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文字的科学性标准
由于长期推行西方语言文字理论的人类文字发展三阶段论即形意文字(原始文字)→意音文字
(古典文字)→拼音文字(字母文字),世界上流行的文字科学性的标准是26个拉丁字母的拼音文字。这被“公认”为人类“最科学、最高级的国际性文字”,被奉为语言文字的“基本原理”“常识”之一。汉字被判定为“落后的文字”,应该走拼音化的方向。然而,正像实践证明盛行一时的“地心说”是错误的一样,实践也证明了所谓人类文字发展三阶段论及26个拉丁字母拼音文字是文字科学性的标准,也都是错误的。
文字的科学性标准究竟是什么?简单说,应是 “ 明确简约”。
“明确简约”是一切信息载体内部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是推动信息载体不断发展的一种内在动力,是信息载体科学性的标准。一切信息载体首先都必须“明确”,否则不能传递信息;但是,为了传递信息的高效率,在不影响“明确”的前提下,信息载体要尽可能“简约”。这是信息载体内部对立而又统一的两个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事物的增多,信息载体总的发展趋势是繁化,但是,为了信息传递的高效率,在“明确”的前提下,信息载体又要尽可能地简化。所以说,“明确简约”是信息载体发展的一种内在动力,是信息载体的科学性标准。只“简约”不“明确”,或只“明确”而不“简约”,都是不科学的。
文字和口说语言都是信息载体,文字和口说语言的科学性标准也是“明确简约”。汉字是世界上“明确简约”最突出最具代表性的文字。
对汉字的评价,现在主要有三种观点:“汉字落后论”、“汉字科学论”和“汉字无所谓落后与科学论”。“汉字落后论”和“汉字科学论”,都认为各种文字之间是有科学性差别的,但它们科学性的标准不同,于是判定什么样文字的科学性强,也就完全不同了。后一种“汉字无所谓落后与科学论”,认为各种文字之间无科学性的差别,某种文字只要能适应某种口说语言,就是好文字。其实,这种观点也有文字科学性的标准,这标准就是“能否适应某种口说语言”。然而,口说语言也存在着是否有科学性和科学性标准的争议,比如,对汉语口说语言的评价也有三种观点:“汉语落后论”、“汉语科学论”和“汉语无所谓落后与科学论”。“汉语落后论”的标准是“有无声调和有无形态”。汉语有声调无形态(单音孤立),是原始落后的语言;印欧语无声调有形态,是先进科学性语言。“汉语科学论”的标准是“明确简约”,汉语有声调无形态(单音孤立)是筑成汉语“明确简约”的根本条件,汉语比印欧语的科学性更强。认为“汉语无所谓落后与科学论”的根据是,各种口说语言之间没有科学性的差别,如果讲口说语言有科学性差别,就是宣扬希特勒的日耳曼语言优越、日耳曼民族优越的反动种族理论。坚持汉语科学论就是大汉族主义,大国沙文主义。这是将语言政策与语言科学混为一谈了。
大家知道,民族政策与民族科学是不同的。民族政策是各民族的风俗习惯都必须受到尊重,不得歧视。而民族科学是要研究民族风俗习惯中哪些有利于民族的生存发展,要发扬光大;哪种民族风俗习惯不利于民族的生存发展,要改革。当然,这要由该民族自觉自愿地进行。
语言文字政策与语言文字科学也是不同的。对各民族的语言文字都必须尊重,这是语言文字政策。但语言文字之间是有科学性差别的,否定这种差别,实质上就是否定了语言文字科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文字科学性的标准不是拼音化;口说语言科学性的标准不是有形态无声调。口说语言和文字的科学标准都是“明确简约”。
二、“明确简约”的汉字具有无比的科学性
1.汉字适应信息化
“汉字落后论”的重要根据之一,是汉字不能适应现代化的语文工具。诚然,利用工业化现代化的语文工具,如机械打字机、铅字排版印刷机等,汉字比不上拼音文字。但是,计算机的普及和激光照排的发明,已经显示出汉字比拼音文字更为优越。就以计算机输入为例。计算机刚一问世,文改专家们断言: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是汉语拼音文字的催生婆。没过多久,万“码”奔腾的汉字输入,其速度超过了英文。现在,手写板又发明了。汉字不能直接输入,必须转成音码或形码或数字码或混合码才能输入计算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中国工程院院士韩英铎教授和董名垂教授在《汉字基因论及在信息时代将引发的革命》一文中庄严宣告:“汉字基因论是挖掘中华文化千年宝藏的一把金钥匙,汉字基因论的突破和汉字基因论工程的全面开展,足以震撼计算机世界里以英语为主的一统天下,有助于开发具有中国自主版权的系统平台;足以促成媒体制作特别是动画和电影制作领域的全面革新;足以引发真正的世界大同语言——计算机图形语言的开创,有助于在技术领域推动各国进入世界大同。”①台湾朱邦复先生的“汉字基因论”是汉字科学论的一部分内容。可见,汉字适应了信息化的现代化,这是拼音文字无可比拟的。
2.汉字是智能型文字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神经语言学郭可教教授根据国内外的科学实验指出:西方的拼音文字是“单脑文字”,汉字是“复脑文字”,“因而汉字可以同时开发两个大脑半球的潜力,有利于大脑智力开发”。“来中国学习汉语的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在学习汉字时是左右脑并用的。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以后,英文的认知也由原来的左脑‘单脑效应’转变成了左脑和右脑并用的‘复脑效应’。研究还发现,刚来中国的西方留学生没有这种变化;打好汉语母语基础的中国大学生、小学生在学习英文时,是左脑和右脑并用的‘复脑效应’,没有受到英文原有的左脑‘单脑效应’的影响。”“我们把这个新发现称为汉字对英文脑机制的‘改造作用’或‘异化作用’。这是中西文化交流中出现的一个深层次的问题,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问题。其原因有待深入研究,其中含有值得重视的科学问题。”②
日本教育博士、汉字教育专家石井勋教授指出:“英国的心理学家在科学家杂志上发表一篇论文,论文显示欧美国家的孩子平均智商是100,而日本的孩子达到111,欧美国家智商达130的小孩100人中有2个,而日本却有10个,达10%这么高比例。有人认为是不是日本的升学竞争激烈或是孩子比较用功。可是真正猜到的专家,认为日本的儿童特别聪明的原因是因为经由具体的汉字来学习,而非使用拼音、组合的文字。这才是真正的原因。”③经过长期的实验,石井勋先生得出结论:“从5岁教汉字,智商达115,4岁接受汉字则智商达125,3岁开始实施三年的汉字教育智商达130以上,日本一幼儿园十几年前就开始实施汉字教育,目前小孩智商达150的很多。”④
3.汉字是国际性文字
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教授说,数学家的国际会议最好开,不管内容多么高深复杂,方程式一列,无需翻译,大家都懂。汉字就有这个特点。西方语言文字理论一直称26个拉丁字母的拼音文字是国际性的文字,这是错误的。因为,文字同语言一样,最终目的是表达语义。用26个拉丁字母拼写了汉语,不懂汉语而认识拉丁字母的人,可以把字音拼读出来,但对内容却毫无所知。石井勋先生在给我的信上说,他不懂汉语,但他能用日语、英语、德语读我的信。他认为,只有汉字才是真正的国际性文字。北京国际汉字研究会副会长卢遂现博士认为,人类最高级的文字不是拼音文字,而是纯表意文字。通晓多种语言文字的香港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安子介先生说:“我坚信,在不久的将来,汉字将会在全世界普及运用,成为世界语。”⑤17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兹就已经提出要设计一种以汉字为蓝本的人类的普遍文字。这是有先见之明的。
4.汉字是艺术性的文字
汉字的艺术性,举世公认。郭可教、高定国、高尚仁三位先生在1993年第4期《心理学报》上发表实验研究文章说:“书法负荷对脑功能有一定激活作用,对认知活动有积极影响。”汉字书法陶冶情感,有益于身心健康,这些都无需赘叙。我想强调指出的是,汉字绝不像文改专家们所说的那样:汉字书法的艺术性很高,但汉字却是不科学的文字,是落后的文字。前面已述,文字的科学性标准绝不是26个拉丁化的拼音文字,而是“明确简约”。汉字是世界上“明确简约”最突出的文字。所以,汉字不仅是艺术性极高,而且是科学性极强的文字。汉字高超的艺术性,正是建立在“明确简约”的汉字高超的科学性基础上的。而汉字“明确简约”的科学性主要是由字形直接表意和方块形两大优点所构筑的。
5.汉字是易学的文字
计算机的普及、激光照排的发明,根本上动摇了“汉字落后论”。但汉字还是难学呀!而且“举世公认”!“汉字难学论”是支撑“汉字落后论”的最后一块基石。这在当前影响极大,所以本文将对此重点论述。
日本石井勋先生的实验,彻底打破了世人根深蒂固的“汉字难学论”的错误观念。实验者用手指自己的眼睛,对尚不会说话的10个月婴儿说(日语):“眼睛、眼睛、眼睛。”然后实验者再举起汉字字卡“目”,同时指自己的眼睛对这个婴儿说:“眼睛、眼睛、眼睛。”一天这样做一两次。过一段时间,实验者只对婴儿用口语说:“眼睛、眼睛、眼睛。”婴儿无任何反应。但是,当实验者不说话,只举起汉字字卡“目”的时候,婴儿却用小手,指自己的眼睛。对“耳”、“鼻”、“口”做同样的实验,结果也是同样的。由此,石井勋得出结论:不会说话的婴儿,将语音与实物联系起来,要比将字形与实物联系起来难;反过来讲,将字形与实物联系起来,要比将语音与实物联系起来,更容易。⑥这就是说:婴幼儿只认字不写字,比学听话(接受信息)容易,当然,比“学说话”(表达信息)更容易。
这与人们的感觉和“常识”完全相反。人们的感觉和“常识”是:婴幼儿学说话比学认字容易。石井勋先生的实验,将这个人们普遍的感觉和“常识”完全否定了。这正像长期被人们认为是“真理”和“常识”的“地心说”,终于被“日心说”否定和取而代之一样。
我们通过几年的实践和研究,从理论上证明了石井勋先生实验的科学性。请看图:
婴幼儿对“妈妈”的认识,是通过听觉(妈妈说话)、视觉(妈妈的形象)、嗅觉(妈妈的气味)、味觉(妈妈的乳汁)、触觉(妈妈抱)等多种感觉形成的。这个对“妈妈”的感性认识,凝结在语音上,由带着“妈妈”信息的声波刺激婴幼儿的听觉,在大脑皮层上形成“听话”的中枢。这就是婴幼儿“学听话”的情况。同样,还是这个由多种感觉形成的对“妈妈”的感性认识,凝结在字形上,由带着“妈妈”信息的字形刺激婴幼儿的视觉,在大脑皮层上形成了“认字”的中枢。这就是婴幼儿“学认字”的情况。比较一下,“学听话”与“学认字”的异同。
相同:(1)都是在接受信息“妈妈”;(2)接受的都是相同的信息,这相同的信息(关于“妈妈”的感性认识)没有任何区别,即没有难易之差。不同:(1)“学听话”的信息载体是声波,既看不见,也摸不着,非常抽象。“学认字”的信息载体是字形,既能看见,还可以摸着,具体、直观、形象。(2)视网膜是脑组织的延伸,被称为“外周脑”。⑦而听觉器官中,没有哪个部分与大脑的关系如此密切。(3)在正常人接受信息的总量中,视觉占83%,听觉占11%,其他嗅、味、触觉等占6%。⑧
可见,同样的信息,婴幼儿通过视觉符号——文字接受,比通过听觉符号——口说语言接受占优势。
而事实上,婴幼儿“学认字”不只是视觉一个感觉系统接受信息,同时,听觉也在接受信息。因为,婴幼儿“学认字”不仅要“看字形”,同时要“听字音”。请看图:
“学认字”也有语音通过听觉系统刺激大脑皮层,这与“学听话”完全相同。两者不同的是,“学认字”比“学听话”多了一个字形通过视觉系统刺激大脑皮层。
问题在于:同一个信息(妈妈),由一个听觉系统刺激大脑皮层——“学听话”的效力高,还是由视觉和听觉两个感觉系统同时刺激大脑皮层——“学认字”的效力高?脑科学专家孙久荣教授说:“多感官的联合刺激更有效。”⑨这就是婴幼儿“只认字,不写字,比学说话还容易”的道理。我们的跟踪实验,也有力地证明了这个发现是完全正确的。
琪琪(小女孩)的父亲是医学博士,母亲是财务人员。琪琪是出生40天开始“学认字”的。7个月零11天,琪琪能用体态语言表示认识了两个字卡“表”和“衣柜”。当大人将字卡“表”举给琪琪看时,琪琪用小手指指墙上挂的“表”。将字卡“衣柜”举给琪琪看时,琪琪用小手指指立在墙边的衣柜。当大人将“表”与“衣柜”两个字卡同时贴在衣柜上后,问琪琪:“哪个是表?”琪琪用小手指字卡“表”。请看我们跟踪琪琪“学认字”所拍的一组照片。我们是每半个月左右到琪琪家一起与家长配合共同进行跟踪实验。
不会说话的婴幼儿“学认字”是“看一看,听一听”。这与婴幼儿“学听话”是“听一听”一样,孩子在适当环境中,可以自然习得口说语言、认字和阅读的能力。再看几个不会说话的婴幼儿“学认字”的图片:
硕硕对红色字的字卡比对黑色字的字卡更感兴趣;对字大的字卡比对字小的字卡更感兴趣;对笔画多的字比对笔画少的字更感兴趣。
我们再看看湖北省利川市一位孩子的家长谭宗义2000年4月13日给我们的来信:
我的小孩生于1999年10月1日,是女孩。从收到教材开始(2000年2月,即小孩出生4个月),我们(大人是有意)就放磁带给她听,把挂图挂在墙上,把字卡复印成卡片贴在相应的物体上。刚开始她对磁带中的小孩笑声很感兴趣,把头转向声源方向。那时她的手还不会拿东西,对卡片、书等像对待一般物体那样用手抓。现在她已满半岁,手抓对象的能力变强了,对卡片、图书的兴趣大于一些小玩具(小孩尚小,未买大的玩具,只是适合用手拿的小件),时常把卡片、图书、纸张等抓住往嘴里送,并宁可抓纸而不要玩具。
只要放磁带给她听并把书一页一页翻给她看,她都会从口中发出“哦”、“哑”的声音,看过4~5页后,她就会迫不及待地去抓书或卡片,抓来往嘴里送。单独给她出示字卡也一样。平时,给她出示一张字卡,或大人给她念一些词(模仿普通话读音),她都有兴奋的表现,口中发出“哦”、“哑”声音,脚跳、手舞等。
以上情况,我们认为她已对书、卡片、纸片等产生兴趣,汉字已引起她的注意了。
观察、记述得多么具体、细致、生动而真实啊!事实证明:汉字是比图画、积木、魔方更巧妙的智力开发玩具。
同时,我们用3年多的时间,对20多个省市自治区196位“孩子还不会说话就学认字”的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第一个问题:婴幼儿不会说话能认字吗?答案有两种:(1)认为“能认字”的家长有184人,这是他们亲身的体验;(2)认为“不清楚”的家长有12人,孩子尚没有什么反应。第二个问题:婴幼儿学认字是否比学说话容易?答案有三种:(1)认为“学认字比学说话容易”的家长有123人;(2)认为“不清楚”的家长有49人;(3)认为“学认字比学说话难”的家长有24人。
认为“学认字比学说话容易”的家长摆出事实,讲出道理,像家长谭宗义一样,说得令人非常信服。认为“学认字比学说话难”的家长也都是振振有词,湖北省松滋市刘家场粮管所陈希如家长的回答简约而明确:“客观上,说话的环境和老师,大大多于认字的环境,所以说话容易认字难。”
说得太好了!认为婴幼儿“学认字比学说话难”是难在外因:“客观上”的因素——“环境和老师”;而不是在内因:婴幼儿的主观方面,即自身的接受能力。
由于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历史局限性,人们一直认为婴幼儿自身没有识字阅读的能力,学认字比学说话难。这次问卷调查使我们明白了:就婴幼儿自身接受能力而言,只认字不写字,比学说话还容易。婴幼儿能够自然习得口说语言,也能够自然习得认字和阅读。关键是,要同“学说话”一样,必须创设出适合婴幼儿认字和阅读的客观环境。
创设适合婴幼儿认字和阅读的客观环境,要比处于人类社会中的婴幼儿“学说话”的客观环境困难得多。因此,虽然就婴幼儿自身接受的能力而言,只认字不写字比学说话容易,但一般地说,学认字和阅读的效果,比不上学说话的效果突出。这是由外因——创设适合的客观环境难度大所决定的。
美国宾夕法尼亚人类潜能开发研究所的几十年实验证明,婴幼儿对汉字和拼音文字都可以自然习得。日本的实验材料进一步表明,汉字比表音文字更易学习。石井勋先生测查阅读汉字“川崎”,仅用0.06秒;日本的假名“かゎさき”用0.7秒,差11倍;罗马拼音“KAWASAKI”用1.5秒,差25倍。⑩日本东京电机大学和电话公司对汉文与日本假名的整体测查结果是:阅读日本假名需用的时间,是阅读汉文的3倍。
如果不是整体模式识别学认拼音文字的单词,而是先学字母后学拼法来学习拼音文字,对不会说话的婴幼儿而言,完全是不可能的。如汉字“爸”,字卡与现实的人多次同时出现在孩子面前,孩子即可认识这样的字。如果先教孩子“b”再教“ɑ”,再教拼法,最后再教声调……不会说话的婴幼儿,根本是无法接受的。
汉字比拼音文字的易学性,在婴幼儿阶段,突出地表现出来,孩子年龄越小,这种优越性越明显。
大家知道,婴幼儿学说话是有关键期的。错过关键期,学说话的难度就加大了,如狼孩、猪孩。但是,至今一般人都不知道,婴幼儿学认字和阅读,也有关键期。下图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执行主任卡罗尔·贝拉米在《2001年世界儿童状况早期儿童》一文中引述的加拿大两位科学家的材料——《大脑发育:几个关键阶段》:
从图上看,婴幼儿学“符号”的关键期,是从一周岁三、四个月开始,到一周岁九、十个月,然后即呈下降趋势。文字是符号的一种,婴幼儿学习文字的关键期是在一周岁三、四个月到一周岁九、十个月。这是人们从未发现的科学奥秘,加拿大两位脑科学专家揭示出来了,意义非同小可。需要指出的是:口说语言,也是“符号”的一种,而图中显示的婴幼儿口说“语言能力”学习的关键期是从5个月左右开始的。前面已述,日本的实验和我们的实验均已证明就婴幼儿自身接受的能力而言“只认字不写字”比“学说话”还容易。我们可以推论,婴幼儿学认字和阅读关键期的开始时间,不会晚于“语言能力”的关键期,即不会晚于出生后的5个月左右。脑科学家在谈到人的视觉关键期时说:“人的关键期,最敏感的是在出生的半年内,一般认为可长达4~5年,甚至更长。”{11}英国科学家伦敦大学的米歇尔·德哈恩实验证明:“半岁婴儿区分两张猴脸的能力比成人或大孩子都强。”“婴儿大脑接受处理视觉信息能力会在6~9个月时候达到一个高峰,为日后洞察力的高低打下基础。”“9个月大的婴儿在辨别两只猴子时就比较困难,甚至无法做出判断。”{12}
人们都知道,孩子如果不能自然习得听觉符号——口说语言,对孩子脑潜能的开发影响极大,但尚不了解没能自然习得认字和阅读对孩子的脑潜能开发影响更大。每一个感官的刺激,都引起大脑多部位的协调活动。为了说明问题,我们在不会说话能听话、能听话又会说话、不会说话能认字以及能说话又能认字的孩子的大脑协调活动中,单独抽取其主要部分进行对比分析:婴幼儿不会说话能听话,其大脑的听觉中枢与语义中枢两者之间有一条通路连接;能听话又会说话的孩子,其大脑的听觉中枢、说话中枢与语义中枢三者之间,有三条通路连接;而能听话不会说话但能认字的孩子,其大脑的听觉中枢、视觉中枢与语义中枢三者之间也有三条通路;能听话会说话又能认字阅读的孩子,其大脑的听觉中枢、视觉中枢、说话中枢与语义中枢四者之间有六条通路。可见,婴幼儿自然习得认字阅读能力对孩子脑潜能的开发,比只是自然习得口说语言的孩子脑潜能开发的范围更大。因为,认字阅读必然推动说话能力的发展,学说话可开发脑潜能的范围,学认字和阅读也能做到。同时,学认字和阅读开发脑潜能的范围,还有只是学说话不能达到的地方。
有些人反对婴幼儿认字,当然更反对幼儿写字,认为孩子尚小,手的小肌肉不发达。其实,中国的孩子三岁左右就会使筷子吃饭,而筷子是两支,会使筷子,要有许多神经和肌肉协调动作。笔只是一支,比使筷子容易得多。周岁孩子就喜欢用笔涂鸦,许多孩子形成了不正确的书写姿势。我们的实验表明,认识了一些字的孩子,自然产生了强烈的写字欲望,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任其自然乱写,也会形成许多以后难以纠正的不良书写习惯。同时,正确指导幼儿书写,对脑潜能的开发也是很有意义的。能听话说话,又能认字阅读和写字的孩子,其大脑的听觉中枢、视觉中枢、说话中枢、书写中枢和语义中枢五者之间,起码有10条通路。至于有人举出实例说,婴幼儿早识字和阅读,使孩子只对识字读书感兴趣,影响了全面发展,所以坚决反对婴幼儿科学汉字教育。这是不对的。道理很简单:不科学地胡吃乱吃,会危害孩子的健康,但由此反对孩子吃饭,能行吗?不科学的汉字教育对孩子发展不利,应该反对,但是,绝不能由此而否定科学的婴幼儿汉字教育。
过去我们一直认为,西方的拼音文字笔势一面倒,书写便利迅速;汉字的笔势是多方向的,书写慢。这也是汉字落后于拼音文字的一个根据。现在看来,结论正相反。婴幼儿在大脑发育的过程中,书写多方向笔势的汉字要比书写单方向的拼音文字,更有利于孩子脑潜能的开发。科学的婴幼儿汉字教育不仅只是提前解决孩子的读写能力问题,更重大的意义是开发脑潜能。
随着电脑打字的普及,相当长的时期,人们曾认为,写字的实用性(即书面表达功能)日渐弱化了。但是,曾几何时,手写板的发明,却向世界宣告:汉字写字的实用性(即书面表达功能)不是日渐弱化了,而应该是日渐加强了。因为,只要会写字,通过手写板,即可直接输入电脑。由此看来,指导幼儿写好汉字,意义确实重大啊!
总之,“汉字难学论”,完全是错误的西方语言文字“原理”和“常识”对汉字的曲解。就婴幼儿自然习得识字和阅读能力而言,汉字比拼音文字具有更为突出的优越性。而“汉字难学论”的消除,将使“汉字落后论”彻底破灭。
“就孩子自身能力而言,婴幼儿只认字不写字比学说话还容易”与“婴幼儿掌握文字符号也有关键期”这两项科学发现,使我们认识到,20世纪人类注重了听觉符号——口说语言在婴幼儿发育成长过程中,对心智开发的重大作用,但却忽略了甚至否定了视觉符号——字音文字在婴幼儿发育成长过程中,对开发心智更重大的作用。汉字易学性的发现,对此立下了汗马功劳。
三、认识汉字的科学性才能正确认识文字发展的客观规律
前面已述,在正常人吸收信息的总量中,视觉占83%,听觉只占11%,人的视觉系统的发育和作用,不会晚于听觉系统的发育和作用。同理,人学会运用视觉符号——文字的能力也不会晚于学会运用听 觉符号——口说语言的能力。
听觉符号——口说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音,是形式,语义是内容。口说语言表义的通路只有一条:词音。如下图:
视觉符号——文字的物质外壳,是字形,是形式,而内容与表义通路却因文字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分为两种。文字发展的第一阶段——非字音文字,物质外壳是字形,是形式。其内容有一个:字义。因而表义通路也只有一条:字形直接写义。如下图:
这是书写符号尚未与口说语言结合时期的文字,我们称其为非字音文字,如图画文字等等。
文字发展的第二阶段——字音文字。这是在非字音文字与口说语言结合,发生质变之后,产生的文字。其物质外壳同非字音文字一样,也是字形,是形式,而内容却有两个,一是字义,一是字音。于是,其表义的通路就有两条:一条是字形直接写义,这与非字音文字的通路一样;另一条是字形写音之后再表义。这是间接表义通路,这是字音文字独有而非字音文字所无的。如下图:
就字形表义的速度而言,直接表义当然要比间接表义快捷。各种文字的科学性程度,首先表现在能否充分运用字形直接表义这条通路。字形直接表义通路是文字不同于口说语言的特质,也是一切文字的本质。字形间接表义通路,是字形与口说语言结合的产物。有了这条间接通路,字音文字就能大致囊括口说语言的信息。
汉字与拼音文字均属于第二阶段的文字,即字音文字。认为只有汉字的特点是“形音义统一的”,拼音文字不是。这种观点不对。汉字和拼音文字都有运用字形直接表义与间接表义两条通路,都是“形音义”的统一。这是一切字音文字共同的特点。汉字与拼音文字的区别是:在运用字形表义两条通路的过程中,以哪条为主,哪条为辅。
汉字是以字形直接表义通路为主,以字形间接表义通路(即字形写音后再表义)为辅。如下图(实线是主要通路,虚线是辅路):
拼音文字以字形间接表义通路(即字形写音后再表义)为主,以字形直接表义通路为辅。如下图: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一切口说语言的物质外壳都是语音,以音表义,而且,只有这一条表义通路。这是一切口说语言的本质特点,不具备这个特点,则不称其为口说语言。瑞士的索绪尔将口说语言比成一个王国,称“语音”为口说语言王国中的“元首”。
2.一切文字(非字音文字和字音文字)的物质外壳都是字形,以形表义,这是一切文字的本质特点,不具备这个特点,则不称为文字。我们认为,文字也是一个独立的王国,字形为文字王国中的“元首”。
3.索绪尔的文字概念,只有字音文字,没有非字音文字。而且认为口说语言和字音文字是一个王国,在这个王国中,语音是“元首”,字音文字只是“元首”的附属品,是“假装”、“照片”。这是混淆了口说语言和文字本质区别的“一个王国论”。这就是“口说语言第一性,文字是第二性”等错误理论的根源。
4.我们认为口说语言是个独立的王国,文字也是个独立的王国,即“两个王国论”。文字,无论是非字音文字或是字音文字,都不是口说语言的附属品。就非字音文字而言,口说语言和非字音文字之间,相互独立,没有互相对应的密切关系。就字音文字而言,口说语言和字音文字之间,也是相互独立的,但两者却有着极其密切的对应关系。而且,字音文字又大致囊括了口说语言的信息。
5.受错误的西方语言文字理论的影响,人们一般认为口说语言产生在先,一切文字均产生在后。这值得商榷。事实是,非字音文字的产生,不一定在口说语言产生之后。口说语言是人的认识凝结在人的口、鼻发出的声音上而产生;非字音文字是人的认识凝结在人用手搞出的符号上而产生。前面已述,根据人类视觉和听觉发展的过程,人类对视觉符号——非字音文字(人类第一阶段文字)的使用,不会晚于人类对听觉符号——口说语言的使用。人类第二阶段的文字——字音文字,是书写符号与口说语言结合,发生质变而产生的。口说语言是产生字音文字的原料之一,说口说语言产生在字音文字之前是正确的。但不能说产品都是原料的附属品,不能说字音文字是口说语言的附属品。
就“文字”的整体而言,既包括第一阶段的非字音文字,也包括第二阶段的字音文字。西方的口语中心论,认为第二阶段的字音文字是文字,而第一阶段的非字音文字不是文字,于是得出一切文字都是产生于口说语言之后的结论。这是值得商榷的。
6.在口说语言的结构中,主要有音、义、语法三项内容,而在字音文字的结构中,主要有形、音、义、语法四项内容。可见,在字音文字中,大致囊括了口说语言。口说语言在字音文字中,有两种状态:隐性状态和显性状态。字音文字是视觉符号,物质外壳是字形,是形式,而字音同字义和字的语法一样都是字音文字的内容,包含在形式——字形之中,通常处于隐性状态,即口说语言在字音文字中通常处于隐性状态。而当人们把字音读出来,即在朗读时,则口说语言便由隐性状态转化为显性状态了:视觉符号的物质外壳——字形与听觉符号的物质外壳——语音,便同时出现了。这就是口说语言在字音文字中的显性状态。在文盲的口说语言中,没有字形的内容。由此可见,口说语言与字音文字的关系,不是口说语言第一性,字音文字第二性,字音文字是口说语言的附属品。正相反,是字音文字大致囊括了口说语言的内容。不是口说语言高于字音文字,而是字音文字高于口说语言。
7.认识了字音文字的人,看了字,可以读出字音,口说语言在字音文字中由隐性状态转化为显性状态,就此种现象说,字音文字是口说语言的符号,是可以的。但必须同时承认,当认识字音文字的人,进行口说语言交际时,其大脑中字形的视、写的中枢也与语音听、说的中枢密切相连,于是可以由口说语言转化为字音文字。这种现象又可以说,口说语言也是字音文字的符号。对于认识了字音文字的人而言,口说语言和字音文字,可以说是互为符号的。西方语言文字理论认为,文字只是口说语言的附属品,口说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因而得出结论:“文字是语言的符号”。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8.字音文字就是“书面语言”。不等于字音文字的“书面语言”客观上是不存在的,它只是语言文字学家们的错觉。说“书面语言是用文字写下来的语言”{13},这种东西事实上是不存在的。
口说语言的内容,主要是音、义、语法。用等式表示:口说语言=音+义+语法
字音文字的内容,主要是形、音、义、语法。用等式表示:字音文字=形+音+义+语法
如果说,“书面语言”是“口说语言”用“文字写下来”的,用等式表示则是:书面语言=口说语言+文字=(音+义+语法)+(形+音+义+语法)。请问:客观上有这种事物吗?根本没有。
客观上存在的“书面语言”只有“形+音+义+语法”。而这,就是字音文字。所以,正确的结论只能是:书面语言=字音文字。不是其他。
长期以来,语言文字学界往往把字音文字的物质外壳——字形,误认为是文字的整体。说到字音文字的结构,都承认有“形+音+义+语法”。但是,说到口说语言与字音文字的关系时,就把口说语言看成是“音+义+语法”,把字音文字只看成“字形”了。这种自相矛盾的观念,就是个大误区,使人们长期不能正确认识字音文字的本质,不能正确认识口说语言与字音文字的关系。
9.有的语言文字学权威曾说,汉字使人产生了错觉,好像先有“形”,后有“音”、“义”,颠倒了先有口说语言后有文字的关系。事实正相反,使人产生错觉,颠倒了口说语言与文字关系的不是汉字,而是拼音文字。前面已述,拼音文字是以字形间接表义通路(先写音而后表义)为主、以字形直接表义通路为辅的字音文字。它绝比不上以字形直接表义通路为主、以字形间接表义通路(写音后再表义)为辅的汉字。汉字充分运用字形直接表义和方块形的特点,构筑了汉字突出的“明确简约”的科学性。而且,从拼音文字中既表现不出人类文字起源的特点,也体现不出人类口说语言不同但可以用世界大同的图形文字互相交际的前景,它只是人类文字发展长河的中间阶段不能充分体现文字本质特点和文字全貌的一股支流。汉字,只有汉字,才能体现出人类文字的本质特点,才能真实、全面体现出人类文字发展的全过程和客观规律,正确认识人类文字发展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安子介先生早已庄严宣告:“汉字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汉字对人类文明的推动作用,将比四大发明中的任何一项都大。低水平的工业化时代歪曲了汉字,只有高水平的信息化时代,才能揭示出蕴藏在汉字中的人类高度智慧的科学奥秘。
四、应该开展什么样的启蒙运动
1981年,中国高教文改研究会成立时,发表宣言,号召全国再发动一次关于26个拉丁字母科学价值的启蒙运动。然而,百余年来,在中国发动开展的追随26个拉丁字母的运动,越来越烈,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之多,规模之大,在使用非拉丁字母拼音文字的国家和民族中,都是空前绝后的。正是在这样长久的规模巨大的运动中,人们才越来越明确地认清了26个拉丁字母拼音文字的实在价值,从对26个拉丁字母拼音化的迷信中走出来,实事求是地探讨,发现了长期被歪曲了的汉字本身所具有的优于拼音文字的科学价值。所以我们认为,在世界,在中国,特别是在语言文字学界,应发动的不是对26个拉丁字母科学价值的启蒙运动,而是应发动一个长远的、广泛的、深入的关于汉字科学性的启蒙运动。
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得像季羡林先生指出的那样,彻底破除“拜倒在西方语言学脚下的、崇洋媚外的民族虚无主义思想”。我认为,西方语言文字理论主要有两大错误和两大缺欠。一个大错误是“口语中心论”、“语音中心论”,结果一直没有搞清文字与口说语言的本质区别。另一个大错误是“形态中心论”、“语法中心论”,结果一直没有搞清词汇和语法的区别。一个大缺欠是从微观上讲,没有对文字和语言真正的单细胞形态做出科学的分析。另一个大缺欠是从宏观上看,没有发现“明确简约”不仅是推动文字和语言结构发展的内部对立统一规律,也是文字和语言科学性的主要标准。{14}西方人为创建人类第一阶段语言文字理论是有功的,但其“基本原理”和“常识”中,有很多是错误的,像“地心说”一样,应该纠正和更新。在当今世界语言文字理论大变革的时代,正确认识汉字的科学性,将对世界语言文字理论和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注释
①《计算机世界·专家视点》1999年第28期
②郭可教《汉字必将走向全世界——汉字的科学性、智能性和国际性》,《汉字文化》2006年第3期
③④⑥{8}{10}石井勋《石井博士幼儿能力开发法》,刘美仔译,内蒙古蒙古学出版社,1993
⑤《汉字文化》1995年第4期
⑦{9}孙久荣《脑科学导论》
{11}杨雄里《脑科学与素质教育》
{12}《区别猴脸能力半岁婴儿强于成人》,《参考消息》2002年5月18日第7版
{13}高名凯、石安石主编《语言学概论》
{14}徐德江《浅谈文字语言——1981年来公开发表的论文与专著中主要学术观点综述》,《汉字文化》2005年第1期
(通讯地址:100036 北京第119信箱)
由于长期推行西方语言文字理论的人类文字发展三阶段论即形意文字(原始文字)→意音文字
(古典文字)→拼音文字(字母文字),世界上流行的文字科学性的标准是26个拉丁字母的拼音文字。这被“公认”为人类“最科学、最高级的国际性文字”,被奉为语言文字的“基本原理”“常识”之一。汉字被判定为“落后的文字”,应该走拼音化的方向。然而,正像实践证明盛行一时的“地心说”是错误的一样,实践也证明了所谓人类文字发展三阶段论及26个拉丁字母拼音文字是文字科学性的标准,也都是错误的。
文字的科学性标准究竟是什么?简单说,应是 “ 明确简约”。
“明确简约”是一切信息载体内部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是推动信息载体不断发展的一种内在动力,是信息载体科学性的标准。一切信息载体首先都必须“明确”,否则不能传递信息;但是,为了传递信息的高效率,在不影响“明确”的前提下,信息载体要尽可能“简约”。这是信息载体内部对立而又统一的两个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事物的增多,信息载体总的发展趋势是繁化,但是,为了信息传递的高效率,在“明确”的前提下,信息载体又要尽可能地简化。所以说,“明确简约”是信息载体发展的一种内在动力,是信息载体的科学性标准。只“简约”不“明确”,或只“明确”而不“简约”,都是不科学的。
文字和口说语言都是信息载体,文字和口说语言的科学性标准也是“明确简约”。汉字是世界上“明确简约”最突出最具代表性的文字。
对汉字的评价,现在主要有三种观点:“汉字落后论”、“汉字科学论”和“汉字无所谓落后与科学论”。“汉字落后论”和“汉字科学论”,都认为各种文字之间是有科学性差别的,但它们科学性的标准不同,于是判定什么样文字的科学性强,也就完全不同了。后一种“汉字无所谓落后与科学论”,认为各种文字之间无科学性的差别,某种文字只要能适应某种口说语言,就是好文字。其实,这种观点也有文字科学性的标准,这标准就是“能否适应某种口说语言”。然而,口说语言也存在着是否有科学性和科学性标准的争议,比如,对汉语口说语言的评价也有三种观点:“汉语落后论”、“汉语科学论”和“汉语无所谓落后与科学论”。“汉语落后论”的标准是“有无声调和有无形态”。汉语有声调无形态(单音孤立),是原始落后的语言;印欧语无声调有形态,是先进科学性语言。“汉语科学论”的标准是“明确简约”,汉语有声调无形态(单音孤立)是筑成汉语“明确简约”的根本条件,汉语比印欧语的科学性更强。认为“汉语无所谓落后与科学论”的根据是,各种口说语言之间没有科学性的差别,如果讲口说语言有科学性差别,就是宣扬希特勒的日耳曼语言优越、日耳曼民族优越的反动种族理论。坚持汉语科学论就是大汉族主义,大国沙文主义。这是将语言政策与语言科学混为一谈了。
大家知道,民族政策与民族科学是不同的。民族政策是各民族的风俗习惯都必须受到尊重,不得歧视。而民族科学是要研究民族风俗习惯中哪些有利于民族的生存发展,要发扬光大;哪种民族风俗习惯不利于民族的生存发展,要改革。当然,这要由该民族自觉自愿地进行。
语言文字政策与语言文字科学也是不同的。对各民族的语言文字都必须尊重,这是语言文字政策。但语言文字之间是有科学性差别的,否定这种差别,实质上就是否定了语言文字科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文字科学性的标准不是拼音化;口说语言科学性的标准不是有形态无声调。口说语言和文字的科学标准都是“明确简约”。
二、“明确简约”的汉字具有无比的科学性
1.汉字适应信息化
“汉字落后论”的重要根据之一,是汉字不能适应现代化的语文工具。诚然,利用工业化现代化的语文工具,如机械打字机、铅字排版印刷机等,汉字比不上拼音文字。但是,计算机的普及和激光照排的发明,已经显示出汉字比拼音文字更为优越。就以计算机输入为例。计算机刚一问世,文改专家们断言: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是汉语拼音文字的催生婆。没过多久,万“码”奔腾的汉字输入,其速度超过了英文。现在,手写板又发明了。汉字不能直接输入,必须转成音码或形码或数字码或混合码才能输入计算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中国工程院院士韩英铎教授和董名垂教授在《汉字基因论及在信息时代将引发的革命》一文中庄严宣告:“汉字基因论是挖掘中华文化千年宝藏的一把金钥匙,汉字基因论的突破和汉字基因论工程的全面开展,足以震撼计算机世界里以英语为主的一统天下,有助于开发具有中国自主版权的系统平台;足以促成媒体制作特别是动画和电影制作领域的全面革新;足以引发真正的世界大同语言——计算机图形语言的开创,有助于在技术领域推动各国进入世界大同。”①台湾朱邦复先生的“汉字基因论”是汉字科学论的一部分内容。可见,汉字适应了信息化的现代化,这是拼音文字无可比拟的。
2.汉字是智能型文字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神经语言学郭可教教授根据国内外的科学实验指出:西方的拼音文字是“单脑文字”,汉字是“复脑文字”,“因而汉字可以同时开发两个大脑半球的潜力,有利于大脑智力开发”。“来中国学习汉语的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在学习汉字时是左右脑并用的。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以后,英文的认知也由原来的左脑‘单脑效应’转变成了左脑和右脑并用的‘复脑效应’。研究还发现,刚来中国的西方留学生没有这种变化;打好汉语母语基础的中国大学生、小学生在学习英文时,是左脑和右脑并用的‘复脑效应’,没有受到英文原有的左脑‘单脑效应’的影响。”“我们把这个新发现称为汉字对英文脑机制的‘改造作用’或‘异化作用’。这是中西文化交流中出现的一个深层次的问题,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问题。其原因有待深入研究,其中含有值得重视的科学问题。”②
日本教育博士、汉字教育专家石井勋教授指出:“英国的心理学家在科学家杂志上发表一篇论文,论文显示欧美国家的孩子平均智商是100,而日本的孩子达到111,欧美国家智商达130的小孩100人中有2个,而日本却有10个,达10%这么高比例。有人认为是不是日本的升学竞争激烈或是孩子比较用功。可是真正猜到的专家,认为日本的儿童特别聪明的原因是因为经由具体的汉字来学习,而非使用拼音、组合的文字。这才是真正的原因。”③经过长期的实验,石井勋先生得出结论:“从5岁教汉字,智商达115,4岁接受汉字则智商达125,3岁开始实施三年的汉字教育智商达130以上,日本一幼儿园十几年前就开始实施汉字教育,目前小孩智商达150的很多。”④
3.汉字是国际性文字
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教授说,数学家的国际会议最好开,不管内容多么高深复杂,方程式一列,无需翻译,大家都懂。汉字就有这个特点。西方语言文字理论一直称26个拉丁字母的拼音文字是国际性的文字,这是错误的。因为,文字同语言一样,最终目的是表达语义。用26个拉丁字母拼写了汉语,不懂汉语而认识拉丁字母的人,可以把字音拼读出来,但对内容却毫无所知。石井勋先生在给我的信上说,他不懂汉语,但他能用日语、英语、德语读我的信。他认为,只有汉字才是真正的国际性文字。北京国际汉字研究会副会长卢遂现博士认为,人类最高级的文字不是拼音文字,而是纯表意文字。通晓多种语言文字的香港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安子介先生说:“我坚信,在不久的将来,汉字将会在全世界普及运用,成为世界语。”⑤17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兹就已经提出要设计一种以汉字为蓝本的人类的普遍文字。这是有先见之明的。
4.汉字是艺术性的文字
汉字的艺术性,举世公认。郭可教、高定国、高尚仁三位先生在1993年第4期《心理学报》上发表实验研究文章说:“书法负荷对脑功能有一定激活作用,对认知活动有积极影响。”汉字书法陶冶情感,有益于身心健康,这些都无需赘叙。我想强调指出的是,汉字绝不像文改专家们所说的那样:汉字书法的艺术性很高,但汉字却是不科学的文字,是落后的文字。前面已述,文字的科学性标准绝不是26个拉丁化的拼音文字,而是“明确简约”。汉字是世界上“明确简约”最突出的文字。所以,汉字不仅是艺术性极高,而且是科学性极强的文字。汉字高超的艺术性,正是建立在“明确简约”的汉字高超的科学性基础上的。而汉字“明确简约”的科学性主要是由字形直接表意和方块形两大优点所构筑的。
5.汉字是易学的文字
计算机的普及、激光照排的发明,根本上动摇了“汉字落后论”。但汉字还是难学呀!而且“举世公认”!“汉字难学论”是支撑“汉字落后论”的最后一块基石。这在当前影响极大,所以本文将对此重点论述。
日本石井勋先生的实验,彻底打破了世人根深蒂固的“汉字难学论”的错误观念。实验者用手指自己的眼睛,对尚不会说话的10个月婴儿说(日语):“眼睛、眼睛、眼睛。”然后实验者再举起汉字字卡“目”,同时指自己的眼睛对这个婴儿说:“眼睛、眼睛、眼睛。”一天这样做一两次。过一段时间,实验者只对婴儿用口语说:“眼睛、眼睛、眼睛。”婴儿无任何反应。但是,当实验者不说话,只举起汉字字卡“目”的时候,婴儿却用小手,指自己的眼睛。对“耳”、“鼻”、“口”做同样的实验,结果也是同样的。由此,石井勋得出结论:不会说话的婴儿,将语音与实物联系起来,要比将字形与实物联系起来难;反过来讲,将字形与实物联系起来,要比将语音与实物联系起来,更容易。⑥这就是说:婴幼儿只认字不写字,比学听话(接受信息)容易,当然,比“学说话”(表达信息)更容易。
这与人们的感觉和“常识”完全相反。人们的感觉和“常识”是:婴幼儿学说话比学认字容易。石井勋先生的实验,将这个人们普遍的感觉和“常识”完全否定了。这正像长期被人们认为是“真理”和“常识”的“地心说”,终于被“日心说”否定和取而代之一样。
我们通过几年的实践和研究,从理论上证明了石井勋先生实验的科学性。请看图:
婴幼儿对“妈妈”的认识,是通过听觉(妈妈说话)、视觉(妈妈的形象)、嗅觉(妈妈的气味)、味觉(妈妈的乳汁)、触觉(妈妈抱)等多种感觉形成的。这个对“妈妈”的感性认识,凝结在语音上,由带着“妈妈”信息的声波刺激婴幼儿的听觉,在大脑皮层上形成“听话”的中枢。这就是婴幼儿“学听话”的情况。同样,还是这个由多种感觉形成的对“妈妈”的感性认识,凝结在字形上,由带着“妈妈”信息的字形刺激婴幼儿的视觉,在大脑皮层上形成了“认字”的中枢。这就是婴幼儿“学认字”的情况。比较一下,“学听话”与“学认字”的异同。
相同:(1)都是在接受信息“妈妈”;(2)接受的都是相同的信息,这相同的信息(关于“妈妈”的感性认识)没有任何区别,即没有难易之差。不同:(1)“学听话”的信息载体是声波,既看不见,也摸不着,非常抽象。“学认字”的信息载体是字形,既能看见,还可以摸着,具体、直观、形象。(2)视网膜是脑组织的延伸,被称为“外周脑”。⑦而听觉器官中,没有哪个部分与大脑的关系如此密切。(3)在正常人接受信息的总量中,视觉占83%,听觉占11%,其他嗅、味、触觉等占6%。⑧
可见,同样的信息,婴幼儿通过视觉符号——文字接受,比通过听觉符号——口说语言接受占优势。
而事实上,婴幼儿“学认字”不只是视觉一个感觉系统接受信息,同时,听觉也在接受信息。因为,婴幼儿“学认字”不仅要“看字形”,同时要“听字音”。请看图:
“学认字”也有语音通过听觉系统刺激大脑皮层,这与“学听话”完全相同。两者不同的是,“学认字”比“学听话”多了一个字形通过视觉系统刺激大脑皮层。
问题在于:同一个信息(妈妈),由一个听觉系统刺激大脑皮层——“学听话”的效力高,还是由视觉和听觉两个感觉系统同时刺激大脑皮层——“学认字”的效力高?脑科学专家孙久荣教授说:“多感官的联合刺激更有效。”⑨这就是婴幼儿“只认字,不写字,比学说话还容易”的道理。我们的跟踪实验,也有力地证明了这个发现是完全正确的。
琪琪(小女孩)的父亲是医学博士,母亲是财务人员。琪琪是出生40天开始“学认字”的。7个月零11天,琪琪能用体态语言表示认识了两个字卡“表”和“衣柜”。当大人将字卡“表”举给琪琪看时,琪琪用小手指指墙上挂的“表”。将字卡“衣柜”举给琪琪看时,琪琪用小手指指立在墙边的衣柜。当大人将“表”与“衣柜”两个字卡同时贴在衣柜上后,问琪琪:“哪个是表?”琪琪用小手指字卡“表”。请看我们跟踪琪琪“学认字”所拍的一组照片。我们是每半个月左右到琪琪家一起与家长配合共同进行跟踪实验。
不会说话的婴幼儿“学认字”是“看一看,听一听”。这与婴幼儿“学听话”是“听一听”一样,孩子在适当环境中,可以自然习得口说语言、认字和阅读的能力。再看几个不会说话的婴幼儿“学认字”的图片:
硕硕对红色字的字卡比对黑色字的字卡更感兴趣;对字大的字卡比对字小的字卡更感兴趣;对笔画多的字比对笔画少的字更感兴趣。
我们再看看湖北省利川市一位孩子的家长谭宗义2000年4月13日给我们的来信:
我的小孩生于1999年10月1日,是女孩。从收到教材开始(2000年2月,即小孩出生4个月),我们(大人是有意)就放磁带给她听,把挂图挂在墙上,把字卡复印成卡片贴在相应的物体上。刚开始她对磁带中的小孩笑声很感兴趣,把头转向声源方向。那时她的手还不会拿东西,对卡片、书等像对待一般物体那样用手抓。现在她已满半岁,手抓对象的能力变强了,对卡片、图书的兴趣大于一些小玩具(小孩尚小,未买大的玩具,只是适合用手拿的小件),时常把卡片、图书、纸张等抓住往嘴里送,并宁可抓纸而不要玩具。
只要放磁带给她听并把书一页一页翻给她看,她都会从口中发出“哦”、“哑”的声音,看过4~5页后,她就会迫不及待地去抓书或卡片,抓来往嘴里送。单独给她出示字卡也一样。平时,给她出示一张字卡,或大人给她念一些词(模仿普通话读音),她都有兴奋的表现,口中发出“哦”、“哑”声音,脚跳、手舞等。
以上情况,我们认为她已对书、卡片、纸片等产生兴趣,汉字已引起她的注意了。
观察、记述得多么具体、细致、生动而真实啊!事实证明:汉字是比图画、积木、魔方更巧妙的智力开发玩具。
同时,我们用3年多的时间,对20多个省市自治区196位“孩子还不会说话就学认字”的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第一个问题:婴幼儿不会说话能认字吗?答案有两种:(1)认为“能认字”的家长有184人,这是他们亲身的体验;(2)认为“不清楚”的家长有12人,孩子尚没有什么反应。第二个问题:婴幼儿学认字是否比学说话容易?答案有三种:(1)认为“学认字比学说话容易”的家长有123人;(2)认为“不清楚”的家长有49人;(3)认为“学认字比学说话难”的家长有24人。
认为“学认字比学说话容易”的家长摆出事实,讲出道理,像家长谭宗义一样,说得令人非常信服。认为“学认字比学说话难”的家长也都是振振有词,湖北省松滋市刘家场粮管所陈希如家长的回答简约而明确:“客观上,说话的环境和老师,大大多于认字的环境,所以说话容易认字难。”
说得太好了!认为婴幼儿“学认字比学说话难”是难在外因:“客观上”的因素——“环境和老师”;而不是在内因:婴幼儿的主观方面,即自身的接受能力。
由于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历史局限性,人们一直认为婴幼儿自身没有识字阅读的能力,学认字比学说话难。这次问卷调查使我们明白了:就婴幼儿自身接受能力而言,只认字不写字,比学说话还容易。婴幼儿能够自然习得口说语言,也能够自然习得认字和阅读。关键是,要同“学说话”一样,必须创设出适合婴幼儿认字和阅读的客观环境。
创设适合婴幼儿认字和阅读的客观环境,要比处于人类社会中的婴幼儿“学说话”的客观环境困难得多。因此,虽然就婴幼儿自身接受的能力而言,只认字不写字比学说话容易,但一般地说,学认字和阅读的效果,比不上学说话的效果突出。这是由外因——创设适合的客观环境难度大所决定的。
美国宾夕法尼亚人类潜能开发研究所的几十年实验证明,婴幼儿对汉字和拼音文字都可以自然习得。日本的实验材料进一步表明,汉字比表音文字更易学习。石井勋先生测查阅读汉字“川崎”,仅用0.06秒;日本的假名“かゎさき”用0.7秒,差11倍;罗马拼音“KAWASAKI”用1.5秒,差25倍。⑩日本东京电机大学和电话公司对汉文与日本假名的整体测查结果是:阅读日本假名需用的时间,是阅读汉文的3倍。
如果不是整体模式识别学认拼音文字的单词,而是先学字母后学拼法来学习拼音文字,对不会说话的婴幼儿而言,完全是不可能的。如汉字“爸”,字卡与现实的人多次同时出现在孩子面前,孩子即可认识这样的字。如果先教孩子“b”再教“ɑ”,再教拼法,最后再教声调……不会说话的婴幼儿,根本是无法接受的。
汉字比拼音文字的易学性,在婴幼儿阶段,突出地表现出来,孩子年龄越小,这种优越性越明显。
大家知道,婴幼儿学说话是有关键期的。错过关键期,学说话的难度就加大了,如狼孩、猪孩。但是,至今一般人都不知道,婴幼儿学认字和阅读,也有关键期。下图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执行主任卡罗尔·贝拉米在《2001年世界儿童状况早期儿童》一文中引述的加拿大两位科学家的材料——《大脑发育:几个关键阶段》:
从图上看,婴幼儿学“符号”的关键期,是从一周岁三、四个月开始,到一周岁九、十个月,然后即呈下降趋势。文字是符号的一种,婴幼儿学习文字的关键期是在一周岁三、四个月到一周岁九、十个月。这是人们从未发现的科学奥秘,加拿大两位脑科学专家揭示出来了,意义非同小可。需要指出的是:口说语言,也是“符号”的一种,而图中显示的婴幼儿口说“语言能力”学习的关键期是从5个月左右开始的。前面已述,日本的实验和我们的实验均已证明就婴幼儿自身接受的能力而言“只认字不写字”比“学说话”还容易。我们可以推论,婴幼儿学认字和阅读关键期的开始时间,不会晚于“语言能力”的关键期,即不会晚于出生后的5个月左右。脑科学家在谈到人的视觉关键期时说:“人的关键期,最敏感的是在出生的半年内,一般认为可长达4~5年,甚至更长。”{11}英国科学家伦敦大学的米歇尔·德哈恩实验证明:“半岁婴儿区分两张猴脸的能力比成人或大孩子都强。”“婴儿大脑接受处理视觉信息能力会在6~9个月时候达到一个高峰,为日后洞察力的高低打下基础。”“9个月大的婴儿在辨别两只猴子时就比较困难,甚至无法做出判断。”{12}
人们都知道,孩子如果不能自然习得听觉符号——口说语言,对孩子脑潜能的开发影响极大,但尚不了解没能自然习得认字和阅读对孩子的脑潜能开发影响更大。每一个感官的刺激,都引起大脑多部位的协调活动。为了说明问题,我们在不会说话能听话、能听话又会说话、不会说话能认字以及能说话又能认字的孩子的大脑协调活动中,单独抽取其主要部分进行对比分析:婴幼儿不会说话能听话,其大脑的听觉中枢与语义中枢两者之间有一条通路连接;能听话又会说话的孩子,其大脑的听觉中枢、说话中枢与语义中枢三者之间,有三条通路连接;而能听话不会说话但能认字的孩子,其大脑的听觉中枢、视觉中枢与语义中枢三者之间也有三条通路;能听话会说话又能认字阅读的孩子,其大脑的听觉中枢、视觉中枢、说话中枢与语义中枢四者之间有六条通路。可见,婴幼儿自然习得认字阅读能力对孩子脑潜能的开发,比只是自然习得口说语言的孩子脑潜能开发的范围更大。因为,认字阅读必然推动说话能力的发展,学说话可开发脑潜能的范围,学认字和阅读也能做到。同时,学认字和阅读开发脑潜能的范围,还有只是学说话不能达到的地方。
有些人反对婴幼儿认字,当然更反对幼儿写字,认为孩子尚小,手的小肌肉不发达。其实,中国的孩子三岁左右就会使筷子吃饭,而筷子是两支,会使筷子,要有许多神经和肌肉协调动作。笔只是一支,比使筷子容易得多。周岁孩子就喜欢用笔涂鸦,许多孩子形成了不正确的书写姿势。我们的实验表明,认识了一些字的孩子,自然产生了强烈的写字欲望,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任其自然乱写,也会形成许多以后难以纠正的不良书写习惯。同时,正确指导幼儿书写,对脑潜能的开发也是很有意义的。能听话说话,又能认字阅读和写字的孩子,其大脑的听觉中枢、视觉中枢、说话中枢、书写中枢和语义中枢五者之间,起码有10条通路。至于有人举出实例说,婴幼儿早识字和阅读,使孩子只对识字读书感兴趣,影响了全面发展,所以坚决反对婴幼儿科学汉字教育。这是不对的。道理很简单:不科学地胡吃乱吃,会危害孩子的健康,但由此反对孩子吃饭,能行吗?不科学的汉字教育对孩子发展不利,应该反对,但是,绝不能由此而否定科学的婴幼儿汉字教育。
过去我们一直认为,西方的拼音文字笔势一面倒,书写便利迅速;汉字的笔势是多方向的,书写慢。这也是汉字落后于拼音文字的一个根据。现在看来,结论正相反。婴幼儿在大脑发育的过程中,书写多方向笔势的汉字要比书写单方向的拼音文字,更有利于孩子脑潜能的开发。科学的婴幼儿汉字教育不仅只是提前解决孩子的读写能力问题,更重大的意义是开发脑潜能。
随着电脑打字的普及,相当长的时期,人们曾认为,写字的实用性(即书面表达功能)日渐弱化了。但是,曾几何时,手写板的发明,却向世界宣告:汉字写字的实用性(即书面表达功能)不是日渐弱化了,而应该是日渐加强了。因为,只要会写字,通过手写板,即可直接输入电脑。由此看来,指导幼儿写好汉字,意义确实重大啊!
总之,“汉字难学论”,完全是错误的西方语言文字“原理”和“常识”对汉字的曲解。就婴幼儿自然习得识字和阅读能力而言,汉字比拼音文字具有更为突出的优越性。而“汉字难学论”的消除,将使“汉字落后论”彻底破灭。
“就孩子自身能力而言,婴幼儿只认字不写字比学说话还容易”与“婴幼儿掌握文字符号也有关键期”这两项科学发现,使我们认识到,20世纪人类注重了听觉符号——口说语言在婴幼儿发育成长过程中,对心智开发的重大作用,但却忽略了甚至否定了视觉符号——字音文字在婴幼儿发育成长过程中,对开发心智更重大的作用。汉字易学性的发现,对此立下了汗马功劳。
三、认识汉字的科学性才能正确认识文字发展的客观规律
前面已述,在正常人吸收信息的总量中,视觉占83%,听觉只占11%,人的视觉系统的发育和作用,不会晚于听觉系统的发育和作用。同理,人学会运用视觉符号——文字的能力也不会晚于学会运用听 觉符号——口说语言的能力。
听觉符号——口说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音,是形式,语义是内容。口说语言表义的通路只有一条:词音。如下图:
视觉符号——文字的物质外壳,是字形,是形式,而内容与表义通路却因文字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分为两种。文字发展的第一阶段——非字音文字,物质外壳是字形,是形式。其内容有一个:字义。因而表义通路也只有一条:字形直接写义。如下图:
这是书写符号尚未与口说语言结合时期的文字,我们称其为非字音文字,如图画文字等等。
文字发展的第二阶段——字音文字。这是在非字音文字与口说语言结合,发生质变之后,产生的文字。其物质外壳同非字音文字一样,也是字形,是形式,而内容却有两个,一是字义,一是字音。于是,其表义的通路就有两条:一条是字形直接写义,这与非字音文字的通路一样;另一条是字形写音之后再表义。这是间接表义通路,这是字音文字独有而非字音文字所无的。如下图:
就字形表义的速度而言,直接表义当然要比间接表义快捷。各种文字的科学性程度,首先表现在能否充分运用字形直接表义这条通路。字形直接表义通路是文字不同于口说语言的特质,也是一切文字的本质。字形间接表义通路,是字形与口说语言结合的产物。有了这条间接通路,字音文字就能大致囊括口说语言的信息。
汉字与拼音文字均属于第二阶段的文字,即字音文字。认为只有汉字的特点是“形音义统一的”,拼音文字不是。这种观点不对。汉字和拼音文字都有运用字形直接表义与间接表义两条通路,都是“形音义”的统一。这是一切字音文字共同的特点。汉字与拼音文字的区别是:在运用字形表义两条通路的过程中,以哪条为主,哪条为辅。
汉字是以字形直接表义通路为主,以字形间接表义通路(即字形写音后再表义)为辅。如下图(实线是主要通路,虚线是辅路):
拼音文字以字形间接表义通路(即字形写音后再表义)为主,以字形直接表义通路为辅。如下图: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一切口说语言的物质外壳都是语音,以音表义,而且,只有这一条表义通路。这是一切口说语言的本质特点,不具备这个特点,则不称其为口说语言。瑞士的索绪尔将口说语言比成一个王国,称“语音”为口说语言王国中的“元首”。
2.一切文字(非字音文字和字音文字)的物质外壳都是字形,以形表义,这是一切文字的本质特点,不具备这个特点,则不称为文字。我们认为,文字也是一个独立的王国,字形为文字王国中的“元首”。
3.索绪尔的文字概念,只有字音文字,没有非字音文字。而且认为口说语言和字音文字是一个王国,在这个王国中,语音是“元首”,字音文字只是“元首”的附属品,是“假装”、“照片”。这是混淆了口说语言和文字本质区别的“一个王国论”。这就是“口说语言第一性,文字是第二性”等错误理论的根源。
4.我们认为口说语言是个独立的王国,文字也是个独立的王国,即“两个王国论”。文字,无论是非字音文字或是字音文字,都不是口说语言的附属品。就非字音文字而言,口说语言和非字音文字之间,相互独立,没有互相对应的密切关系。就字音文字而言,口说语言和字音文字之间,也是相互独立的,但两者却有着极其密切的对应关系。而且,字音文字又大致囊括了口说语言的信息。
5.受错误的西方语言文字理论的影响,人们一般认为口说语言产生在先,一切文字均产生在后。这值得商榷。事实是,非字音文字的产生,不一定在口说语言产生之后。口说语言是人的认识凝结在人的口、鼻发出的声音上而产生;非字音文字是人的认识凝结在人用手搞出的符号上而产生。前面已述,根据人类视觉和听觉发展的过程,人类对视觉符号——非字音文字(人类第一阶段文字)的使用,不会晚于人类对听觉符号——口说语言的使用。人类第二阶段的文字——字音文字,是书写符号与口说语言结合,发生质变而产生的。口说语言是产生字音文字的原料之一,说口说语言产生在字音文字之前是正确的。但不能说产品都是原料的附属品,不能说字音文字是口说语言的附属品。
就“文字”的整体而言,既包括第一阶段的非字音文字,也包括第二阶段的字音文字。西方的口语中心论,认为第二阶段的字音文字是文字,而第一阶段的非字音文字不是文字,于是得出一切文字都是产生于口说语言之后的结论。这是值得商榷的。
6.在口说语言的结构中,主要有音、义、语法三项内容,而在字音文字的结构中,主要有形、音、义、语法四项内容。可见,在字音文字中,大致囊括了口说语言。口说语言在字音文字中,有两种状态:隐性状态和显性状态。字音文字是视觉符号,物质外壳是字形,是形式,而字音同字义和字的语法一样都是字音文字的内容,包含在形式——字形之中,通常处于隐性状态,即口说语言在字音文字中通常处于隐性状态。而当人们把字音读出来,即在朗读时,则口说语言便由隐性状态转化为显性状态了:视觉符号的物质外壳——字形与听觉符号的物质外壳——语音,便同时出现了。这就是口说语言在字音文字中的显性状态。在文盲的口说语言中,没有字形的内容。由此可见,口说语言与字音文字的关系,不是口说语言第一性,字音文字第二性,字音文字是口说语言的附属品。正相反,是字音文字大致囊括了口说语言的内容。不是口说语言高于字音文字,而是字音文字高于口说语言。
7.认识了字音文字的人,看了字,可以读出字音,口说语言在字音文字中由隐性状态转化为显性状态,就此种现象说,字音文字是口说语言的符号,是可以的。但必须同时承认,当认识字音文字的人,进行口说语言交际时,其大脑中字形的视、写的中枢也与语音听、说的中枢密切相连,于是可以由口说语言转化为字音文字。这种现象又可以说,口说语言也是字音文字的符号。对于认识了字音文字的人而言,口说语言和字音文字,可以说是互为符号的。西方语言文字理论认为,文字只是口说语言的附属品,口说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因而得出结论:“文字是语言的符号”。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8.字音文字就是“书面语言”。不等于字音文字的“书面语言”客观上是不存在的,它只是语言文字学家们的错觉。说“书面语言是用文字写下来的语言”{13},这种东西事实上是不存在的。
口说语言的内容,主要是音、义、语法。用等式表示:口说语言=音+义+语法
字音文字的内容,主要是形、音、义、语法。用等式表示:字音文字=形+音+义+语法
如果说,“书面语言”是“口说语言”用“文字写下来”的,用等式表示则是:书面语言=口说语言+文字=(音+义+语法)+(形+音+义+语法)。请问:客观上有这种事物吗?根本没有。
客观上存在的“书面语言”只有“形+音+义+语法”。而这,就是字音文字。所以,正确的结论只能是:书面语言=字音文字。不是其他。
长期以来,语言文字学界往往把字音文字的物质外壳——字形,误认为是文字的整体。说到字音文字的结构,都承认有“形+音+义+语法”。但是,说到口说语言与字音文字的关系时,就把口说语言看成是“音+义+语法”,把字音文字只看成“字形”了。这种自相矛盾的观念,就是个大误区,使人们长期不能正确认识字音文字的本质,不能正确认识口说语言与字音文字的关系。
9.有的语言文字学权威曾说,汉字使人产生了错觉,好像先有“形”,后有“音”、“义”,颠倒了先有口说语言后有文字的关系。事实正相反,使人产生错觉,颠倒了口说语言与文字关系的不是汉字,而是拼音文字。前面已述,拼音文字是以字形间接表义通路(先写音而后表义)为主、以字形直接表义通路为辅的字音文字。它绝比不上以字形直接表义通路为主、以字形间接表义通路(写音后再表义)为辅的汉字。汉字充分运用字形直接表义和方块形的特点,构筑了汉字突出的“明确简约”的科学性。而且,从拼音文字中既表现不出人类文字起源的特点,也体现不出人类口说语言不同但可以用世界大同的图形文字互相交际的前景,它只是人类文字发展长河的中间阶段不能充分体现文字本质特点和文字全貌的一股支流。汉字,只有汉字,才能体现出人类文字的本质特点,才能真实、全面体现出人类文字发展的全过程和客观规律,正确认识人类文字发展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安子介先生早已庄严宣告:“汉字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汉字对人类文明的推动作用,将比四大发明中的任何一项都大。低水平的工业化时代歪曲了汉字,只有高水平的信息化时代,才能揭示出蕴藏在汉字中的人类高度智慧的科学奥秘。
四、应该开展什么样的启蒙运动
1981年,中国高教文改研究会成立时,发表宣言,号召全国再发动一次关于26个拉丁字母科学价值的启蒙运动。然而,百余年来,在中国发动开展的追随26个拉丁字母的运动,越来越烈,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之多,规模之大,在使用非拉丁字母拼音文字的国家和民族中,都是空前绝后的。正是在这样长久的规模巨大的运动中,人们才越来越明确地认清了26个拉丁字母拼音文字的实在价值,从对26个拉丁字母拼音化的迷信中走出来,实事求是地探讨,发现了长期被歪曲了的汉字本身所具有的优于拼音文字的科学价值。所以我们认为,在世界,在中国,特别是在语言文字学界,应发动的不是对26个拉丁字母科学价值的启蒙运动,而是应发动一个长远的、广泛的、深入的关于汉字科学性的启蒙运动。
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得像季羡林先生指出的那样,彻底破除“拜倒在西方语言学脚下的、崇洋媚外的民族虚无主义思想”。我认为,西方语言文字理论主要有两大错误和两大缺欠。一个大错误是“口语中心论”、“语音中心论”,结果一直没有搞清文字与口说语言的本质区别。另一个大错误是“形态中心论”、“语法中心论”,结果一直没有搞清词汇和语法的区别。一个大缺欠是从微观上讲,没有对文字和语言真正的单细胞形态做出科学的分析。另一个大缺欠是从宏观上看,没有发现“明确简约”不仅是推动文字和语言结构发展的内部对立统一规律,也是文字和语言科学性的主要标准。{14}西方人为创建人类第一阶段语言文字理论是有功的,但其“基本原理”和“常识”中,有很多是错误的,像“地心说”一样,应该纠正和更新。在当今世界语言文字理论大变革的时代,正确认识汉字的科学性,将对世界语言文字理论和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注释
①《计算机世界·专家视点》1999年第28期
②郭可教《汉字必将走向全世界——汉字的科学性、智能性和国际性》,《汉字文化》2006年第3期
③④⑥{8}{10}石井勋《石井博士幼儿能力开发法》,刘美仔译,内蒙古蒙古学出版社,1993
⑤《汉字文化》1995年第4期
⑦{9}孙久荣《脑科学导论》
{11}杨雄里《脑科学与素质教育》
{12}《区别猴脸能力半岁婴儿强于成人》,《参考消息》2002年5月18日第7版
{13}高名凯、石安石主编《语言学概论》
{14}徐德江《浅谈文字语言——1981年来公开发表的论文与专著中主要学术观点综述》,《汉字文化》2005年第1期
(通讯地址:100036 北京第119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