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中要求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教材看作一种资源,使教学回归真实的学生生活,用学生真实生活来替代有形的说教。教师只有做有心人,用心甄选品德教学内容,才可以极其自然地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和感悟,并能够有效指导学生的学习实践。
选择富有时代感的教学内容
在多年的品德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如果教师一味地拘泥于教材,照着教材教,认为教完教材上的内容就算完成教学目标了,这样的品德课堂必然是“走形式”的课堂。如果注意教学内容的甄选,选用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富有时代特点的教学内容,学生会学有所乐,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品德与生活中的《成长记录袋》反映的是学生一学期各个方面所获得的进步情况。有读后感,有写字,有计算题……基本上是与学习有关的,有的教师只是要求学生把平时作文和练习再做一遍放在里面,这样的材料做起来比较容易。《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旨在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儿童的成长,重要的是“心灵”的成长,“成人比成绩重要”。某些老师的这种做法,已使品德学科成为辅助语、数、外所谓主课的延伸部分,品德课成为了一件附属品。
如何使教学内容回归本位,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呢?首先,教学内容要富有时代感,关注媒体的热点话题。每年,央视都会举办“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感人至深的故事是对学生的一次情感熏陶。在学生津津乐道之时,笔者随即组织学生开展“感动我班十大人物”评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长分派任务,一人写故事,一人讲故事。将这种“颁奖词”放入“成长记录袋”里,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选择事例应符合学生实际
陶行知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是伪教育,脱离实践经验的知识是伪知识”。品德教材编写的事例对于学生有的适用,有的并不符合学生实际。比如《不给邻居添麻烦》中的两个内容与农村实际生活就有差距。一个例子是女孩在楼上跳绳,影响了楼下阿姨休息,农村孩子大多是独门独院,没有这方面的体会;还有一个例子是自己的牛踩坏了别人家的秧苗。现在,我们当地农村很少见到牛的踪迹了。针对这样的情况,笔者舍弃了原教材,预先做了个小调查:你的邻居是干什么的?你给邻居添过什么麻烦?根据学生的调查,选择比较普遍的行为作为教学例子。比如家里的狗乱跑、乱叫,影响了邻居;车子乱停占道等。这些实例更贴近当地学生实际,学生有话可说,更易产生共鸣,获得感悟,从而认识到自己一些不良行为会给邻居添麻烦,提升了道德认识。
又如《我会打电话看电视》一课,教材呈现的是使用家庭座机这一形式,而现在家庭成员大都用的是手机,玩的是电脑。在教学时,拍摄了学生家庭大量真实画面,选用了符合当代实际的内容展开教学,学生看到的都是现实的一面:妈妈一到家,就抢妈妈的手机玩游戏;吃饭了,奶奶叫孩子吃饭,孩子只顾上网聊天,对奶奶的呼唤置之不理;拿着手机不肯放下,连作业也不知道做……一个个真实画面展现在眼前,小组展开讨论:应该怎样正确使用手机和电脑呢?孩子们七嘴八舌之后,达成认识:懂得不能沉迷于电子游戏;要完成学习任务后再适当游戏放松放松;电脑是学习的帮手而不是游戏的工具……像这样,围绕实际问题展开讨论,舍弃原教材内容,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这样的品德教育才有真实性、实效性。
选用具有开放度的教学内容
有些教材教学内容本身就比较单一,比如《我是教室美容师》一课,有的老师局限于对教室黑板报和学习园地的平面布置,显得没有广度和深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学习热情。如何突破常规,教学内容能更加具有开放度?笔者组织学生开展“比一比,谁是最佳美容师”的活动:“我有一双火眼金睛”,找出教室需改进的问题,比如:桌椅摆放不合理,容易撞上身体;有的凳子太高;窗户的搭扣扣不上;教室的墙面布置和学习园地内容单一等问题。开展“我的教室,我做主”创意设计,在教室里设立开心箱、艺术角、生物园、智慧小天地,可以让教室的墙面变得五彩缤纷、生动有趣。这种具有开放度的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品德课堂的开放度还体现与其他学科的融会贯通,如《我和小动物》这篇课文,学生是十分喜欢,教材内容丰富,有探访身边的小动物、听声辨动物等有趣活动。学生在语文课上学过《蚕姑娘》,对蚕的蚕眠、吐丝结茧、破茧成“蛾”兴趣浓厚,结合品德课,笔者组织学生开展养蚕活动,并“观察蚕的一生”,轮流记录蚕的生长日记。
又如《游戏快乐多》这一课中,让学生说说玩过什么游戏时,学生联系体育课介绍了很多游戏。但这一课的目的不仅仅是玩游戏,更为重要的是在游戏中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守规则能让游戏更快乐。大家一起来完善游戏规则,再一起来玩,既玩得快乐,又有成就感。在《我心中的春天》这一课,学生唱响音乐课中关于春天的歌曲,感受春天给人们带来的快乐。
要想达成品德教学的目标,教师首先要对教学内容精挑细选。在品德课堂内外,让我们拥有一双慧眼,找到实在、实用、实惠的教学素材,服务于品德课堂,赋予品德课堂更多精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中心小学)
选择富有时代感的教学内容
在多年的品德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如果教师一味地拘泥于教材,照着教材教,认为教完教材上的内容就算完成教学目标了,这样的品德课堂必然是“走形式”的课堂。如果注意教学内容的甄选,选用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富有时代特点的教学内容,学生会学有所乐,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品德与生活中的《成长记录袋》反映的是学生一学期各个方面所获得的进步情况。有读后感,有写字,有计算题……基本上是与学习有关的,有的教师只是要求学生把平时作文和练习再做一遍放在里面,这样的材料做起来比较容易。《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旨在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儿童的成长,重要的是“心灵”的成长,“成人比成绩重要”。某些老师的这种做法,已使品德学科成为辅助语、数、外所谓主课的延伸部分,品德课成为了一件附属品。
如何使教学内容回归本位,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呢?首先,教学内容要富有时代感,关注媒体的热点话题。每年,央视都会举办“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感人至深的故事是对学生的一次情感熏陶。在学生津津乐道之时,笔者随即组织学生开展“感动我班十大人物”评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长分派任务,一人写故事,一人讲故事。将这种“颁奖词”放入“成长记录袋”里,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选择事例应符合学生实际
陶行知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是伪教育,脱离实践经验的知识是伪知识”。品德教材编写的事例对于学生有的适用,有的并不符合学生实际。比如《不给邻居添麻烦》中的两个内容与农村实际生活就有差距。一个例子是女孩在楼上跳绳,影响了楼下阿姨休息,农村孩子大多是独门独院,没有这方面的体会;还有一个例子是自己的牛踩坏了别人家的秧苗。现在,我们当地农村很少见到牛的踪迹了。针对这样的情况,笔者舍弃了原教材,预先做了个小调查:你的邻居是干什么的?你给邻居添过什么麻烦?根据学生的调查,选择比较普遍的行为作为教学例子。比如家里的狗乱跑、乱叫,影响了邻居;车子乱停占道等。这些实例更贴近当地学生实际,学生有话可说,更易产生共鸣,获得感悟,从而认识到自己一些不良行为会给邻居添麻烦,提升了道德认识。
又如《我会打电话看电视》一课,教材呈现的是使用家庭座机这一形式,而现在家庭成员大都用的是手机,玩的是电脑。在教学时,拍摄了学生家庭大量真实画面,选用了符合当代实际的内容展开教学,学生看到的都是现实的一面:妈妈一到家,就抢妈妈的手机玩游戏;吃饭了,奶奶叫孩子吃饭,孩子只顾上网聊天,对奶奶的呼唤置之不理;拿着手机不肯放下,连作业也不知道做……一个个真实画面展现在眼前,小组展开讨论:应该怎样正确使用手机和电脑呢?孩子们七嘴八舌之后,达成认识:懂得不能沉迷于电子游戏;要完成学习任务后再适当游戏放松放松;电脑是学习的帮手而不是游戏的工具……像这样,围绕实际问题展开讨论,舍弃原教材内容,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这样的品德教育才有真实性、实效性。
选用具有开放度的教学内容
有些教材教学内容本身就比较单一,比如《我是教室美容师》一课,有的老师局限于对教室黑板报和学习园地的平面布置,显得没有广度和深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学习热情。如何突破常规,教学内容能更加具有开放度?笔者组织学生开展“比一比,谁是最佳美容师”的活动:“我有一双火眼金睛”,找出教室需改进的问题,比如:桌椅摆放不合理,容易撞上身体;有的凳子太高;窗户的搭扣扣不上;教室的墙面布置和学习园地内容单一等问题。开展“我的教室,我做主”创意设计,在教室里设立开心箱、艺术角、生物园、智慧小天地,可以让教室的墙面变得五彩缤纷、生动有趣。这种具有开放度的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品德课堂的开放度还体现与其他学科的融会贯通,如《我和小动物》这篇课文,学生是十分喜欢,教材内容丰富,有探访身边的小动物、听声辨动物等有趣活动。学生在语文课上学过《蚕姑娘》,对蚕的蚕眠、吐丝结茧、破茧成“蛾”兴趣浓厚,结合品德课,笔者组织学生开展养蚕活动,并“观察蚕的一生”,轮流记录蚕的生长日记。
又如《游戏快乐多》这一课中,让学生说说玩过什么游戏时,学生联系体育课介绍了很多游戏。但这一课的目的不仅仅是玩游戏,更为重要的是在游戏中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守规则能让游戏更快乐。大家一起来完善游戏规则,再一起来玩,既玩得快乐,又有成就感。在《我心中的春天》这一课,学生唱响音乐课中关于春天的歌曲,感受春天给人们带来的快乐。
要想达成品德教学的目标,教师首先要对教学内容精挑细选。在品德课堂内外,让我们拥有一双慧眼,找到实在、实用、实惠的教学素材,服务于品德课堂,赋予品德课堂更多精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