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和而不同”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和基本价值取向,它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建筑是人们适应环境及改造环境的手段,匠人们通过营建方式表达了本民族自身的審美关照情节。当代建筑师或可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并对其作出全新的诠释。
关键词 和而不同 中国传统建筑 微差 对仗 发展
一、背景
“和而不同”较早出于《国语·郑语》:“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是讲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要加以融合,相混相杂,相济相成,才能在协调配合的基础上成就百物,增强竞争能力和延续能力,而单一的事物则因不能延续而灭亡。孔子也在《论语》中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可见,“和而不同”是中国自身审美关照的根本要求。
二、“和而不同”的几种处理手法
具体谈到建筑艺术中的和而不同,中国传统建筑中主要用两种方式来体现这种和谐秩序。
第一种方式是“微差”。例如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这座我国现存最大的唐代木建筑,在立面的处理上运用到了这种方式。佛光寺大殿(图1)面阔七间,每一间的高宽比接近1:1,而略微把当心间的宽度增加了一些,使之看起来接近一个横向的矩形,突出了当心间的重要性,体现了“以中为尊”的思想。檐口的处理上用到了生起,有平缓的岀檐,屋脊也形成曲线,与檐口相呼应,使屋顶看起来虽厚重但不笨重,反而轻盈舒展。诸如生起、起翘、侧脚、收分、卷杀等包含了微差意味的处理手法广泛运用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使古建筑不论是结构上还是外观上都和谐统一。
另一种方式是“对仗”,主要体现在建筑组群的布局上。对仗关系其实是一种拓扑关系,即“互否”关系。学习江苏苏州拙政园平面图(图2)时,我发现一些相邻建筑的长轴接近相互垂直,这是一种互否的关系。
中国古典园林多用自由式布局,现在看来,这种布局方式也隐含了某些规律。除了“互否”关系,中国园林的布局还存在“向心”、“互含”这两种关系,而以上三种关系能够形象地用《易经》中的太极图(图3)来统一表现。三个中国著名园林各有各的布局特色,但是都能够追根溯源到同一个图形上。显然,前人造园的时候肯定没有统一商量过要和太极图形成同构的拓扑关系,但是这种不约而同正是文化的深层次反映。
三、合院式建筑的变化发展
“微差”和“对仗”能够同时体现在另一种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上,那就是中国特有的院落式建筑。诸如三合院、四合院、天井院、土楼等形式,它们都是通过房屋的围合形成或开阔或高深的院落,这是各种院落式建筑因地制宜的发展过程中而逐渐形成的“微差”的体现。比如,北方开阔的庭院(图4)适宜家人的户外活动,而南方高深的天井(图5)具备吸除尘烟的功能。又如,为了形成框景的效果,传统院落设计喜欢采用“过白”做法,但是这种做法也不是到处都适宜的,毕竟看到前一幢建筑的全景需要有一定间距,在南方那些丘陵和山地的地形中很少能找到平坦又有足够间距的平地,所以南方的院落还是多采用天井式。再来谈庭院中的“对仗”, 比起自由式布局的园林,规整的合院是通过面宽方向相互垂直的房屋来围合出一个个院落空间。至于客家土楼围合出的院落,是一种十分内向的形式,各个建筑单元间形成的是一种向心关系,也是同构关系中的一种。
三、总结
“和谐”观贯穿了我国整个古代文化思想史,并对中国传统建筑和园林设计的产生、发展和更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而不同”,中庸,调和,多样的对立的统一,都是中国传统设计文化“和谐”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匠人们运用了“微差”“对仗”“同构”等手法,使得中式传统的三段式建筑从结构到外观均能和谐统一,也使得不同的院落建筑在不同的地域存在并且发展至今。
具体到建筑设计操作层面,“和而不同”就是处理手法要求多样的统一而不是单一,同中求变;让对立的因素相辅相成,最终达到和谐统一。变化方能发展,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当代青年建筑师或可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积极独立思考和追求,以期在建筑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将本土文化进行重新的诠释。
参考文献
1、 分析图底图均出自《中国建筑史》第六版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8
2、杨宇宁 《和谐观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应用》 艺海 2010,11
关键词 和而不同 中国传统建筑 微差 对仗 发展
一、背景
“和而不同”较早出于《国语·郑语》:“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是讲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要加以融合,相混相杂,相济相成,才能在协调配合的基础上成就百物,增强竞争能力和延续能力,而单一的事物则因不能延续而灭亡。孔子也在《论语》中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可见,“和而不同”是中国自身审美关照的根本要求。
二、“和而不同”的几种处理手法
具体谈到建筑艺术中的和而不同,中国传统建筑中主要用两种方式来体现这种和谐秩序。
第一种方式是“微差”。例如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这座我国现存最大的唐代木建筑,在立面的处理上运用到了这种方式。佛光寺大殿(图1)面阔七间,每一间的高宽比接近1:1,而略微把当心间的宽度增加了一些,使之看起来接近一个横向的矩形,突出了当心间的重要性,体现了“以中为尊”的思想。檐口的处理上用到了生起,有平缓的岀檐,屋脊也形成曲线,与檐口相呼应,使屋顶看起来虽厚重但不笨重,反而轻盈舒展。诸如生起、起翘、侧脚、收分、卷杀等包含了微差意味的处理手法广泛运用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使古建筑不论是结构上还是外观上都和谐统一。
另一种方式是“对仗”,主要体现在建筑组群的布局上。对仗关系其实是一种拓扑关系,即“互否”关系。学习江苏苏州拙政园平面图(图2)时,我发现一些相邻建筑的长轴接近相互垂直,这是一种互否的关系。
中国古典园林多用自由式布局,现在看来,这种布局方式也隐含了某些规律。除了“互否”关系,中国园林的布局还存在“向心”、“互含”这两种关系,而以上三种关系能够形象地用《易经》中的太极图(图3)来统一表现。三个中国著名园林各有各的布局特色,但是都能够追根溯源到同一个图形上。显然,前人造园的时候肯定没有统一商量过要和太极图形成同构的拓扑关系,但是这种不约而同正是文化的深层次反映。
三、合院式建筑的变化发展
“微差”和“对仗”能够同时体现在另一种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上,那就是中国特有的院落式建筑。诸如三合院、四合院、天井院、土楼等形式,它们都是通过房屋的围合形成或开阔或高深的院落,这是各种院落式建筑因地制宜的发展过程中而逐渐形成的“微差”的体现。比如,北方开阔的庭院(图4)适宜家人的户外活动,而南方高深的天井(图5)具备吸除尘烟的功能。又如,为了形成框景的效果,传统院落设计喜欢采用“过白”做法,但是这种做法也不是到处都适宜的,毕竟看到前一幢建筑的全景需要有一定间距,在南方那些丘陵和山地的地形中很少能找到平坦又有足够间距的平地,所以南方的院落还是多采用天井式。再来谈庭院中的“对仗”, 比起自由式布局的园林,规整的合院是通过面宽方向相互垂直的房屋来围合出一个个院落空间。至于客家土楼围合出的院落,是一种十分内向的形式,各个建筑单元间形成的是一种向心关系,也是同构关系中的一种。
三、总结
“和谐”观贯穿了我国整个古代文化思想史,并对中国传统建筑和园林设计的产生、发展和更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而不同”,中庸,调和,多样的对立的统一,都是中国传统设计文化“和谐”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匠人们运用了“微差”“对仗”“同构”等手法,使得中式传统的三段式建筑从结构到外观均能和谐统一,也使得不同的院落建筑在不同的地域存在并且发展至今。
具体到建筑设计操作层面,“和而不同”就是处理手法要求多样的统一而不是单一,同中求变;让对立的因素相辅相成,最终达到和谐统一。变化方能发展,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当代青年建筑师或可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积极独立思考和追求,以期在建筑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将本土文化进行重新的诠释。
参考文献
1、 分析图底图均出自《中国建筑史》第六版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8
2、杨宇宁 《和谐观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应用》 艺海 2010,11