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后路经肌间隙入路与开放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3年1月— 2016年1月收治的40例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临床资料。手术均采用后正中切口,根据手术入路分为肌间隙入路组(A组)和传统开放入路组(B组),每组20例。A组男12例,女8例;年龄21~60岁[(41.5±9.6)岁]。B组男13例,女7例;年龄18~58岁[(39.1±13.1)岁]。其中A组行后路经肌间隙置钉、椎管减压、复位、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B组行传统后路开放置钉、椎管减压、复位、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椎管减压、复位、椎体间植骨融合手术程序相同。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视觉模拟评分(VAS)、末次随访伤椎椎管通畅率、责任节段前柱高度百分比及Cobb角。采用MRI评估术后椎旁肌的萎缩程度,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患者均获随访9~33个月,其中A组(19.3±5.6)个月,B组(22.5±4.9)个月(P>0.05)。手术时间A组为(240.5±38.3)min,B组为(258.5±43.7)min(P>0.05)。术中出血量A组为(525.0±168.2)ml,B组为(770.0±269.2)ml(P<0.05)。术后引流量A组为(190.1±78.9)ml,B组为(281.7±122.3)ml(P<0.05)。术后24 h及末次随访VAS A组分别为(6.4±1.0)分和(1.6±0.5)分,B组分别为(7.8±0.7)分和(2.2±0.4)分(P均<0.05)。末次随访时伤椎椎管通畅率、责任节段前柱高度百分比及Cobb角A组分别为(85.3±3.7)%、(85.5±2.7)%和(4.7±1.2)°,B组分别为(85.8±1.8)%、(88.8±1.3)%和(5.3±1.5)°(P均>0.05)。术后椎旁肌MRI评分A组为(2.1±0.6)分,B组为(1.2±0.6)分(P<0.05)。末次随访ASIA分级:A组A级7例,B级5例,C级6例,D级1例,1例E级;B组A级6例,B级6例,C级5例,D级2例,E级1例(P>0.05)。同组内末次随访时VAS、伤椎椎管通畅率、责任节段前柱高度百分比、Cobb角、神经功能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对于胸腰椎骨折脱位,与传统开放手术比较,后路经肌间隙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不仅能有效恢复伤椎椎管通畅率和责任节段前柱高度,还能减少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减轻术后腰背部疼痛、椎旁肌损伤,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