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汉与上海是两座大城市。
前者是九省通衢之地,后者是中国的经济和金融中心。
相对上海,武汉格外阔大。武汉本应是三座城市,因为长江与汉江而被扭结在一起,那样宽阔的河流不舍昼夜地向东流涌,即便是敷设了数量众多的桥梁、开挖了江底隧道,也依旧免不了从一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且有一种江山辽阔、壮丽入画的感觉。上海则精致、瑰丽。美国诗人桑德堡吟哦,落月的黑色金光砸向鸡尾酒的杯子,彩色旖旎,瞬间喷溅出来。在外滩眺望浦江对面,这样的诗情兴许会不由自主地翻涌而出。
这两个城市我都喜欢,曾经多次因公或者因私去过那里或周边地区,而产生了一些感想,写出了一些文字,今天聚拢于此,算是与往事干杯而碰撞出记忆的喧哗。其实,记忆也如同城市,夜色中,有些建筑消泯了而使人感到沉重,有些则亮起灯光,既温暖又深邃,令人难以忘怀。
一
钟子期墓在武汉的蔡甸区。
墓为圆丘形状,上面是土丘,下面是浅灰色的石帮。围绕墓,种植了九株塔状的松树。为什么是九株,好像是有说法,可惜被我忘记了。墓的前方有两条墓道。一条是旧墓道,一条是新墓道。前者的前方有一座方亭,里面立有一方石碑,阳面镌刻“钟子期墓”四字,阴面是张舜徽撰写的说明文字。后者宽阔明朗,道路有不同的颜色,好像是有一道黑色的断裂,预示伯牙摔琴以酬知音。相对旧墓道,新的宽敞堂皇,仿佛是可以让大妈跳集体舞的广场,没有了旧墓道的清幽与意蕴。
钟子期的故事与伯牙相连。这个故事最早见于《列子》中的《汤问》:“伯牙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钟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列子》是魏晋人伪托战国时期的著作,颇有学者对其辩诬,我倒是希望伯牙与钟子期是一个真实故事而不仅是传闻。有些事情永远是迷雾难辨,然而在难辨之中保持或者传达一种高古美德总是应该的吧!
“知音不易得,抚剑增感慨”,这当然是无奈之事。泰戈尔有诗:“神仙坐在船上,篮子里装满了梦。”去哪里可以找到那个篮子呢?法国诗人阿多尼斯在《你和我的眼睛之间》中写道:“当我的眼睛淹没于你的眼睛,∕我瞥见那最深处的黎明∕看见古老的世世代代;∕看见我无法领会的一切∕并感觉到宇宙在流动∕在你的眼睛和我的之间。”如果遇不到这样传奇般的美丽眼睛,那就闭上眼睛想一想,让心底多年沉默的古井泛起一圈春色微波,呼唤一点真诚的回声总是应该的吧!而真诚的前提是说真话,如果不能说真话,只是以假话搪塞谄媚,甚至用谣言耸动天下,哪里还有什么知音可寻?
二
去黄鹤楼公园。
公园大门左侧是搁笔亭,对面是一座石壁,镌刻着崔颢的黄鹤楼诗。据说,李白原来也准备醉酒高吟,但是被崔颢折服了,搁笔亭便由此而来。搁笔亭的外侧是公园围墙,下面是一条公路,再外是居民小区的苍色屋瓦,林木丛薄,人家凌乱,衬托得搁笔亭也有些烟火之气了。
因为雨,洁白的石阶变得乌黑而濡湿,从石阶上升起一种清寒之感。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向黄鹤楼走去。在行走的过程中,黄鹤楼不断从各种角度闯入我们的眼帘,袭用《水浒传》的表述是“端的造得好”而使人产生仰止之感。来到这里,总免不了将黄鹤楼与岳阳楼相比较。岳阳楼宛如秋日黄昏而端庄深沉厚重,黄鹤楼虽然新建,却“如跂斯翼,如矢斯棘”,黄金的檐角从静穆的秋日中翚飞而去。范仲淹应滕子京之约写下《岳阳楼记》,落霞与孤鹜齐飞的滕王阁也有这样的美妙文字,可惜黄鹤楼没有这样的千古名篇,但有诗亦可,尽管翩翩黄鹤已然没入云端飞走了一千年,却至今令人感念不已。我记得《岳阳楼记》有这样的抒怀,大概是登斯楼也,把酒临风喜气洋洋,则有心旷神怡之感,登黄鹤楼当然也难免涌现这样的感受,只是更加真切入微而已。微雨飘零,云层辽阔,大江对岸新建了不少高层建筑,都是那種细高的塔楼,再远是龟山电视塔,塔体纤细,曾经有“亚洲桅杆”的美称。天空云层弥漫,舒朗而美丽,蟹灰中夹杂些许丝状的亮丽的白色。云层横跨天际,楼房细如微木,“天边树如荠”便是近似的描绘吧!而目下,江水作嫩灰色而微澜波动,武汉长江大桥宛似草茎横置江上,运客的江轮与载货的驳轮,如同塑料制品的彩色小鸭子在大江浮动。毛泽东有句“极目楚天舒”;黄鹤楼前有一座朱红色的牌楼,匾文曰“江山入画”,道尽了这里的恢宏与瑰丽。
以大江为背景,我给徐拍了几张照片,之后我们下楼沿山脊前行——因为道路开辟于山脊之上,一侧是婉转多姿的山峦——近处是翠绿与杂色斑驳的小山,远处是纵横苍茫的山脉;另一侧构筑了雉堞一类的防守设施,说明这里曾经是以山为城。再向前是岳飞的雕像与“还我山河”石碑。绍兴四年(1134),岳飞驻节鄂州,即今之武昌,后来他再次返回鄂州驻扎。岳飞被封为鄂王便因此而起。岳飞的母亲也随军住在武昌,不幸于军中病故,岳飞送母亲安葬经过的地方,今天仍有地名流传下来,称为忠孝门。据说还有不少地方,诸如岳家嘴(岳飞在此训练水师)、岳飞街、报国巷,而司门口曾经是岳飞帅府——英雄之气已然融入武汉的寻常巷陌了。我有时愤懑,何以那样一个精忠报国的英雄,却横遭风波亭那样的惨祸?制造这样冤案的人真不知把心肝置于何处!同时又为岳母庆幸,幸亏她早逝而避免了看到儿子被冤死的锥心之痛。在一个难以说真话的制度下,什么匪夷所思的坏事不可以做出!武汉人说,岳飞的《满江红》是在黄鹤楼创作的,我认同这个说法,真的是这样的楼才配得上这样的词,难道还会有更好的选择吗?在武汉,应该是在这里,在一个深秋的夜晚,夜色凉如冰水,梧桐老矣而雾白横江,岳飞突然从梦中惊醒,听到阶下寒蛩的鸣声而心绪万端,提笔写下一首《小重山》词,末尾写道:“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这样的惆怅,在中国历史人物中似乎成为常态。“欲将心事付瑶琴”,在风波亭的刹那间,岳飞想到了什么?想一想都令人心痛。天日昭昭,天日昭昭,何其不幸与无奈也!记得早年读黄裳先生的《一市秋茶说岳王》——我很喜欢他这篇谈岳飞的文章。文章的题目出自黄节(晦闻)先生的七律《岳坟》:
前者是九省通衢之地,后者是中国的经济和金融中心。
相对上海,武汉格外阔大。武汉本应是三座城市,因为长江与汉江而被扭结在一起,那样宽阔的河流不舍昼夜地向东流涌,即便是敷设了数量众多的桥梁、开挖了江底隧道,也依旧免不了从一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且有一种江山辽阔、壮丽入画的感觉。上海则精致、瑰丽。美国诗人桑德堡吟哦,落月的黑色金光砸向鸡尾酒的杯子,彩色旖旎,瞬间喷溅出来。在外滩眺望浦江对面,这样的诗情兴许会不由自主地翻涌而出。
这两个城市我都喜欢,曾经多次因公或者因私去过那里或周边地区,而产生了一些感想,写出了一些文字,今天聚拢于此,算是与往事干杯而碰撞出记忆的喧哗。其实,记忆也如同城市,夜色中,有些建筑消泯了而使人感到沉重,有些则亮起灯光,既温暖又深邃,令人难以忘怀。
一
钟子期墓在武汉的蔡甸区。
墓为圆丘形状,上面是土丘,下面是浅灰色的石帮。围绕墓,种植了九株塔状的松树。为什么是九株,好像是有说法,可惜被我忘记了。墓的前方有两条墓道。一条是旧墓道,一条是新墓道。前者的前方有一座方亭,里面立有一方石碑,阳面镌刻“钟子期墓”四字,阴面是张舜徽撰写的说明文字。后者宽阔明朗,道路有不同的颜色,好像是有一道黑色的断裂,预示伯牙摔琴以酬知音。相对旧墓道,新的宽敞堂皇,仿佛是可以让大妈跳集体舞的广场,没有了旧墓道的清幽与意蕴。
钟子期的故事与伯牙相连。这个故事最早见于《列子》中的《汤问》:“伯牙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钟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列子》是魏晋人伪托战国时期的著作,颇有学者对其辩诬,我倒是希望伯牙与钟子期是一个真实故事而不仅是传闻。有些事情永远是迷雾难辨,然而在难辨之中保持或者传达一种高古美德总是应该的吧!
“知音不易得,抚剑增感慨”,这当然是无奈之事。泰戈尔有诗:“神仙坐在船上,篮子里装满了梦。”去哪里可以找到那个篮子呢?法国诗人阿多尼斯在《你和我的眼睛之间》中写道:“当我的眼睛淹没于你的眼睛,∕我瞥见那最深处的黎明∕看见古老的世世代代;∕看见我无法领会的一切∕并感觉到宇宙在流动∕在你的眼睛和我的之间。”如果遇不到这样传奇般的美丽眼睛,那就闭上眼睛想一想,让心底多年沉默的古井泛起一圈春色微波,呼唤一点真诚的回声总是应该的吧!而真诚的前提是说真话,如果不能说真话,只是以假话搪塞谄媚,甚至用谣言耸动天下,哪里还有什么知音可寻?
二
去黄鹤楼公园。
公园大门左侧是搁笔亭,对面是一座石壁,镌刻着崔颢的黄鹤楼诗。据说,李白原来也准备醉酒高吟,但是被崔颢折服了,搁笔亭便由此而来。搁笔亭的外侧是公园围墙,下面是一条公路,再外是居民小区的苍色屋瓦,林木丛薄,人家凌乱,衬托得搁笔亭也有些烟火之气了。
因为雨,洁白的石阶变得乌黑而濡湿,从石阶上升起一种清寒之感。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向黄鹤楼走去。在行走的过程中,黄鹤楼不断从各种角度闯入我们的眼帘,袭用《水浒传》的表述是“端的造得好”而使人产生仰止之感。来到这里,总免不了将黄鹤楼与岳阳楼相比较。岳阳楼宛如秋日黄昏而端庄深沉厚重,黄鹤楼虽然新建,却“如跂斯翼,如矢斯棘”,黄金的檐角从静穆的秋日中翚飞而去。范仲淹应滕子京之约写下《岳阳楼记》,落霞与孤鹜齐飞的滕王阁也有这样的美妙文字,可惜黄鹤楼没有这样的千古名篇,但有诗亦可,尽管翩翩黄鹤已然没入云端飞走了一千年,却至今令人感念不已。我记得《岳阳楼记》有这样的抒怀,大概是登斯楼也,把酒临风喜气洋洋,则有心旷神怡之感,登黄鹤楼当然也难免涌现这样的感受,只是更加真切入微而已。微雨飘零,云层辽阔,大江对岸新建了不少高层建筑,都是那種细高的塔楼,再远是龟山电视塔,塔体纤细,曾经有“亚洲桅杆”的美称。天空云层弥漫,舒朗而美丽,蟹灰中夹杂些许丝状的亮丽的白色。云层横跨天际,楼房细如微木,“天边树如荠”便是近似的描绘吧!而目下,江水作嫩灰色而微澜波动,武汉长江大桥宛似草茎横置江上,运客的江轮与载货的驳轮,如同塑料制品的彩色小鸭子在大江浮动。毛泽东有句“极目楚天舒”;黄鹤楼前有一座朱红色的牌楼,匾文曰“江山入画”,道尽了这里的恢宏与瑰丽。
以大江为背景,我给徐拍了几张照片,之后我们下楼沿山脊前行——因为道路开辟于山脊之上,一侧是婉转多姿的山峦——近处是翠绿与杂色斑驳的小山,远处是纵横苍茫的山脉;另一侧构筑了雉堞一类的防守设施,说明这里曾经是以山为城。再向前是岳飞的雕像与“还我山河”石碑。绍兴四年(1134),岳飞驻节鄂州,即今之武昌,后来他再次返回鄂州驻扎。岳飞被封为鄂王便因此而起。岳飞的母亲也随军住在武昌,不幸于军中病故,岳飞送母亲安葬经过的地方,今天仍有地名流传下来,称为忠孝门。据说还有不少地方,诸如岳家嘴(岳飞在此训练水师)、岳飞街、报国巷,而司门口曾经是岳飞帅府——英雄之气已然融入武汉的寻常巷陌了。我有时愤懑,何以那样一个精忠报国的英雄,却横遭风波亭那样的惨祸?制造这样冤案的人真不知把心肝置于何处!同时又为岳母庆幸,幸亏她早逝而避免了看到儿子被冤死的锥心之痛。在一个难以说真话的制度下,什么匪夷所思的坏事不可以做出!武汉人说,岳飞的《满江红》是在黄鹤楼创作的,我认同这个说法,真的是这样的楼才配得上这样的词,难道还会有更好的选择吗?在武汉,应该是在这里,在一个深秋的夜晚,夜色凉如冰水,梧桐老矣而雾白横江,岳飞突然从梦中惊醒,听到阶下寒蛩的鸣声而心绪万端,提笔写下一首《小重山》词,末尾写道:“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这样的惆怅,在中国历史人物中似乎成为常态。“欲将心事付瑶琴”,在风波亭的刹那间,岳飞想到了什么?想一想都令人心痛。天日昭昭,天日昭昭,何其不幸与无奈也!记得早年读黄裳先生的《一市秋茶说岳王》——我很喜欢他这篇谈岳飞的文章。文章的题目出自黄节(晦闻)先生的七律《岳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