侗族民风民俗,素有“侗乡之都”的美誉。侗族人民在世世代代的辛勤劳动中,创造和积累了独具侗族特色的灿烂文化的同时也创造了丰富的侗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然而随着社会变革,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甚至面临消亡的境地,导致很多侗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生存的危机。而学校具备了传承和发展侗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条件,因此,将侗族传统体育文化引入校园是继承和发展侗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必由之路。
二、侗族传统体育文化校园传承实践的现状分析
(一)侗族传统体育文化课程开发水平较低
课堂教学是系统化、科学化传承和发展侗族传统体育文化最有效和最直接的途径。黎平县各级各类学校将侗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体育课或理论文化课授课内容的较少,仅有双江乡的部分学校将侗族摔跤作为体育课的授课内容,像四寨小学、黄岗小学。还有部分学校偶然在体育课中将陀螺、摔跤、地勾棒、抢花炮等侗族传统体育游戏活动在的体育课堂中开展,目前,还没有一所学校将侗族传统体育文化在自然、地理或选修课等理论课程中进行传授。黎平县侗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的现状还不尽人意,对侗族传统体育文化课程开发的水平较低,主要原因是主管部门对侗族体育文化校园传承的重视不够以及教师对课程开发的意识淡薄。
(二)侗族传统体育课余训练是校园传承的主要途径
尽管黎平县各学校侗族传统体育文化校园传承的总体情况并不是很好,但在课余进行的侗族传统体育训练是侗族传统体育文化校园传承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像黎平县第一民族中学的摔跤队、黎平县第三中学的侗族陀螺队等。学校在课余进行侗族传统体育训练的初衷并非是继承和发展侗族传统体育文化,而是为了能够代表该校或该地区参与教育系统或政府部门主办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以作为宣传和展示本校或该地区的特色和实力的窗口。尽管课余开展的侗族传统体育训练与竞赛对继承和发展侗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重实践轻内涵的传承模式,不利于系统和科学地传承侗族传统体育文化,因此,建议在课余训练中增加对侗族传统体育项目内涵、价值的讲解和传授,既可以系统、完善地传承其侗族传统体育文化,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每个动作。
(三)中、小学间侗族传统体育项目内容校园开展差异性
依据侗族传统体育项目特征,可将侗族传统体育分为以身体技能、娱乐休闲、养心益智以及配合节庆等为主要表现形式类别,在其学校开展时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在黎平县中学主要开展侗族摔跤、高脚竞速等以身体技能为主要表现形式、以正式身份引入学校的侗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在小学主要开展侗族“跳海”抢花炮、毽子等以娱乐为主要表现形式、学生课余自主参与的侗族传统体育游戏活动。造成以上原因主要是中学一般位于县城或乡镇中心,师资场地器材条件相对较好,但同时受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影响较大,因此,只有以正式身份引入校园的符合学生生理特征的侗族传统体育项目,在课余学生基本上都是在参与一些篮球、足球等现代西方竞技体育项目活动;而在小学尤其是深山处的小学,师资匮乏、场地条件有限、“放羊式”体育教学等实际情况,学生只能在课余玩耍一些本土的传统体育游戏活动。
(四)影响侗族传统体育文化校园传承的主要因素
制约侗族传统体育文化校园传承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现行的高考制度使学生的课余时间被各种文化课程的补习和学习占用,使侗族传统体育文化校园传承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其次,侗族地区因经济发展滞后,在进行开展侗族传统体育时会出现因没有师资或者是缺乏场地器材而使开展侗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成为空想。再次,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及西方竞技体育一统天下的今天,西方近代体育文化冲击着侗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校园发展。
三、促进侗族传统体育文化校园传承的发展对策
(一)完善制度建设拓宽侗族传统体育文化校园传承的途径
政策制度是侗族传统体育文化校园传承的前提和保障,教育局、体育局、民宗委等相关职能部门要通过出台相关的政策制度来激励和保障学校、教师等将侗族传统体育文化引入校园。例如激励教师积极进行侗族传统体育文化课程的校本开发、课余侗族传统体育训练、组织成立侗族传统体育文化协会或兴趣小组等,通过制度保障、政策倾斜和经费支持等措施来激励学校、教师积极地进行侗族传统体育文化校园传承的工作,多途径、多方式使侗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校园的有效传承和良性持续发展。
(二)提高教师对侗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
教师是课程教学的主导者和课程开发的关键,结合目前各级、各类学校缺少侗族传统体育文化课程专业教师或教师校本课程开发意识淡薄的现状。一方面,高校要依据社会发展需求积极研究和开设侗族传统体育文化课程专业,来培养侗族传统体育文化课程专业教师;另一方面,各类主管部门、学校要对相近、相关专业教师通过培训、深入乡土考查、拜民间艺人为师、聘请民间艺人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学术专家到学校进行讲解和传授侗族传统体育文化等途径来提高侗族传统体育文化相关课程教师对侗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
(三)积极宣传和引导提高学生对侗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识
各学校要通过侗族传统体育文化课程、侗族传统体育运动竞赛、侗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墙报、实物图画展、侗族传统体育知识讲座、校园网络、微信、横幅等途径和平台,积极宣传侗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内涵和意义,提高学生对侗族传统体育文化继承的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侗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
参考文献:
[1] 冯胜刚.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与方法[M].贵州民族出版社.2011.04.
[2] 吕华鲜等.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调查报告[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3.02.
[3] 龙明莲,张化良.试论贵州黎平四寨村侗族摔跤的社会文化功能及传承方式[J].凯里学院学报.2010.12.
[4] 马明珠,徐金兰.少数民族体育与学校体育关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08.
摘 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侗族传统体育文化校园传承实践情况进行研究。黎平侗族自治县侗族传统体育文化校园传承实践的总体现状较差,侗族传统体育课程开发水平较低、各级学校间的传承实践现状存在差异性、受民族运动会的主导致使课余侗族传统体育训练成为侗族传统体育文化校园传承实践的主要途径,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要通过完善制度建设、提高教师对侗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和积极宣传和引导学生对侗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识等途径来促进侗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校园的有效传承和良性持续发展。
关键词 侗族传统体育文化 校园传承 现状 对策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它蕴含着我国各族人民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优秀精神智慧和思维方式,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促进社会和谐、提升社会凝聚力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质朴、多样的民族传统体育正面临着生存危机,它们的传承和发展也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学校作为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重要的途径,因此,本文从侗族传统体育文化校园传承的现状入手,以找出侗族传统体育文化校园传承的规律特征及若干因素,以促进侗族及其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校园传承的有效传承与发展。
一、侗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概述
贵州黎平县是全国侗族人口最多的县,自古以来便是侗族祖源地、侗疆腹地、侗文化中心,至今保存着神奇古朴、原汁原味的侗族民风民俗,素有“侗乡之都”的美誉。侗族人民在世世代代的辛勤劳动中,创造和积累了独具侗族特色的灿烂文化的同时也创造了丰富的侗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然而随着社会变革,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甚至面临消亡的境地,导致很多侗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生存的危机。而学校具备了传承和发展侗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条件,因此,将侗族传统体育文化引入校园是继承和发展侗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必由之路。
二、侗族传统体育文化校园传承实践的现状分析
(一)侗族传统体育文化课程开发水平较低
课堂教学是系统化、科学化传承和发展侗族传统体育文化最有效和最直接的途径。黎平县各级各类学校将侗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体育课或理论文化课授课内容的较少,仅有双江乡的部分学校将侗族摔跤作为体育课的授课内容,像四寨小学、黄岗小学。还有部分学校偶然在体育课中将陀螺、摔跤、地勾棒、抢花炮等侗族传统体育游戏活动在的体育课堂中开展,目前,还没有一所学校将侗族传统体育文化在自然、地理或选修课等理论课程中进行传授。黎平县侗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的现状还不尽人意,对侗族传统体育文化课程开发的水平较低,主要原因是主管部门对侗族体育文化校园传承的重视不够以及教师对课程开发的意识淡薄。
(二)侗族传统体育课余训练是校园传承的主要途径
尽管黎平县各学校侗族传统体育文化校园传承的总体情况并不是很好,但在课余进行的侗族传统体育训练是侗族传统体育文化校园传承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像黎平县第一民族中学的摔跤队、黎平县第三中学的侗族陀螺队等。学校在课余进行侗族传统体育训练的初衷并非是继承和发展侗族传统体育文化,而是为了能够代表该校或该地区参与教育系统或政府部门主办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以作为宣传和展示本校或该地区的特色和实力的窗口。尽管课余开展的侗族传统体育训练与竞赛对继承和发展侗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重实践轻内涵的传承模式,不利于系统和科学地传承侗族传统体育文化,因此,建议在课余训练中增加对侗族传统体育项目内涵、价值的讲解和传授,既可以系统、完善地传承其侗族传统体育文化,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每个动作。
(三)中、小学间侗族传统体育项目内容校园开展差异性
依据侗族传统体育项目特征,可将侗族传统体育分为以身体技能、娱乐休闲、养心益智以及配合节庆等为主要表现形式类别,在其学校开展时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在黎平县中学主要开展侗族摔跤、高脚竞速等以身体技能为主要表现形式、以正式身份引入学校的侗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在小学主要开展侗族“跳海”抢花炮、毽子等以娱乐为主要表现形式、学生课余自主参与的侗族传统体育游戏活动。造成以上原因主要是中学一般位于县城或乡镇中心,师资场地器材条件相对较好,但同时受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影响较大,因此,只有以正式身份引入校园的符合学生生理特征的侗族传统体育项目,在课余学生基本上都是在参与一些篮球、足球等现代西方竞技体育项目活动;而在小学尤其是深山处的小学,师资匮乏、场地条件有限、“放羊式”体育教学等实际情况,学生只能在课余玩耍一些本土的传统体育游戏活动。
(四)影响侗族传统体育文化校园传承的主要因素
制约侗族传统体育文化校园传承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现行的高考制度使学生的课余时间被各种文化课程的补习和学习占用,使侗族传统体育文化校园传承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其次,侗族地区因经济发展滞后,在进行开展侗族传统体育时会出现因没有师资或者是缺乏场地器材而使开展侗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成为空想。再次,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及西方竞技体育一统天下的今天,西方近代体育文化冲击着侗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校园发展。
三、促进侗族传统体育文化校园传承的发展对策
(一)完善制度建设拓宽侗族传统体育文化校园传承的途径
政策制度是侗族传统体育文化校园传承的前提和保障,教育局、体育局、民宗委等相关职能部门要通过出台相关的政策制度来激励和保障学校、教师等将侗族传统体育文化引入校园。例如激励教师积极进行侗族传统体育文化课程的校本开发、课余侗族传统体育训练、组织成立侗族传统体育文化协会或兴趣小组等,通过制度保障、政策倾斜和经费支持等措施来激励学校、教师积极地进行侗族传统体育文化校园传承的工作,多途径、多方式使侗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校园的有效传承和良性持续发展。
(二)提高教师对侗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
教师是课程教学的主导者和课程开发的关键,结合目前各级、各类学校缺少侗族传统体育文化课程专业教师或教师校本课程开发意识淡薄的现状。一方面,高校要依据社会发展需求积极研究和开设侗族传统体育文化课程专业,来培养侗族传统体育文化课程专业教师;另一方面,各类主管部门、学校要对相近、相关专业教师通过培训、深入乡土考查、拜民间艺人为师、聘请民间艺人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学术专家到学校进行讲解和传授侗族传统体育文化等途径来提高侗族传统体育文化相关课程教师对侗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
(三)积极宣传和引导提高学生对侗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识
各学校要通过侗族传统体育文化课程、侗族传统体育运动竞赛、侗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墙报、实物图画展、侗族传统体育知识讲座、校园网络、微信、横幅等途径和平台,积极宣传侗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内涵和意义,提高学生对侗族传统体育文化继承的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侗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
参考文献:
[1] 冯胜刚.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与方法[M].贵州民族出版社.2011.04.
[2] 吕华鲜等.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调查报告[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3.02.
[3] 龙明莲,张化良.试论贵州黎平四寨村侗族摔跤的社会文化功能及传承方式[J].凯里学院学报.2010.12.
[4] 马明珠,徐金兰.少数民族体育与学校体育关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