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于太平天国的描述,一般称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中国发生的一场规模巨大的农民反封建斗争,是一场处于新时代的旧式农民起义,笔者认为将太平天国称为一场以农民为主体的起义较为不妥,对农民二字的提法认为有待推敲,本文意图从太平天国领袖的出身、太平天国时期与地主的关系及太平天国的人口损失这三方面着手,来说明对这次“农民”起义的认识。
【关键词】太平天国;主要领袖;地主阶级;影响
对于天平天国的称呼有很多种:农民起义、农民运动、农民革命,农民战争等等,不同的称呼反映的是对该事件的不同评价和认识。通过阅读相关史料,笔者对农民的这一提法有其他看法。
一、天平天国领导人的出身
(一)主要人物
1、洪秀全
洪秀全(1814-1864)原名洪仁坤,小名叫火秀,广东花县人。父亲洪镜扬,是邻近诸村的保正,家里“薄有田产”,在当时是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的。洪仁坤上面有两个哥哥,他是三兄弟中唯一一个读书求功名的,在家里有受宠而且优越的地位。
2、冯云山
冯云山(1822-1852),广东花县禾落地村人,出生在一个“家道殷实”的家庭,是太平天国杰出领导人之一,是洪秀全的表亲和同学,关系很密切。他自幼诵读经史,博览群书,因屡试不第,学得一套中国旧文化的知识。他不愿过剥削阶级的生活,去当了一名穷苦的农村蒙馆塾师。
3、韦昌辉
韦昌辉,生于1826年,“原名正,广西桂平人。家业资库,饶田产,富甲一邑,道光季年,广西群盗遂起,富屋一空,独昌辉以慷慨喜施与.......”之后与洪秀全杨秀清等创立保良攻匪会,“昌辉复出资充军饷,购器械......。”[1]
4、石达开
石达开,“广西桂平人,幼读书有大志,常应省试举孝廉.......两广群盗纷起,洪秀全杨秀清等集款民创设保良攻匪会,悉图革命。达开闻之,投袂而起曰:此正英雄得志之时也,遂走谒秀全,悉毁其家以助饷......。”[2]
5、杨秀清
据太平天国野史记载,“杨秀清,出名嗣龙,原籍广东嘉应州,徙居广西桂平县之平隘山,世以种山烧煤为业。秀清独无赖游荡,为隶为备,皆不称意,去而结伙,护送洋货......”[3],因而认识两广间很多人。他的职业主除了烧煤,还有运输。
(二)评价与认识
从以上五位主要的太平天国领袖来看,在参加太平天国运动之前,严格来说,他们都不属于被剥削的农民阶级。洪秀全属于传统中国农村中的知识分子,与农民还是有区别的,冯云山是名塾师,而且是因为不愿意过剥削阶级的生活才去当了一名塾师。韦昌辉与石达开的家境都算不错,也并非都受剥削的农民阶级。唯一与被剥削类似的是杨秀清,当时中国虽然还没有产生机械工业,但已经产生了生产商品和运输商品的广大手工业工业及运输工人,他们属于早期无产阶级,算是工人,与封建中国农民所受的剥削还有些不同。这样看来,严格意义上来说,太平天国主要领袖,都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农民。
二、太平天国起义时与地主的关系
(一)关于地主阶级的分化
地主阶级是整个封建生产关系的代表,总的来说,是反革命的,但是历史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随着地主阶级内部矛盾的发展,以及当时社会形势的变化,这个阶级也会产生分化,其中由一部分是逐渐转向太平天国政权的。
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主要从清中叶以后开始,清中叶后,豪绅地主的势力迅速膨胀,他们凭借着政治,一方面大肆兼并土地,形成一批占地好几十万甚至几十万顷的大地主,另一方面又依仗自己的势力,将钱漕转嫁到自耕农和中小地主身上,从而形成了“大户”与“小户”的矛盾,比如在之后太平天国活跃的江浙地区,绅士比较多,而苏南一带,“世家大族独多”[4],其他的东南省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也都“积弊相同。”[5]“以小户之浮收,抵大户之短价”[6],几乎成了各地的通例,加上鸦片战后银贵钱贱的影响,州县官吏和胥吏的种种浮收加剧了这种矛盾。除了自耕农深受其害,就是中小地主也难以忍受。为了避免破落,中小地主就不得不展开各种形式的反抗斗争。
(二)太平天国政权建立后的措施
太平天国政权建立后,为了确立每个统治区的社会秩序,特别注意安抚这些“殷实之家”和“粮户”,政治上,注意吸收地主阶级的有知识的人来参加“新朝”,委任他们充当军、师、旅帅等各级乡官。从各方面的史料记载来看,太平天国在政治上特别注意争取和拉拢地主阶级。在经济方面,太平天国实行“照旧交粮纳税”的政策,这意味着太平天国沿用过去的赋税制度,承认过去的封建租佃关系。这就使得地主阶级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对农民的剥削统治。这加剧了地主阶级向太平天国的靠拢。而在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各地的地方政权都建立之后,地主们还可以发展地主经济,保持地主的政治地位,因而对太平天国更是“颂声大起。”[8]比如太平军进军江西的时候,有好多绅士都帮助太平军,“馈送银钱米谷等物, 并佯受伪职, 希图苟免者所在皆有, 而甘心从逆, 屈身献媚…… 亦复不少。”清军进军霍山一带时,当地的“绅民”“将所有谷米囤聚,不碾不售,以致(清)兵食缺乏”,湘军入江西的时候发现,“此间民气尚好, 而绅士转多不剃发, 不办公。”
三、太平天国的人口损失
对于太平天国所造成的死亡人数,由于无法进行实际的人口调查,实际的考证,并不能得知具体的统计数字,但作为一场持续了14年的战争,其巨大的人口损失是必然的,对这一问题的论述,国内外学者都有进行研究,得出了一些结论:哈巴安德认为有5000万人口损失,曹树基认为有7330万人口损失,这个数字仅限于对江苏、安徽等7个省份的人口损失估计,如果将全国的人口都统计进去的话,那就与葛剑雄推测的有1亿的人口损失相近[10]。
历时14年的太平天国并没有建立起真正的“人间天堂”,留下的是一种难以复原的历史变动,战争最终受害的是老百姓。
四、结语
从以上可以看出,太平天国从参加的成份来看,不单纯的是一场农民起义,从结果来看,死伤很多。在反清的号召下,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固然有许多贫农也响应号召揭竿而起,但也不容忽视在这场运动中的其他成份,且这些成份,知识分子、工人、绅士等也起了很大作用,尤其是对太平天国主要领导人的出身的认识,他们作为领导者,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严格说却不是农民阶级。根据各种事实,太平天国的革命队伍中,有工人、农民,流氓无业者和地主绅士商人等份子,对于农民的提法,我认为是值得推敲的。
参考文献:
[1][2][3] 张宵云.太平天国革命史.文海出版社.1984年
[4][6] 戴逸.李鸿章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
[6][7][8][9] 王天奖.太平天国与地主阶级—兼论太平天国政权.中州学刊.1981年
[10] 华强 蔡宏俊.太平天国时期人口损失问题.国际会议.2006年
【关键词】太平天国;主要领袖;地主阶级;影响
对于天平天国的称呼有很多种:农民起义、农民运动、农民革命,农民战争等等,不同的称呼反映的是对该事件的不同评价和认识。通过阅读相关史料,笔者对农民的这一提法有其他看法。
一、天平天国领导人的出身
(一)主要人物
1、洪秀全
洪秀全(1814-1864)原名洪仁坤,小名叫火秀,广东花县人。父亲洪镜扬,是邻近诸村的保正,家里“薄有田产”,在当时是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的。洪仁坤上面有两个哥哥,他是三兄弟中唯一一个读书求功名的,在家里有受宠而且优越的地位。
2、冯云山
冯云山(1822-1852),广东花县禾落地村人,出生在一个“家道殷实”的家庭,是太平天国杰出领导人之一,是洪秀全的表亲和同学,关系很密切。他自幼诵读经史,博览群书,因屡试不第,学得一套中国旧文化的知识。他不愿过剥削阶级的生活,去当了一名穷苦的农村蒙馆塾师。
3、韦昌辉
韦昌辉,生于1826年,“原名正,广西桂平人。家业资库,饶田产,富甲一邑,道光季年,广西群盗遂起,富屋一空,独昌辉以慷慨喜施与.......”之后与洪秀全杨秀清等创立保良攻匪会,“昌辉复出资充军饷,购器械......。”[1]
4、石达开
石达开,“广西桂平人,幼读书有大志,常应省试举孝廉.......两广群盗纷起,洪秀全杨秀清等集款民创设保良攻匪会,悉图革命。达开闻之,投袂而起曰:此正英雄得志之时也,遂走谒秀全,悉毁其家以助饷......。”[2]
5、杨秀清
据太平天国野史记载,“杨秀清,出名嗣龙,原籍广东嘉应州,徙居广西桂平县之平隘山,世以种山烧煤为业。秀清独无赖游荡,为隶为备,皆不称意,去而结伙,护送洋货......”[3],因而认识两广间很多人。他的职业主除了烧煤,还有运输。
(二)评价与认识
从以上五位主要的太平天国领袖来看,在参加太平天国运动之前,严格来说,他们都不属于被剥削的农民阶级。洪秀全属于传统中国农村中的知识分子,与农民还是有区别的,冯云山是名塾师,而且是因为不愿意过剥削阶级的生活才去当了一名塾师。韦昌辉与石达开的家境都算不错,也并非都受剥削的农民阶级。唯一与被剥削类似的是杨秀清,当时中国虽然还没有产生机械工业,但已经产生了生产商品和运输商品的广大手工业工业及运输工人,他们属于早期无产阶级,算是工人,与封建中国农民所受的剥削还有些不同。这样看来,严格意义上来说,太平天国主要领袖,都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农民。
二、太平天国起义时与地主的关系
(一)关于地主阶级的分化
地主阶级是整个封建生产关系的代表,总的来说,是反革命的,但是历史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随着地主阶级内部矛盾的发展,以及当时社会形势的变化,这个阶级也会产生分化,其中由一部分是逐渐转向太平天国政权的。
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主要从清中叶以后开始,清中叶后,豪绅地主的势力迅速膨胀,他们凭借着政治,一方面大肆兼并土地,形成一批占地好几十万甚至几十万顷的大地主,另一方面又依仗自己的势力,将钱漕转嫁到自耕农和中小地主身上,从而形成了“大户”与“小户”的矛盾,比如在之后太平天国活跃的江浙地区,绅士比较多,而苏南一带,“世家大族独多”[4],其他的东南省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也都“积弊相同。”[5]“以小户之浮收,抵大户之短价”[6],几乎成了各地的通例,加上鸦片战后银贵钱贱的影响,州县官吏和胥吏的种种浮收加剧了这种矛盾。除了自耕农深受其害,就是中小地主也难以忍受。为了避免破落,中小地主就不得不展开各种形式的反抗斗争。
(二)太平天国政权建立后的措施
太平天国政权建立后,为了确立每个统治区的社会秩序,特别注意安抚这些“殷实之家”和“粮户”,政治上,注意吸收地主阶级的有知识的人来参加“新朝”,委任他们充当军、师、旅帅等各级乡官。从各方面的史料记载来看,太平天国在政治上特别注意争取和拉拢地主阶级。在经济方面,太平天国实行“照旧交粮纳税”的政策,这意味着太平天国沿用过去的赋税制度,承认过去的封建租佃关系。这就使得地主阶级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对农民的剥削统治。这加剧了地主阶级向太平天国的靠拢。而在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各地的地方政权都建立之后,地主们还可以发展地主经济,保持地主的政治地位,因而对太平天国更是“颂声大起。”[8]比如太平军进军江西的时候,有好多绅士都帮助太平军,“馈送银钱米谷等物, 并佯受伪职, 希图苟免者所在皆有, 而甘心从逆, 屈身献媚…… 亦复不少。”清军进军霍山一带时,当地的“绅民”“将所有谷米囤聚,不碾不售,以致(清)兵食缺乏”,湘军入江西的时候发现,“此间民气尚好, 而绅士转多不剃发, 不办公。”
三、太平天国的人口损失
对于太平天国所造成的死亡人数,由于无法进行实际的人口调查,实际的考证,并不能得知具体的统计数字,但作为一场持续了14年的战争,其巨大的人口损失是必然的,对这一问题的论述,国内外学者都有进行研究,得出了一些结论:哈巴安德认为有5000万人口损失,曹树基认为有7330万人口损失,这个数字仅限于对江苏、安徽等7个省份的人口损失估计,如果将全国的人口都统计进去的话,那就与葛剑雄推测的有1亿的人口损失相近[10]。
历时14年的太平天国并没有建立起真正的“人间天堂”,留下的是一种难以复原的历史变动,战争最终受害的是老百姓。
四、结语
从以上可以看出,太平天国从参加的成份来看,不单纯的是一场农民起义,从结果来看,死伤很多。在反清的号召下,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固然有许多贫农也响应号召揭竿而起,但也不容忽视在这场运动中的其他成份,且这些成份,知识分子、工人、绅士等也起了很大作用,尤其是对太平天国主要领导人的出身的认识,他们作为领导者,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严格说却不是农民阶级。根据各种事实,太平天国的革命队伍中,有工人、农民,流氓无业者和地主绅士商人等份子,对于农民的提法,我认为是值得推敲的。
参考文献:
[1][2][3] 张宵云.太平天国革命史.文海出版社.1984年
[4][6] 戴逸.李鸿章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
[6][7][8][9] 王天奖.太平天国与地主阶级—兼论太平天国政权.中州学刊.1981年
[10] 华强 蔡宏俊.太平天国时期人口损失问题.国际会议.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